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营
构建一个较完善、系统、丰富的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医学微生物学多媒体素材库,利用显微互助系统,将其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中,探索新的实验考核模式,并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分析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微生物实验考核中的作用及意义,为医学微生物实验成绩评价方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宋鸿;吴德静;敖弟书;周艳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要的危险因素[1],血压在115/75~185/115mmHg(1mmHg=0.133kPa)范围内,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倍增[2]。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建立和开展,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观念的推广,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管理以增强血压控制效果,提高患者的服药率和血压控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田玻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在医学技术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今天,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在临床的普遍使用,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医院诊治水平,护理质量,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因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等不完善而导致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不能达到无菌、无热源等标准也为临床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同时医疗机构也存在着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不完善,违反使用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存在感染控制意识不强,这些引发医院感染的潜在隐患,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由此可见,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具从生产、经营到临床使用,用后处理等环节必须建立严格的标准和监督管理机制。为保证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安全使用,为临床提供重要保障,我院有关职能部门、设备部门和消毒供应中心加强了对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各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了质量监测覆盖率及执行力。从进货、验收、贮存、发放,到临床使用,回收处理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有效监管,做到了购进制度化,验收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现将我院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规范化管理实施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黄红;莫凌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7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采取术前加强生活护理、心理护理、肠道准备、饮食营养;术后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监测,有效胃肠减压,造瘘口护理及并发症预防的护理措施。结果7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经过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无明显心理障碍,术后顺利恢复,生活可自理,满意出院。结论完善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术后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曹雪英 刊期: 2014年第23期
顽固膀胱尿瘘是泌尿外科膀胱手术后的少见并发症,常见病因有术后营养不良、感染、糖尿病、膀胱痉挛、尿管引流不畅致膀胱压力过大等,还有一些术后膀胱顽固尿瘘原因不明。复杂的、长期的膀胱尿瘘是困扰泌尿外科医生的难题,不但给病人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而且也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困扰,此例复杂膀胱尿瘘的成功治愈为膀胱术后感染造成的复杂膀胱尿瘘的治疗方面提供了经验。
作者:李焕荣;张大宏;王明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患者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前后及术中不同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责任护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焦虑、恐惧、陌生、孤独、增加患者的对手术的耐受性,本文就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前术后及术中进行心理护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漆春燕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以烦渴、多尿、多饮为首发表现的少见的内分泌科疾病的临床特点,加强对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以烦渴、多尿、多饮为首发表现的内分泌科疾病的患者诊断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诊断考虑为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结论临床遇到以烦渴、多尿、多饮为首发变现的内分泌疾病,应审查病因、抓住重点和关键,与其它疾病明确鉴别,以求正确诊断。
作者:孟庆扬;马建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手外伤患者的心理状况,让患者从疾病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平静地渡过疾病期,恢复健康。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手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心理护理及现实实例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宣传,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结果95%的患者达到痊愈出院,自理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手外伤患者通过采用围术期的心理护理,疗效明显。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恢复自理功能,促进康复起着重的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忠莲;江明菊 刊期: 2014年第23期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目的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和以小组单位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实践创新地完成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李敏;汪永君;王雪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初步构建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为评价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初步构建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对30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对各级指标进行咨询论证。结果终确立了包括3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69项三级指标的中医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结论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及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均较高,表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可信度较高。
作者:曹秋茹;姜海琳;孙涛;高丽娟;刘微;刘跟莉;郭玲玉;李吉明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常见、复杂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以周围神经(DPN)尤为常见,具有发病率高出现早的特点,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些因素包括代谢紊乱、循环障碍,维生素缺乏,神经生长因子的抗体识别错误,氧自由基损伤,免疫失调,糖化血红蛋白的沉积,高胰岛素血症,应激以及糖尿病提早衰老等。临床治疗较棘手,积极控制血糖并保持稳定在适当水平是预防和治疗包括糖尿病神经病变在内的慢性并发症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可采取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病因治疗主要是以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理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脂等。对症治疗主要是控制疼痛,自主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病变等。 DPN的防治①积极控制血糖,减少对DPN的发病因素,②药物治疗以单药和联合用药治疗,同时也可应用理疗和中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徐庆海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好的方法,据一项全国12.6万的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蒋妮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6例重型肝炎患者给予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16例患者中死亡3例,死亡率为18.75%,其余13例病情好转出院。结论重型肝炎病情危急,进展快,要做好并发症护理和基础护理。
作者:沈霞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港在使用中抽不到回血的原因,为临床中保证静脉输液港正常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科癌症患者在使用输液港过程中抽不到回血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117例留置静脉输液港患者中,7例发生抽不到回血现象,发生率为5.98%。结论对于植入静脉输液港的患者,应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与患者共同管理与维护输液港。护士只有熟练掌握输液港相关技能,才可以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如抽不到回血的发生。
作者:王艳;言克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复方蜂胶酊治疗空洞型压疮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入住我院的1例使用复方蜂胶酊医治重度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81d,患者空洞型压疮完全长满新鲜肉芽组织,疮口愈合出院。结论采用了复方蜂胶酊治疗空洞型压疮,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赵喜枝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
作者:马玲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BAL)的配合与护理管理。方法分析总结23例呼吸科人工气道患者在床旁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的配合与护理过程。结果23例患者经采用BAL术及配合相应护理措施和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减轻,18例患者拔除气管插管,病情好转出院;3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仍予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继续治疗与护理。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术中配合、精心的术后监护是BAL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茜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临床护理教学是医疗体系和机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护生学员在实践工作中掌握节奏、锻炼技能、体验岗位特定的必要环节。临床护理教学微观上对医疗机构用人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有直接影响,在宏观上则是对医疗机构的名誉、医疗服务水准、医疗服务质量、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护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个人成长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来说,根据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很有必要。
作者:胡迪 刊期: 2014年第23期
加强医院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行业的热切期盼。近年来,通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采取了多种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医院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李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变为对患者心理、社会、躯体整个人的护理。心理护理不是治疗的工具,而是护理工作中的细节表现,如着装、语言、态度、表情、姿态、行为等。在临床实践中,心理护理的开展,不仅能打开患者的心结,而且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催化剂。只有与患者建立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的就医氛围,才能走进患者的心理,捕捉其身心的困恼,促进患者心理状态及行为的改变。融洽的护患关系,更需要语言交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工具,它直接体现了每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它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职业素修。在护理工作中,恰当的语言能起到安慰、鼓励、暗示、疏通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因此,语言是打开患者及家属心扉的钥匙,良好的语言水平是护理人员顺利开展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的有力保障。
作者:陈建云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