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蓉
目的:在临床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寻找佳洗胃方法,提高洗胃质量,给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带来生机。方法将49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进行传统洗胃,观察组(26例)采取改良洗胃术,迅速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生命体征。地塞米松迅速消除咽部水肿,经鼻插入胃管进行间断降梯式反复洗胃,留置胃管持续负压引流、碱化溶解等措施。结果观察组采用改良洗胃术,反复插胃管率降低,能迅速达阿托品化,对胃黏膜的损伤小,预后良好,与对照组传统的洗胃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命支持下改良洗胃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患者,洗胃彻底,不良反应小,预后良好,方法优于传统洗胃术,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病死率逐渐降低。
作者:胡安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情况及其对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的影响。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该院共有156例老年患者纳入研究,根据 POCD诊断结果分为POCD组(54例)及无 POCD组(102例)。整理并分析患者资料,分析 POCD 危险因素,对比两组 MMSE评分情况。结果POCD组在年龄、教育时限、合并高血压、吸入麻醉药物以及术后镇痛等方面与无 POCD 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高血压以及术后镇痛为POCD疾病的危险因素。POCD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无POCD组治疗后的评分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老年患者手术后 POCD疾病的产生通常和年龄、合并高血压以及术后镇痛等危险因素有关,临床可通过MMSE评分量表对患者加以评测,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刘德智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研究三七总甙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g1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采用50% Ccl4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35 d ,同时予三七总皂甙单体成分人参皂苷Rg1不同剂量治疗,于第5周(实验结束)时分离肝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并应用体视学方法计量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m)、面积密度(Svm)、比表面(Qm)、面数密度(Nam)。结果各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体视学结果比较组间存在差异。三七总甙组、Rg1低剂量组和等渗盐水组Vvm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1高剂量组、Rg1中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Vvm较正常对照组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1高、中、低剂量组,三七总甙组、秋水仙碱组 Vvm 与等渗盐水组比较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1低剂量组、三七总甙组、秋水仙碱组、等渗盐水组Svm较正常对照组呈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1高、中剂量组、三七总甙组、秋水仙碱组Svm较等渗盐水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1高剂量组Svm较Rg1低剂量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1低剂量组、秋水仙碱组、等渗盐水组Nam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1高、中剂量组,三七总甙组Nam较等渗盐水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g1高剂量组Nam较Rg1低剂量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Qm较正常对照组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具有三七总甙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在一些方面甚至超过三七总甙,且Rg1的上述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故认为人参皂苷Rg1是较理想的防治肝纤维化的药物。
作者:董向前;段丽平;缪应雷;梁兵;李树安;柳波;詹尔益;宋精玲;马岚青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在该院住院的98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通过健康教育宣传以及发放健康宣教调查问卷表,了解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心理状态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心理状态以及治疗依从性有了较大改善(P<0.01)。结论健康教育能使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对艾滋病的诊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强其康复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作者:白艳;黄敏 刊期: 2014年第27期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心血管急症,其病死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肌梗死。研究表明,40%~60% PE与肢体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其主要原因为肢体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所致[1]。抗凝治疗是PE标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指南使用华法林抗凝,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使得华法林剂量存在明显个体化差异,导致华法林剂量不易掌握。