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当代生命伦理学前沿问题的思考与探讨——第七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综述

李红英;陈旻;莫楠;李振良;蒋辉;贺苗;朱伟;郭鹏;罗会宇

关键词:生命伦理学, 实践伦理, 临床伦理, 生物医学研究伦理, 公共卫生伦理
摘要:2016年10月23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在苏州圆满落下帷幕.本次会议共收到两岸四地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及相关研究单位的论文摘要170余份,参会专家、学者共计360余人.与会代表在临床、公共卫生、新生物技术创新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就实践中的新老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体现出较高的学术质量和水平.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家庭医生式服务引入医务社工可行性分析及模式探讨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切实担负起居民健康和医保费用“守门人”职责,促进分级诊疗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现阶段存在着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滞后、居民认知度不高的障碍.而医务社会工作者具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和医学素养使其可以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补充力量.通过政府购买、志愿者培训、岗位设置等模式引入医务社工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家庭医生式服务发展的需要,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推行带来新思路.

    作者:杨阳;王冬;从紫薇;曾志嵘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传统医德文化与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通过论述传统医德文化及其医学伦理思想,指出了医学伦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没有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和外来文化吸收之间的关系;过分重视伦理问题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象人格和德性的培育;医学伦理学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客观论证医学伦理学与传统医德文化之间的异同,把握两者共同的伦理思想精髓,并提出了通过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传统医德文化的传承途径来更好地完善医学伦理学教学.

    作者:刘星;王晓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生命尊严”系列讨论之一:何谓“人的尊严”

    2016年末,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召开了一次“生命尊严”研讨会,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的近30名师生从跨学科视角探讨了“尊严”的含义及应用.不过,令与会师生困惑的是:尽管“尊严”是一个日常生活和伦理学中的高频词,但真正要严肃而认真地阐释“尊严”的确切含义时,我们却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为此,笔者专门组织了本次探索与争鸣,试图从不同视角揭开人之尊严的神秘面纱.参与本次探索与争鸣的还有北京协和医院研究生范张玲、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研究生王程.

    作者:张新庆;韩跃红;曹永福;贺苗;王福玲;梁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人文+实证”的当代医学文化研究方法剖析

    医学文化是医学领域中无限复杂的事实、现象与主观信息所构成的意义统一体,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作为当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文化一直是文化领域的研究难题,鉴于此,掌握科学的研究原则及研究方法对于开展医学文化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试图将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对当代医学文化的研究思路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医学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作者:于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伦理意蕴——生命伦理学的视角

    “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其伦理意蕴和价值表现在:第一,超越了“医疗”与“卫生”的手段善、结果善和外在善,确立了“健康”的目的善、自身善和内在善的终极性的价值地位;第二,为“健康道德”建设和“健康伦理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氛围,有利于不同社会主体明确其健康道德责任;第三,有利于破除现行医疗卫生制度运行中“公益性及其回归主体不清”的伦理难题.

    作者:曹永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助推“健康中国”的伦理思考

    通过解析“健康中国”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蕴含的伦理智慧,提出“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离不开理论的导航以及观念的重塑,倡导医学伦理学同道不当旁观者,要做助力人,共同为实现这一关乎民众健康福祉的目标做好理论支撑和教育支撑.

    作者:马晓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健康家庭:“健康中国”之基石

    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均离不开家庭的正确认知和智慧选择.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应该以家庭作为基本单元,让家庭成为抵御重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健康家庭的理念与实践,为健康中国战略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了强有力的纽带,促进自下而上的互联互通,有效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落地生根.

    作者:张新庆;李闪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同伴教育视域下高校艾滋病预防途径探析

    目的 为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分析互动式同伴教育效果,探索有效开展同伴教育的方法.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选取西安某高校大一学生,对其进行基于问卷方式的有关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基线调查,采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与提问、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方法,对其中700名学生开展同伴教育,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教育后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预防知识得分、相关态度和行为正向选择率均提高(P<0.05),92.50%的学生认为“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能减少艾滋病的传播”,81.76%学生愿意帮助艾滋病患者.结论 互动式同伴教育对大学生适用性较好,教育效果显著,值得在高校中推广.

    作者:史敏;李政;贾经雪;杨雪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特朗普医保”vs.“奥巴马医保”的伦理思考

    据美国媒体报道,围绕“奥巴马医保”(Obamacare)的党派争斗,在特朗普2017年1月20日上台接任美国总统之前,就已经加剧.由共和党控制的新一届参议院2017年1月3日上任首日即提出议案,意图废除这项奥巴马视为基本政绩的医保方案;奥巴马则召集民主党党友闭门商讨对策,严阵以待.尽管共和党方面尚未提出统一的替代方案,奥巴马仍然提出从现在起把共和党的新方案称为“特朗普医保”(Trumpcare).

