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出血血肿增大26例临床分析

侯洪;李茂旭

关键词:脑出血, 血肿增大, 临床分析, 继续出血, 病人, 再出血, 复查
摘要:脑出血血肿增大是指脑出血后继续出血或再出血,通过对74例脑出血病人进行CT复查,发现有26例病人在首次CT后血肿增大,现将26例临床分析如下.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诊治与预防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诊治方法与预防措施.方法将我院近20年收治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病人30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残余胆囊伴结石8例,残余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11例,单纯胆总管结石10例,残余胆囊伴胆总管结石2例,胆道狭窄6例,肝门完全梗阻1例;B超检查30例,ERCP检查18例,PTC检查1例;行残余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3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6例,行内窥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4例.行胆道狭窄整形、内衬T管引流术3例,行胆肠Roux-Y吻合术、吻合口内衬外引流术3例,行肝门梗阻胆道穿通置管经十二指肠乳头内引流术1例.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原因复杂,首选B超检查,必要时ERCP检查以及其它检查助诊;根据不同梗阻性黄疸原因采用相应手术方式治疗;强调做好胆囊切除术的重要性.

    作者:樊大明;汪涛;何世举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骨髓检查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骨髓检查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拟诊为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患者,行骨髓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的一般骨髓象为粒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红比值上升,核左移,粒细胞浆内出现空泡、中毒颗粒,外周血涂片NAP阳性率和积分均升高.其中有特异性骨髓象改变者18例,分别为噬血细胞综合征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伤寒4例,疟疾2例.还有9例患者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经排除白血病后考虑感染所致的类白血病反应.结论骨髓检查对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悦娣;郑舟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修饰对骨髓基质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修饰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探讨基因修饰对BMSCs主要功能的影响.方法以CTLA4Ig-重组腺病毒转染BMSCs,通过测定粘附于BMSCs层的3H-TdR标记CD34+细胞的 cpm值,观察基因修饰对其粘附力影响;通过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支持CD34+扩增的细胞总数及集落形成细胞数(colony forming cell,CFC)的变化,评价基因修饰对BMSCs支持CD34+细胞扩增能力的影响.结果转染组与对照组BMSCs对CD34+细胞的粘附力及支持CD34+细胞扩增的能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适当条件下,腺病毒介导CTLA4Ig基因修饰BMSCs不影响其对CD34+细胞的粘附力及支持CD34+细胞扩增的能力.

    作者:王吉刚;梁后杰;刘林;陈幸华;孔佩艳;刘红;彭贤贵;陈洁平;张翼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61810例血清HIV抗体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医院内患者HIV感染状况,分析其感染途径,提出预防措施.方法用金标斑点法和酶联免疫法对到本院就诊的高危人群、手术、输血或血制品的患者,以及产前孕妇进行抗-HIV检测.结果在61 810例受检者中发现抗-HIV阳性者5例,均为住院患者,此前未发现感染HIV.结论对高危人群和可能经医源性途径传播或感染HIV的患者进行常规抗-HIV检测,是尽早发现HIV感染并防止其医源性传播和医疗纠纷的必要措施.

    作者:段慧玲;滕本秀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化疗治疗非霍杰金淋巴瘤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初治和复发难治组非霍杰金淋巴瘤患者对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联合化疗的疗效. 方法两组患者均用常规的CTOP、CMOP、MOEP、COBDD等方案,再联合3次HD-MTX治疗.结果初治组有效率(CR+PR)达89.5%,复治组为65%,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1). 结论 HD-MTX联合化疗可提高NHL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对难治复发性NHL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红;张怡;孔佩艳;陈幸华;刘林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绝经后妇女盖福润替代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盖福润替代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66例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3例,连续口服盖福润1.25mg/d、安宫黄体酮8mg/d.对照组33例,连续口服盖福润1.25mg/d,后10d加安宫黄体酮8mg/d,均晚饭后1h服用,3周为1疗程,疗程间停服1周,两组均连服3个疗程.结果试验组2例退出,对照组5例退出,两组比较,治疗结果无差异(P>0.05),治疗后绝经症状明显改善(P<0.001),两组尿钙/肌酐(Ca/Cr)值明显下降,试验组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阴道出血试验组3例(9.1%),对照组21例(63.6%,P<0.001),乳房胀痛试验组2例(0.06%),对照组21例(30.3%,P<0.001).结论两组用药后无血压升高、乳腺增生及子宫内膜增生.

