学术投稿

绝经后阴道出血合并宫颈癌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朱学英;熊向莉;张琴芬

关键词:宫颈肿瘤, 绝经后阴道出血,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绝经后阴道出血合并宫颈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将绝经后阴道出血合并宫颈癌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绝经后阴道出血合并非器质性病变及良性病变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病历资料和自定的调查表调查绝经后阴道出血合并宫颈癌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的绝经年龄、宫内节育器置入年限、绝经后使用雌激素药物、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74、1.156,χ2=0.283、0.425、0.281,P>0.05);而观察组的绝经至发生出血的年限、子宫内膜厚度、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17、5.000、10.754,均 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绝经后阴道出血合并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为绝经至发生出血的年限、子宫内膜厚度、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均 P<0.05)。结论对于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应考虑合并宫颈癌的风险,尤其要考虑患者的绝经后至出血的年限、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和子宫内膜厚度。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胃切除患者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营养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比较全胃切除患者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营养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124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62例,两组均行全胃切除术,对照组在术后给予Roux‐en‐Y型消化道重建手术,观察组则给予间置空肠重建手术,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代谢指标,两组治疗后的胃肠功能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前的营养代谢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的体质量、血红蛋白、总蛋白及清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代胃肠管大直径及管中钡剂滞留时间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90%,较对照组的40.32%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术之后使用间置空肠法进行消化道重建,能够较好地促进患者营养代谢,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玉兵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临床实践指南应用于高等医学教育的探讨

    医学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全球每年发表的医学文献就数以百万计。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获取指导性强的内容是当代医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而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仍沿用传统的教科书知识的传授,教科书中虽有不定期专业知识的更新,但更新的速度远远低于实际需求。笔者认为如果常规将本专业新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医学教育,这对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前沿进展、指导临床实践大有裨益。

    作者:杨静;郑宏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炎症细胞因子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近来的研究说明2型糖尿病(T2DM )是一种自然免疫及炎症性疾病,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认为炎症、免疫与T 2D M的发病存在关联[1]。在炎症因子中,除了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C反应蛋白(CRP)等作为炎症过程的调节因子外,近年来关于树突状细胞等细胞因子的研究,在T 2D M特别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拟对相关机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黎明(综述);高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晚期胃癌患者抑郁与生存质量的现状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晚期胃癌患者的抑郁与生存质量的状况,并探讨二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 )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131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健康人群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1例晚期胃癌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7.33%,SDS平均得分为(45.99±15.47)分,高于健康人群。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为:生理领域(61.61±12.66)分,心理领域(59.54±12.49)分,社会关系领域(64.95±14.16)分,环境领域(52.93±14.07)分,均低于健康人群。抑郁得分与生存质量4个领域的评分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心理领域的相关性强[相关系数( r)=-0.636,决定系数( r2)=0.405]。结论晚期胃癌患者的抑郁程度较高,生存质量较差,二者具有相关性。其中,抑郁与心理领域的相关性强。

    作者:唐志;王镇南;李淑慧;廖湘晖;鲜枫;谢忠;林志雄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不同术式应用于不同临床分型的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不同术式应用于剖宫产瘢痕妊娠(CSP)不同的临床分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CSP患者的资料,根据CSP不同的临床分型在腹腔镜下应用不同术式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恢复的情况。其中,15例CSP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清宫手术(Ⅰ型12例、Ⅱ型3例);14例CSP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双侧动脉阻断术联合清宫术(Ⅰ型4例、Ⅱ型10例);12例CSP患者在腹腔镜下实施子宫动脉的双侧阻断手术、瘢痕妊娠囊的清除手术再联合子宫的修补术(12例均为Ⅲ型);1例CSPⅢ型患者在腹腔镜下实施了全子宫的切除手术。结果42例患者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的恢复均表现良好,无1例发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也未有中转开腹病例;术后随访4~12个月,术后2~4周患者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均降为正常,术后4~6周患者月经恢复来潮。结论 CSP患者依据其不同的临床分型应用合理的腹腔镜下不同术式,除了能达到使患者治愈目的,更能有效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作者:谢秋娴;谢昭雄;陈婵玉;刘潮坚;杨纯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研究

