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股骨远端 C2、C3型骨折27例分析

刘福尧;刘承伟;吴声忠;潘凤

关键词:骨折, 粉碎性, 股骨, 内外侧入路, 内固定
摘要:目的:总结外侧切口联合前内侧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 C2、C3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7例 C2、C3型股骨远端骨折采用股骨远端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评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术后骨折复位效果,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90 min(60~11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50 mL(300~600 mL)。切口无感染。术后4~8个月X 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离。关节功能按 Schatzker-Lambert 股骨远端骨折疗效评分系统评定:优10例,良1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1.5%。结论联合前内侧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 C 型骨折具有复位操作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方便植骨,结合锁定钢板固定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短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腹腔镜肝切除术(LLR)与开腹肝切除术(OLR)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实施LLR 的患者20例作为 LLR 组,同期以患者年龄、性别、肝硬化程度、疾病种类、肿瘤大小、手术方式为配对条件在 OLR 中按1∶1抽选20例作为 OLR 组。比较两组手术方式、输血例数、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结果 LLR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输血例数、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均优于 OLR 组(P <0.05)。结论LLR 在短期疗效方面优于 OLR,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者具有良好的安全可行性。

    作者:余华;孙建明;朱卓立;刘明忠;赵宇;王翔翔;熊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尿液脂联素变化及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不同分期尿脂联素(UAPN)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住院的119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 尿蛋白排泄量(UAER)将其分为尿蛋白正常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并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 UAPN 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患者 UAPN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蛋白尿组的 UAPN 明显低于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P <0.01);微量蛋白尿组的 UA-PN 明显低于大量蛋白尿组(P <0.01),而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大量蛋白尿组的 UAPN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UAER 均对患者的UAPN 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DN 患者 UAPN 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有关,其水平增高与 HDL-C、FPG、HbA1c、UAER有关。

    作者:瞿文娟;程昌琴;杨若梅;蒋先淑;李志勇;杨刚毅;李伶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慢性疼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研究进展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现存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并被确认为继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当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或超出组织损伤预期治愈时间而持续存在时即定义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在成人中普遍存在,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也非常高。本文就慢性疼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艳君(综述);陈理红;魏安宁(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是机体对血液动力学负荷长期增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表现为心室壁增厚、心肌重量增加和心肌重塑,其形成过程涉及诸多因素。作为高血压病常见的靶器官损害,LVH 是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脑卒中乃至猝死等一系列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2],深入研究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该方面研究为近年来国内外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已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超(综述);张萍(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78例牙隐裂伴牙髓炎的临床特征与诊治

    目的:对伴牙髓炎的牙隐裂的病因、隐裂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将78例牙髓炎伴牙隐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发病年龄、牙位、隐裂线走向进行分析,采取调、根管治疗及全冠修复试保留患牙,并且在修复1年后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9~49岁患者牙隐裂发生率高,以上颌第一磨牙多见。78例隐裂牙综合治疗成功65例(83.33%),有效11例(14.10%),失败2例(2.56%)。结论对隐裂牙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地保留患牙,对牙隐裂伴牙髓炎的患者进行根管治疗后的全冠修复是有效的。

    作者:李晓霞;唐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定位与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全科医学已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得到共识。国内专家学者普遍的观点表明,综合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并进行规范化的学科建设,开展全科医学医、教、研工作,是全科医学发展的重要保障[1],也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要求[2-3]。