    作者:郑忠君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甘桔冰梅片治疗早期声带小结的药理及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甘桔冰梅片的药理作用,观察甘桔冰梅片治疗早期声带小结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大鼠角叉菜胶质所致足肿胀的影响,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的影响和抑菌实验,了解甘桔冰梅片的药理作用,并将甘桔冰梅片与黄氏响声丸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甘桔冰梅片有抗急性炎症、抑制肉芽肿生长、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甘桔冰梅片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44.0%和90.0%,明显优于黄氏响声丸治疗组的16.0%、72.0%.结论甘桔冰梅片是治疗早期声带小结的有效药物.

    作者:胡国华;田理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嵌合肝研究进展

    嵌合肝(chimeric liver)是不同种属肝细胞移植后在受体动物体内形成的含有不同种属肝细胞及其立体结构的混合肝,是组织工程、人工器官研究热点领域.嵌合肝的成功建立对肝脏细胞生物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肝炎病毒感染动力学及病毒性肝炎的演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也为异种肝细胞移植用于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病人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为生物人工肝的肝细胞来源提供了可靠的途径保障.

    作者:何念海;赵文利;陈耀凯;王宇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高血浓度茶碱致心律失常的研究

    目的本文分析了206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探讨其血茶碱浓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通过静脉使用氨茶碱,每天总量为0.5~1.0g.测定茶碱血浆浓度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从而比较不同血浆浓度患者心电图的心律失常表现.结果发现诱发各种心律失常与茶碱浓度升高有着明显关系,在较低治疗血浆浓度(A组)组对心脏的副作用绝大部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占心律失常总发生率的80%).而高血浓度茶碱组(D组)的房早、房纤、房扑、室早的发生率占心律失常总发生率的52.6%.当高血浓度茶碱恢复至10mg/L以下时,各种心律失常有相当部分会消失.结论老年哮喘患者在应用氨茶碱制剂,特别是静脉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浆茶碱浓度,临床上应减少静脉注射较大剂量(>0.5g/d)氨茶碱,避免严重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黄少丹;田利奇;陈飞鹏;陈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伴1型糖尿病、早孕1例

    患者,女,26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年,2年前患1型糖尿病住院时发现心脏杂音,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有1个月的停经史,门诊检查确诊为早孕.体检:发育正常,无青紫,胸骨左缘2~3肋间隙可闻及Ⅱ~Ⅲ/6级SM,S2固定分裂;ECG示I度AVB,顺钟向转位;空服血糖5.8mmol/L;胸片:心肺未见异常;经胸超声(TTE)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约17mm,残端至二尖瓣前叶根部的距离为11.5mm,右房9mm,右室25mm.诊断为:(1)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 ;(2)1型糖尿病;(3)早期妊娠.

    作者:田杰;向立权;吴永才;宁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血液肿瘤的抗血管治疗进展

    近年的研究表明,与实体肿瘤一样,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血管生成也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单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反应停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等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非常复杂,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ienase,MMP)的过度表达可能起主要作用,因此针对这些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新途径.

    作者:孔佩艳;常城;杨文博;刘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B超诊断小儿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

    患者,男,10岁,颈前肿物渐大3年.查体:无明显突眼征,颈前膨隆.甲状腺左侧叶可扪及小结节,质硬,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右侧甲状腺扪及一拇指头大结节,质硬,可随吞咽上下活动.双侧颈部可扪及多个淋巴结,大约4.0cm×3.0cm,小约2.0cm×1.0cm,质硬,部分可推动.

    作者:苏美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腹主动脉扭曲致右肾动脉插管困难1例的处理体会

    患者,男,51岁,以右肾癌收入我院泌尿外科拟行右肾切除术.术前到我科行右肾动脉栓塞术.

    作者:蒋先贵;江才明;栾红军;李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近期再次剖腹的经验教训

    我院1998~2001年共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864例,其中4例在术后出现并发症近期剖腹(0.45%),现将剖腹原因进行总结及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果生;刘祖明;姚勇;杜龙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遗传病在法国

    作者自2002年11月~2003年2月在法国巴黎五大COCHIN医院做了为期3个月的研修,参与了遗传病的实验室诊断及科研工作,学习和实践了遗传病诊断与科研的一些新方法,亲身感受了医务人员与科研人员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此期间,正好遇上了法国一年一度专为遗传病罕见病举行的大型募捐活动,对遗传病在法国受到的重视程度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前遗传病的研究及诊断工作在我国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有待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将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下面是作者在巴黎的一些经历和切身感受,希望能引起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对遗传病的重视.

