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诱导痰MUC5AC在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差异分析

罗炜;杨超培;王慧;陈如冲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黏蛋白, MUC5AC
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 )与支气管哮喘(C A )患者诱导痰黏蛋白水平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形式,对117例EB患者和137例CA患者的咳痰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部分EB、CA患者及健康对照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诱导痰细胞分类和痰上清黏蛋白M UC5AC水平检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EB患者均为无痰或只咳少许黏痰,痰量较多(>10 mL/d)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CA患者(8.5% vs .23.4%,P<0.05)。CA患者的诱导痰黏蛋白M UC5AC水平(26.8±8.9)μg/mL明显高于EB患者(17.3±7.8)μg/mL和健康对照(12.5±4.3)μg/mL ,EB患者与健康对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上清中黏蛋白水平与患者的痰Eos比例显著相关(P<0.01)。结论 EB存在气道病理性黏液分泌增多的趋势,气道嗜酸粒细胞性炎症程度较轻可能是其缺乏黏液高分泌的机制之一。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 )和踝臂指数(AB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5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 Gensini评分。检测BaPWV 和 ABI ,并与冠状动脉 Gensini评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Gensini评分增高,BaPWV逐渐增高、ABI逐渐减小(P<0.05)。BaPWV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1), ABI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 BaPWV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ABI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BaPWV和ABI对冠心病的早期识别、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监测有显著价值。

    作者:杨文慧;杨莉;何燕;魏云鸿;邓洁;王瑞萍;杨苏;孙艳;刘师节;董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PPA Rγ激动剂干预对急性胰腺炎小鼠肝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急性胰腺炎小鼠肝损伤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72只健康雄性昆明小鼠分为3组,急性胰腺炎组(AP组)、罗格列酮预处理组(AP‐ROS组)和生理盐水组(N S组),每组24只。分别于建模后6 h、12 h和24 h处死小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淀粉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 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水平。运用RT‐PCR方法检测肝脏组织NF‐κB和PPARγmRNA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脏组织PPARγ和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小鼠血清淀粉酶、ALT 和AST水平在相对应的各时间点AP组比NS组明显升高(P<0.01),AP‐ROS组较AP组明显降低(P<0.01)。AP组肝脏组织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在造模后6 h和12 h均低于NS组(P<0.05);AP‐ROS组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AP组和NS组(P<0.01)。AP组肝脏组织NF‐κB mRNA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与AP‐ROS组和NS组相比较均升高(P<0.01)。结论 NF‐κB与小鼠急性胰腺炎肝损伤有明显关系,PPARγ在肝损伤中的表达受到抑制;罗格列酮在AP早期能增强PPARγ表达,抑制NF‐κB的表达。

    作者:马增翼;许刚;于文光;田克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医学统计学理论教学案例设计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自1969年在加拿大被提出以来,逐渐被西方的教育体系所接受,并在众多的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中开展[1]。但PBL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迅速推广和应用仅是近10年才出现的,现在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PBL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项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双向交流、临床思维及团队协作等能力有积极作用,也能够提高课程考试成绩[2‐4]。在PBL教学模式中,PBL教学案例的选择和构建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好的案例是PBL 课程成功的必备条件[5]。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PBL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PBL教学案例有的是引进的案例,大部分院校是自行组织编写[6]。自编PBL教学案例可以克服引进案例的“水土不服”,更符合我国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现状,以及课程本身的实际。

    作者:张彦琦;易东;伍亚舟;刘岭;赵增炜;刘小钰;易大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声明

    作者:《重庆医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贵阳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分子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缺乏症的发生率及基因突变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新生儿脐血DNA样本515例,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检测G6PD基因15种突变类型和1种多态位点。结果515份样本检出G6PD基因突变10例,检出率为1.94%。检出5种突变类型:1388G> A 4例(40.0%),1024C> T 和519C> T各2例(20.0%),1376G> T和95A>G各1例(10.0%)。多态位点1311C>T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2.79%。结论贵阳地区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区,1388G>A是该地区常见的G6PD基因突变类型。

