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使用微钛钉关闭牙间隙47例效果评价

董亮;杨晓莉;王洪云

关键词:微钛钉种植体, 正畸支抗, 正畸学, 牵引
摘要:目的 评价微钛钉在正畸治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对47例Ⅱ类或Ⅰ类错颌患者进行两侧上颌尖牙牵引时,一侧采用微钛钉种植牵引(种植侧),另一侧使用传统牵引法作为对照(对照侧),比较两侧尖牙移动情况及间隙丢失情况.结果 共33例患者完成治疗,牵引4周两侧尖牙移动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侧间隙丢失率为2.7%,对照侧间隙丢失率为1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钛钉种植用于正畸治疗可有效避免间隙丢失,临床使用效果稳定.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参附注射液对腰硬联合麻醉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腰硬联合麻醉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20~55岁、ASA(美国麻醉师协会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和对手术危险性进行的分级)Ⅰ~Ⅱ级、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42例,随机分为参附组(n=21)和对照组(n=21),将参附注射液1mL/kg溶于生理盐水200mL中,A组于麻醉前20min输注完,B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记录入室后、麻醉即刻、麻醉后0.5h内血压、心率(即基础值和麻醉后0~30min值)及麻黄素、阿托品用量.同时观察有无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寒颤等发生.结果 与麻醉前基础值比较,两组麻醉后心血管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但从麻醉后10min开始,参附组血压虽仍低于基础值,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参附组心率仅在麻醉后20min较对照组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参附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及麻黄素、阿托品用量明显减少,两组寒颤、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前预注参附注射液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降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但对恶心、呕吐、寒颤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魏闯;蒋燕;牟林;唐延先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无功能巨大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提高对无功能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治疗水平,完善其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无功能巨大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成功切除肿瘤,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随访3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无功能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但终确诊仍需结合病理活检结果.早期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措施,而术前充分扩容、控制血压、术中密切监测血压波动并及时作出相应处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术后应严密随访.

    作者:沈俊;赵勤悦;陈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新生儿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7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以呼吸急促、发绀、呛吐奶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小板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在临床上某些疾病状态下导致血小板升高,原发病治愈后血小板多能恢复正常.本科住院患儿中,新生儿肺炎并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者并不少见,现将二者关系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李刚;吴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红细胞处理仪洗涤去甘油化与手工洗涤去甘油化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应用细胞洗涤机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效果.方法 比较洗涤机洗涤去甘油化与传统手工洗涤去甘油化处理Rh阴性冰冻红细胞的优越性.结果 细胞洗涤机去甘油化回收率高,缩短制备时间约2h,污染零风险.制品中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成分质量标准.结论 细胞洗涤机洗涤快捷,并能提高解冻去甘油化红细胞的质量,极大满足临床抢救用血需要.

    作者:武晓林;冯庆功;张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鼻面罩无创通气在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应用鼻面罩无创通气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患者80例气管拔管后随机分为鼻面罩无创通气组(A组)及面罩吸氧组(B组)进行对照观察.所有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吸空气5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后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吸氧3~5min,然后呼吸空气5min,动态监测SpO2情况,观察术后早期低氧血症、气道梗阻和呼吸抑制情况.A组行鼻面罩无创通气支持呼吸1h,B组拔管后给予面罩吸氧.所有患者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1h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气管拔管后吸空气时SpO2下降明显,低氧血症发生率A组为50%,B组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1,P=0.654),其中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1,P=0.446);气管拔管后发生气道梗阻A组为25%,B组为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2,P=0.412);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血气分析无明显差异,1h后A组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均优于B组.结论 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应用鼻面罩无创通气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能预防全麻恢复期低氧血症、气道梗阻等并发症,增加安全性.

    作者:杨明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三阴交穴位按摩联合收腹提肛运动锻炼对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发病趋势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1].由于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范围广、创面大,涉及盆腔内血管、神经丛、肠道、膀胱和输尿管等诸多脏器,术后尿潴留时有发生.预防性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尿潴留等并发症有较好效果.

    作者:杨红;刘芳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电视纵隔镜辅助食管癌切除研究进展

    1959年Carlens[1]首次报道纵隔镜手术,主要用于上纵隔的探查和淋巴结摘除,由于当时所使用纵隔镜视野小、功能简单、操作不方便,因而此种技术发展较慢,一直未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

    作者:郭伟;赵云平;蒋耀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总结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16例患者病历资料,除按急性胰腺炎规范化处理外,另给予降脂治疗,慎用脂肪乳剂,必要时行血液滤过治疗.结果 全组16例患者入院时血清三酰甘油均大于11.30mmol/L,平均19.6mmol/L,其中重症3例,轻症13例,16例患者全部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还包括药物降脂治疗,重症胰腺炎需加用血液滤过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冯定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 966名干部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1 966名干部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各病种人数、顺位、比例等,为进一步做好干部的医疗、保健和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主要对体检对象的血压、血糖、肝肾功能、血尿酸、心电图、X线胸片、腹部B超、骨密度、内科、妇科等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966名干部中检出患病人数为1 430例(72.74%),其中心血管疾病1 416例(72.02%),妇科疾病1 332例(67.75%),骨关节疾病986例(50.15%),胆道疾病583例(29.65%),高血脂症504例(25.64%),脂肪肝391例(19.89%),高血压243例(12.36%).结论 与生活方式、工作相关疾病如脂肪肝、高血脂症、高血压等已成为干部的主要病种.做好自我保健、加强锻炼、合理饮食和克服不良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另外定期健康体检也是早期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卓筠;刘启荣;傅泽敏;李家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对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MMP-9、ET-1水平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斑块稳定性和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择60例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26例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20mg/d)34例.治疗2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清hs-CRP、MMP-9、ET-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减轻UA患者全身炎性反应,从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李靖;何照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Clusterin与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Clusterin(CLU)又名聚集素,由Blaschuk等[1]于1983年首次从山羊睾丸网液(ram fete testis fluid)中分离出来,因其介导支持细胞聚集而得名.由于其在细胞凋亡、周期调节、DNA损伤、修复等中起重要作用而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其表达情况与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存在重要相关性.

