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亦良;杨渝勇;王剑岚;申文瀚;任林海
目的 准确了解本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预防与控制本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床旁调查与查阅病历相结合,调查2010年7月12日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和死亡病例,不包括当日新入院患者)的感染情况.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上报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网.结果 调查病例409例,发生医院感染27例、29例次,现患率为6.6%,例次感染率为7.09%.现患率高的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占33.3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57%.结论 加强本院重点科室感染预防与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本院感染率.
作者:王安萍;苟洪娟;余琳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 C)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MAP)的关系,评价两者在预测DMAP中的意义.方法 将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糖尿病无并发症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糖尿病肾病组(DN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各40例,健康对照组40例.分别测定血浆Hcy、Cys C水平.结果 糖尿病患者不论有无并发症,其Hcy、Cys C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Hcy、Cys C水平又高于无微血管并发症者.结论 高Hcy、Cys C血症可预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作者:张文礼;马建华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50例足月HIE患儿生后第1、3、7天时的血清S100B蛋白和NSE浓度;选择同期出生 60例无窒息史、无神经系统疾病史的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HIE组血清S100B蛋白和N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个检测时段HIE组血清S100B蛋白和NSE含量呈正相关(P<0.05);如同时检测第3天血清S100B蛋白和NSE值,可显著提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4%和95.1%,较单独应用两种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提高.结论 HIE患儿血清S100B蛋白和NSE浓度增高,可作为HIE诊断的补充依据.
作者:高磊;于春丽;杜云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病毒性肝炎是血液透析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属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以往认为乙型肝炎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肝炎类型,但近15年来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日益受到重视,现将其基本特征和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任姜汶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影响EB病毒相关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死亡危险因素,以指导EBV-HLH患儿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1999~2008年在本院收治的29例EBV-HLH患儿,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9例中,死亡11例,病死率为37.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EBV-HLH死亡的因素包括年龄、肺部感染、血清铁蛋白(SF)、乳酸脱氢酶(LDH)、骨髓增生程度、C-反应蛋白(CRP)、采用噬血细胞综合征-2004(HLH-04)方案.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肺部感染、血清铁蛋白、年龄、采用HLH-04方案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采用HLH-04方案是死亡的保护因素,而年龄、肺部感染、血清铁蛋白升高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有肺部感染、SF水平越高、年龄越小、未采用HLH-04方案的EBV-HLH患儿死亡的危险度较高,因此,在临床上,应考虑以上因素,确诊后尽快采用HLH-04方案治疗,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作者:范璟;张耀东;谭利娜;胡群;刘双又;刘爱国;王冠玲;孙燕;熊昊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7(CCR7)-次级淋巴组织因子(SLC)/EB配体趋化因子(ELC)生物学轴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 48例乳腺癌组织,23例乳腺癌腋窝转移淋巴结,15例相应癌旁组织及同期15例纤维腺瘤中CCR7、SLC、EL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1)转移淋巴结、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纤维腺瘤中CCR7的表达率为87.0%(20/23),62.5%(30/48),33.3%(5/15),20.0%(3/15).转移淋巴结中CCR7蛋白表达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对乳腺癌组织CCR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组CCR7表达率为66.7%(20/30),无淋巴结转移组为33.3%(6/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不同分期及雌孕激素不同表达组间CCR7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转移淋巴结、乳腺癌组织、癌旁及纤维腺瘤中SLC的表达率分别为91.3%(21/23),66.7%(32/48),7.0%(7/15),40.0%(6/15).乳腺癌组织与转移淋巴结中SLC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而与癌旁及纤维腺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中发现Ⅲ期及有淋巴结转移组与Ⅰ、Ⅱ期及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转移淋巴结、乳腺癌组织、癌旁及纤维腺瘤中ELC的表达率为95.7%(22/23),70.8%(34/48),66.7%(10/15),53.3%(8/15).不同组间ELC的表达差异结果与SLC一致.结论 CCR7-SLC/ELC轴与乳腺癌癌亲嗜性淋巴结转移中有密切关系,而SLC、ELC的表达和肿瘤的侵袭性及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朱丽华;谢明均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雌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P组),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S组).P组和S组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方法复制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于12、24、48 h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肾脏损伤进行大体形态和光镜下观察,测定大鼠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Cr)、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1,IL-6)的含量,并检测肾脏组织中的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 各时间点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血清中BUN、Cr、TNF-α和IL-6的含量以及肾脏组织中TLR4和NF-κB的表达P组高于N组,S组低于P组.