    作者:胥文春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TNF-α对人脐血基质细胞体外扩增作用的观察

    目的观察造血抑制因子TNF-α对人脐血基质细胞体外扩增的效果.方法采用Dexter培养法,加入含TNF-α的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计数培养21d时的基质细胞集落数,测定培养7,14,21,28d的细胞周期.结果对人脐血基质细胞的扩增效果,TNF-α单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TNF-α+SCF+BFGF与其他实验组比较,P<0.01;人脐血基质细胞扩增培养不同时相点的G2+M+S期细胞分别占:25.6%,29.8%,36%,22.1%.结论 TNF-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人脐血基质细胞有较明显的扩增作用,联合使用的效果较好.

    作者:张曦;王苹;陈幸华;刘林;彭贤贵;孔佩艳;刘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颅内表皮样囊肿35例报道

    目的探讨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1965~2000年35例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全切24例,次全切1例,10例与周围粘连而残留少量囊壁.25例随访无复发.CT表现为低密度囊性变,MRI表现为信号不均的长T1和长T2改变.CT和MRI均不增强或仅有肿瘤边缘增强.结论 MRI检查是有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肿瘤与周围结构粘连严重时,应以保护神经功能为首选.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能提高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作者:夏祥国;支兴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CEAC方案治疗非霍杰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CEAC预处理方案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杰金淋巴瘤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中、高度恶性非霍杰金淋巴瘤病人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其中5例(50%)病人为Ⅳ期,2例病人诊断为中线T细胞淋巴瘤,10例病人从确诊到移植的中位时间是4.5个月,以CEAC为预处理方案:CCNU 0.2m2×1d,Cy 1.5g/m2×4d,Vp-16 100mg/m2×4d,Acr-C 100mg/m2 12q×4d.结果预处理中10例病人均出现Ⅰ~Ⅲ度的消化道反应,1例出现Ⅰ度心脏毒性,出现Ⅰ、Ⅱ、Ⅲ度肝功能损害各1例,10例病人均有Ⅲ度脱发.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中位时间11.5d,血小板计数≥20×109/L的中位时间13d.中位随访时间10.5个月(8~23个月),8例患者无病存活,2例死于疾病复发.结论 CEAC预处理方案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杰金氏淋巴瘤病人的耐受性较好,毒副作用较轻,造血重建快,目前短期随访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张怡;刘红;刘林;陈幸华;彭贤贵;王庆余;孔佩艳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抑制SDF-1活性对HL60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应用SDF-1受体CXCR4单克隆抗体(12G5)观察抑制SDF-1活性对HL60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趋化因子SDF-1在维持HL60细胞生存能力中的作用.方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与HL60细胞共培养,采用SDF-1受体CXCR4单克隆抗体阻断SDF-1生物活性后,用MTT法检测HL60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观察HL60细胞增殖周期变化、检测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同时检测CXCR4单克隆抗体应用前后HL60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等.结果应用抗CXCR4单克隆抗体后,HL60细胞出现下列变化:(1)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下调;(2)增殖周期中G0/G1期的细胞增多,增殖期细胞减少;(3)细胞活性下降;(4)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降低,并与单抗浓度呈正相关.结论抑制SDF-1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但对于抑制髓内残留病变的形成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魏立;陈幸华;孔佩艳;刘林;彭贤贵;严巨明;张曦 刊期: 2003年第10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56例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血液肿瘤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3月~2003年5月,以APBSCT治疗血液肿瘤患者共56例,年龄2~59岁(中位年龄2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例,非霍杰金淋巴瘤(NHL)30例,霍杰金淋巴瘤(HD)4例,多发性骨髓瘤(MM)2例.动员方案为:联合化疗+G-CSF.预处理方案:包括含TBI(24例)与不含TBI的高剂量化疗方案(32例).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12例患者于移植后2~13个月分别死于感染和疾病进展.其余患者已无病存活2~26个月.ALL首次完全缓解(ALL-CR1)的11例患者中9例存活(即ALL-CR1 9/11),再次完全缓解(ALL-CR2)的6例患者中3例存活(即ALL-CR2 3/6).其他血液肿瘤患者存活情况分别为:AML-CR1 1/2,AML-CR2 0/1;NHL-CR1 20/21,NHL-CR2 3/5,NHL-NR 2/4;HD 4/4;MM 2/2.结论 APBSCT是血液肿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首次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的NHL(NHL-CR1)疗效好,可显著改善初次完全缓解的ALL(ALL-CR1)患者预后.

    作者:刘林;陈幸华;张曦;彭贤贵;孔佩艳;刘红;张怡;高蕾;王庆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