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谭俊杰;李云霞;魏碧友;杨红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和CD55+、CD59+水平在各种贫血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00例贫血患者,其中巨幼细胞贫血(M A )25例,缺铁性贫血(ID A )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 A )35例,3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和CD55+、CD59+水平的变化,比较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3类贫血患者的CD3+、CD4+和CD4+/CD8+均低于健康对照组[(69.2±3.62)%、(38.7±3.56)%、(1.69±0.15)%],其中A A患者的CD4+/CD8+比值为0.94±0.59,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 P<0.05);CD8+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2.9±2.35)%,其中A A患者的CD8+为(34.5±2.4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A患者CD55+和CD59+表达正常,大约40%的IDA和34%的AA患者CD55+和CD59+表达异常。结论3类贫血患者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异常,IDA患者可能是由缺铁引起。AA患者可能是由 T细胞功能亢进和CD55+、CD59+表达异常引起的。
作者:何苗;乔静巧;陈吉祥;马海珍;白海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及与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检查的15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TPOAb对孕妇进行分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50例患者中,TPOAb阳性者44例,阴性106例。两组孕妇的年龄、孕周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中期和晚期,两组孕妇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POAb阳性)孕妇妊娠前后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的TPOAb对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和妊娠结局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彩霞;石学凤;吴学香;郑小敏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通过对哮喘小鼠进行研究,建立其气道重塑模型,同时运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 H )2 D3]进行干预,哮喘小鼠脾脏内及外周血髓系抑制细胞(MDSCs)水平及气道壁厚度的改变进行检测,分析1,25‐(OH)2D3对MDSCs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从而了解其在哮喘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选取30只BALB/c系小鼠,雌性、健康、8周龄,将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哮喘组,对照组及1,25‐(OH)2D3干预组,通过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取肺组织进行 HE染色,比较小鼠气道壁厚度;收集各组小鼠外周血及脾脏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方法测定其CD11b+ Gr1+ MDSCs细胞的比例。结果哮喘组小鼠气道发生典型气道重塑的改变,小鼠体内MDSCs均较对照组、1,25‐(OH)2D3干预组下降;1,25‐(OH)2D3干预组较哮喘组气道重塑有所改善,MDSCs较对照组、哮喘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OH)2D3可能对于哮喘的发作起到一定的治疗的作用,其可能通过对于MDSCs的水平的上调来发挥作用,使得气道的炎症得以减轻,同时能够对气道重塑进行改善。
作者:陶秋影;雷瑞瑞;王亚哲;韩影;王祯;陈茜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8岁(23~54岁),手术清创后胫骨缺损平均7.7 cm (3.0~21.0 cm ),软组织缺损面积平均7.5 cm2(3.6~18.4 cm2)。应用llizarov技术安装外架及固定针,采用骨缺损端同步延长与加压固定、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或快速加压固定后逐步延长。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8~36个月的随访(平均16.2个月),全部患者胫骨缺损在7~28个月获得重建,平均12.3个月。4例骨缺损端术后快速加压获得愈合。2例对合端接触后无骨愈合征象,采用“手风琴技术”,1例骨端愈合,另外1例无效后植骨愈合。9例大段骨缺损皮肤软组织卡压于骨搬运端之间,行皮肤修整断端清理,其中6例同期进行松质骨植骨。14例软组织缺损在骨搬移过程中创面逐渐缩小获得愈合,1例特大面积皮肤缺损经游离植皮后愈合。根据Paley评价标准,本组优12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93.3%。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选择的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殷照阳;殷建;孙晓;彭爱民;霍永峰;盛路新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2及 IGFBP‐6在结直肠腺瘤(CR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手术治疗后经病理证实为CRA 50例(CRA组)、结直肠癌(CRC )组织标本50例(CRC组),结直肠正常黏膜2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方法检测IGFBP‐2及IGFBP‐6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GFBP‐2蛋白的阳性表达及mRNA的表达量在CRA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而与CRC组比较则有降低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FBP‐6蛋白的阳性表达在CRA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降低趋势;而与CRC组比较则有升高趋势,IGFBP‐6 mRNA表达量在CRA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升高趋势;而与CRC组比较则有降低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RA组,IGFBP‐2、IGFBP‐6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数量及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与增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RA组,IGFBP‐2与IGFBP‐6的表达相互间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A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向CRC转化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而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IGFs)与IGFS‐R轴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IGFBP‐2、IGFBP‐6有可能作为CRA诊断及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薛晶;赵杨;张建伟;焦艳;申兴斌 刊期: 2015年第29期