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SAP肾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中TLR4和NF-κB的活化,从而抑制下游炎症介质的释放来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何彩;王煊;邓明明;周正端;刘宏;屈小平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和复习本院1996年1月至2009年12月病理确诊为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6例临床资料,通过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血尿检测、病理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等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均为单一区域骨骼破坏,好发于红髓丰富的部位,分别为肋骨2例、颅骨2例、胸椎1例、股骨干1例;男性比女性常见,男女之比为2∶1.临床表现为单骨部位疼痛,无贫血、高钙血症和肾功能损害,尿Bence-Jones蛋白阴性;免疫组化表达CD38和/或CD138,单克隆表达轻链球蛋白Kappa 2例、Lambda 4例.结论 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为罕见,确诊需综合多方面情况,且首先应排除骨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阳桂丽;钟先荣;胡碧清 刊期: 2011年第29期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密切相关.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大部分被感染者可自发清除病毒,仅5%~10%的被感染者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不管是病毒因素,还是宿主因素,终都是通过影响患者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反应而影响乙肝的临床转归,而免疫应答状态主要由宿主的遗传因素决定.在HBV感染中细胞因子主要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间接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的方式发挥作用.
作者:潘菁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肾取石术(PCNL)与开放手术对部分性鹿角形肾结石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部分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采用PCNL与开放手术各30例,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于部分性鹿角形结石,采用PCNL较开放手术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肾功能损害程度少;残石率、结石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住院费用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部分性鹿角形结石PCNL和开放手术都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 PCNL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肾功能损害程度小、结石复发率低等特点,PCNL可作为治疗部分性鹿角形结石首选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吴舟;吴宏;田焕书;叶木石;黄兴端 刊期: 2011年第29期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EBM相关知识的水平,转变态度观念,掌握EBM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应用EBM于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决策水平,终使患者受益[1-2].内分泌代谢病学科是专科特色较强的一门学科,是目前EBM研究多的学科之一.以往应用常规教学方法,实习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较低,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差.有研究显示,在临床见习中引入EBM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获取EBM证据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运用循证教学理念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教学,以期探讨其对学生学习行为、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
作者:闫振成;赵志钢;何洪波;倪银星;陈静;李英莎;胡勤锦;祝之明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胸膜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胸膜腔注射顺铂,另一组先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72 h后注射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两组进行χ2检验.结果 顺铂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9例,稳定(SD)8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50%.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顺铂组患者获得CR 2例,PR 13例,SD 4例,PD 1例;总有效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顺铂胸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优于单用顺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田玲;项颖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儿童哮喘规范化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治疗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52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2例患儿中,仅122例(34.66%)接受规范化治疗,一直随访的有18例(5.11%).未一直随访的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结论 提高基层儿科医师对哮喘尤其是哮喘治疗的长期性、规范化认识,增强他们在哮喘治疗中的执行力等,可提高哮喘规范化治疗率.
作者:王顺培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性别、生长型与骨性Ⅲ类错患者侧位唇形的关系.方法 选取138例恒牙列初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唇部矢状向及垂直向伸展度.结果 恒牙列初期骨性Ⅲ类错患者中,男性唇矢状向及垂直向伸展度均大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型对骨性Ⅲ类错患者唇形影响表现为:水平生长型相对平均生长型和垂直生长型患者的上下唇较短、较厚且外翻明显.垂直生长型患者相对平均生长型和水平生长型患者的上下唇较长、较薄但无明显外翻.结论 性别及生长型与恒牙列初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的唇侧位形态有一定关系.
