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覃数
层流手术室近年来在我国医院手术室所占比例迅速增加,洁净手术室的使用对于减少外源性手术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空气洁净度检测是洁净手术室日常检查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亚玲;孙静;唐棠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比较冰冻病毒灭活血浆(S/D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及10%羟乙基淀粉对机体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接受四肢、脊柱手术,并估计失血量在500mL 以上的择期手术患者,年龄18~60岁.分段法随机分为3组:S/D血浆组(SDP组,n=20)、普通新鲜冰冻血浆组(FFP组,n=20)、10%羟乙基淀粉组(HES组,n=20).所选择患者均采取全身麻醉方式,术中连续监测直接桡动脉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间断监测中心静脉压.在失血量达400~500mmL时开始在各组输注实验药物,输注量为8~10mL/kg,在60min内输注完毕,术中根据红细胞压积(HCT)考虑是否输注红细胞.各组在输注实验药物前、输注完毕后60min、输注完毕后120min采集血样,检测AT-Ⅲ、PC、D-D、t-PA、PAI.采用SPSS11.0软件对各组间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法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ES组蛋白C及AT-Ⅲ含量在输注后下降(P<0.05).SDP组在输注后血浆内蛋白C含量明显下降(P<0.05),FFP组输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P组及FFP组在输注前后体内AT-Ⅲ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D-D:SDP组、FFP组于输注后呈明显增高趋势(P<0.05);HES组输注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t-PA:SDP组、FFP组在输注后逐渐增高,直至输注后120min较输注前增高明显(P<0.05)HES组输注后60min明显下降(P<0.05),而在120min后恢复至输注前水平(P>0.05).PAI-1:FFP组输注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SDP组在输注后120min明显升高(P<0.01);HES组在输注后60、120min明显升高(P<0.01).结论 SDP及FFP输注后明显改善机体抗凝血功能并且优于HES组,二者效果相似.SDP对于维持机体失血后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平衡,防止凝血物质过度消耗上较FFP及HES更为理想.
作者:朱长江;马永达;葛衡江;陈力勇;张亚莉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研究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1(SRC-1)基因敲除小鼠严重烧伤早期肝脏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核转位的变化.方法 以SRC-1基因敲除小鼠为实验组,以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以小鼠15%~20%TBSAⅢ度烧伤为实验模型,观察两组在严重烧伤前及烧伤后1、6、12h肝脏总蛋白NF-κB表达及伤后核转位的变化,同时提取致伤前、致伤后1、6h血清标本,观察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变化.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RC-1基因敲除小鼠严重烧伤后肝脏总蛋白NF-κB出水平有所增加,而野生型小鼠有所下降.从核转位的情况来看,SRC-1基因敲除小鼠致伤后NF-κB的入核能力明显强于野生型小鼠,6h差别大.两组致伤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均升高,但SRC-1基因敲除小鼠升高更为显著.结论 SRC-1蛋白对严重烧伤具应激性保护作用,缺失SRC-1蛋白使NF-κB功能增强更显著,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更大量产生,使整体伤情征象更重.
作者:杜智勇;粟永萍;杨天德;陶军;吴悦维;唐棠;冉新泽;王峰超 刊期: 2008年第17期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在医学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医学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管理手段、服务理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使医学图书馆面临新的考验,对新技术的无知或沿袭旧的工作方式,则必将被社会淘汰.
作者:刘志刚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现役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方法 将入组新兵在入伍时随机分成两组,入组前对两组新兵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当场交卷.要求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异.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采用<士兵心理卫生指南>和<士兵教育心理学>为教材集中授课和训练,系统学习3个月,该组新兵遇有心理应激随时给予心理干预;B组只进行常规的军事训练和必要的文娱活动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和指导;新兵连3个月结束后A、B两组再次进行SCL-90测评,对照分析.之后在服役期间的2年中跟踪随访A组,将A组随机分成al和A2两组各45人,al组继续心理干预,A2组脱落,2年后对al和A2两组再次进行SCI,90测评.用心理CT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进行χ2检验.结果 A组干预后SCL-90总均分比干预前降低,P<0.05;B组训练后分数上升,P>0.05;各因子分随之降低或升高.A1和A2两组服役2年后SCL-90总均分分别降低和升高,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兵时期心理干预至关重要,经过心理干预的新兵,整体心理素质提高,说明积极的心理教育很必要.