    作者:黄盛文;吴娴;许吟;周曼;刘兴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对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脂磷壁酸(BLTA)对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白色念珠菌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观察BLTA处理对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NK细胞杀伤活性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免疫低下小鼠深部感染白色念珠菌后,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轻度下降(P>0.05),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下降(P<0.05),IL‐2、IL‐4和INF‐γ水平轻微升高(P>0.05),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BLTA处理后,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升高(P<0.01),血清IL‐2和IN F‐γ水平明显升高( P<0.05),IL‐4变化不大,IL‐10明显降低( P<0.01)。结论 BL T A可改善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状态,恢复甚至增强深部感染念珠菌后受到抑制的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王频佳;王娴;谢成彬;王跃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某院住院患者体液标本中100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体液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2014年从患者体液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获得100株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以外科系统多见,占94.0%(94/100);主要分离自脑脊液标本,占35.0%(35/100);50岁以上患者占66.0%(66/100)。该菌对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分别为19.2%和34.4%;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4.0%、73.1%;对其他监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了53.0%。结论分离自体液标本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临床应提高药敏试验率、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邓健康;郭晓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剪切波新算法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乳腺BI-RADS 4类结节的诊断

    目的:探讨剪切波新算法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测量72例女性的72个乳腺结节周边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Adler半定量分级对结节的血流情况进行分级(0、Ⅰ、Ⅱ、Ⅲ级)。联合Emean、Adler分级对BI‐RADS分类进行调整。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原BI‐RADS分类与新BI‐RADS分类对乳腺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72个乳腺结节中良性42个、恶性30个,原BI‐RADS分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9,联合Emean、Adler分级后新BI‐RADS分类的AUC为0.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P<0.05)。结论剪切波新算法联合CDFI对乳腺BI‐RADS 4类结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崔晖;李惠翔;崔可飞;董金叶;王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贵州苗族腌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苗族腌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以期为肝衰竭患者提供有效的食疗措施。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急性肝衰竭模型组(B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组(C组)、腌汤高剂量组(D组)、腌汤低剂量组(E组),每组10只。B组、C组、D组、E组大鼠用硫代乙酰胺(TAA)皮下2次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C组、D组、E组大鼠在肝衰竭造模前和期间分别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腌汤6mL(高剂量)、腌汤1.5mL(低剂量)灌胃。于第2次注射TAA后28h抽取股动脉血分别检测血清内毒素(ETX)、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取肝组织及距回盲部3cm回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测。结果B组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呈灶状坏死及大片坏死,坏死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干预组与B组肝脏病理学损伤程度相当。A组回肠黏膜形态完整,绒毛结构清晰,排列整齐;B组回肠黏膜结构紊乱,绒毛稀疏,上皮细胞不同程度脱落、缺失、坏死,固有层明显充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干预组肠黏膜损伤较B组轻。B组及各干预组大鼠血清ETX、D‐Lac、DAO、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各干预组大鼠血清ETX、D‐Lac、DAO、ALT、AST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C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苗族腌汤能通过保护肝衰竭大鼠肠黏膜屏障,减少肝衰竭大鼠血清ETX的生成或释放,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似可防治由IETM导致的继发性肝损伤,对肝衰竭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作者:蒋兴华;吴亚云;程明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参数与统计量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甘肃省5县(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度及满意度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甘肃省5县(区)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情况,判断现行政策的宣传和实施的效果,为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甘肃5县(区)居民共1688例,使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居民对政策的知晓率较低(57.23%);居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政策,主要为医务人员入户宣传;91.94%居民认为接受政策服务比较方便;90.99%的居民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比较满意;82.35%的居民认为政策服务效果明显;90.11%的居民对政策服务总体满意。以上结果各县(区)存在差异( P<0.05)。结论甘肃省5县(区)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有待提高。

