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晓莉
1 病例报告男,10月龄.因反复性发热、呕吐4个月,于2002-01入院.患儿于入院前4个月内反复发热6次,t 37.5~38.8 ℃,每次发热持续5~16 d,间歇3~22 d.发作时伴呕吐,易激惹,热退后精神食欲如常,病后无明显智力减退,在我院和外院曾多次行脑脊液检查,分别诊断为细菌性或结核性脑膜炎,经抗菌、抗结核治疗均无效.既往无中耳炎、头颅外伤及结核病史.无皮肤黏膜疾患及关节肿胀史.
作者:陆菲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科2004-12~2005-07收治结核性胸膜炎130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好转治愈117例,并发胸膜肥厚、粘连、胸廓塌陷10例,手术治疗3例.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6例,女34例,年龄12~74岁,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作者:王秀玲;孙淑贞;韩晓会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男,62岁.因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 d入院.疼痛逐渐加重,全身乏力,无黄疸及黑便.查体:t 39.4 ℃,P 118次/min,R 22次/min,BP 113/75 mm Hg.面色苍白,表情痛苦,腹平,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右下腹明显,移动浊音阴性,肠鸣音明显减弱.WBC 22.5×109/L,N 0.875.右下腹穿刺抽出脓性液体.超声:腹腔未发现包块声像,腹腔内少量积液.立位腹部X线片: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肠管未见明显液气平面.拟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穿孔,行剖腹探查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明显水肿,表面有脓苔,根部有穿孔,升结肠近肝曲处可扪及包块,质硬,已穿透肠壁,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肠造口术,Ⅱ期行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升结肠低分化腺癌.
作者:谭志刚;郭奕彤 刊期: 2005年第16期
1 病例报告女,23岁.因双上肺结核于2005-05-28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科后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0.3 g+5%葡萄糖250 ml静滴,1次/d.治疗初始3 d无明显不适,第4天自觉全身不适,四肢及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灼烧样红斑,色深红,直径1~4 cm,皮疹中心部分形成水疱和大疱,疱液为浆液性,伴有局部疼痛,以双下肢为甚.立即给予抗过敏、抗感染治疗:5%葡萄糖250 ml+氟美松20 mg静滴,10%葡萄糖250 ml+10%葡萄糖酸钙20 ml静滴,0.9%生理盐水250 ml+维生素C 2 g静滴,同时抽出疱内液体,并给予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涂,纱布包扎,隔日换药1次.8 d后疱疹结痂痊愈.
作者:黄梅竹 刊期: 2005年第16期
2002-10~2004-12我科应用静点式腹腔灌洗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水1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葳;王宏光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院自1998年开始使用自行设计的输液卡,对输液室实施持续性质量控制与综合管理,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1 输液卡的设计内容如图1、2所示,规格长12 cm,宽8 cm,上方中间有一直径1 cm的圆孔,以便同液体一起挂于输液架上.
作者:林志先;任秀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们对所遇以结肠镜检查治疗时结肠损伤2例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如下.1 病例报告例1:男,13岁.以便秘、间歇脓血便6 a为主诉,门诊结肠镜检查示结肠息肉,行内镜电凝切除术后即感剧烈腹痛,呈腹膜炎表现.术后4 h剖腹探查见降结肠穿孔0.5 cm,肠壁组织基本正常,周围轻度污染.行一期结肠修补手术.手术后抗炎、对症治疗,住院11 d,痊愈出院.
作者:韩立新;杨静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现将1996-05~2004-10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植皮手术后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原因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4例,年龄25~63岁,体重40 kg以下4例,40~50 kg 23例,51~60 kg 30例,60 kg以上17例,均为女性.发生皮瓣坏死16例,其中坏死面积直径>6 cm 2例,2~5 cm 7例,坏死部位发生在切口中段内侧5例,中上段11例.术后住院10~58 d,平均26 d.
作者:李玉娟;庞秀香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承担全院无菌医疗器材、敷料的制备、消毒、保管、供应工作的重要科室.供应室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全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危,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部位.因此,加强供应室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无菌物品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供应室工作的核心.
作者:王兰杰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护理工作常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引发各种护理纠纷,给治疗和护理效果带来负面效应,同时也给整个护理管理工作造成被动局面.为了拓宽知识,完善护理工作,结合本院实际,对护理纠纷的发生与防范,探讨如下.