    作者:黄锣;吴永忠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Ⅰ期腔道会师治疗尿道损伤42例

    目的 探讨急诊应用置管镜行腔内尿道会师对尿道损伤的治疗.方法 对42例尿道损伤患者使用置管镜通过尿道断端插入膀胱,而后沿镜鞘插入并留置尿管,完成尿道会师.术后3~8周拔尿管,随访3~22个月.结果 治愈21例,良好18例,失败3例.结论 置管镜腔内尿道会师治疗尿道损伤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操作相对简单等优点,适于急诊尿道创伤患者的治疗.

    作者:乔着意;孙丹宁;刘剑;王梅;王兴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中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手术的优越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将行无痛人流术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F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B组: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比较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苏醒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麻醉前(T0)、术前(T1)、术中(T2)、术后(T3)心率变异性(HRV)的值.结果 两组间并发症、苏醒时间、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段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0、T3时段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T0、T3时段总功率(TP)、低频段(LF)、高频段(HF)、LF/H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段TP、LF、HF、LF/H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或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均可安全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但芬太尼对呼吸及HRV的影响较布托啡诺明显.

    作者:邓林;谢宗元;汤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异丙酚靶控输注浓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时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Ce)、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时芬太尼的适宜剂量.方法 将择期行骨科手术全麻患者84例按芬太尼不同诱导剂量随机分为4组,即G1组(2μg/kg)、G2组(4μg/kg)、G3组(6μg/kg)、G4组(8μg/kg).观察麻醉诱导前(T0)、静注芬太尼4min后(T1)、意识消失时(T2)、BIS降到(45±5)时(T3)、静注维库溴铵4min后(T4)、气管插管即刻(T5)、插管后1min(T6)、插管后3min(T7)、插管后5min(T8)时收缩压(SP)、HR、BIS和T2、T3时异丙酚的Ce变化情况.记录试验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G2 、G3 、G4组患者在T2、T3时所需异丙酚Ce均较G1组低(P<0.01),G2 、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T1时BIS均较T0降低(P<0.01),G2 、G3 、G4组较G1组下降明显(P<0.01).心动过缓和呛咳反应的发生率G3 、G4组较G1、G2组高(P<0.05).结论 芬太尼4μg/kg诱导时对BIS数值影响较少,所需靶控输注(TCI)异丙酚的Ce较小,是复合TCI异丙酚诱导时的适宜剂量.

    作者:孙虎;邹田田;徐志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确保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临床教学基地(非直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是我院解决临床教学资源不足,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院把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作为临床教学工作的重点,积极探索和实践,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指导和管理.指导临床教学基地开展教学活动,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师资培训,强化临床教学基地教师的教学意识,不断丰富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内涵,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2007年和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两次组织对临床教学基地评估检查中,我院指导的临床教学基地取得了优异成绩.

    作者:左国庆;王羽;宋家虎;黎雁;曹霞;杜之渝;任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胃癌转移机制研究新进展

    胃癌是世界上高发肿瘤之一[1],晚期转移是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针对转移的具体机制国内外做了大量研究,总的来说肿瘤转移及侵袭可定义为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通过直接蔓延,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等播散到其他部位,形成具有同原发病灶相同特性的新病灶.

    作者:王肖泽;王继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C-12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监测胃肠道肿瘤复发转移的临床评价

    目的 研究C-12多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胃肠道肿瘤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近年来检测了4次以上肿瘤标记物的29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按临床疗效与病情分为6个等级,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各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与病情分级的关系,并建立疾病复发转移的判别方程.结果 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与病情分级与糖链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癌抗原242(CA242)、甲胎蛋白(AFP)以及癌抗原125(CA125)有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65、0.67、0.49、0.49.根据所建判别方程,男、女性胃肠道肿瘤患者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5.1%、91.9%.结论 肿瘤蛋白芯片的检测对于胃肠道肿瘤的监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判别方程可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复发转移的判定.

    作者:杨雪琴;仲召阳;王东;王阁;杨镇洲;李增鹏;杨宇馨;沈奕播;王正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48例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常规抗结核治疗,充分引流.将72例患者分为3组,A组(对照组)24例只行常规引流,B组24例用尿激酶10万u,C组24例用尿激酶25万u(尿激酶均加生理盐水20mL溶解后胸腔内注射),比较疗效.结果 B、C组胸液完全吸收时间较A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胸液完全吸收时间较B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内常规注射尿激酶能有效减少胸膜粘连及肥厚,25万u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高于10万u.

    作者:陆春龙;马柏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45例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临床分析

    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 irato ryfailure,ARF)是小儿常见危重症,起病急骤,是导致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ARF时由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及其他各种医源性或非医源性原因常出现各种电解质紊乱[1].现总结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诊断为ARF 45例患儿电解质变化情况,以了解ARF时电解质紊乱的特点.

    作者:曾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活性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于中胚层间充质,具有自我更新、横向分化和免疫调节作用,是多能祖细胞.在创伤修复、组织功能重建、免疫调节及免疫治疗等研究领域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在体外试验和异基因移植研究中均显示MSCs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近年来对MSCs的免疫调节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其免疫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汤勇;王帅;周训平;陈宪林;王晓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