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范晓艳

关键词:肺间质纤维化, 雾化, 肺功能
摘要:目的:对雾化吸入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将62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1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通过雾化吸入特布他林和布地奈德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口服泼尼松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都为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和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个月后,统计数据得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7.1%远远高于对照组61.3%(P<0.05)比较有意义,所选的受试者中在治疗前,肺功能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的TLC和VC指标都有升高,趋于正常值,而观察组TCL和VC的变化不大,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发生合并症的对比情况,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糖尿病,高血压,肺炎,而观察组几乎没有,且两组对比结果差异(<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雾化吸入特布他林和布地奈德能有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指标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合并症发生率甚微,故可推广使用。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阑尾炎围手术护理

    目的:通过对妊娠阑尾炎围术期患者的观察,探讨本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4年1月来本院治疗的妊娠期阑尾炎病例76例,对围手术护理方法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妊娠期阑尾炎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通过采用积极的围手术护理,患者均未出现流产、早产及死胎的情况,术后无任何并发症,7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妊娠阑尾炎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稳定妊娠期患者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同时密切监护胎儿生命体征,保证母婴健康,对妊娠阑尾炎围术期的护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王丽;代红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48例患者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形态不规则56.3%(27/48),无包膜或包膜不连续75%(36/48),低(弱)回声结节83.3%(40/48),血流丰富,达II、III级91.7%(44/48),微小钙化50%(24/48),颈部淋巴结25%(12/48)。结论综合分析甲状腺结节及颈部淋巴结的一些声像图改变,并结合临床相关检查可以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率。

    作者:余启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麦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红参和麦冬。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之冠心病、休克、慢性肺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及粒细胞减少症。能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机能,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并能减少化疗药物所引起的毒性反应。近年来,参麦注射液临床上广泛用于各型休克、心血管疾病、免疫低下者、肿瘤及各种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本文针对参麦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研究综述,参麦注射液是中药注射液,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辩证施治,医生在使用该药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避免不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连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运用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肺癌目前已是我国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放化疗的毒副反应较大,且有效率也不尽如人意。近几年来分子靶向治疗走上临床,给放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郑丽君;李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基层医院血透室感染管理危险因素与防控措施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血透室感染管理危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染管理防控措施。方法通过提高患者依从性、环境管理、健全制度、严格消毒隔离等措施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提高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结果分析科室感染危险因素,针对性提出防控措施,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结论规范管理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关键。

    作者:苟福惠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超声雾化吸入氨溴索混悬液治疗300例小儿肺炎的护理

    目的:探讨超声雾化吸入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30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常规超声雾化及超声雾化吸入氨溴索,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76.67%,91.33%,有统计学差异(<0.05),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3%,36.67%,无统计学差异(>0.05)。结论超声雾化吸入氨溴索配合个性化护理是防治小儿肺炎科学合理的措施。

    作者:冷玉燕;倪春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判定策略分析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责任血管的判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发现三叉神经区域的蛛网膜显著增厚与周围组织发生显著的粘连。责任血管:小脑上动脉14例(48.27%),小脑前下动脉3例(10.34%)、数支责任血管(2~3支不等)6例(5.95%)、小脑上动脉合并静脉2例(6.90%)、椎动脉-基底动脉4例(13.79%)。29例在三叉神经根部或远端均见压痕或接触点。结论术中对责任血管的准确判定、个性化的减压方式、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作者:孙圣礼;舒毓高;李义荣;刘佳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及护理新研究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髋部疾患的主要治疗手段,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率高,同时髋关节置换术后也存在假体脱位或松动、感染、疼痛等并发症,尤其是术后感染应引起大家注意,做好积极预防工作。

    作者:黎春慧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恢复期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恢复期的护理,保证其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310例,总结麻醉恢复期的护理经验。结果通过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严密观察,采取安全管理及护理措施,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顺利度过了麻醉恢复期,有效提高了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安全性。结论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麻醉恢复期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进行有针对性地复苏观察与护理实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平稳地送回病房。

    作者:赵雯兰;刘怡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卡铂一线治疗新疆少数民族晚期NSCLC34例临床疗效验证

    目的:验证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卡铂一线治疗新疆少数民族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4例晚期少数民族NSCLC患者,分别接受培美曲塞联合卡铂(PC方案组16例)或吉西他滨联合卡铂(NP方案组18例)一线治疗。PC方案组:培美曲塞500mg/m2,d1;卡铂100mg,d1-d4.NP方案组:吉西他滨1000mg/m2,d1、8;卡铂100mg,d1-d4。每4w为1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PC方案组与NP方案组的有效率(RR)分别为43.8%(7/16)和38.9%(7/18),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5%(13/16)和72.2%(11/18),两组RR和DC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6.1和5.1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NP方案组3-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PC方案组(<0.05)。结论证实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与吉西他滨联合卡铂一线治疗新疆少数民族晚期NSCLC的疗效相当,但培美曲塞组的毒副反应少。

