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1例

谭志刚;郭奕彤

关键词:结肠肿瘤/诊断, 阑尾炎/诊断, 误诊
摘要:1 病例报告男,62岁.因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 d入院.疼痛逐渐加重,全身乏力,无黄疸及黑便.查体:t 39.4 ℃,P 118次/min,R 22次/min,BP 113/75 mm Hg.面色苍白,表情痛苦,腹平,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右下腹明显,移动浊音阴性,肠鸣音明显减弱.WBC 22.5×109/L,N 0.875.右下腹穿刺抽出脓性液体.超声:腹腔未发现包块声像,腹腔内少量积液.立位腹部X线片: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肠管未见明显液气平面.拟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穿孔,行剖腹探查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明显水肿,表面有脓苔,根部有穿孔,升结肠近肝曲处可扪及包块,质硬,已穿透肠壁,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肠造口术,Ⅱ期行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升结肠低分化腺癌.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胺碘酮与洋地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疗效评价

    心房纤颤(Af)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有报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Af的发生率为7%~18%.我院心内科2001年以来收治了2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有61例并发Af,回顾性分析59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Af后的药物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霞;张杰;刘少奎;王筱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在学龄儿童术后自控镇痛中的应用

    氯胺酮是一种苯环己哌啶类静脉全麻药,镇痛作用强,半衰期短,未见其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报道.2003-09~2005-02我科采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用于学龄儿童术后自控镇痛10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振伟;汪庆玎;曹红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2002-06~2004-12我科对糖尿病住院患者62例进行了系统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护理体会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均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48.2岁.其中合并视网膜病变9例,合并肾脏病变12例,合并神经病变18例.文化程度:大学5例,高中35例,初中以下22例.空腹血糖(9.13±2.12)mmol/L,餐后2 h血糖(15.2±3.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8.1±3.2)%.

    作者:孙淑玲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护理

    现将1996-05~2004-10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植皮手术后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原因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4例,年龄25~63岁,体重40 kg以下4例,40~50 kg 23例,51~60 kg 30例,60 kg以上17例,均为女性.发生皮瓣坏死16例,其中坏死面积直径>6 cm 2例,2~5 cm 7例,坏死部位发生在切口中段内侧5例,中上段11例.术后住院10~58 d,平均26 d.

    作者:李玉娟;庞秀香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反方向静脉穿刺临床分析

    我科于2004-10~2005-01收治的患者中,对血管条件差的选择性地进行了反方向静脉穿刺,现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肝癌患者14例,慢性乙肝住院超过1个月者48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肾综合征出血热29例,共计100例.静脉穿刺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应用反方向静脉穿刺法,对照组应用常规静脉穿刺法.

    作者:王慧;郑梅;于爱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重症布-加综合征转流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布-加综合征(B-CS)患者(Ⅲ型),下腔静脉(IVC)长节段梗阻,又伴有肝静脉(MHV)闭塞,肝内侧支循环形成少,缺乏第三肝门部肝静脉代偿,多伴有大量腹水、脾脏肿大、低蛋白血症等[1].自1994-08~2005-05我们采用脾静脉与颈内静脉转流手术治疗29例,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观测其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孔中宇;程飞;尚俐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肝癌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出血37例的护理

    2003-01~2005-06我科实施肝癌手术切除420例,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7例.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32例,女5例,年龄24~73(平均51)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障碍、肝硬化.

    作者:江永军;周敏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应用护理程序对早产儿的护理

    护理程序是临床护理中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由五个步骤组成:即评估、护理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我科2003-01~2004-08应用护理程序对住院153例早产儿进行全过程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方法及体会如下.

    作者:黄巧凤;庄婵芝;詹银燕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宫腔以外部位种植生长,常见的部位是卵巢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在盆腔脏器,盆腔外较为少见,AWE是较常见的盆腔外内异症,在国内外均有报道[1-3],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的增加,AWE的发生率逐年增大.

    作者:谢琼;李文凯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艾滋病毒感染者急诊手术2例的护理

    我院自2001年以来成功为5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合并外科疾病患者施行了手术,其中急诊2例,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例均为男性,其中下肢骨折1例,阑尾周围脓肿1例,均为急诊患者.