    目的:加强对Ph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 PNs)的认识,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Ph阴性M PN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M PNs发病中位年龄为62.5岁,首发症状不典型、无特异,常见体征以肝脾肿大和血栓形成为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率分别是86.7%、73.3%、50.0%,且发现JAK2V617F突变阳性PV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突变阴性者,JAK2V617F突变阳性ET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突变阴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JAK2V617F突变阳性患者治疗后1年复查,6例干扰素治疗者有1例突变基因转阴,7例羟基脲口服者无突变基因转阴,二者联合治疗的有5例,其中有2例突变基因转阴。所有病例目前死亡2例,存活30例。并发症主要为血栓形成及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无病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结论 JAK2V617F突变基因的检测对M PNs的诊断、分类及预后有直接影响。治疗主要以控制骨髓过度增殖,使血细胞稳定在安全范围,预防和治疗血栓,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作者:程家凤;郑茜茜;王晓培;鲁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严重脓毒血症的救治疗效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严重脓毒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严重脓毒血症患者22例,以行CRRT的患者作为治疗组(n=11),同期未行CRRT 而行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11)。两组均动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乳酸、降钙素原、氧合指数、尿量等的变化,比较两组疗效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疾病严重程度(APACHE Ⅱ评分)及器官衰竭水平(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短期内乳酸、降钙素原的下降,氧合指数的改善及尿量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急性期(7d)病死率为9.1%,明显低于对照组(36.4%);但呼吸机使用时间、肾功能恢复情况及总体生存率等长期预后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RT可提高严重脓毒血症患者急性期抢救成功率,为原发病的治疗创造条件,但对长期预后影响不大。

    作者:王扬;陈军;詹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诱因致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TT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获得性T T 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策略及转归。结果20例获得性TTP患者中,16例有诱发因素,包括:自身免疫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药物、淋巴瘤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初诊时仅5例(25%)表现为典型“五联”征,18例患者(90%)伴血小板减少,14例(70%)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17例(85%)伴神经精神症状,15例(75%)伴发热,8例(40%)伴肾功能不全。16例(80%)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18例(90%)检出破碎红细胞,其中3例同时检出小球形红细胞;20例(100%)患者乳酸脱氢酶均升高。20例患者均接受了以血浆疗法(血浆置换或/和血浆输注)为主的治疗,其中9例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患者接受了环磷酰胺治疗,2例接受人免疫球蛋白治疗,4例患者接受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100 mg每周1次,连用4次)。11例(55%)患者完全缓解,3例(15%)患者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70%;4例(15%)患者死亡,治疗有效的14例患者中3例(21%)复发。结论TTP诊断依赖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早期诊断和以血浆疗法为主要手段的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张海婷;孟广晗;佟丹江;李敏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CT静脉成像在布加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58例BCS患者进行CTV检查,对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侧支血管进行重建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CTV检查,被明确诊断为BCS。其中下腔静脉隔膜型19例,短段病变型15例,长段病变型8例,肝静脉型9例,合并血栓形成的7例。所有患者均见到侧支血管不同程度的代偿扩张,肝脏硬化及脾脏肿大等表现。结论 CTV技术的应用对于BCS的诊疗具有图像清晰、直观、全面,能够显示病变血管部位、性质及长度的优点,还能观察侧支血管扩张及肝硬化程度。

    作者:王孝高;陈世远;施彪;乔晓春;高涌;余朝文;聂中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CK2β、VEGF和p53蛋白表达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K2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p53蛋白表达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妇科宫颈癌手术患者123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慢性宫颈炎手术患者11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K2β、VEGF和p53蛋白表达水平,比较两组阳性表达差异和分析3者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CK2β、VEGF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2β、VEGF和p53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越高,合并淋巴结转移者CK2β、VEGF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47.97%(59/123),其中预后状况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CK2β、VEGF及p53表达显著相关,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越高,合并淋巴结转移及CK2β、VEGF与p53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K2β、VEGF与p53表达是预后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宫颈癌组织CK2β、VEGF和p53阳性表达显著上调,其中三者阳性表达预示疾病预后欠佳,对疾病的预后状况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晓露;张波;吴蓉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基于中-美对比的高职医学检验教育课程体系重构

