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华;武伟;张妍
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肠道后引起,是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等)、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沙门菌等)、原虫及真菌[1]。目前,全世界每年1200万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中,死于腹泻的高达300~400万,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2-4]。为了解本院就诊腹泻儿童的感染性腹泻病因及感染的细菌具体分布和药物敏感情况,便于临床及时治疗,现对本院腹泻儿童病原检测和药物敏感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宋贤响;方代华;权艳秋 刊期: 2014年第27期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是心血管急症,其病死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心肌梗死。研究表明,40%~60% PE与肢体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其主要原因为肢体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所致[1]。抗凝治疗是PE标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指南使用华法林抗凝,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使得华法林剂量存在明显个体化差异,导致华法林剂量不易掌握。本院遇1例华法林抗凝治疗致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小东;刘丛海;彭绍贤;冯靖雄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 )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3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两组,即无DN组和DN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实验室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N的相关因素。结果3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DN患者108例,患病率为30%。DN患者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均显著高于无DN组(P<0.05);DN组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与无D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BMI、SBP、HbA1c、FPG、UA与DN的发生有关。结论 DN的发生与病程、BM I及血糖、血压、血脂、U A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张丽敏;高燕;李鸿燕;李敬;陈骅;刘占全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单胎头位产妇的分娩时间与母婴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该院产科分娩的所有孕周大于或等于28周的单胎头位自然临产或计划分娩的1629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分娩时间分为白班(>8:00~16:00),晚班(>16:00~24:00)和夜班(>24:00~8:00),将晚班及夜班产妇的母婴结局与白班进行比较。结果晚班分娩的产妇与白班相比巨大儿、急诊剖宫产特别是产科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增多(P<0.05)。夜班分娩的产妇与白班相比,高龄(年龄大于或等于35岁)产妇、经产妇、新生儿1 min Apgar≤7分较多。晚班和夜班与白班相比产后出血、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和5 min Apgar≤7分增多(P<0.05)。结论晚班及夜班分娩的产妇不良母婴结局增加。卫生保健部门应关注,进一步研究找出影响不同分娩时间母婴结局差异的潜在因素,减少母婴不良结局。
作者:徐静;陈娟;王轶群 刊期: 2014年第27期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1]。文献报道[2],鼻咽癌放疗后5年生存率为60%~70%,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到80%以上。但放射性张口困难是鼻咽癌患者明显的并发症之一[3]。这种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肿瘤的位置、重建的类型、总辐射剂量等[4]。此并发症治疗效果差,张口功能锻炼是有效和安全的预防方法之一[5-7]。2009年本科将张口训练操应用到鼻咽癌放疗住院患者中,主要是每日定时召集鼻咽癌放疗患者由护理人员示范,引导患者进行张口训练操的训练,对于住院患者放射性张口困难的预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运行中发现,由于护理人员领悟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差别,在张口训练操的示范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而且由于受训场地有限及患者过多时,对观看模仿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使张口训练操的示范整齐划一,让患者更直观有效的进行模仿训练,本科选择3名护理人员将整套张口训练操录制成音乐视频进行放映。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晓宇;汪志美;王秋临;汪春雨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Cyclopamine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对PSA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水平Cyclopamine(1、5、10、15μmol/L)干预LNCaP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观察PSA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5、10、15μmol/L组Cyclopamine对LNCaP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μmol/L组于48 h达到IC50;10、15μmol/L组的24、48、72 h凋亡率分别为37.21%、57.38%、57.98%和21.16%、71.31%、72.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凋亡形态的改变随着 Cyclopamine水平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也显著增强。PSAmRNA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水平的上升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10、15μmol/L水平的Cyclopamine在不同时间段PSAmRNA基因的表达均极低。结论 Cyclopamine能够明显抑制 LNCaP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显著下调LNCaP细胞PSAmRNA基因的表达,一定水平Cyclopamine可能对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有效。
作者:吕志勇;吕凌东;吴小侯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调查重庆市城市拓展区儿童乳牙龋病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重庆市大学城曾家拓展区1164名4~6岁儿童进行乳牙龋齿流行病学检查。结果调查的1164名儿童中患龋535名,共发现龋齿2148颗,受检者龋均为1.84,患龋率为45.96%;患龋者龋均为4.01,其中龋均在5~10颗的儿童有174名,龋均达10~20颗的儿童有42名。患龋率与龋均未见性别差异。治疗率和充填率极低,据统计仅有26名儿童曾经接受过龋齿治疗,占本次调查人数的2.23%。后牙患龋率较前牙患龋率高,上颌患龋率较下颌患龋率高出15.46%,其中,龋坏率高的是下颌Ⅳ(26.67%),其次为上颌Ⅱ(14.99%),龋坏率排第3的是上颌Ⅰ(14.90%),龋坏率排第4的是上颌Ⅴ(14.82%),所有牙位中龋齿率低的是下颌Ⅱ(0.76%)。随年龄增加,患龋率、龋均升高。结论乳牙龋齿治疗率和充填率极低,与幼儿监护人的口腔健康意识、喂养习惯有关。