    作者:龚放;何芸芳;谢波;刘北忠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GDNF 通过 AKT/β-catenin 调节人胶质瘤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人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将胶质瘤样本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脑挫裂伤患者样本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2例;将胶质瘤细胞系 C6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牛血清蛋白(BSA)组和 GDNF 组。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 AKT、p-AKT、β-catenin 和p-β-catenin 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胶质瘤组 AKT、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 <0.05),且高级别胶质瘤组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 <0.05)。CCK-8检测 C6胶质瘤细胞实验中,与细胞对照组相比, GDNF 组细胞增殖率明显增高(P <0.05),Akt 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 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 <0.05)。结论GDNF 可能通过上调胶质瘤细胞 p-AKT、β-catenin 和 p-β-catenin 来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周儒;滕道辉;董国凯;殷文江;蔡红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院校结合模式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多由中专院校转型而来,大多没有一定规模的附属医院,须依靠本地区的医疗机构协同完成教学任务,但学校与医院非隶属关系,仅是在协议的前提下开展工作[1]。医院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合作深度均较差,无法有效完成学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安排,故应深化学校和医院的合作,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因此,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09年起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进行“院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已培养出3届院校结合班毕业生。通过对2009级、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院校结合班和平行班专业核心课程成绩比较,院校结合模式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彦;何坪;邓宇;张冬青;张琴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清胱抑素C联合尿mALB对妊娠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联合尿微量清蛋白(mALB)对妊娠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孕妇88例(观察组)及正常妊娠孕妇75例(对照组),HDCP 孕妇按照病情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35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0例,重度子痫前期组23例,检测观察组及对照组 Cys 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mALB。结果观察组各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妊娠期高血压组与轻度子痫前期组比较,CysC 与 mAL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Cys C与 mALB 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661,P <0.05)结论HDCP 孕妇早期即存在 Cys C 及 mALB 水平增高,二者联合检测有利于尽早发现 HDCP 孕妇早期的肾损害。

    作者:柳颖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骼肌萎缩中泛素蛋白酶系统与缺氧的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近年来受到更多关注的是它重要的临床肺外表现。骨骼肌萎缩及无力不仅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健康情况的恶化,在除外气道梗阻的因素下,它也是 COPD 患者病死率的决定因素。在肌肉质量的调节中,泛素蛋白酶系统起到主导作用[1]。从病因学上废用性因素、感染、氧化应激、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低水平的激素合成和生长因子、能量平衡受损、激素的使用、缺乏维生素D 均可造成 COPD 患者的肌无力及肌萎缩[2]。肌肉组织的动态平衡是通过蛋白合成及蛋白分解之间紧密及复杂的平衡关系来维持的。在分子水平上,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激活无疑是控制蛋白水解的主要途径[1]。早在2005年便有人发现在缺氧的癌症恶病质患者身上泛素蛋白酶体是造成骨骼肌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径,Chaudhary 等[3]在2011年发现慢性缺氧条件下小鼠骨骼肌中的泛素蛋白酶途径被进一步加强导致更强的蛋白分解出现。

    作者:谭栗川(综述);戴路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基于冠状动脉 CTA 图像对冠状动脉空间扭曲程度的量化测量

    目的:提出对冠状动脉的扭曲程度进行准确的测量评价的新方法,为明确冠状动脉扭曲的所造成的影响提供有利条件。方法连续录入72例临床拟诊冠心病且均接受256排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的图像,经后处理后,提取心外膜下3支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中轴,获取其在3维空间中的坐标,并对扭曲系数进行量化测量。结果心外膜下3支主要冠状动脉的三维空间扭曲系数分别为:左前降支6.66±7.54,左回旋支13.43±12.85,右冠状动脉17.61±7.67。通过对冠状动脉扭曲的建模检验证明该方法对扭曲评价的效果良好。结论此方法能对冠状动脉在三维空间的扭曲程度进行准确的定量化分析,且结果不受造影投射面、人为测量误差及血管长度的影响。

    作者:刘一萱;杨成明;吴晨飞;陈金华;张伟国;曾春雨;王凌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经快速交换球囊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对择期PCI 术中无复流的作用

    目的:探讨经自制带侧孔的快速交换球囊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对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NR)的即刻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该中心行择期 PCI 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患者49例,随机分为经球囊导管给药组25例,经指引导管给药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替罗非班及硝普钠。评价给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及校正 TIMI 帧数(CTFC)。结果给药10 min 后,经球囊导管给药组有21例(84.0%)达到 TIMI 3级血流,校正 CTFC 为(33.5±12.5)帧,而经指引导管给药组有13例(54.2%)达到 TIMI 3级血流,CTFC 为(41.9±15.3)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自制带侧孔球囊导管靶向注射替罗非班联合硝普钠较经指引导管给药更能有效地改善择期 PCI 术中无复流患者冠状动脉的即刻血流。