医患矛盾的风险,伴随着医疗活动的开展是一种必然现象[1]。医患矛盾是医学职业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2],医学模式处于转化期。医患矛盾的实质,仅就单纯医学问题而言,应该是患者参与医疗活动期望值与医疗结果之间不对等造成的。医疗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并不是简单的体现医疗技术水平的活动,医患沟通实际上是执医的能力体现。这其中,认清医学模式可以帮助医者看清医患沟通努力的需求度[3‐4]。本研究从医学模式对医患矛盾的风险影响出发,探讨中西方医学模式对比视域下医患矛盾,从而达到降低与有效规避临床医疗活动风险的目的。
作者:梁策;伍林生 刊期: 2015年第29期
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成功率[1],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预处理阶段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杀死体内的肿瘤细胞或异常细胞,抑制或摧毁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为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提供条件,腾空造血细胞龛,减少排斥反应,为干细胞的植入提供必要的空间[2],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而预处理期间的护理[3]是预处理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儿童因其具有病情变化快、依从性差、不配合、不能准确表达清楚等特点,给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采用个体规范的护理方法,是取得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现将本科2009~2014年1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预处理期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伍满群;曾东风;孙爱华;刘学;杜欣 刊期: 2015年第29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群健康和生命构成极大威胁。2014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数据显示在全美新增癌症死亡病例中肺癌来源超过四分之一,居恶性肿瘤首位[1]。目前外科治疗早期肺癌多采用解剖性肺叶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亚肺叶切除(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常作为妥协性术式用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高龄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临床上肺部小结节(≤2 cm )的检出率大幅提高,这些肺部结节更小更隐匿,且患者基础心肺功能参差不一,研究发现无法耐受肺叶切除的患者行亚肺叶切除治疗取得了不亚于肺叶切除的疗效。本文就亚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邵龙(综述);向小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9期
2011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大会,并下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首次提出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就是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2012年教育部在125所试点高校校开展卓越医生培养计划项目,新乡医学院成为首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岗位胜任力是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首次引入学术界,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胜任力的这一内涵被不断拓展,近年来也逐步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2011年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和教育部高教司、北方医学教育中心(CMB)联合开展的《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教学改革》,本校作为河南省惟一协作单位参与了河南省内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调查研究工作,以通过调查各层次医疗卫生机构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来探索高等医学教育院校教育阶段根据需求制订相适应的卓越医生培养方案。
作者:白国强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情况及变化趋势,了解医院感染防控水平,为日后防控重点方向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4年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对连续3年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2~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4.15%、3.38%、2.76%,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08,P=0.142)。连续3年对比观察,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61.3%)为主,其次为消化道(16.7%)和泌尿道(6.7%),不同年份感染部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67,P=0.239);不同科室类别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内科系统感染率2012~2014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P=0.015)。结论连续观察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趋势,寻找感染工作重点,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方法。
作者:向丽佳;夏娇;孙艳梅;郑晓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造血微环境是由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和细胞外基质(ECM )构成,其对造血干细胞定居、增殖、分化、发育和成熟起到重要的支持和调节作用[1]。BMSCs是起源于胚胎发育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产生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等,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定居、增殖、分化、发育、成熟、释放、迁移、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的造血过程需要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之间复杂的双向相互作用,一旦微环境的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将会对造血干细胞的性状和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是造血系统的克隆性疾病,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产生无效造血,具有较强的植入和侵袭能力。