作者:卢汝虹;陈琨红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我院1990~2005-07所遇急性假性结肠梗阻诊治15例,总结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11例,女4例,年龄34~78岁.其中因急性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手术5例,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切除各1例,直肠癌miles手术2例,经腹直肠癌根治术2例,胃癌根术4例.其中合并心血管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糖尿病2例.临床主要症状为:腹胀进行性加重,腹痛不明显,呕吐较少多有停止排便排气,体温不高,腹部均明显膨隆,少有腹肌紧张,肠鸣音多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数正常,常合并有电解质紊乱.腹部摄片均显示结肠扩张以积气为主,但少见液气平面.
作者:王作勤;洪建普;王维高;詹国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对我院10 a来经头CT确定的原发性脑室出血误诊为SAH及其他疾病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5例,年龄21~60岁,其中35岁以下4例,50岁以上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例,眩晕病史2例,坐骨神经痛病史1例.临床表现:头痛5例,呕吐4例,眩晕3例,意识障碍1例.脑膜刺激征4例,垂直注视麻痹3例,眼震2例.BP>200/130 mm Hg 2例,8例腰穿均为血性脑脊液.头颅CT检查8例,均为部分性原发性脑室出血.其中单侧脑室积血4例,三、四脑室积血2例,侧脑室、三脑室积血1例,双侧脑室积血1例.幕上脑室扩大3例.8例经保守治疗30~40 d均痊愈出院.
作者:孙贻飞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诊疗和护理要点,制定了患者专用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并于2002-08~2004-08在我科使用,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云珍;张元秋;王国英;李妍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护士长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医院护理队伍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肩负着护理业务管理、护理科研、护理教学、制定规划、资源调配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因此,如何提高护士长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改善护理质量是摆在当前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者:刘翠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我们干部内科2000-12~2004-12共收治离退休老干部患者902例,其中男820例,女82例,年龄60~100岁.从日常护理工作中观察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时制订调整护理对策,从而收到了良好成效.总结如下.
作者:王葳莉;王向芬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慢性肝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很大,长期过度的抑郁、恐惧焦虑,加上昂贵的医药费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障碍[1].通过心理护理,约50%患者的心理障碍逐渐消除,40%的患者心理障碍减轻.体会如下.
作者:陈爱民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在于比较术中晶体输液方案和限制晶体输液方案,以期能对术中合理输液有一定帮助.方法:非体外循环择期手术成年患者20例,分晶体输液组(A组,n=10)及限制晶体输液组(B组,n=10).两组均在入室后至切皮前静脉输入5%葡萄糖1 ml/(kg·h)(时间从术前午夜0:00至切皮),补充术前损失体液.手术开始后,A组按8~14 ml/(kg·h)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LR);B组切皮后按LR:5%葡萄糖=1:1的比例第1小时以10~12 ml/(kg·h)输给,以后为5~6 ml/(kg·h),并配合适量的706代血浆.两组在出血超过全血容量的15%时输入等量全血.结果:(1)血容量、中心静脉压、平均桡动脉压:A组切皮后3 h及术毕升高较麻醉前有显著差异(P<0.05),B组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2)术中每个患者尿量均数:A组(4.15±1.51) ml/(kg·h),B组(1.65±1.12)ml/(kg·h);(3)A组尿钠排出量明显增多;(4)B组血钠值切皮后3 h及术毕低于正常值;(5)B组pH值较A组低,BE负值较A组大.结论:两组输液方案在术中均能维持好血容量、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但晶体输液组有钠水负荷过量倾向,应注意由此引起的组织水肿;限制晶体输液方案在维持血钠、改善代谢性酸中毒方面不如晶体输液组.
作者:杨利荣;况铣;莫治祥;吴洪翔 刊期: 2005年第16期
2002-02~2005-06我院行外伤性腹部手术280例,其中72%是多脏器损伤.手术后,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评估,并探讨护理对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男152例,女128例,平均年龄43岁.其中开放性损伤179例,闭合性损伤101例;腹部损伤并多发伤203例,占总数72%.
作者:戚竞玲;吕芳;李惠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2003-01~2004-12我院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12例.我们根据病情应用了一些预见性护理,在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会如下.
作者:连叔薏;许若侨;蔡泽玲;黄秀云;李瑞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医院传染病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体现在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上.2004年我院通过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实施ISO9001(国际标准化组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1],以实现疫情报告管理的两性(科学性、有效性)、三化(标准化、程序化、法制化)为目标,使疫情管理工作得到了完善和提高.现将过程方法(PDCA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林;邵兴兰 刊期: 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