    作者:乐燕;陆冠翔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跨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两个译本比较研究

    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多涉及两种文化。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前沿课题,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在翻译中两种文化的碰撞更为突出。通过对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两个英译本的分析,旨在说明文化因素在中医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张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对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从2011年3月~2014年3月采取甲状腺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60)与护理组(6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将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满意度等进行对比。结果在住院费用、总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以及KAP评分方面,护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满意度为95.83%,对照组满意度为83.33%,护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甲状腺手术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效果理想。

    作者:杨秀萍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观察及护理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病,近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异位妊娠发生率持续升高,发生人群逐渐年轻化,要求行保守治疗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越来越多。甲氨喋呤是抗代谢药,是有效的叶酸拮抗剂,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核酸代谢来抑制滋养细胞增生,破怀绒毛使胚胎细胞坏死、脱落、吸收。米非司酮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抑制孕激素活性,引起蜕膜绒毛变性坏死,抑制滋养细胞增殖,诱导和促进其凋亡。因此,两者联合用药效果好,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甲氨喋呤单次静滴加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异位妊娠72例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李海芬;杨丽英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分析剖宫产术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46例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切口撕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发生切口撕裂的4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子宫切口撕裂占同期剖宫产术的6.2%。枕后位、胎先露≥+3、宫口扩张≥7 cm、麻醉效果差、巨大儿、子宫下段形成差者子宫切口撕裂率高,反之子宫切口撕裂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0.05)。结论子宫下段横切口撕裂是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术前正确判断胎方位、胎先露下降及宫口扩张程度、胎儿大小、子宫下段形成情况,并采取改变麻醉方法、切口方向、手术方式等相应措施,可有效避免子宫切口撕裂。

    作者:黄瑜瑷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对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护理对策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对于我院进行就诊的30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并且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30例患者均得到了良好的康复,护理后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少,并且可以正常工作。结论对椎间隙感染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良好恢复。

    作者:唐鲜芝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影响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9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肠外营养方式,观察组45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各治疗1w,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恢复情况。结果营养支持1w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为(46.85±10.42)g/l,前白蛋白为(2.16±0.75)g/l,白蛋白为(35.13±4.39)g/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8.5±13.2)h,拆线时间为(7.83±2.45)h,发生并发症1例,住院时间为(9.4±2.2)h;对照组血清总蛋白为(45.78±12.34)g/l,前白蛋白为(2.41±0.91)g/l,白蛋白为(37.22±4.27)g/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9.6±17.4)h,拆线时间为(8.89±3.21)h,发生并发症3例,住院时间为(10.8±3.5)h,两组在血清蛋白各主要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恢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姜秀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浅谈医学生化实验课教学现状及改革

    为提高广大医学生的临床基础水平,培养其动手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本文基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实践就目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课时设置、教学方式及实验项目等方面提出改革创新措施,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作者:谢雪姣;阳力争;喻嵘;刘慧萍;彭晓芳;宋邦宪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1例护理体会

    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上与单纯脑梗死或单纯糖尿病均有不同的要求,本文结合临床中一例典型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整体护理经过,浅谈笔者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作者:黄圣雁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普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萎缩的相关分析

    目的:研究普查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萎缩的相关分析。方法在4211例30~59岁本区肿瘤高发区进行人群普查,分别进行C呼气试验,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4211例普查人群HP感染率63.71%,男女比例1:1.345;男性HP阳性1120例,感染率62.40%;女性HP阳性1564例,感染率64.762%,男、女性普查者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萎缩之间的关系无统计学差异。HP阴性者肠上皮化生(IM),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率降低,HP阳性者IM,CAG率提高。HP阳性组萎缩性胃炎发生率、胃粘膜肠化率显著高于阴性组人群。结论本地区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与胃粘膜肠化生,萎缩的关系较为明显。应该重视HP的高感染率和高致病性,对HP感染者应积极杀菌治疗。从源头切断传染源,降低感染率。

    作者:郭丽梅;郭江川;耿昌友;夏林 刊期: 2014年第22期

  • 浅谈神经外科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研究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风险,总结防范措施,改革神经外科护理内容,以提高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18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根据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实验组采用改良后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通过改良护理后,90例患者无感染发生,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神经外科患者给予我院改革后的风险护理,可以更好地防止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需要护理工作者不断给予完善,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者:张雪梅;曾玲丽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