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林;余琴;刘应才;蒋毅;谢雪梅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 C)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DMAP)的关系,评价两者在预测DMAP中的意义.方法 将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糖尿病无并发症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糖尿病肾病组(DN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各40例,健康对照组40例.分别测定血浆Hcy、Cys C水平.结果 糖尿病患者不论有无并发症,其Hcy、Cys C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Hcy、Cys C水平又高于无微血管并发症者.结论 高Hcy、Cys C血症可预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作者:张文礼;马建华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通过调查泸州医学院教职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了解本院教职工健康状况,为该人群的健康教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选择2009年4月8日至2009年5月18日于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教职工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体检数据,包括一般情况、人体学指标及生物化学指标.结果 (1)本次健康体检有1 592例,实际得到有效体检数据1 576例,有效率为98.99%.(2)该校教职工MS的检出率为6.8%,其中男为10.6%,女为3.5%,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χ2=31.303,P<0.05).30~<60岁MS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本组人群MS相关疾病的检出率:肥胖为29.1%,高血压为14.5%,糖尿病为7.7%,血脂异常为34.3%,高尿酸血症为15.4%,脂肪肝为10.9%.(4)MS相关疾病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且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结论 男性教职工MS及相关疾病患病率均高于女性,高发年龄为50~<70岁,应重点关注该年龄段人群的健康问题.
作者:王江林;杨敏;胥方元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儿童哮喘规范化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治疗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52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2例患儿中,仅122例(34.66%)接受规范化治疗,一直随访的有18例(5.11%).未一直随访的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结论 提高基层儿科医师对哮喘尤其是哮喘治疗的长期性、规范化认识,增强他们在哮喘治疗中的执行力等,可提高哮喘规范化治疗率.
作者:王顺培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影响EB病毒相关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死亡危险因素,以指导EBV-HLH患儿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1999~2008年在本院收治的29例EBV-HLH患儿,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9例中,死亡11例,病死率为37.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EBV-HLH死亡的因素包括年龄、肺部感染、血清铁蛋白(SF)、乳酸脱氢酶(LDH)、骨髓增生程度、C-反应蛋白(CRP)、采用噬血细胞综合征-2004(HLH-04)方案.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肺部感染、血清铁蛋白、年龄、采用HLH-04方案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采用HLH-04方案是死亡的保护因素,而年龄、肺部感染、血清铁蛋白升高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有肺部感染、SF水平越高、年龄越小、未采用HLH-04方案的EBV-HLH患儿死亡的危险度较高,因此,在临床上,应考虑以上因素,确诊后尽快采用HLH-04方案治疗,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作者:范璟;张耀东;谭利娜;胡群;刘双又;刘爱国;王冠玲;孙燕;熊昊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和复习本院1996年1月至2009年12月病理确诊为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6例临床资料,通过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血尿检测、病理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等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均为单一区域骨骼破坏,好发于红髓丰富的部位,分别为肋骨2例、颅骨2例、胸椎1例、股骨干1例;男性比女性常见,男女之比为2∶1.临床表现为单骨部位疼痛,无贫血、高钙血症和肾功能损害,尿Bence-Jones蛋白阴性;免疫组化表达CD38和/或CD138,单克隆表达轻链球蛋白Kappa 2例、Lambda 4例.结论 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为罕见,确诊需综合多方面情况,且首先应排除骨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阳桂丽;钟先荣;胡碧清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准确了解本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预防与控制本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床旁调查与查阅病历相结合,调查2010年7月12日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和死亡病例,不包括当日新入院患者)的感染情况.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上报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控网.结果 调查病例409例,发生医院感染27例、29例次,现患率为6.6%,例次感染率为7.09%.现患率高的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占33.3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57%.结论 加强本院重点科室感染预防与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本院感染率.
作者:王安萍;苟洪娟;余琳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比较右美托咪定、曲马多预防腰麻后寒战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180例腰麻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麻醉前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1 μg/kg(D组)、曲马多1 mg/kg(T组)和生理盐水10 mL(C组),以静脉微量注射泵1 mL/min恒速输注,10 min输注完成,观察预防寒战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D组、T组寒战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D组预防寒战的效果与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T组和C组(P<0.05).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 1 μg/kg右美托咪定能有效预防腰麻后寒战,效果与1 mg/kg曲马多相当.
作者:徐伟;夏瑞;郑吉卫;王娟;吴芳;朱琼;李荷纯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早期神经康复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 4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周内)分为康复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康复组采用早期神经康复(入院24 h内开始)和药物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疗程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的评分,并通过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观察两组患者脑功能重塑情况.结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之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值和ADL改善值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组改善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康复组与对照组之间患侧脑运动皮质功能健存率改善值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组改善值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康复能有效地促进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能有效地促进患者脑功能重塑.