作者:黄丽娜;邱叶;李杨;翁淑娟;李丛华 刊期: 2014年第27期
公共卫生硕士(MPH)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卫生领域主流学位,它是高等院校为公共卫生部门,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等,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卫生专门人才。美国是世界上早培养M PH的国家,通过培养M PH为美国输送公共卫生人才。M PH毕业生通常会从事医疗、健康、卫生领域的管理和领导工作,具体岗位涵盖国家机关、医疗机构、卫生组织、制药公司、保险公司等行业。美国国家疾病防治与控制中心(CDC )的历任主管也大多都是M P H学位的获得者。我国M P H教育起步较晚,2000年初卫生部组织了《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论证,2001年国务院制订了《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试行办法》,2002年开展了M PH专业学位的试点工作,其目的是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与疾病预防应用型人才[1]。
作者:郭旖雪;李颖;周来新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BF)内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FITC-conA标记白假丝酵母菌BF的多糖成分,利用荧光显微镜从形态学上观察大蒜素对白假丝酵母菌BF形成过程的影响。将标本分为5组,分别是对照组(大蒜素浓度为0)、大蒜素0.25 mg/mL组、大蒜素0.5 mg/mL组,大蒜素1.0 mg/mL组、大蒜素2.0 mg/mL组。应用XT T减低法定量检测大蒜素对白假丝酵母菌BF中真菌的杀灭作用。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蒜素2.0 mg/mL组大蒜素干预白假丝酵母菌BF后的荧光强度较大蒜素0.5 mg/mL组及对照组的荧光强度减弱。大蒜素0.5、1.0、2.0 mg/mL作用于白假丝酵母菌BF 5 h后,XT T减低法光密度(OD)450的值分别为1.87±0.31、1.64±0.25和1.30±0.29,分别与对照组的2.11±0.2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25 mg/mL的大蒜素作用白假丝酵母菌BF后,OD450值为1.93±0.3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蒜素能杀灭白假丝酵母菌BF内的真菌,对BF有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大蒜素浓度的增加,其对BF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作者:吴玉华;武伟;张妍 刊期: 2014年第27期
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不良事件包括院内感染、用药错误、意外伤害等,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既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满意度,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成严重负面影响[1]。国内外调查发现[2-3],医疗不良事件可以通过制订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显著降低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18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医疗不良事件的构成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朱俊青;卢艳娥;郭芳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研发人工晶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代替手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方法以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平台,以临床需求为牵引设计系统功能,系统开发后在眼科手术室试用3个月征求医师和护士意见并改进,重复3次。通过比较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手工管理两种方式的工作效率、准备晶体的正确率以及成本,评价所研发系统的功能。结果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P<0.01),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两种管理方式在准备晶体的正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发的人工晶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作者:吴燕;周友惠;姚春莲;黄艳;苗迎春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中心动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2011年3~6月住院的非心力衰竭冠心病患者150例,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呈阳性。根据血压情况将患者分成高血压组(n=90)和非高血压组(n=60)。冠状动脉造影前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BNP水平,冠状动脉造影后计算各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评分。所有病例在造影前后采用无创测量法测量中心动脉压,记录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平均值及中心动脉压脉压差(PP)。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P与BN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SBP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PP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冠状动脉三支、双支和单支病变的血浆BNP水平都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PP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评分、左心室射血分数、BNP关系密切;P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评分和BNP复相关系数为0.91,其线性模型为PP=0.543病变支数+0.656病变评分+0.864 BNP。结论 PP是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BNP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血浆标志物。
作者:王爽;杨水祥;高军毅;王佐岩;紫晓;陈洁;刘玉磊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梗死的模型,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抑制心肌梗死后氧化应激的作用,探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改善大鼠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潜在机制。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形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给予不同剂量辛伐他汀(20、40、60 mg · kg -1· d-1)干预。4周后,测定心脏心室重塑的各项指标,检测不同分组的大鼠心肌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血液H2 O2水平,并与假手术组比较。结果心肌梗死组大鼠心室重塑明显,左室心脏重量指数(LVWI)升高,心率增快,血流动力学紊乱(P<0.05)。心肌中SOD、CuZn-SOD和血液中 H2O2水平升高(P<0.05)。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干预组均较心肌梗死组LVWI下降(P<0.05),心肌中SOD、CuZn-SOD和血液中 H2 O2水平下降,心率减慢,血流动力学改善(P<0.05),尤其以高剂量他汀干预组(60 mg · kg -1· d-1)更明显。结论辛伐他汀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后氧化应激表达,可能是改善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机制之一,并与剂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作者:廖蓉 刊期: 2014年第27期