    作者:胡艳莉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肾穿刺活检工作中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应把握的基本问题

    免疫学技术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及其分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肾活检病理诊断中的地位是其他组织化学,甚至是电子显微镜检查所无法替代的.在肾病诊断及其分类中,所应用的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及免疫酶技术.应用冰冻切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肾活检免疫病理检查的常规方法.但免疫荧光检查需采用新鲜组织,且必须有冷冻切片机及荧光显微镜.而免疫组化技术则不受上述条件限制,还可对标本进行重复切片及回顾性研究,并能大限度利用标本资源.不仅如此,还适合于远程邮寄病理检验[1,2].因此,我们认为免疫组化法更适合我国国情.多年来我们在国内积极推广这一方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就肾穿刺活检工作中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应把握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余英豪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未破裂输卵管妊娠的诊断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未破裂输卵管妊娠是超声诊断异位妊娠诊断的难点,提高超声对本病的早期确诊率及对降低其危险性、保护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李淑英;王敬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剖腹术后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治疗15例疗效观察

    对我院1990~2005-07所遇急性假性结肠梗阻诊治15例,总结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34~78岁.其中因急性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手术5例,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切除各1例,直肠癌miles手术2例,经腹直肠癌根治术2例,胃癌根术4例.其中合并心血管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糖尿病2例.临床主要症状为:腹胀进行性加重,腹痛不明显,呕吐较少多有停止排便排气,体温不高,腹部均明显膨隆,少有腹肌紧张,肠鸣音多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数正常,常合并有电解质紊乱.腹部摄片均显示结肠扩张以积气为主,但少见液气平面.

    作者:王作勤;洪建普;王维高;詹国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腹部手术中异位胰腺7例的意外诊断

    异位胰腺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现就我院确诊的异位胰腺7例诊治情况进行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24~63(平均33)岁.本组中因上腹部疼痛就诊3例,因上腹部疼痛伴反复呕吐胃内容物就诊1例,因上腹部疼痛伴皮肤黄染就诊3例,病程2~9个月.入院时查体均存在不同程度上腹部压痛,无发跳痛、未触及异常肿块.术前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胃幽门不全梗阻1例,诊为胃癌2例,诊断为胆总管肿瘤1例,诊断为胰头肿瘤2例,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1例.术前均未确诊合并异位胰腺.

    作者:王峻峰;王彦坤;莫一我;张新俊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胃管、胃肠减压装置固定方法的改进

    作者:杨柳;毛灵瑞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患者的康复指导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是当今冠心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但成功的PTCA和支架术并非治疗的终点,术后的康复护理、定期随访、抗凝、降脂药物的治疗,配合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患者PTCA和支架术的重点[1].现将我科的术后康复指导总结如下.

    作者:黄芳梅;陈艳萍;张凌玲;李爱珍;庄碧云;张飞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以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结外淋巴瘤误诊20例分析

    现将1995-06~2004-05我院收治的以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结外淋巴瘤误诊2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经病理证实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诊断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男12例,女8例;年龄12~80岁,中位年龄46岁.按Ann~Arbor会议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8例,Ⅲ4例,Ⅳ期3例;高度恶性5例,中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7例.免疫组化检查B细胞型淋巴瘤15例,T细胞型淋巴瘤5例.

    作者:梁素美;王静;宋健;鲍颖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小肠血管瘤误诊为缺铁性贫血1例

    1 病例报告女,54岁.因反复间歇性便血20 a,曾先后住院10~12次,经胃镜、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明确出血灶,大便潜血(++~+++),Hb 35~80 g/L.查体:面色苍白,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左上肢及下肢散在 紫红色隆起肿物(手术证实为血管瘤),骨髓细胞组化染色显示缺铁,一直按缺铁性贫血治疗,近3 d患者大量血便,伴失血性休克而入院,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Treitz韧带20 cm以下空肠上段散在肿物7个,直径0.5~1.5 cm大小,呈蓝紫色,位于黏膜下,切除肿物.病理诊断为海绵性血管瘤.

    作者:杨百玲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输液卡在输液室综合管理中的应用

    我院自1998年开始使用自行设计的输液卡,对输液室实施持续性质量控制与综合管理,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1 输液卡的设计内容如图1、2所示,规格长12 cm,宽8 cm,上方中间有一直径1 cm的圆孔,以便同液体一起挂于输液架上.

    作者:林志先;任秀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效果观察

    本文将20例重症哮喘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2~65(平均47.4)岁,有哮喘病史2~40 a,全部病例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均符合重症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1],本组均有呼吸急促,极度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口唇、甲床发绀.意识障碍14例,肺部满布哮鸣音13例,肺部仅闻及少量甚至无哮鸣音7例,呼吸频率30~45次/min,HR 110~150次/min.本组血气分析PaO2均<60 mm Hg,PaCO2在68~135 mm Hg之间.所有病例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抗感染、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炎平喘、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的同时,予机械通气治疗.

    作者:王红民;孙荣青;张小红;孙培宗 刊期: 2005年第16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