作者:郭红;王成喜;赵东;马成满;李凤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比较全髋置换手术下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特点,为麻醉选择及术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2例年龄大于65岁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记录切皮前、扩髓时、骨水泥灌注后、术毕动脉压(SBP、DB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各时点血气参数.结果 扩髓时各组CVP比切皮前显著增加(P<0.01),硬膜外组与全身麻醉组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组相比pH明显降低(P<0.05),PaCO2明显升高(P<0.05).骨水泥灌注后各组SBP、DBP与其他时相点相比显著降低(P<0.01),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组SBP、DBP明显高于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组.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可有效抑制老年人全髋置换术操作中骨水泥灌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并能避免扩髓时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蓄积.
作者:黄河;吴悦维;杨天德;李洪;陶军;李永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分析总结15例气管、支气管断裂患者的麻醉及处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15例患者,特别是对术前的诊断和准备,全身麻醉插管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术后的管理进行探讨.结果 15例患者经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处理,呼吸困难等状况迅速得到改善,麻醉也较平稳,未遇到较大困难,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结论 气管、支气管断裂往往急诊入院,准确的术前诊断,尤其是对一些体征不明显者的诊断更为重要;适当的麻醉处理是患者痊愈出院的保证.
作者:陈杰;李永旺;陶军;杨天德 刊期: 2008年第17期
Ca2+是细胞内重要的第2信使,对细胞的存活、增殖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Ca2+通过与特异性的Ca2+结合蛋白相互作用而发挥其功能.目前已发现与Ca2+结合的蛋白大概有100多种,而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作者:顾香;陈阳美;张杰敏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宫颈常见微生物感染的细胞病理学诊断标准和意义.方法 对20 375例宫颈膜式液基细胞学检测技术描述性诊断标准进行细胞病理学诊断,对其中的细茵、念珠茵、滴虫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细菌感染660例(3.2%),念珠茵感染537例(2.6%),滴虫感染168例(0.8%),HPV感染75例(0.4%).结论 宫颈常见微生物及其感染细胞病理学特征明显,对感染性诊断具有肯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明春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麻醉管理对策.方法 记录385例已择期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患者的一般情况,ASA分级.麻醉方式,手术体位及开始时至术毕每30min为观察时间点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手术时间、灌流液总量、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麻醉处理方法.将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分为A组(观察组),无不良反应的317例为B组(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灌流液总量无差异;A组平均年龄及体质量较B组大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合并症明显多于B组(P<0.05);A组手术至60mim血压明显高于手术开始时(P<0.05),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手术进行60min后,以椎管内麻醉及俯卧位发生率高,经对症处理后明显好转,2例患者无好转终止手术治疗.结论 不同麻醉方式下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与术前患者的合并症、麻醉方式、手术体位、手术时间及灌注液总量有关,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不同麻醉方式,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灌注压,以减少灌洗液的吸收.
作者:罗远国;李洪;曾军;胡春林;张旭;王东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分析高海拔地区干部体检异常心电图的发生情况,为研究心血管疾病和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 取2005~2007年干部体检资料共2 630例,心电图资料按年龄、性别分组及异常心电图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异常心电图765例,占29%,其中窦性心律失常426例,占总数的16%(窦性心动过缓321例,占异常的41.9%);其次各种期前收缩16.5%,左室高电压9.3%,窦速7.1%,CRBBB 6%,ST-T改变5.8%,低电压5.5%,其他3.8%,窦房阻滞2.3%,CLBBB 1.5%.结论 异常心电图的发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高海拔地区以缓慢心律失常尤为显著.