作者:刘波;李志伟 刊期: 2011年第29期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EBM相关知识的水平,转变态度观念,掌握EBM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应用EBM于临床实践中,提高临床决策水平,终使患者受益[1-2].内分泌代谢病学科是专科特色较强的一门学科,是目前EBM研究多的学科之一.以往应用常规教学方法,实习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较低,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差.有研究显示,在临床见习中引入EBM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获取EBM证据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运用循证教学理念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教学,以期探讨其对学生学习行为、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
作者:闫振成;赵志钢;何洪波;倪银星;陈静;李英莎;胡勤锦;祝之明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应用PVP治疗52例67个(胸椎36,腰椎31)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在C臂X线导向下,经椎弓根向椎体内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1.6~7.5 mL,平均4.9 mL.结果 术后49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在术后4~48 h消失或明显减轻,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93±1.48)分降至术后平均(2.49±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没有椎体进一步压缩或变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疼痛无反复.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彭亦良;杨渝勇;王剑岚;申文瀚;任林海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胸膜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胸膜腔注射顺铂,另一组先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72 h后注射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两组进行χ2检验.结果 顺铂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9例,稳定(SD)8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50%.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顺铂组患者获得CR 2例,PR 13例,SD 4例,PD 1例;总有效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顺铂胸腔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优于单用顺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田玲;项颖 刊期: 2011年第29期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异常,导致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形成的一组心血管系统畸形.CHD是人类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估计为0.4%~5%[1],为婴儿期非感染死亡的首位病因,也是自然流产和死胎常见的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150万儿童出生时患有CHD.因此,完整理解心血管系统发育机制,从分子水平探索预防和治疗CHD的措施,对降低婴幼儿病死率、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永波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合并创伤性膈疝患者漏诊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多发伤合并创伤性膈疝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漏诊,漏诊患者及时手术治疗,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多发伤患者中误诊、漏诊率高,提高思想警惕,认真仔细的体格检查,及时行辅助检查,可以有效避免漏诊;及时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向东;周灵飞;马双慰;鲜渝斌 刊期: 2011年第29期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密切相关.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大部分被感染者可自发清除病毒,仅5%~10%的被感染者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不管是病毒因素,还是宿主因素,终都是通过影响患者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反应而影响乙肝的临床转归,而免疫应答状态主要由宿主的遗传因素决定.在HBV感染中细胞因子主要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间接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的方式发挥作用.
作者:潘菁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用蛋白酶体抑制剂乳胞素(lactacystin)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单针道双靶点方法在大鼠黑质致密部注射乳胞素,观察大鼠行为变化、黑质细胞形态及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结果 注射乳胞素1周后,大鼠出现活动迟缓、震颤、少动、头向健侧倾斜、竖毛等行为改变,阿扑吗啡诱导后出现向左旋转;给药后4周,每组大鼠运动活跃性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病理学检查发现进针部位均有小胶质细胞增生、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肿胀或萎缩;8 μg组变化较明显,部分黑质细胞内出现嗜伊红包涵体;2、4、8 μg组的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细胞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注射剂量的提高TH免疫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结论 采用单针道双靶点注射Lactacystin能成功建立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均符合PD要求的大鼠模型.
作者:汪纯;马石楠;杨棋;王洋;戢翰升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雌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P组),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S组).P组和S组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方法复制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于12、24、48 h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肾脏损伤进行大体形态和光镜下观察,测定大鼠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Cr)、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1,IL-6)的含量,并检测肾脏组织中的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 各时间点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评分、血清中BUN、Cr、TNF-α和IL-6的含量以及肾脏组织中TLR4和NF-κB的表达P组高于N组,S组低于P组.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SAP肾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中TLR4和NF-κB的活化,从而抑制下游炎症介质的释放来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何彩;王煊;邓明明;周正端;刘宏;屈小平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病毒性肝炎是血液透析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属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以往认为乙型肝炎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肝炎类型,但近15年来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日益受到重视,现将其基本特征和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作者:任姜汶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总结锁骨钩钢板在老年锁骨骨折并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经验.方法 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老年锁骨骨折并肩锁关节脱位.结果 除2例因为无法联系外,5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20±6.5)个月.56例中疗效优48例,满意8例.骨折全部愈合,无畸形愈合和骨不连情况,肩锁关节无再脱位,无肩关节和上肢的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锁骨钩钢板治疗老年锁骨骨折并肩锁关节脱位固定牢靠、疗效好、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罗斌;赵猛;刘家国;张劲松;徐圣康 刊期: 2011年第29期
在口腔修复学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文字和平面图形来表达和传播物体特征形态,这种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在于信息的获得者无法或者很难获取完整的形态学信息,使得整个过程难以达到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实验中选择性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形态及抽象的内容进行演示性教学,相关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生动.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口腔牙体、牙列形态不再陌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操作机会,减少了教师劳动强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3].因此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去调动学生的认知模式,通过表达实体的真实外形和多角度观察的特点,不仅秉承了多媒体的各项优点,而且加强了图形、图像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提供了模仿现实情形,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因而通过各种信息(文字、图像图形、视频以及动画)整合,建立口腔修复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4],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吴恙;徐凌;王璐;尹晴 刊期: 2011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血清鳞癌相关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elated antigen,SCC-Ag)值与宫颈鳞癌分期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已确诊的301例宫颈鳞癌,检测患者的血清SCC-Ag水平,探讨与宫颈鳞癌分期、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肌层侵犯深度的关系.结果 宫颈鳞癌ⅡB 期患者的SCC-Ag高于ⅠB和ⅡA期患者(P<0.05),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P<0.001),血清SCC-Ag值升高;血清SCC-Ag与淋巴结转移(P<0.05)和肌层受侵深度呈正相关,随着淋巴结转移和肌层受侵深度的加深,血清SCC-Ag值升高.结论 SCC-Ag是宫颈鳞癌重要的血清标志物,血清SCC-Ag升高与肿瘤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以及深肌层受侵呈正相关.
作者:邹冬玲;周琦;王冬 刊期: 2011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