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茶多酚对人鼻咽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田梦秋;袁东杰;郑实兴;李庆玉;石书婧;徐志文

关键词:鼻咽肿瘤, 小鼠, 裸, 茶多酚, 血管生成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茶多酚在体内对人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抗癌机制。方法以人鼻咽癌细胞株HONE1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茶多酚腹腔注射干预,在观察抑瘤率基础上,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裸鼠移植瘤VEGF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变化。结果茶多酚具有显著抑制鼻咽癌细胞 HONE1移植瘤生长的作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低、高剂量茶多酚组体内抑瘤率分别为18.82%、47.66%,呈浓度相关性(P<0.05);荧光定量 PCR及Western blot结果示,茶多酚可下调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其中高剂量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多酚对人鼻咽癌HONE1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VEGF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作用有关。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外侧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颅颈交界区畸形(CJVM )寰枢椎外侧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获取1例CJVM 枕骨和颈椎的CT扫描图像,利用三维造型和有限元软件建立颅颈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生理载荷和边界条件,通过比较该模型与正常模型活动度的差异结合临床观察经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分析寰枢椎外侧关节应力分布。结果建立几何精度较高和参数设定可靠的CJVM有限元模型,通过模型发现各节段的活动度与相关尸体实验和有限元模型数据的结果相比总体呈偏小趋势,与一般CJVM患者临床实际运动表现相符合。获得了不同生理状况下畸形有限元模型寰枢椎外侧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情况,可以合理解释寰枢外侧关节结构变异及其在维持寰枢椎之间稳定的重要作用。结论 CJVM 患者寰枢外侧关节结构发生变异,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对于术前的诊断和术中治疗操作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杨明浩;高文雷;金乾坤;陆声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8岁(23~54岁),手术清创后胫骨缺损平均7.7 cm (3.0~21.0 cm ),软组织缺损面积平均7.5 cm2(3.6~18.4 cm2)。应用llizarov技术安装外架及固定针,采用骨缺损端同步延长与加压固定、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或快速加压固定后逐步延长。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8~36个月的随访(平均16.2个月),全部患者胫骨缺损在7~28个月获得重建,平均12.3个月。4例骨缺损端术后快速加压获得愈合。2例对合端接触后无骨愈合征象,采用“手风琴技术”,1例骨端愈合,另外1例无效后植骨愈合。9例大段骨缺损皮肤软组织卡压于骨搬运端之间,行皮肤修整断端清理,其中6例同期进行松质骨植骨。14例软组织缺损在骨搬移过程中创面逐渐缩小获得愈合,1例特大面积皮肤缺损经游离植皮后愈合。根据Paley评价标准,本组优12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93.3%。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选择的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殷照阳;殷建;孙晓;彭爱民;霍永峰;盛路新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结肠癌患者CK19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红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及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CK19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研究对象160例,其中结肠癌患者52例(结肠癌组),结肠息肉患者55例(结肠息肉组),健康者53例(对照组),比较3组外周血CK19 mR‐NA表达差异,分析CK19 mRNA表达情况与结肠癌的肿瘤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比较CK19 mRNA与CEA和CA199对于结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3组受试者外周血的CK19 mRNA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3,P<0.01),结肠癌患者CK19 mRNA阳性表达高;不同Dukes分期(χ2=16.14,P<0.01)、分化程度(χ2=8.155,P=0.017)、肝转移情况(χ2=13.68, P<0.01)所对应的结肠癌患者的CK19 mRNA阳性并不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K19 mRNA对于结肠癌的诊断价值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曲线下面积为0.947,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EA和CA199。结论 CK19 mRNA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显著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期、分级及转移有着重要的相关性,其对于结肠癌的诊断价值优于CEA和CA199。

    作者:古丽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分化抑制因子1蛋白和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1(Id1)蛋白以及骨髓细胞中Id1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Id1在评价DLBCL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初治DLBCL患者40例为观察组,同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的初治患者25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Id1在DLBCL组织和RH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Id1 mRNA在两组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DLBCL组织切片I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00%(30/40),而对照组R H组织切片中I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2.00%(8/25)。Id1蛋白在观察组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01),观察组中的Id1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 P>0.05),与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高低、结外器官受累情况等影响患者预后的指标有关(P<0.05)。Id1基因在观察组患者的骨髓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骨髓细胞(Id1 mRNA水平2.80±0.87 vs .1.37±0.51,P<0.05),且也与临床分期、LDH高低、结外器官受累情况有关(P<0.05)。结论 Id1蛋白及Id1 mRNA在DLBCL组织以及骨髓中的表达较RH组织均明显增高,与DLBCL病情预后有关,可能作为未来DLBCL治疗的靶点。