    作者:刘辉;丁国武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诱导痰MUC5AC在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差异分析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 )与支气管哮喘(C A )患者诱导痰黏蛋白水平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形式,对117例EB患者和137例CA患者的咳痰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部分EB、CA患者及健康对照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诱导痰细胞分类和痰上清黏蛋白M UC5AC水平检测,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EB患者均为无痰或只咳少许黏痰,痰量较多(>10 mL/d)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CA患者(8.5% vs .23.4%,P<0.05)。CA患者的诱导痰黏蛋白M UC5AC水平(26.8±8.9)μg/mL明显高于EB患者(17.3±7.8)μg/mL和健康对照(12.5±4.3)μg/mL ,EB患者与健康对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上清中黏蛋白水平与患者的痰Eos比例显著相关(P<0.01)。结论 EB存在气道病理性黏液分泌增多的趋势,气道嗜酸粒细胞性炎症程度较轻可能是其缺乏黏液高分泌的机制之一。

    作者:罗炜;杨超培;王慧;陈如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重庆市1732例流动人口性生活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重庆市1732例流动人口性生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人口性健康水平及相关部门的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1732例已婚和未婚有性生活的流动人口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采用SAS 9.3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Ordinal有序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流动人口和配偶/性伴侣进行性方面交流的频率高于女性,OR=1.53(95% C I:1.24~1.89);低年龄组的对象性相关交流多于高年龄组;小学及以下组对象交流频率低于学历较高组;外、港、台资企业的对象交流频率高于其他工作场所的对象。男性流动人口自报性生活频率高于女性,OR=1.84(95% CI:1.40~2.42);呈现低年龄组的对象性生活频率多于高年龄组现象,在工厂工作的对象性生活频率低于外、港、台资企业对象性生活频度。与经常交流的对象相比,交流频率一般的对象出现性苦闷及性压抑状况的OR为2.75(95% CI:1.71~4.41),交流较少的OR为2.60(95% CI:1.45~4.66)。结论男性、低龄、高学历的对象性交流频率较多,年龄和工作场所是影响性生活频率的重要因素,舒缓工作压力,增加性问题交流有助于改善性苦闷和性压抑。

    作者:赵瑞;李玉艳;童琦;于传宁;周颖;纪红蕾;刘俊;李亦然;武俊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脓毒症诱导的肠损伤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目前住院患者大的威胁之一。而肠道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既是脓毒症受累的重要器官之一,又是加重脓毒症反应的器官。正常情况下,肠道细菌及其产物与肠道黏膜屏障存在动态平衡,肠道黏膜屏障可以防止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阻止抗原和微生物进入体内,同时又可以使人体和环境实现分子交换,从而摄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1]。因此,完整的肠黏膜屏障是防止肠源性疾病和保障身体营养供应必不可少的。脓毒症时,肠道内环境平衡失调,炎性因子产物增加,细胞凋亡增多,肠道黏膜屏障受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致使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菌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肠道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香琴;马晓媛;田李星(综述);梁华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苏州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调查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人群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分析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12月筛查出苏州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148例,采用许淑莲修订的M 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疾病不确定感的因素及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苏州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平均为(81.35±16.57)分,其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为(48.59±8.59)分,复杂性维度得分为(32.76±8.95)分。在年龄、性别、医保方式、吸烟、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疾病不确定感总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对维度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与疾病不确定感的2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以降低疾病的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庄前玲;陆锦华;杜建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SpA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表达早期致炎因子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SpA)对单核巨噬细胞表达早期致炎因子 TNF‐α、IL‐1和IL‐6的影响。方法用一定浓度SpA与THP‐1细胞培养不同时间,用MTT法测定SpA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LISA测定培养液中TNF‐α、IL‐1和IL‐6的水平;用RT‐PCR检测细胞TNF‐α、IL‐1和IL‐6相应mRNA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A对THP‐1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其作用剂量有关。SpA可促进巨噬细胞分泌 TNF‐α、IL‐1和IL‐6及表达相应mRNA ,且呈一定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SpA刺激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IL‐6和表达相应mRNA均在12 h达高峰。SpA刺激组TNF‐α、IL‐1和IL‐6的表达和释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SpA可明显促进单核巨噬细胞表达和分泌早期致炎细胞因子 TNF‐α、IL‐1和IL‐6。SpA在启动金葡菌性脓毒症及促进其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马兴龙;黄俞霖;陈晓晴;李明强;刘清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诱导抗肺癌免疫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能否诱导抗肺癌免疫作用,为肺癌疫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尾静脉注射遗传减毒子孢子进行免疫C57BL/6J小鼠,对照组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14 d后用Lewis肺癌细胞(LLC)皮下接种,待肿瘤长出后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免疫组化对比肿瘤增殖、凋亡、血管生成情况。结果两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有差异,疟原虫遗传减毒子孢子能抑制肿瘤的增殖、血管生成、促进凋亡。结论遗传减毒子孢子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或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载体介导肺癌的免疫治疗。

