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叙事医学干预对老年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朱建勋

关键词:叙事医学, 老年病, 心理健康, 共情
摘要:目的 研究叙事医学干预对老年病患者心理健康影响的影响,为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40位老年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每组20人.研究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叙事医学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况并对比.在患者出院一个月后对其进行一次深入访谈,以了解叙事医学干预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 入院时研究组和观察组患者的SDS得分为(64.21±3.12)分和(65.40±4.42),SAS得分为(66.15±2.89)分和(65.34±3.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一个月时研究组和观察组患者的SDS得分为(52.34±4.66)和(63.15±3.98)分,SAS得分为(54.25±3.96)和(60.13±4.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定性研究发现叙事医学干预减少了其抑郁和焦虑情绪,患者对叙事医学干预和医患共情有较大需求,并提出叙事医学干预建议.结论 对于老年病患者,叙事医学作为一种干预模式,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医务人员应注重叙事能力的提升,将叙事医学理念和方法融入临床实践.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提升全科住培医师职业认同感的实践探索

    全科住培医师对全科医师职业的认同影响着他们服务基层的信念、职业发展的态度以及全科医师队伍的稳定性.基于对某医院全科住培医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结果并结合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从人员、制度、方法、环境四个方面的因素剖析全科住培医师职业感低的根本原因.结合该院全科住培工作实践从教学基地层面、社区层面以及国家层面探寻提升全科住培医师职业认同感的教育途径.

    作者:张水娟;郭发刚;杨璐;李正;高飞;李亚军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再考量

    通过对新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不足和弊端的梳理,对造成弊端的深层原因进行了详尽剖析,提出了具体的对策:通过前瞻性的课程设置和调整,增加医德教育课程的分量,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加大医德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医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上寻求创新;营造良好的医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大正能量医德医风宣传;顺应新时代发展,建立公正的舆情发布渠道,加强医德医风监督体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行医环境等,切实提高医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作者:耿瑞;刘颖;王长宇;王佳帅;付佳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能力的调查研究

    伦理审查能力是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建设与管理的核心环节.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能力不仅是委员遵循公认的伦理原则对研究方案进行审议和决定的能力,还取决于与伦理委员会审查相关的程序规则.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采集我国354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审查的程序、规则以及质量管理情况,包括审查工具、审查效率、主审、预审、独立顾问、审查、审查会议规则、年度/定期审查、复审管理、委员履职能力考核、质量管理等,分析伦理审查能力并对改进伦理审查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者:谢洁琼;余中光;陆麒;吴翠云;陈虎;黄瑾;李素娟;刘海涛;熊宁宁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人文精神是医养结合的灵魂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变得愈加重要,医养结合作为完善之策应运而生.在回顾医养结合产生与发展的同时,对现今实践的医养结合模式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将医养结合的灵魂着眼于人文精神,结合国内外养老模式的先进经验,提出人文精神与医养结合的对接之策.

    作者:金琳雅;刘峰;尹梅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精准医学的临床应用及其伦理挑战 ——中部某省属三甲医院临床医生访谈实录

    精准医学的兴起与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挑战已日趋明显,如何应对这些伦理挑战已是当代生命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对中部某省属三甲医院临床医生马博士进行了专访,请马博士讲述了作为一线临床医生对精准医学的临床应用及其伦理挑战的理解与看法,对精准医学伦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作者:陶应时;王国豫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中的黑龙江省老年人的数据,分析其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寻找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45.0%,两周就诊率为20.6%,两周应就诊未就诊率为18.5%,慢性病患病率为56.4%,年住院率为16.8%,上一年家庭人均收入和自我健康评价状况是老年人两周就诊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以提升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率.

    作者:郭斌;程怀志;刘艳瑞;黄豆豆;孔令杉;王海臣;田丽娟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临床科研项目受试者权益保护策略初探

    做好受试者权益保护工作是医院开展临床科学研究的前提.从受试者应享有的权利及其目前所处的真实境况着手,分别从伦理委员会、项目负责人的保护受试者意识、增强受试者的自主权利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医院受试者保护体系、完善政府层面的法制体系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在临床科研项目开展实施过程中受试者权益保护的策略.

