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闭合性创伤性膈肌破裂27例临床观察

夏先进;陈瑜;刘晓林

关键词:创伤性膈肌破裂, 诊断, 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闭合性创伤性膈肌破裂(TR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1995年10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27例TRD患者,对其诊断与手术方法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27例患者中,术前确诊23例,术中确诊4例;治愈25例(治愈率92.6%),死亡2例(病死率7.4%).结论 TRD患者术前反复影像学和详细体格检查,及时手术,积极处理合并伤,是提高诊断治愈率的关键.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西门子ADVIA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和主要性能评价

    目的 对该院的西门子ADVIA 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各项主要指标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有关规定对西门子ADVIA 2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测试,从仪器校准、精密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总重复性,并与希森美康 XE-2100和雅培CD-3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做可比性实验.结果 (1)各参数精密度和总重复性满足1/4美国临床检验修正法规(1/4 CLIA′88)要求.(2)携带污染率皆符合ICSH小于1.00%的要求且线性良好(r≥0.995).(3)与希森美康 XE-2100和雅培CD-3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比分析,各研究参数相关性良好.结论 西门子ADVIA 2120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要求,每日对仪器保养及室内质控,定期与参考机进行比对实验,可保证西门子ADVIA 2120检测数据准确可靠,能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马丽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现行治疗室空气消毒方式改良及效果分析

    医院治疗室是护理人员配置无菌溶液和存放无菌物品的场所,其空气污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1].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治疗室空气消毒原采用每日紫外线照射30 min,每周乳酸熏蒸1次的传统方法.为了维持全天各时段空气质量,提供健康工作环境,降低医疗成本,2009年1~10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改良空气消毒法,在加强治疗室物品、人员、环境等的规范管理前提之下,对8个科室的治疗室采用多时段通风的方法,进行空气质量控制、定期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支南;郑桂蓉;邓亚军;潘代明;袁芳;肖蔚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加强对应届高中毕业生超体质量和肥胖的防控干预

    2006~2011年本院共对重庆市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军队院校的31 207名考生进行了体检,其中超体质量学生2 716名,占总人数的8.7%.本文就应届高中毕业生超体质量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促进进行了阐述,以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李华;王国威;张春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检体诊断实验教学新思路

    检体诊断是诊断学临床技能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全面、系统、规范体格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有不可替代作用,此门课程掌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学生毕业后技能水平和职业生涯[1].面对目前社会用人标准的不断攀升,需要在检体诊断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尝试几点新思路取得满意效果,现阐述如下.

    作者:杨娟;杨绍田;龙文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多层螺旋CT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经手术、内镜活检或临床证实为UC并行MSCT检查且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的资料.48例患者均行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别按常规窗宽窗位横断位图像、多平面重组(MPR)图像、改良后窗宽窗位3种显示方式观察.结果 常规窗宽窗位显示黏膜强化42例(87.5%),黏膜下气泡影4例(8.3%),肠壁增厚48例(100%),肠壁水肿分层38例(79.2%);改良后窗宽窗位显示黏膜强化2例(4.2%),黏膜下气泡影32例(66.7%),肠壁增厚48例(100%),肠壁水肿分层3例(6.7%);MPR图像显示病变范围:全结肠者4例(8.3%),左半结肠者10例(20.8%),横结肠5例(10.4%),直肠和乙状结肠者32例(66.7%).结论 肠壁增厚、肠壁水肿分层等CT征象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敏感性较高,黏膜强化、黏膜下气泡影诊断UC特异性较高,MSCT多期增强扫描应用不同窗宽窗位及MPR图像有助于UC的诊断和病变范围的显示.

    作者:刘丹;吕发金;张翱;杨全;向波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新辅助化疗及联合脏器切除术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脏器切除的胃癌根治术对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并发症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1999~2006年局部进展期胃癌50例,根据新辅助化疗疗效及手术情况分为3组,A组(n=15):新辅助化疗肿瘤缩小联合脏器切除的胃癌根治术,术前新辅助化疗及术后化疗方案为mFOLFOX6;B组(n=6):新辅助化疗肿瘤稳定联合脏器切除的胃癌根治术,术前新辅助化疗方案同A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为DCF;C组(n=29):新辅助化疗肿瘤稳定或进展未联合手术治疗,化疗方案同B组.结果 A、B、C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83.3%和20.7%(P=0.000).A和B组虽然有少数病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但经保守治疗后可痊愈.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脏器切除的胃癌根治术可改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且并发症可控制.

    作者:李柱;李亮;吕国庆;隋梁;彭安;童刚领;刘铮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BiPAP联合噻托溴铵治疗Ⅳ级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联合噻托溴铵吸入对Ⅳ级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住院后随访的66例Ⅳ级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依据是否继续使用家庭型无创呼吸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给予噻托溴铵治疗,B组(35例)给予BiPAP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治疗前及持续治疗3个月后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呼吸困难程度分级及运动耐力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数据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呼吸困难程度分级及运动耐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B组在治疗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对于Ⅳ级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BiPAP程度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其疗效优于单一采用噻托溴铵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童皖宁;卓安山;曹玉书;徐世林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活化蛋白C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危重患者的急性肺损伤(ALI)一直是重症医学的关注热点,患者肺部受到各种创伤后可发展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并且机械通气可能引起继发性的肺损伤,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升高.机体在受到内源性及外源性创伤后,尤其是呼吸系统受到创伤后都可能会引起肺部的损伤,重症者可危及生命.