    作者:任明强;袁钟;苏俊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人WJ-MHCs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TNF-α及NT-proBNP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 HCs)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采用8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异丙肾上腺素多点皮下注射,剂量为200 mg/kg ,隔24 h注射1次共2次。待大鼠存活1周建立模型后各取12只随机均衡分入WJ‐M HCs移植组、普通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12只健康大鼠,3组再分为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两个亚组。WJ‐M HCs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以DAPI标记的WJ‐M HCs ,空白对照组及普通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饲养。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检测大鼠心脏组织中 TNF‐α水平,移植后4周WJ‐M HCs细胞在大鼠心脏中的情况,大鼠TNF‐α和NT‐proBNP的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移植后WJ‐M HCs移植组较移植前LVEF明显提高(P<0.05),较移植前及普通对照组血清 TNF‐α及NT‐proBNP明显降低(P<0.05);移植后WJ‐MHCs移植组较普通对照组心脏组织中TNF‐α表达明显减少;WJ‐M HCs移植组病死率(16.67%)较普通对照组病死率(33.33%)明显降低;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4周仍可检测到移植的WJ‐M HCs。结论移植人WJ‐M HCs可明显降低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脏组织及循环中的TNF‐α,降低循环中的NT‐proBNP ,提高心功能。

    作者:梁晓辉;赵子粼;欧东波;罗建春;龚超奇;覃善都;赵东海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腰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疼痛科住院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穴位注射组(60例,单独采用穴位注射治疗)、祛痛汤组(60例,单独采用祛痛汤治疗)和联合组(62例,穴位注射配合祛痛汤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前列腺素E )水平,组间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有效率高达96.77%,明显高于穴位注射组和祛痛汤组的80.00%和78.33%,且联合组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亦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明显,腰椎功能评分升高,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IL‐1β、IL‐6、TNF‐α、PGE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穴位注射组和祛痛汤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3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P>0.05)。结论穴位注射通过兴奋腰突症患者中枢神经感受器释放止痛物质,同时降低炎症因子释放,辅以祛痛汤活血化淤功效,二者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缓解疼痛作用,提高腰椎功能,且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赵明新;董亚静;田伟明;高英雪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老年COPD患者Treg与TGF-β1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期患者和健康老年人外周血中CD4+ 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及COPD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相关性,探讨Treg、TGF‐β1在老年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老年科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26例(急性期组)、稳定期患者23例(稳定期组),选择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 reg表达比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结果3组受检者外周血Treg比例,各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组与稳定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水平,急性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Treg与TGF‐β1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Treg细胞在老年COPD急性加重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 Treg与 TGF‐β1无明显相关性,老年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或异常。

    作者:黄芪;刘先玲;徐海;付东伟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右旋美托咪定对胸腰椎骨折全身麻醉患者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右旋美托咪定对胸腰椎骨折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0.5μg右美托咪定组以及1.0μg右美托咪定组。分析右美托咪定剂量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苏醒过程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的SBP、DBP及HR水平在组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5μg右美托咪定组及1.0μg右美托咪定组在T2时的SBP及DBP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T0时的水平,HR水平显著低于 T0时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的SBP、DBP及 HR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μg右美托咪定组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及0.5μg右美托咪定组,OAA/S评分与躁动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及0.5μg右美托咪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剂量与SBP、DBP及 HR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呈正相关,与OAA/S评分及躁动评分呈负相关。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全麻过程中,选择剂量为0.5μg能够较好地稳定患者在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其苏醒过程,效果较好。

    作者:龚清安;李熳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武汉市江汉区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ARIMA模型预测应用

    目的:探讨A RIM A模型在武汉市江汉区细菌性痢疾月发病率预测应用的可行性,为该区细菌性痢疾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使用SAS9.2软件对2005~2013年该区菌痢月发病资料拟合ARIMA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对2014年1~6月菌痢月发病率资料进行预测和效果评价。结果建立ARIMA(0,1,1)X(0,1,1)12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2014年上半年疫情将呈缓慢上升趋势,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A RIM A模型可以作为该区菌痢月发病水平的短期预测模型。