    作者:李继红;刘福全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合理应用患者满意度评价促进医师自觉践行专业精神

    患者满意度评价不仅反映了患者的主观认识,也反映了客观的医疗服务质量.从医师专业精神基本原则与患者满意理念相契合、患者满意度评价的他律性可以促进医师践行专业精神的自律性等方面,对患者满意度评价有助于加强医师践行专业精神进行了阐析,并从调查方法、内容指标设计、结果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患者满意度评价仍存在的实践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患者满意度评价.

    作者:张倩;张楠;梁立智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遗传病患者生育限制案例的伦理探讨

    遗传病是一种因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其相关并发症对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为此,我国曾颁布《异常情况的分类指导标准》对遗传病患者进行了生育限制.但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遗传病患者的生育禁忌也在不断被打破.通过引入一脊髓性肌萎缩症携带者成功生育案例,探讨其中遗传病患者生育方式、胎儿权、自然受孕胚胎和体外受精胚胎地位等伦理两难抉择点,整合医学、伦理、法律三者之间的联系性,讨论我国政策对于遗传病患者及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生育伦理的合理性,拟建议完善辅助生殖技术下的生育限制内容.

    作者:庄旭;倪文琼;林建华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HIV感染继续妊娠的治疗障碍与伦理思考

    妊娠合并HIV感染一旦被发现,临床诊疗与护理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这也会使患者考虑是否继续妊娠?医务人员在诊疗中也会面临伦理困境.一般来说,感染HIV后,是否继续妊娠由孕妇本人决定.而孕妇一旦决定继续妊娠,医护人员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协助患者作好治疗决策,并积极配合疗护,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者安全.医护人员还应注意实践医学伦理学精神:尊重患者自主权、平等对待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注意其家庭关系的处理、鼓励其树立战胜病患顺利生产的信心.

    作者:黄丹;张素英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叙事医学:尊重疾病有关的故事

    刚才我们拍摄了合影,一张小小的照片就能容纳在场所有的参会者,让我惊叹! 今天发生的事情让我感觉很不寻常,刚才几位领导致辞的内容,是我以前在美国、英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未听到过的.听到你们的校长等领导用这样深切的方式讨论生与死的关系,讨论医疗行业中所触及的生命深度,令我非常感动. 我们不仅在不断体会自己生命的深度,也在患者身上感受这样的深度,我非常荣幸能够讨论一些与疾病有关的故事.

    作者:Rita Charon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论采用脑死亡标准的伦理挑战

    心死亡一直被认为是死亡的唯一标准,脑死亡标准出现至今才30年,不同国家制定稍有不同的脑死亡标准.我国已制定脑死亡标准,执行脑死亡标准有利于维护逝者尊严、科学地判定死亡、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器官移植的开展和道德、法律责任的确定.生命自主抉择、动机纯正、严谨和审慎的原则是确立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的伦理原则.推广脑死亡标准存在的挑战包括脑死亡法律缺失、死亡告知与知情同意难度大等,可采取强化知情同意、提升医生专业技能、向普通大众宣讲脑死亡标准和推行伦理审查等对策加以解决.

    作者:周吉银;刘丹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围术期骨科车祸截肢患者心理社会需求及临床人文干预 ——基于叙事医学的视角

    目的 调查围术期骨科车祸截肢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为对其提供临床人文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基于叙事医学的质性研究方法,针对围术期骨科车祸截肢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对20位患者进行深度访谈,总结其叙事并分析文本,制定临床人文干预策略.之后,将40位患者纳入研究,分成两组,一组对其进行人文干预,一组进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运用SDS和SAS量表在干预前后测量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并比较.结果 定性研究发现患者术前表现出较强的疾病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术后表现出抑郁等负面情绪,社会适应水平较低.患者呈现出较强的安全需求、情感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患者需要医学人文干预.定量研究发现,人文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DS和SA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01.干预前后,研究组患者的SDS和SAS得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均为P<0.01.对照组的SDS和SAS得分两个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23和P=0.55.结论 围术期骨科车祸截肢患者有较强的心理社会需求.对患者进行人文干预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医务人员应认真倾听并尊重患者的故事.医务人员与其家属、社工、心理治疗师等应联合起来对患者进行人文干预,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皮斌;杨柠溪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我国广义叙事医学发展的文献研究