尿毒症患者的毒素排泄障碍、凝血功能障碍[1-2],以及透析过程中应用抗凝剂,严重破坏了患者的凝血机制,使患者出血的风险增加[3]。脑出血是血液透析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4-5]。尤其在透析过程中突发脑出血风险更大,并且容易导致医疗纠纷。为研究透析过程中并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本文对本院2001年以来透析过程中发生的脑出血患者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锦霞;谢巧珍;朱美娟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两种负压引流法用于外耳再造术后引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2年在该院整形美容外科行外耳再造手术的患者196例(201只耳),随机分为两组,注射器负压组58例共计60只再造耳,采用注射器负压引流法;中心负压组138例共计141只再造耳,采用中心负压引流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中心负压组术后并发症除积血外,肿胀发生情况均低于注射器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负压组耳甲腔皮瓣坏死、皮瓣边缘坏死、耳支架外露发生情况明显低于注射器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外耳再造术后使用中心负压引流法比注射器负压引流法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
作者:覃霞;戴霞;刘莎;王红霞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观察改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10例,使用改良联合免疫抑制方法治疗(第1天使用环磷酰胺0.3~1.0 g/m2,之后每10天1次,共使用1~3次;小剂量环孢素2mg·kg -1·d-1,持续2~3年后减停;小剂量硫唑嘌呤2mg·kg -1·d-1,持续2~3年后减停),每月门诊随访,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改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总有效率50%,起效相对较快,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改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可作为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选择。
作者:毛丹;周泽平;张铀 刊期: 2014年第27期
及时识别医疗风险和有效处理潜在医疗隐患,是促进医院质量持续改进的基础和前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 EA )是一种系统性、前瞻性的分析工具,用来确定潜在风险和安全隐患,是预防问题发生的风险管理手段;作为一种实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国外医疗及其他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近10年来,FM EA在国内医疗领域得以使用并受到关注,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成效。本文对 FM EA的发展历程、实施步骤、在我国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旨在提高医院质量管理水平,为维护患者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琼(综述);张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7期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突出在临床上较为罕见,虽然存在脊髓神经受损的风险较高,但大多数患儿中仍推荐进行保守治疗,因为儿童颈椎间盘钙化有一定的自限性[1-2]。本院在2013年3月收治1名C2-3椎间盘钙化突出的患儿,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彭征玉;刘珂汐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小儿全身麻醉下唇腭裂修复术围拔管期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1日至8月1日,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麻醉科全身麻醉下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术患儿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 )Ⅰ~Ⅱ级,分为 D、F、N组,每组20例。所有患儿均实施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术毕前15 min 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0 mg/kg ;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00μg/kg ;N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插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毕至拔管时间;苏醒期Riker镇静躁动评分;拔管后30 min儿童行为量表疼痛程度(FIACC )评分及拔管后30 min内各种不良反应(呼吸、循环抑制、恶心、呕吐、嗜睡、头痛、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儿全部顺利完成手术,3组患儿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七氟醚吸入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拔管时及拔管后5 min的MAP、HR均显著低于N组、F组(P<0.05),而D组、F组拔管时、拔管后5 min的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术毕至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苏醒期Riker镇静躁动评分及拔管后30 min FLACC评分明显低于N组、F组(P<0.01);3组患儿拔管后30 min均未见呼吸、循环抑制、恶心、呕吐、嗜睡、头痛、锥体外系反应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地佐辛用于小儿全身麻醉唇腭裂修复术围拔管期镇痛,安全有效。
作者:魏会霞;王玉佩 刊期: 2014年第27期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吸引装置在中老年双下肢慢性溃疡创面修复术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56例有双下肢慢性溃疡的中老年患者采用封闭负压吸引装置治疗,经过7~14 d治疗后,在创面上行Ⅱ期刃厚或薄中厚皮片移植或皮瓣转移术。结果56例患者经过清创后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创面面积较之前缩小,肉芽生长新鲜,刃厚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均一次性获得成功。未再行二次手术。结论清创后封闭负压吸引技术用于治疗中老年下肢慢性溃疡,效果显著,可为Ⅱ期手术创造条件。
作者:郑亚立 刊期: 2014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