    作者:唐浩文;李一飞;穆曦燕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分析大学生获得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探索适合该群体的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 随机抽取烟台市25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录入EPIDETA进行整理,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普及率不高;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为网络.结论 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建议学校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

    作者:刘堃;张滨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入选96例直肠癌男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方法 分成两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直肠癌根治术,研究组则采取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后随访观察,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排尿功能、勃起功能和射精功能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不增加局部复发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骶前出血发生率的同时,还显著改善患者的泌尿和性功能,对直肠癌患者来说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作者:李锡丁;杜旭东;陈力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运动血压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运动是常见的生理负荷,负荷状态下易于对一般生活状态下无疾病证据者作出客观的诊断和预测疾病的发生及进展,运动时血压的异常变化可以预测高血压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辅助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1-2].健康人运动时血压增加的幅度与运动强度有关,运动中血压增高的幅度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或血压不上升甚至下降,即为运动血压异常.运动血压异常包括了运动性高血压和运动血压减低,运动性高血压通常指在一定运动负荷下,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刚结束时血压值超出正常生理反应而出现异常升高的一种现象;运动血压异常减低指运动时血压较运动前降低或升高不到20 mm Hg.目前运动性高血压尚无统一的评判标准,以单纯的血压数字来诊断运动高血压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方便,即运动峰收缩压大于或等于200 mm Hg和(或)舒张压升高大于或等于10 mm Hg且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 mm Hg[3].现将运动血压异常对高血压和心血管病事件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韦汐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某县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镇原县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效果,为全面控制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项目实施方案,于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分两个阶段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8~15岁儿童乙肝疫苗补种,并采用现场快速评价法进行评估.结果 全县8~15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由项目实施前的5.74%上升为实施后的99.36%,现场快速评价接种率为97.38%.结论 项目实施后,8~15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明显提高,在易感儿童中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达到了项目预期的目的.今后在继续做好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应把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重点放在15岁以上人群.

    作者:刘双兰;成东升;郑益鸿;贾琼;李娟;惠娟;丁丽娜;李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不同通气模式对60例老年腹腔肿瘤根治术患者呼吸功能和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通气模式对老年腹腔肿瘤根治术患者呼吸功能和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对60例全麻下行腹腔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采用不同潮气量(VT)和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观察不同时点各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指数(Ri)、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台压(Pplat)的变化;同时比较血清中IL-10、IL-8及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 A组所采用的通气模式对患者呼吸功能及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更小.结论 低VT、低PEEP通气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腹腔肿瘤根治术患者的麻醉呼吸管理.

    作者:刘冠锦;林高翔;张文斌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闭合性创伤性膈肌破裂27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闭合性创伤性膈肌破裂(TR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1995年10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收治的27例TRD患者,对其诊断与手术方法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27例患者中,术前确诊23例,术中确诊4例;治愈25例(治愈率92.6%),死亡2例(病死率7.4%).结论 TRD患者术前反复影像学和详细体格检查,及时手术,积极处理合并伤,是提高诊断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夏先进;陈瑜;刘晓林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乳腺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反应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乳腺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检测109例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之前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并在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 109例患者中雌、孕激素受体均为阴性56例(阴性组),受体单阳或双阳的53例(阳性组).阴性组患者中50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89.29%;阳性组患者中39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3.5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肿瘤的组织学改变,阴性组也明显优于阳性组(P<0.05).结论 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可作为预测乳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作者:朱宁生;张婧;江歌丽;刘晓渝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剖宫产对新生儿出生后3d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定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剖宫产对新生儿出生后3 d内肠道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 以83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为配方奶喂养,分为剖宫产组(n=44),自然分娩组(n=39).采集生出后3 d内每天的粪便标本,通过real-time PCR技术对新生儿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日龄1、2、3 d剖宫产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数量的对数值(lg copies/g)分别为5.65±0.64、6.36±1.00、6.69±1.06,自然分娩组分别为5.69±0.75、7.19±1.15、7.49±1.29;日龄1、2、3 d剖宫产组粪便标本中乳酸杆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4.66±0.73、4.71±0.84、5.16±0.55,自然分娩儿分别为5.88±0.41、6.30±0.99、5.79±0.33,两种细菌的对数值在相同日龄行组间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改变了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因此自然分娩是佳的分娩方式.

    作者:张海波;余加林;艾青;徐艳珍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PBL教学模式在胸外科进修生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次提出PBL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1].即在教员指导和引导下,学员以问题为基础,采取自学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得到了当今世界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并在各国被广泛推广.PBL教学模式在中国医学教育中尚处于起始阶段,但由于其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成为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之一.近5年来,本科应用PBL教学法培养进修医生45名,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邓波;谭群友;王如文;蒋耀光;何勇;周景海;赵云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肋上、下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后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肋上、下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并发症.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26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选择肋上通道PCNL患者56例为肋上组,选择肋下通道PCNL患者212例为肋下组,比较两组清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肋上组清石率(98.2%)较肋下组(95.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肋上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助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上通道PCNL较肋下通道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作者:赵春利;张晶;崔振宇;张彦桥;古德强;李昱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生物学治疗进展

    椎间盘退行性变可诱发脊柱退行性改变、椎间盘髓核突出、椎管狭窄等疾病,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因其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髓核摘除、椎管减压及退变脊柱节段融合等,但只能在短期内缓解临床症状,其远期疗效并不显著,且存在并发症多的缺点[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发现椎间盘细胞数量减少、压力损伤终板的微骨折、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等均可导致椎间盘的主要成分代谢失衡,从而引发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发展.研究人员以此为基础,针对退行性变的不同阶段,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工程手段来恢复退行性变椎间盘细胞数量或重建椎间盘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从根本上为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了有效策略.

    作者:韩小伟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微创经皮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2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微创组),28例行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传统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及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微创组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痂形成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微创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符合生物及力学原则,术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德胜;杨明贵;马健;李光旭 刊期: 2012年第2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