作者:王艳萍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对比研究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中后外侧融合与后路椎闻融合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126例采取椎管减压植骨融合附加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方法,37例获得随访,其中16例采用后外侧融合,其余采用椎间融合,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骨性融合率.结果 椎间融合手术时间较后外侧融合增加24min,出血量增加约231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融合率分别为87.5%、93.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外侧融合与椎间融合手术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的融合率相似.但后外侧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有利于老年患者耐受手术和加快术后康复.
作者:潘勇;初同伟;郝勇;周跃;王卫东;王建;张正丰;张年春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严重烧伤早期小鼠肺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安定-氯胺酮麻醉对其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70只成年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烧伤组、烧伤后麻醉组,20%~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作为烧伤模型,烧伤后麻醉组在小鼠严重烧伤后立即肌肉注射安定0.4mg/kg、氯胺酮10mg/kg进行麻醉.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G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严重烧伤后30min,小鼠肺组织中GR蛋白表达水平就已经开始降低,12h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而烧伤后应用安定-氯胺酮麻醉,小鼠肺组织GR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严重烧伤可引起小鼠肺组织GR表达水平的早期下降,而严重烧伤后应用安定-氯胺酮麻醉能显著抑制GR表达水平下调,结果提示安定-氯胺酮麻醉可能部分改善严重烧伤诱发的应激状态,这可能与抑制GR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作者:钟河江;杨天德;陶军;粟永萍 刊期: 2008年第17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众所周知,AD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近年来大量研究也发现 AD 发病和老龄代谢综合症候群密切相关『1,2],老龄化代谢异常与 AD 发病也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作者:吴芳;蔡志友;晏勇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观察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头颈部鳞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26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头颈部鳞癌患者予拓扑替康0.75~1.2mg/m2,静脉滴注30min,d1-d5;DDP 25~30mg/m2,静脉滴注,d1-d3.21d为1个周期,2个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 全组无一例完全缓解,部分缓解61例,稳定53例,进展12例,总有效率48.4%,中位生存期10.1个月,1年生存率36.7%.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脱发.结论 拓扑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头颈部鳞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无蓄积.
作者:谢宝芬;潘柏良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现象,稳定人才、减少损失是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经营理念、疏通人才流动渠道、经营管理三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作者:王大刚 刊期: 2008年第17期
平衡功能是人们完成各项日常生活、动作的保证,平衡功能障碍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能力,降低生活质量.康复科收治的患者中大多数都有程度不等的平衡功能障碍.
作者:杨志金;舒彬;尹志勇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对水胶体敷料治疗导管性静脉炎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水胶体敷料贴于导管性静脉炎处,与常规方法进行对照.结果 水胶体敷料治疗导管性静脉炎效果优于常规方法.结论 水胶体敷料治疗导管性静脉炎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江晓林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心理干预的重要性.方法 将每年的新兵分成两组.入组前对两组新兵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当场交卷.要求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异.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采用<新兵心理卫生指南>和<士兵教育心理学>为教材集中授课和训练,系统学习3个月,该组新兵遇有心理应激随时给予心理干预;B组只进行军事训练和必要的文娱活动.新兵连3个月结束后A、B两组再次测评SCI,90,用心理CT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进行χ2检验.结果 A组干预后SCL90总均分比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B组训练后分数上升,P>0.05;各因子分随之降低或升高,提示心理干预意义显著.结论 新兵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积极的心理教育很重要.
作者:郭红;王成喜;马成满;李凤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目的 探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特点及其与老年患者的区别.方法 对83例住院的中青年(年龄小于45岁)、96例老年(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有早吸烟史、家族史、高体质量指数、精神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患者;血脂异常、吸烟指数、高血压、血糖异常的发生率两组情况相似.结论 早吸烟史、家族史阳性、高体质量指数、精神抑郁是导致中青年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金平;吴贞云;殷晓伟 刊期: 200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