较多的研究指出AML患者的BMSCs出现了重要的性质和功能的改变,且其数量有明显地减少,对未成熟的造血细胞支持能力减弱。BM SCs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白血病细胞的黏附作用、分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 ECM),在AML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向茜茜(综述);张曦;杨世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载脂蛋白A‐1(apoA‐1)介导的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率的实验方法。方法人单核细胞THP‐1用160 nmol/L佛波酯(PMA)诱导24 h分化为贴壁巨噬细胞(PMA组),再用50μg/mL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处理48 h ,诱导巨噬细胞变成泡沫细胞(ac‐LDL组);加入含apoA‐1的1640培养基培养24 h(apoA‐1组)。油红O染色和HPLC法测定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鉴定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模型。采用 HPLC分析和液体闪烁计数法测定apoA‐1介导的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率。结果 T 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经油红O染色后,细胞内可明显观察到大量红色脂滴存在。胆固醇水平测定显示,ac‐LDL组内游离胆固醇、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水平明显高于 PMA组(P<0.01)。ac‐LDL处理细胞48 h后,ac‐LDL 组内总胆固醇水平为80.25μg/mg 细胞蛋白,胆固醇酯水平为47.65μg/mg 细胞蛋白,占总胆固醇的59.38%,与PM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HPLC分析和液体闪烁计数法结果表明,apoA‐1介导泡沫细胞内apoA‐1组胆固醇流出率分别为5.63%和7.08%(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酶促反应结合 HPLC测定泡沫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方法,为后续研究细胞脂质代谢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马卫列;龚晓华;李观强;丁航;兰柳波;陈小谊;张志珍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胃癌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免疫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和右美托咪定组(n=30)。右美托咪定组在麻醉诱导后10 min内静脉注射0.5μg/kg右美托咪定后以0.3μg·kg -1·h-1维持,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在麻醉诱导前、术后1 d、术后3 d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和血 T 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 d CD3+、CD4+、CD8+、CD4+/CD8+ T细胞比例减少,对照组患者术后3 d比例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1、3 d比例较高( P<0.05)。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两组患者血浆IL‐2、IFN‐γ浓度术后1 d降低,术后3 d升高;IL‐6浓度术后1 d上升;IL‐10浓度术后1 d升高,术后3 d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术后1、3 d血浆 IL‐2、IFN‐γ浓度较高,IL‐6、IL‐10浓度较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改善胃癌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免疫状况,减少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作者:马长华;袁林辉;李昌;王洪涛;徐国海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疼痛科住院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穴位注射组(60例,单独采用穴位注射治疗)、祛痛汤组(60例,单独采用祛痛汤治疗)和联合组(62例,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前列腺素E )水平,组间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有效率高达96.77%,明显高于穴位注射组和祛痛汤组的80.00%和78.33%,且联合组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亦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明显,腰椎功能评分升高,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IL‐1β、IL‐6、TNF‐α、PGE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穴位注射组和祛痛汤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3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P>0.05)。结论穴位注射通过兴奋腰突症患者中枢神经感受器释放止痛物质,同时降低炎症因子释放,辅以祛痛汤活血化淤功效,二者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缓解疼痛作用,提高腰椎功能,且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赵明新;董亚静;田伟明;高英雪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研究尾型同源盒基因2(CDX2)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 RT‐PCR方法检测114例初发AML患者及56例诱导化疗后患者骨髓和(或)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CDX2基因表达,19例随访患者每3个月定期检测CDX2基因表达。8名健康者外周静脉血和5名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对照。结果114例A M L患者和13名对照的骨髓和(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均检测到CDX2基因表达。以第一个四分位数为界划分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对照组CDX2基因表达水平均在低表达组,114例A M L患者高表达组90例(78.9%),对照组与A M L患者CDX2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初发患者骨髓和外周静脉血CDX2基因表达呈正相关( r=0.656,P<0.01)。CDX2高低表达组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 AML 病例 CDX2高表达78.9%。CR患者 CDX2表达量为化疗前的10.3%~86.2%,且随着疗程增加逐步降低,复发时显著升高。随访6个月以上病例19例,两组早期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X2表达量变化反映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持续高表达可能是预后不良指标之一,可作为染色体核型正常AML微小残留病监测指标。