    作者:肖骏;李均;岳瑞华;沈钧乐;张颖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心理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126例 CHF 患者进行评分,其中有心理障碍者45例作为观察组,在无心理障碍者中抽取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26例 CHF 患者中抑郁发生率26.2%,焦虑发生率20.6%,其中11.1%为抑郁、焦虑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是 CHF 患者并发心理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P <0.05)。结论CHF 患者有较高的焦虑、抑郁发生率,经济状况、病程、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陈素群;黄毅;王小林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护理程序在埃博拉病毒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埃博拉病毒病(EVD)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对5例确诊 EVD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根据护理评估的结果确定护理诊断,对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预期目标和实施相应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针对5例 EVD 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5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3例 EVD患者痊愈出院,取得了良好的救治效果和社会效益。结论对 EVD 患者按照护理程序进行系统护理可帮助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病死率的降低。

    作者:李晓琴;宋彩萍;罗春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医用高值卫生材料使用中的伦理分析与卫生技术评估?

    医用高值卫生材料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价值相对较高的消耗型医用器械[1],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双重特性。有文献报道,大额住院费用以药费所占比例大,医用卫生材料费所占比例则仅次于药费,这也是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2-3]。特别是某些手术中使用的特殊医用高值卫生材料甚至占到手术费用的60%以上[4]。本文通过对医用高值卫生材料使用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医用高值卫生材料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隋东明;李文涛;安力彬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疗效观察,了解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64例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单纯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对照组与加用 BAI 的治疗组的疗效,以及治疗组中既往曾行标准的全身静脉化疗/放疗的复治组与未行任何放化疗的初治组之间疗效情况。结果对照组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43.33%。而治疗组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70.59%。在治疗组中,复治组患者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50.00%;而初治组患者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为88.89%。结论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伴阻塞性肺炎在全身静脉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加用 BAI 治疗,可明显提高阻塞性肺炎治愈好转率。

    作者:陈杰;黄凤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KLF4调控 MMP9对原发性肝癌的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Krüppel 样因子4(KLF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 KLF4调节MMP9对原发性肝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癌和癌旁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 PCR 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50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 KLF4和 MMP9的表达情况;构建重组质粒,上调肝癌细胞(HepG2细胞系)的 KLF4表达,检测 MMP9 mRNA 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转染后的 HepG2细胞运用 Tran-swell 侵袭试验和划痕试验观察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相比癌旁组织,KLF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 <0.05),而 MMP9的表达明显增高(P <0.05)。通过构建重组质粒,上调 KLF4的表达,发现 MMP9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均降低,并影响 HepG2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论在原发性肝癌中,KLF4低表达,而 MMP9高表达。在肝癌细胞中上调 KLF4表达可引起 MMP9表达下降,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作者:冯潜;石世代;周勇;李恩亮;吴荣寿;李科浩;邬林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CD44v9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CD44v9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大坪医院胰腺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各51例,胰腺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各51份,通过逆转录 PCR(RT-PCR)、免疫印迹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别检测胰腺癌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血清中 CD44v9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9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确强于正常胰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D44v9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郭勇;唐永梁;杨俊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狼疮性膀胱炎2例并文献复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种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在泌尿系统,主要累及肾脏,形成肾小球相关病变。而累及膀胱进而造成上尿路积水相对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单纯性尿路梗阻或尿路感染而延误治疗。为提高对 SLE 导致的膀胱炎进而引发上尿路积水的认识,现将本科收治的2例 SLE 合并间质性膀胱炎及上尿路积水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永立;贾龙江;许长宝;赵兴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CRP、PCT、IL-6对评价肝硬化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预后的意义

    目的:了解肝硬化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探讨各指标预测预后的能力。方法收集肝硬化伴 SIRS 患者56例,依预后分为好转组39例,死亡组17例,出现 SIRS 后第1、3、7天检测 CRP、PCT、IL-6水平,观察 CRP、PCT、IL-6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第1天两组比较 CRP、PCT、IL-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3天两组相比较 PCT、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好转组 CRP 明显下降(P <0.05);第7天两组CRP、PCT、IL-6比较,好转组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 <0.05)。同组相比,死亡组 CRP、PCT、IL-6第1天、第3天、第7天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好转组 PCT、IL-6第3天与第1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P 第3天、第7天明显下降(P <0.05),好转组 PCT、IL-6第7天与第1天相比显著下降(P <0.05)。结论CRP、PCT、IL-6的持续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与PCT、IL-6相比,CRP 更能迅速反应病情改善。

    作者:赵蔚;瞿志军;李国航;庄桂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