本院遇1例华法林抗凝治疗致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小东;刘丛海;彭绍贤;冯靖雄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调查重庆市城市拓展区儿童乳牙龋病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重庆市大学城曾家拓展区1164名4~6岁儿童进行乳牙龋齿流行病学检查。结果调查的1164名儿童中患龋535名,共发现龋齿2148颗,受检者龋均为1.84,患龋率为45.96%;患龋者龋均为4.01,其中龋均在5~10颗的儿童有174名,龋均达10~20颗的儿童有42名。患龋率与龋均未见性别差异。治疗率和充填率极低,据统计仅有26名儿童曾经接受过龋齿治疗,占本次调查人数的2.23%。后牙患龋率较前牙患龋率高,上颌患龋率较下颌患龋率高出15.46%,其中,龋坏率高的是下颌Ⅳ(26.67%),其次为上颌Ⅱ(14.99%),龋坏率排第3的是上颌Ⅰ(14.90%),龋坏率排第4的是上颌Ⅴ(14.82%),所有牙位中龋齿率低的是下颌Ⅱ(0.76%)。随年龄增加,患龋率、龋均升高。结论乳牙龋齿治疗率和充填率极低,与幼儿监护人的口腔健康意识、喂养习惯有关。
作者:黄丽娜;邱叶;李杨;翁淑娟;李丛华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镉对培养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相关蛋白表达、p38M A PK磷酸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和黄芪甲苷的保护效应。方法对照组、镉(50 mol/L )处理组、镉(50 mol/L )加黄芪甲苷(10 mg/L )组的培养支持细胞用于超微结构观察、波形蛋白、E-钙粘连蛋白/-环连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及磷酸化p38M A PK检测。结果镉处理组支持细胞线粒体内室肿胀,脂滴堆积,内质网扩张和(或)空泡化,髓样结构形成,少许支持细胞出现凋亡,镉加黄芪甲苷组支持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较镉处理组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镉处理组波形蛋白、E-钙粘连蛋白及-环连蛋白阳性产物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镉加黄芪甲苷组阳性产物虽较对照组减少但明显高于镉处理组(P<0.05);镉处理组支持细胞内磷酸化P38MAPK阳性产物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且有向细胞核移位趋势,镉加黄芪甲苷组阳性产物表达量明显少于镉处理组(P<0.05)。结论镉致大鼠睾丸支持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细胞骨架蛋白及粘连蛋白破坏并增强 P38MAPK磷酸化;黄芪甲苷可拮抗镉的毒性,其保护效应可能与减少 P38MAPK的磷酸化等有关。
作者:毛胜艳;廖晓岗;宁巍;姚志勇;王毅;范京川 刊期: 2014年第27期
在临床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 fracture of femur ,IFF)通常是指介于股骨颈基底位置与小转子水平间的有关部位骨折。IFF患者大部分和骨质疏松有一定联系,因此,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发,亦为对老年人健康产生较大威胁的一类创伤型病症[1]。对于IFF的治疗,临床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近年来,微创术式的不断发展,使得治疗方案更加丰富。有报道表明[2],单纯手术对于 IFF患者而言,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上升空间,而药物联合微创术式的治疗方案逐渐被医务工作者们关注。本文分析了胎盘多肽注射液对接受微创术式的老年IFF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波;谢明锐;王军;杨衡;李宗原;康斌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了解妇科门诊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及基因亚型分布。方法采用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检测HPV感染的基因亚型。结果共检测5052份妇科门诊患者宫颈脱落细胞样本,HPV感染总阳性率为17.52%。各年龄组 H PV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20~25岁组的阳性率分别高于26~30岁组和31~35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5);36~40岁组的阳性率高于26~3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危亚型 HPV基因的阳性检出率(18.1%)高于低危亚型(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亚型中以HPV52亚型多,占15.03%,其次是HPV16和 HPV58亚型;低危亚型以 HPV81亚型居多,占7.98%。结论妇科门诊妇女HPV感染阳性率较高,且以高危亚型居多;建议针对不同年龄群开展HPV基因亚型的常规检测。
作者:黄江渝;唐建;杨淑哲;刘成桂 刊期: 2014年第27期
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成为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3大疾病,急性脑血管病更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第1位疾病。急性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使得急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动脉狭窄和迂曲是急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是颅内外动脉常见的两大病理性结构异常。研究颅内外动脉迂曲,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颅内外动脉斑块与狭窄是目前国际上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但是,对颅内外动脉迂曲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关于颅内外动脉迂曲的发生原因、分布特征、治疗方法及与临床缺血脑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研究更是缺乏的。