    我国叙事医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类:广义叙事医学研究与狭义叙事医学研究,两者在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的直接应用范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现主要从广义叙事医学方面出发,通过梳理现有的中文文献总结近十余年来叙事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按照文献数量,主要探讨的领域包括广义叙事医学中的文学研究(277篇)和广义叙事医学中的语言学研究(159篇).文学对叙事医学的作用很大,借助文学的方法会更好地提高叙事能力;语言学中的医患会话研究现在已成为机构话语研究的一个热点,对叙事医学的实践应该具有很好的反拨作用.但文献分析发现,广义叙事医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狭义叙事医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的数量严重不足.狭义叙事医学重实践,广义叙事医学重研究,如果二者能有机地结合,其研究成果的转化将对我国叙事医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一方;郭莉萍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分级诊疗制度蕴含的知情选择伦理价值

    结合2017年底在中国9省份45家医院完成的一项医患问卷调查结果,论证了尊重原则是分级诊疗制度设计重要伦理依据之一,进而提出了分级诊疗实施中遵循知情选择伦理要求的含义及其必要性.并提出建议:加强宣传引导,保障患者知情选择权;把握好行政主导与发挥医疗机构自主性之间的动态平衡.

    作者:李闪闪;张新庆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出生、衰老与死亡的叙事及其意义 ——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国际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此次北大医学人文国际会议的主题是叙述出生、衰老与死亡,这个主题非常有意义,确实是医学人文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会议的主旨演讲和分论坛上,大家会谈到出生、衰老、死亡以及叙事医学等多个方面,也将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讨论,在此我不赘言,只提出一个观点供大家探讨.

    作者:韩启德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体系医疗机构管理的现况调查研究

    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体系中的医疗机构管理是受试者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我国354家医疗机构在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体系中的管理现况,包括研究项目管理、研究利益冲突管理、合同管理、经费管理、培训管理、质量管理、伦理委员会组建与换届、伦理委员会资源、伦理审查的独立性以及伦理审查的透明性等要素,分析医疗机构履行受试者保护和对伦理委员会规范管理的职责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者:余中光;谢洁琼;陆麒;黄瑾;李素娟;吴翠云;陈虎;刘海涛;熊宁宁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叙事医学干预对老年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叙事医学干预对老年病患者心理健康影响的影响,为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本次研究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40位老年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每组20人.研究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叙事医学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况并对比.在患者出院一个月后对其进行一次深入访谈,以了解叙事医学干预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 入院时研究组和观察组患者的SDS得分为(64.21±3.12)分和(65.40±4.42),SAS得分为(66.15±2.89)分和(65.34±3.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一个月时研究组和观察组患者的SDS得分为(52.34±4.66)和(63.15±3.98)分,SAS得分为(54.25±3.96)和(60.13±4.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定性研究发现叙事医学干预减少了其抑郁和焦虑情绪,患者对叙事医学干预和医患共情有较大需求,并提出叙事医学干预建议.结论 对于老年病患者,叙事医学作为一种干预模式,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医务人员应注重叙事能力的提升,将叙事医学理念和方法融入临床实践.

    作者:朱建勋 刊期: 2019年第02期

  • 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对医学生职业信仰教育的启示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价值层次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境界.以其人生境界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医学职业信仰的基本内涵、医学职业信仰教育的意义.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理论对医学生职业信仰教育具有重要启示:认知——全方位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认同——多渠道提高医学生职业认同;内化——多种方法培养医学生职业信念;践行——在临床实践中实现医学职业信仰的知行合一,这是医学生职业信仰教育分层次培养的一般规律.

    作者:张秀梅;冯恩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