    医学检验技术是临床医学与实验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应用精密仪器检测人体体液和组织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循证检验医学概念的引入,医学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必备相关医学知识,掌握临床检验、临床血液、临床生化、临床微生物及临床免疫等基本理论和娴熟技能的专门人才。我国医学检验专科教育与美国社区大学教育在招生、学制和就业面向等有高度相似性和可比性。本文拟在对中美两国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学时比例等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实际,学习美国先进职教理念,重构了适合我国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供国内同行参考借鉴。

    作者:丁环宇;甘晓玲;吴正吉;唐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HMGB1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含量并分析 HMGB1和气流受限的关系,初步探讨 HMGB1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COPD组(COPD稳定期20例)和对照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0例),均行支气管镜检查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检测并比较两组BALF中的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用ELISA法测定并比较两组 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分析COPD组 HMGB1和IL‐1β、TNF‐α间的关系及 HMGB1和肺功能(FEV1%预计值)的关系。结果在BALF中,COPD组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1);COPD组HMGB1、IL‐1β、TNF‐α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P<0.05、P<0.01),COPD组 HMGB1的含量和IL‐1β、TNF‐α呈正相关(r=0.79,P<0.01及 r=0.48,P<0.05);COPD组 HMGB1和肺功能值(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r=-0.70,P<0.01)。结论 HMGB1参与和促进COPD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BALF中HMGB1水平和COPD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章俊强;梅晓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改良后腹腔镜下脂肪囊外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78例报道

    目的:探讨程序化改良后腹腔镜下完全脂肪囊外途径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2月酉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乳糜尿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均采用程序化改良后腹腔镜下脂肪囊外途径肾蒂淋巴管结扎术进行治疗。结果78例患者均一次手术获得成功。随访4~50个月,所有的患者乳糜尿消失,无1例复发,无血尿、肾下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程序化改良后腹腔镜下完全脂肪囊外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治疗乳糜尿具有流程合理,效果肯定,创伤小、出血少、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乳糜尿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佘先;石军辉;李胜武;刘勇;李仁举;冉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术前评估清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准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术前评估清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4例患者按是否使用术前评估清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n=350)和试验组(n=314)。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前准备,试验组同时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制作的术前评估清单用于术前准备。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准备缺陷发生情况、对手术的影响情况(延迟和取消)及患者的术前相关知识知晓和服务满意度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前准备缺陷发生率(1.59%)低于对照组(6.86%),试验组对手术的影响(延迟和取消)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相关知识知晓及服务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评估清单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准备的完善、手术如期的进行、患者对病情的了解及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提高方面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小梅;王梦娜;夏瑾;许国琼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NDY1shRNA真核表达质粒构建及其在卵巢癌A2780细胞中的稳定表达