    作者:冯冰;张艳;周方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中西方医学模式对比视域下医患矛盾的风险解读

    医患矛盾的风险,伴随着医疗活动的开展是一种必然现象[1]。医患矛盾是医学职业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2],医学模式处于转化期。医患矛盾的实质,仅就单纯医学问题而言,应该是患者参与医疗活动期望值与医疗结果之间不对等造成的。医疗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并不是简单的体现医疗技术水平的活动,医患沟通实际上是执医的能力体现。这其中,认清医学模式可以帮助医者看清医患沟通努力的需求度[3‐4]。本研究从医学模式对医患矛盾的风险影响出发,探讨中西方医学模式对比视域下医患矛盾,从而达到降低与有效规避临床医疗活动风险的目的。

    作者:梁策;伍林生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2013~2014年重庆市渝中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调查2013~2014年手足口病在重庆市渝中地区的流行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重庆市渝中地区手足口疑似患者样本1103例,用磁珠法提取样本后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病原体检测。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原体型别的分布比例。结果在2013~2014收集的1103例手足口疑似患儿样本中,检测出肠道病毒EV型580例(52.58%),其中EV71型171例(15.50%),CA16型77例(6.98%),其他肠道病毒型332例(30.10%)。男、女性别在各型肠道病毒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不同年龄组中其他肠道病毒型为主要型别。与2013年相比,2014年EV71和CA16的检出例数有所增加,但是占肠道病毒阳性个数的比例有所下降。结论该地区手足口的主要病原体病以其他肠道病毒型为主,EV71、CA16感染比例近1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作者:唐彦;谭俊杰;李云霞;魏碧友;杨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不同组织在电刀笔电极表面的粘附行为研究

    目的:在电切模式下研究高频电刀切割不同组织时电极表面的组织粘附行为。方法选用新鲜的离体猪组织为实验材料,在电刀笔完成对组织切割实验后,利用数码相机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电极表面粘附组织的形貌。结果切割肌肉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由黄色焦痂和絮状肌肉组织组成;切割脂肪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主要为油脂和少量黄色焦痂;切割脂肪‐肌肉混合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是脂肪与肌肉组织粘附物的混合体;切割皮肤组织时,电极表面粘附物主要为胶体状黑色焦痂。结论不同组织在电极表面的粘附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有助于分析电极表面粘附组织的产生形式和影响因素,为高频电刀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数据,并且可对临床手术操作做出相应的指导。

    作者:栗云龙;茹磊磊;郑靖;付和林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德尔菲法在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保护动机问卷中的应用

    高血压对人群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也是我国患病率高的心血管疾病[1]。而在高血压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患者服药依从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形势却不容乐观。众多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服药依从性差[2]。保护动机理论是从动机因素角度出发,通过认知调节过程中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综合、深入地分析行为转变的内在机制和过程。本研究拟采用Delphi法,从保护动机理论出发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以便能较好地解释和预测人们接受健康行为的可能性,以达到科学测量的可能性。

    作者:林陶玉;王水莲;王凤菊;许静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系肿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 M )是一种恶性浆细胞肿瘤,化疗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针对骨髓瘤的治疗手段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分子靶向药物(硼替佐米、卡非佐米、来那度胺等)的引入,其联合化疗带来的效果几乎可以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媲美,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及预后,为那些无法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随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随之而来的第二肿瘤(SPM )成为新的挑战,但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继发第二肿瘤发病机制不清,部分与药物相关,此类患者疗效不佳。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共收治7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有2例继发第二肿瘤,分别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现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作者:赵鹏;王季石;卢英豪;何玲;黄懿;张燕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EBV-CTL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EB病毒感染的分析

    目的:研究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 T 淋巴细胞(EBV‐CTL)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 EBV感染的疗效。方法报道4例EBV‐CTL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性EBV感染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分别于治疗后1、2、3个月转阴,分别随访8、12、6个月未复发,仅有1例在EBV‐DNA转阴后第6个月复发,再次EBV‐CTL治疗后,迅速进展为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EBV‐CTL是治疗难治性EBV感染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仍有部分病例治疗无效,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作者:缪晓娟;杨慧;孙浩平;付利;范方毅;王译;何光翠;赖思含;侯严堂;李业成;易海;苏毅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ADC值和标化 ADC值诊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价值的比较