作者:周华东 刊期: 2014年第27期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1]。文献报道[2],鼻咽癌放疗后5年生存率为60%~70%,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到80%以上。但放射性张口困难是鼻咽癌患者明显的并发症之一[3]。这种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肿瘤的位置、重建的类型、总辐射剂量等[4]。此并发症治疗效果差,张口功能锻炼是有效和安全的预防方法之一[5-7]。2009年本科将张口训练操应用到鼻咽癌放疗住院患者中,主要是每日定时召集鼻咽癌放疗患者由护理人员示范,引导患者进行张口训练操的训练,对于住院患者放射性张口困难的预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运行中发现,由于护理人员领悟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差别,在张口训练操的示范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而且由于受训场地有限及患者过多时,对观看模仿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使张口训练操的示范整齐划一,让患者更直观有效的进行模仿训练,本科选择3名护理人员将整套张口训练操录制成音乐视频进行放映。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宇;汪志美;王秋临;汪春雨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检测(T-SPOT·TB)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对本院735例患者行T-SPOT·TB筛查,分为非结核组(89例)与结核组(646例)。临床确诊结核患者646例中肺结核578例,肺外结核32例,HIV合并结核感染(HIV-TB)36例。将筛查结果及斑点计数情况与结核菌素试验(PPD)、涂片、培养、结核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T-SPOT·TB试验检测灵敏度为84.5%,PPD、涂片镜检法、痰培养法和结核抗体检测的灵敏度依次为57.9%、29.3%、33.6%和47.4%,与T-SPOT·TB试验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OT·TB试验特异度为94.4%,显著高于PPD(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肺结核、肺外结核与HIV-TB患者中的T-SPOT·TB的灵敏度分别是86.2%、78.1%和63.9%,与PPD和痰培养法检出结果一致性较差,分别为71.7%(Kappa=0.410)和51.8%(Kappa=0.200);细菌学阳性与阴性患者T-SPOT·TB试验的斑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POT·TB试验较传统的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方法有更好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但不能区分结核活动性与否且费用较高,可作为结核病诊断的辅助方法。
作者:张宏宇;陈春华;王怀诚;王永忠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通过对比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两种处理后获得的ADC值、eADC值、FA值和可视神经纤维长度,研究弥散登记在磁共振DT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进行磁共振DTI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原始数据直接处理获得ADC值、eADC值和FA值,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后再进行ADC值、eADC值和FA值测量,同时对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进行纤维示踪成像,分别比较每例研究者的ADC值、eADC值和FA值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变化,同时比较在施加弥散登记前后纤维示踪图像上相同兴趣区测量所得纤维束长度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3,P=0.6321),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1);研究组施加弥散登记处理前后获得ADC值、eADC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039,P=0.0754),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施加弥散登记后可视纤维束变长。结论弥散登记处理可获得较好质量的ADC图、eADC图、FA图和纤维示踪图,并获得更为可靠的 ADC值、eADC值和FA值。可见纤维束长度变长,在磁共振DTI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作者:吴伟;赵建农;谢微波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两种负压引流法用于外耳再造术后引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2年在该院整形美容外科行外耳再造手术的患者196例(201只耳),随机分为两组,注射器负压组58例共计60只再造耳,采用注射器负压引流法;中心负压组138例共计141只再造耳,采用中心负压引流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心负压组术后并发症除积血外,肿胀发生情况均低于注射器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负压组耳甲腔皮瓣坏死、皮瓣边缘坏死、耳支架外露发生情况明显低于注射器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耳再造术后使用中心负压引流法比注射器负压引流法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
作者:覃霞;戴霞;刘莎;王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7期