作者:申淑珍;刘娟;马云;杨瑞;许飞;李玲;白晓川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研究伊马替尼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初诊 Ph+ALL患者27例,19例采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IVD组8例,伊马替尼联合VDLP组8例,伊马替尼联合VDP组3例),其余8例给予VDLP常规化疗。22例达完全缓解(CR)后给予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序贯治疗,3例给予常规维持及巩固化疗,定期监测血常规、骨穿、ABL基因突变及转阴情况。6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自体移植。结果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C R率可达89.5%,诱导死亡率为0;常规化疗组诱导C R率为50.0%,诱导死亡率为12.5%,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0.0±1.4)个月,而常规化疗组仅为2.0个月(P<0.05)。移植患者2年总生存(OS)率75.0%,无病生存期(DFS)为83.3%;未移植患者2年OS率为14.0%,DFS率为12.6%;但两组患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FS差异明显(P<0.05)。BCR/ABL转阴患者的OS及DFS均明显高于未转阴患者。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Ph+ALL能提高患者的CR率和缓解持续时间,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提高患者的DFS率。
作者:杨嫄;王利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观察人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 HCs)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采用8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异丙肾上腺素多点皮下注射,剂量为200 mg/kg ,隔24 h注射1次共2次。待大鼠存活1周建立模型后各取12只随机均衡分入WJ‐M HCs移植组、普通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12只健康大鼠,3组再分为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两个亚组。WJ‐M HCs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以DAPI标记的WJ‐M HCs ,空白对照组及普通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饲养。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检测大鼠心脏组织中 TNF‐α水平,移植后4周WJ‐M HCs细胞在大鼠心脏中的情况,大鼠TNF‐α和NT‐proBNP的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移植后WJ‐M HCs移植组较移植前LVEF明显提高(P<0.05),较移植前及普通对照组血清 TNF‐α及NT‐proBNP明显降低(P<0.05);移植后WJ‐MHCs移植组较普通对照组心脏组织中TNF‐α表达明显减少;WJ‐M HCs移植组病死率(16.67%)较普通对照组病死率(33.33%)明显降低;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4周仍可检测到移植的WJ‐M HCs。结论移植人WJ‐M HCs可明显降低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脏组织及循环中的TNF‐α,降低循环中的NT‐proBNP ,提高心功能。
作者:梁晓辉;赵子粼;欧东波;罗建春;龚超奇;覃善都;赵东海 刊期: 2015年第29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 M )是一种恶性浆细胞肿瘤,化疗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针对骨髓瘤的治疗手段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分子靶向药物(硼替佐米、卡非佐米、来那度胺等)的引入,其联合化疗带来的效果几乎可以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媲美,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及预后,为那些无法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随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随之而来的第二肿瘤(SPM )成为新的挑战,但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继发第二肿瘤发病机制不清,部分与药物相关,此类患者疗效不佳。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共收治7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有2例继发第二肿瘤,分别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现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赵鹏;王季石;卢英豪;何玲;黄懿;张燕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在电切模式下研究高频电刀切割不同组织时电极表面的组织粘附行为。方法选用新鲜的离体猪组织为实验材料,在电刀笔完成对组织切割实验后,利用数码相机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电极表面粘附组织的形貌。结果切割肌肉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由黄色焦痂和絮状肌肉组织组成;切割脂肪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主要为油脂和少量黄色焦痂;切割脂肪‐肌肉混合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是脂肪与肌肉组织粘附物的混合体;切割皮肤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主要为胶体状黑色焦痂。结论不同组织在电极表面的粘附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有助于分析电极表面粘附组织的产生形式和影响因素,为高频电刀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数据,并且可对临床手术操作做出相应的指导。
作者:栗云龙;茹磊磊;郑靖;付和林 刊期: 2015年第29期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简称双相抑郁)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86例双相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以药物治疗联合心理疏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第8周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在第8周末的CSQ 的自责、逃避因子的得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求助因子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的自责因子分数有显著改变(P<0.05)。两组进行治疗后比较,研究组自责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求助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双相抑郁患者的应对方式。
作者:张文蔚;刘磊;蒋廷云;薛丽;范洪峰 刊期: 2015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