    作者:邓旭锋;郑鸿;周东;刘权兴;丁艳;徐文岳;戴纪刚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二维及微团培养法对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

    目的:探讨二维及微团培养对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体外高密度二维及微团培养方法培养兔软骨细胞,从细胞形态、细胞外基质表达情况分析软骨细胞表型的差异。结果高密度二维方案培养兔软骨细胞,2周后软骨细胞多层分布, HE染色显示细胞呈圆形,细胞间联系较密,阿尔新蓝染色显示细胞外蛋白多糖分泌较少;微团培养方法培养兔软骨细胞,2周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组织,HE染色显示细胞呈多边形,细胞较分散,阿尔新蓝染色显示细胞外蛋白多糖分泌明显多于二维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团培养方法培养兔软骨细胞,有利于软骨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

    作者:宋雄波;吴江怡;黄术;陈诚;杨柳;刘宝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重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第1季度心血管内科住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同意行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并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共152例。抽取其外周血并通过提取基因组DNA ,检测CYP2C19的基因型,了解其代谢型的分布。结果在152例检测标本中,检测出CYP2C19的6种基因型,*1/*1型(636GG ,681GG)57例(37.5%),*1/*2型(636GG ,681GA)60例(39.5%),*1/*3型(636GA ,681GG)11例(7.2%),*2/*2型(636GG ,681AA)17例(11.2%),*3/*3型(636AA ,681GG)2例(1.3%),*2/*3型(636GA ,681GA)5例(3.3%)。检测出CYP2C19的3种代谢型,所占比例分别为:快代谢型57例(37.5%),中间代谢型71例(46.7%),慢代谢型24例(15.8%)。重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CYP2C19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弱代谢型的发生率与我国汉族人群几乎一致,高于重庆地区健康汉族人群。结论该地区进行治疗时要重视该酶的基因分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CYP2C19基因分型的检测,以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

    作者:范超;张燕;何建维;陈鸣;邓少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miR-302a对叶酸缺乏小鼠胚胎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miR‐302a对叶酸缺乏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mESC分为完全培养基组(对照组),无叶酸培养基组(无叶酸组),无叶酸培养基+miR‐302amimic组(miR‐302a组),通过RT‐PCR进行检测miR‐302a在完全培养基及无叶酸培养基中的表达。构建miR‐302amimic,后转染到无叶酸培养基mESC中,采用MTT法检测miR‐302amimic对mESC活力的影响,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miR‐302amimic对mESC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miR‐302amimic对mESC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及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激活情况,以及下游分子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21、p27表达的影响。结果RT‐PCR证实无叶酸组中miR‐302a表达量下降(P<0.01)。与完全培养基比较,无叶酸培养基中,mESC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Akt及mTOR磷酸化水平下降,CyclinD1表达下调,p21及p27表达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无叶酸组比较,miR‐302a组中,mESC细胞活力上升,凋亡下降,G1期缩短,AKT及mTOR磷酸化水平提高,CyclinD1表达上调,p21及p27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iR‐302a类似物能显著抑制缺乏叶酸mESC凋亡,能促进其增值,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阳倩;石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