作者:李艳;吴艳;王豫蓉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患者肺部感染的胸片和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7例甲型H1N1患者肺部感染的胸片及CT征象及动态观察的影像特点.结果 (1)胸片改变:25例阳性,2例CT证实假阴性.22例为两肺淡片状模糊影,以两下肺为主;2例病变仅限于右肺,3例仅限于左肺.(2)CT表现:27例中肺部实质性渗出影27例(100 %),实质间质混合渗出8例(29.6%),双肺受累22例(81.48%).(3)动态影像学特点:多发、多部位、肺外带受累,以双肺下叶为著.早期以斑片状、磨玻璃影为主,早中期病变的形态、分布变化迅速.若及时治疗,后期病变可明显吸收消散,预后总体较好(24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见片状肺不张,2例已出现部分纤维化).结论 胸部影像异常是甲型H1N1诊断的必要指标,系列X线平片与CT可以观察甲型H1N1病情的动态变化,以指导治疗并提示预后.
作者:顾岚;陈务兵;胡晓云;鲍亚星;耿闯 刊期: 2011年第29期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是以脑桥基底部对称性髓鞘脱失,而轴索、神经相对完好为特征的少见而又致命的疾病.CPM起病迅速,功能改变往往先于形态学改变,因此患者早期出现临床症状后常规影像学检查(CT、MRI)多呈阴性表现.
作者:于向荣;张威江;徐南飞;李薇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比较右美托咪定、曲马多预防腰麻后寒战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180例腰麻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麻醉前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1 μg/kg(D组)、曲马多1 mg/kg(T组)和生理盐水10 mL(C组),以静脉微量注射泵1 mL/min恒速输注,10 min输注完成,观察预防寒战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D组、T组寒战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D组预防寒战的效果与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T组和C组(P<0.05).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 1 μg/kg右美托咪定能有效预防腰麻后寒战,效果与1 mg/kg曲马多相当.
作者:徐伟;夏瑞;郑吉卫;王娟;吴芳;朱琼;李荷纯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带桡动脉深支的虎口背侧游离皮瓣在合并复合组织缺损的断指再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3例断指患者应用带桡动脉深支虎口背侧游离皮瓣,行复合组织的断指再植术.结果 术后皮瓣及断指血运良好,平均随访6个月,拇指活动无异常,虎口无挛缩,再植指体及皮瓣均有感觉恢复.结论 带桡动脉深支游离虎口背侧皮瓣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手术方法可靠,术后效果理想.为合并复合组织缺损的断指再植提供新方法.
作者:周健辉;王夫平;李世民;李国强;冷树立;金日浩;丘日升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早期妊娠流产患者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损害的影响.方法 门诊服用过米非司酮的早期妊娠流产者共72例.按患者给药剂量不同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用药剂量为200 mg/d,B组患者用药剂量为150 mg/d.另外选同期收入的早期妊娠且行人工流产的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C组).观察3组治疗方案的完全流产率以及流产时间,观察患者与米非司酮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查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早期妊娠子宫蜕膜上的表达及其与妊娠期限的关系.结果 入组人员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比B、C组在PR腺体、间质表达较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比B、C组在ER腺体、间质表达较高,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米非司酮对早期妊娠流产患者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作者:吴伟英;谭广萍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比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心肌桥患者77例、冠心病患者107例及阴性患者88例的临床症状、基本特征、生化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情况,随访造影后6~12个月治疗情况.结果 693例行冠脉造影患者共检出心肌桥77例,男49例(64.3%),除1例位于回旋支,其余均位于前降支(98%),孤立性心肌桥65例.肌桥组与冠心病组、对照组相比,空腹血糖(FG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及临床症状与冠心病组相似,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桥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总有效率85%.结论 心肌桥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冠脉造影是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以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为主,必要时可考虑行冠状动脉支架安置术或行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何文一;张冬颖 刊期: 2011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