    目的:比较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标化ADC值在诊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前列腺癌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结果。测量患者49个癌灶及外周带正常区域的ADC值,计算癌灶标化 ADC值。根据病理Gleason评分,49个癌灶分为:≤6分(低危组)、7分(中危组)、≥8分(高危组)共3组。对各组ADC值之间和标化ADC值之间的差别及ADC值和标化ADC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癌 ADC值及标化ADC值3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两比较ADC值在中危组与高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标化ADC值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DC值( r=-0.546,P=0.000)和标化 ADC 值( r=-0.575,P=0.000)与Gleason评分均呈负相关。在比较前列腺癌各组的ROC曲线下面积时,标化ADC值与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特异性调整至100%时,标化ADC值在区别低危组与中危组、低危组与高危组时较ADC值具有更高的灵敏性(47.5% vs .5.6%、78.2% vs .50.9%)。结论 ADC值和标化ADC值与Gleason评分均呈负相关,但标化ADC值在诊断前列腺癌恶性程度方面可能具有更高的效能。

    作者:王卓楠;马超豪;罗天友;彭娟;张志伟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预防性气管插管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价值

    目的:评估早期预防性气管插管在严重创伤早期急救中价值,提高严重创伤早期急救能力。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258例严重创伤引起急性气道梗阻患者根据,观察达到梗阻标准和呼吸衰竭为对照组(n=84),出现有气道梗阻趋势进行预防性气管插管为观察组(n=174),比较平均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伤员平均住院时间17.2 d ,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44.59%,病死率10.67%。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7.9 d ,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67.51%,病死率3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预防性气管插管可对严重创伤进行较好气道管理,改善呼吸,缩短严重创伤患者住院日、降低并发症;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天泉;张文军;徐世伟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右美托咪定在黄疸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黄疸患者全身麻醉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肝胆外科需做择期胆道探查手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60例,采用双盲研究随机分为右美组(D组)和对照组(C组),其中D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开始以0.5μg/kg负荷量泵注右美托咪定,术中以0.5μg·kg -1·h-1至缝皮前40min结束,C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所用麻醉药物剂量、肌肉松弛药总量、麻醉苏醒时间并比较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麻醉诱导前未给予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时(t1),插管后5 min(t2),切皮后10 min(t3),拔管后10 min(t4)各时点去甲肾上腺素的血浆浓度,记录切皮后10 min、停止输注右美托咪定后5 min和手术结束时刻的脑电双频指数(BIS )值。结果血流动力学:D组患者术中血压变化幅度明显小于C组患者(P<0.05);全身麻醉药使用情况:D组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使用量均小于C组(P<0.05);苏醒时间D组患者与C组患者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患者Ramsay评分:D组患者拔管后1 h的Ramsay评分较C组患者拔管后1 h的Ramsay评分低( P<0.05)。围术期去甲肾上腺素血浆浓度:C组 t3和 t4时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 t1时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D组以上指标相应时点与t1相比无明显变化;苏醒期并发症:D组寒颤发生率和烦躁发生率较低,但心率变缓的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安全用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全身麻醉中,且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苏醒质量,降低术中患者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

    作者:李佳;欧册华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在AML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是较为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尤其是成人急性白血病。据国外文献报道,大剂量化疗后完全缓解率约为50%~80%,但由于缓解后复发,仅30%~40%的年轻患者,不及20%的老年患者能达到长期无病生存[1‐3]。究其根源,微小残留白血病(M RD )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重要原因,对于微小残留病变,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定义,但现有的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M RD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现有的研究也表明,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 ,M FC )以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 (RQ‐PCR)等手段监测M RD对于明确诊断后治疗决策的选择以及治疗后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4‐5]。以下就M RD相关指标的检测在AM L治疗及预后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阐述。内容涉及MRD检测方法简述、MRD检测与AML危险度分层及治疗决策及M RD检测与疾病预后。

    作者:文钦;陈果;钟江帆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60~78岁,平均70.2岁,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经12~33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Constant评分平均为79.1分(33.0~91.0分)。肩关节功能预后与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钢板位置、颈干角内翻复位呈显著相关,与性别、合并伤、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骨折类型、钢板位置、颈干角内翻复位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是影响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预后的因素。

    作者:赵康全;杨惠林;王羿萌;万国杨;皮斌 刊期: 2015年第29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