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肠道后引起,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等)、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沙门菌等)、原虫及真菌[1]。目前,全世界每年1200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中,死于腹泻的高达300~400万,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2-4]。为了解本院就诊腹泻儿童的感染性腹泻病因及感染的细菌具体分布和药物敏感情况,便于临床及时治疗,现对本院腹泻儿童病原检测和药物敏感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宋贤响;方代华;权艳秋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通过调查重庆市三级医院信息系统中与临床密切关联的模块上线情况,对重庆市三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对重庆市14所三级医院进行调查,通过当面访谈、网络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结果重庆市三级医院信息化建设呈现较好的态势,门诊诊疗模块、住院诊疗模块和辅助检查模块等基础模块的上线率较高,但一些新兴的子模块如移动医护系统、医学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率较低。结论重庆市三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结合医院自身的特点及发展需求进行,并应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带动二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侯筱蓉;贺婷;胡虹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 )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3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两组,即无DN组和DN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实验室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N的相关因素。结果3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DN患者108例,患病率为30%。DN患者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均显著高于无DN组(P<0.05);DN组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与无D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BMI、SBP、HbA1c、FPG、UA与DN的发生有关。结论 DN的发生与病程、BM I及血糖、血压、血脂、U A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张丽敏;高燕;李鸿燕;李敬;陈骅;刘占全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BF)内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FITC-conA标记白假丝酵母菌BF的多糖成分,利用荧光显微镜从形态学上观察大蒜素对白假丝酵母菌BF形成过程的影响。将标本分为5组,分别是对照组(大蒜素浓度为0)、大蒜素0.25 mg/mL组、大蒜素0.5 mg/mL组,大蒜素1.0 mg/mL组、大蒜素2.0 mg/mL组。应用XT T减低法定量检测大蒜素对白假丝酵母菌BF中真菌的杀灭作用。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蒜素2.0 mg/mL组大蒜素干预白假丝酵母菌BF后的荧光强度较大蒜素0.5 mg/mL组及对照组的荧光强度减弱。大蒜素0.5、1.0、2.0 mg/mL作用于白假丝酵母菌BF 5 h后,XT T减低法光密度(OD)450的值分别为1.87±0.31、1.64±0.25和1.30±0.29,分别与对照组的2.11±0.2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25 mg/mL的大蒜素作用白假丝酵母菌BF后,OD450值为1.93±0.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蒜素能杀灭白假丝酵母菌BF内的真菌,对BF有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大蒜素浓度的增加,其对BF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作者:吴玉华;武伟;张妍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D2(PGD2)对L-929小鼠肺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其受体特异性抑制剂Laropi-prant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方法按Laropiprant浓度梯度将细胞分为0.3μmoL组、1.0μmoL组、3.0μmoL组、10.0μmoL组、30.0μmoL ,每组分别加入TGF-β2(2.5 ng/mL)培养24 h后使用相应浓度的Laropiprant刺激24 h ,并分别用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TGF-β1、Smad3以及Smad4的表达。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Laropiprant用于细胞不同时间(12、24、48、72 h),通过MTT法检测 Laropiprant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随着 Laropiprant 的浓度增加,细胞 TGF-β1、Smad3以及Smad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Laropiprant作用于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抑制率随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L-929小鼠肺成纤维细胞PGD2-DP1的表达可能与 TGF-β1/Smads的调节相关。Laropiprant作用于细胞后,细胞抑制率随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增长呈下降趋势。
作者:刘建英;刘代顺;刘振峰 刊期: 2014年第27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2年入院。自诉10年前体检B超提示右肝血管瘤,当时无任何不适,未予重视。2年前开始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呈持续性,疼痛尚可忍受,无向他处放射,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示肝血管瘤,体积较前增大,予口服药物治疗(用药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既往肾结石病史,余无特殊。入院后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触诊腹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辅助检查:B超示肝右叶探及一大小约6.7cm×4.4 cm稍低回声光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考虑肝血管瘤可能。上腹部CT平扫肝右叶见6.5cm×4.6cm大小低密度占位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肿瘤内索条状软组织影增强。
作者:杨真真;李匡凡;刘大毛;李勇 刊期: 2014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