    作者:李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影响因素及实施人文关怀策略的研究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研究其影响因素及人文关怀策略.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SLE患者具有较高疾病不确定感,4个维度中不可预测性、不明确性得分较高,信息缺乏、复杂性得分较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自我感知疾病严重程度是SLE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SLE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较高,主要来源于不可预测疾病过程与预后及不明确疾病症状,与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及自我感知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SLE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采取积极的人文关怀护理措施,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

    作者:李欣;李娜;刘秀;王盼;陈静;王明旭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黑龙江省成年人对辅助生殖技术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

    通过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共220名常住居民,采用自制问卷调查黑龙江省成年人对辅助生殖技术所引发的伦理、法律、医学、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态度,为辅助生殖技术的评估与相关政策制度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了解到黑龙江省成年人在对辅助生殖技术的知情同意、伦理审查、法律保障、社会认知等方面总体上持有较高的认知度,但对伦理审查的职能、放弃治疗及潜在风险等一些具体问题上仍存在较大的模糊性.所以,应切实加强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职能与作用,不断完善风险评估和监管机制,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组建多学科默契配合的专业研究团队,形成专业人士、政府决策者、公众代表三方的对话与共识,促进辅助生殖技术有序、良性健康发展.

    作者:贺苗;刘艳;张云燕;周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我国医院科研伦理审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医院科研伦理审查能力不足,其与医学伦理学学科自身发展、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管理薄弱、委员会自身能力不足、利益驱动和项目经费约束等多方面有关.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强化行政管理约束、规范伦理委员会自身建设,落实标准操作规程等措施,为医院科研项目伦理审查的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饶线明;蔡韶芳;詹忆君;许舜鹏;叶姝婷;叶剑鸿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我国器官移植的家庭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虽然我国在器官移植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面临如器官紧缺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而家庭因素作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影响因素之一,具有持续性、永久性的特点,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器官移植健康发展.鉴于此,从家庭影响因素入手探讨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伦理问题并提出如下对策:转变道德认知、倡导家庭支持、加强社区家庭干预、正确处理家庭伦理关系,以期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张建莹;张盼盼;施媛娇;何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改善护士工作环境感知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50名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同时选取100名护士进行工作环境感知状况调查,比较持续质量改进推行前后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以及护士对其自身工作环境的感知现状.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理论的引入,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护士工作环境感知度也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可提高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且能够提升护士对其工作环境的感知度.

    作者:周宏珍;朱亚芳;雷清梅;李璇;于红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教育叙事在医学伦理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叙事是叙事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简述了教育叙事的含义与其生命性、情境性、反思性特点,论述了教育叙事应用于医学伦理教育的适切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叙事应用于医学伦理教育应用的有效方式,即提升理论素养,增强叙事能力;明确叙事主题和精选叙事素材;关爱医学生成长和倾听学生声音.

    作者:何影;林锦秀;林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探究中医药学生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中医学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优质资源.中医药院校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中“以人为本、和谐、平衡、大医精诚”等重要理念,结合当代中医学生特点,提升其中医药文化自信,创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培育出一批具有良好行为习惯、高尚人格素养的中医药学生,为未来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作者:王欢静;商丹;郑艳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内化过程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研究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种内化过程,参照内化过程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条件,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要长期化,侧重实践;在医学生方面,医学生要清楚和掌控自己人文方面的现有知识架构,积极吸收自己没有的医学人文知识和理论,要有革新自觉和自我完善意识,终达到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终极目的.

    作者:马俊卿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关于医生协助死亡的争论:医学伦理学无与伦比进步的40年?

    1 文章要点医学伦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在医学史上一直存在,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确定:医学伦理学是否有进步;做好医学伦理学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长期问题之一是PAD.文章汇总了1975年至2014年8月在JME讨论和发表的文章,包括344条在标题或摘要中有“生命结束”,241条有“安乐死”,117条“协助自杀”和27条“临终镇静”或其同源词(在这四组之间有部分重叠)的文献,提示这是至今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章是在阅读所有上述文章的摘要和大部分文章全文并试图遵循这些文章的作者类似的思考为基础撰写的.以JME的这些文章为例子,进行一般性分析.

    作者:Sφren Holm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临床实习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互联网+”模式研究

    传统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诸多不足,加上现实的冲击,临床实习医学生的职业精神产生了职业信仰不强、职业价值缺失、职业认知不良等现象.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要想发挥对临床实习医学生的精神塑造作用就必须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科技和思维相结合:一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扩展课堂等方面进行互联网改造;另一方面大力探索新的互联网学习方式,如慕课、微课、网络中心教学平台、直播课程等方式方法,同时注意隐性育人形式及建立完善的评估考核机制;在此过程中还要重视课堂实体教学的主体性与互联网的结合性,共同探索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互联网+”模式.

    作者:于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新疆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辅导员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目前新疆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整体水平较高,能够胜任岗位要求,但还存在着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能力有待提升、心理素质有待加强等问题.转变认识和观念、建立长效机制、辅导员自身自觉认同主动提升是提高新疆医学院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路径选择.

    作者:白绽婷;汤先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