    目的:构建NDY1 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稳定表达shNDY1质粒的卵巢癌A2780细胞。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NDY1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靶向干扰NDY1基因的小发夹RNA(shRNA)序列,插入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GPU6/GFP/Neo‐shNDY1。重组质粒测序鉴定正确后,脂质体介导转染A2780细胞,经G418筛选及有限稀释法获得稳定转染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A2780稳定转染细胞NDY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重组质粒测序正确,转染shNDY1后,A2780细胞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降(72.89±4.83)%及(55.85±4.8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成功构建 pGPU6/GFP/Neo‐shNDY1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shNDY1稳定转染的卵巢癌A2780细胞,为细胞水平研究NDY1与卵巢癌的关系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卢芳芳;况燕;徐朝欢;王旗;李美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麻黄碱对TNF-α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eotaxin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麻黄碱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麻黄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16HBE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TNF‐α刺激组(TNF‐α20 ng/mL)、TNF‐α+麻黄碱组(TNF‐α20 ng/mL+麻黄碱300μg/mL),每组细胞均设3个复孔培养18 h;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eotaxin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eotaxin蛋白的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otaxin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NF‐α刺激组上皮细胞eotaxin mRNA及蛋白表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otaxin的浓度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NF‐α刺激组比较,TNF‐α+麻黄碱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麻黄碱能抑制前炎症因子 TNF‐α诱导的16HBE中eotaxin的表达及分泌,这可能是中药麻黄治疗哮喘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中燕;邓俊;熊彬;熊瑛;王宋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入组的157例ACS患者依据症状、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分为ST 段抬高心肌梗死组(STE‐MI)、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病变组、中度狭窄病变组及重度狭窄病变组;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CS患者的血清VEGF浓度的变化,采用循环酶法在贝克曼BXC800生化分析仪上测定HCY浓度。比较不同组之间VEGF及HCY浓度的差异。结果轻度狭窄病变组、中度狭窄病变组及重度狭窄病变组之间比较,VEG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P=0.00);UA组患者与NSTEMI组及STEMI组患者比较VEG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3,P=0.00)。重度狭窄病变组与轻度狭窄病变组及中度狭窄病变组比较 HC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7,P=0.00);UA组、NSTEMI组及STEMI组比较 HC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2.65,P=0.00)。轻度狭窄病变组、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组及不同临床诊断组患者血清VEGF及HCY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23,0.716)。结论 ACS患者血清VEGF、HCY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肌坏死程度相关,并与Gensini积分相关。

    作者:任明芬;魏旭明;张三强;刘建庄;王朝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西南地区中老年人群超重及肥胖流行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西南地区中老年人群超重及肥胖流行状况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2008~2010年重庆及成都地区城乡40~79岁常住居民( n=7205)的有效数据,包括年龄、腰围、臀围、舒张压、心率、餐后血糖、三酰甘油、锻炼频率、尿酸等调查内容,描述西南地区中老年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及在城乡、男女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探讨超重及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08~2010年西南地区中老年人超重率为35.91%(城市37.02%,农村32.92%,男性33.84%,女性37.41%);肥胖率为11.40%(城市11.13%,农村11.40%;男性8.94%,女性12.84%);其中,城市超重率高于农村,女性超重率高于男性。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 P<0.01),城乡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家族史是男性超重及肥胖的危险因素,城乡差异、缺乏运动是女性超重及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西南地区中老年人群超重、肥胖率高,有接近一半的人体质量超过正常标准。应在社区加强超重及肥胖相关的健康教育,遏制该地区人群超重、肥胖的严峻形势,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刘小蓉;黄晓波;刘剑雄;刘雅;欧阳凌云;胡咏梅;张廷杰;张云兰;胡蓉;张兴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SLIT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 )儿童过敏性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治疗过程中发生免疫耐受的部分机制进行研究,为哮喘的联合治疗提供良好的临床证据。方法对30例4~14岁螨性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采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法治疗观察1年,综合评价其临床控制情况及血清sIgE和sIgG4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哮喘日间、夜间症状评分,鼻炎症状和鼻炎体征评分,用药评分,哮喘、鼻炎视觉模拟(VAS)评分,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均显著下降,哮喘PEF占预计值百分数上升,血清sIgE值降低、sIgG4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期间30例患儿仅有2例在初用药时曾出现过胸闷,其余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SLIT 治疗儿童螨性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

    作者:万弦;崔玉霞;黄玉瑛;范丽;袁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术中自体血回吸收后不同温度下保存对红细胞无氧代谢的影响

    目的:对比术中回吸收自体血在室温(23℃)和低温(4℃)下保存对红细胞无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接受骨科手术患者40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吸收,回吸收后的自体血分别在室温下(n=20)和低温下(n=20)保存4 h ,在0 h(T0)、2 h (T2)、4 h(T4)时抽取2 mL自体血样本检测乳酸(Lac)、pH、动脉血氧分压(PaO2)。结果两组乳酸水平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升高,T2和T4均高于T0(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H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T2和T4均低于 T0(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PaO2随时间的变化逐渐降低,T2和T4均低于T0(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回吸收后的红细胞放置4 h无氧代谢仍可进行,室温与低温条件下保存对其的影响无差异。

    作者:史晓萍;李国辉;徐涛;王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