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准肝切除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丁兵;蒋辉;张瑜

关键词:肝切除术, 结石, 胆总管结石, 住院时间
摘要:目的:评价精准肝切除对区域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行肝叶切除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患者共9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47),前者行非规则性肝切除,后者行精准肝切除。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结石发生率、肝断面感染率、肝功能恢复时间、胆漏发生率、结石复发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肝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石复发率低。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应用于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估联合使用胆道镜及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该院78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将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使用胆道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排气时间及术后院内恢复时间;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排气时间及院内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5.4%(6/39)]低于对照组[33.3%(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选择联合使用胆道镜及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手术,因此在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推荐优先选择胆道镜及腹腔镜联合的手术方式。

    作者:朱泽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经后路伤椎植骨置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植骨置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系统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4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伤椎植骨置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末次随访时的影像资料,依据患者伤椎前缘、椎管横断面积、伤椎Cobb角的变化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随访15~48个月,平均18.5个月。结果患者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椎管横断面积得到恢复,Cobb角得到矫正,伤椎前缘压缩比、椎管横断面积、Cobb角术后1周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钉棒系统内固定失效。结论经后路伤椎植骨置钉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椎管横断面积,防止伤椎节段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明显降低了远期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华平;樊世峰;陈爱国;管英;何大庆;姚裴;赵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抗NMDA受体脑炎的研究进展

    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由抗NMDA 受体NR1亚基抗体介导的以精神行为异常、记忆减退、言语障碍、抽搐、意识障碍、运动障碍、通气失调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脑脊液和(或)血清抗谷氨酸(Glu)NR1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1-3]。由Dalmau 等[1]于2007年首次报道,后报道逐渐增多。该病早诊断、早治疗,疗效较好,但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往往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导致预后不佳。因此,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对该病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贾微(综述);杨琴(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肝脏储备功能是反映肝脏潜力的指标,是全部肝脏细胞能够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总和。在我国,肝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肝功能衰竭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1-2]。因此,术前应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评估肝脏功能储备,以预测及降低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概率,从而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目前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方法很多,但均仅能从某一方面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全面有效评估肝脏储备功能仍需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3]。本文对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易亚阳(综述);李德卫(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在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对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在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诊断中的作用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ICU重症患者进行临床相关研究,分析实施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对患者病因诊断的作用。结果 ICU重症患者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因主要有急性肺水肿(19例)、分布性休克(1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肺炎(肺实变,12例)、急性肺栓塞(10例)、心源性休克(10例),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对上述病因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9.47%、93.75%、93.33%、91.67%、88.89%、90.00%,敏感性分别为93.56%、92.35%、90.31%、88.36%、90.21%、91.69%,特异性分别为93.33%、93.58%、94.02%、98.61%、98.62%、95.02%。结论重症超声快速管理方案可对ICU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困难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因进行较快的诊断,且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

    作者:赖晓东;许珊;赖晓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内感染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内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临床患者32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1例。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微生物检验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手段,而对照组则不予以检验,仅采取常规控制感染的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程度。结果观察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8.07%(13/161),对照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5.53%(25/1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重度感染1例,中度感染4例,轻度感染8例;对照组重度感染4例,中度感染9例,轻度感染12例,观察组感染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内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陈宇宁;刘小花;陈涛;雷启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杭州市某区苯接触员工血常规检查结果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2011年11月杭州市拱墅区所有职业性苯接触员工的体检资料,了解苯接触员工的分布和职业健康管理状况,分析苯接触对员工健康状况的损害情况。方法收集杭州市2011年11月该区涉苯企业的职业健康检查数据,并通过问卷调查知晓员工基本情况、主要生活习惯;同时选择涉苯企业中不接触苯的行政、后勤、销售1012名工作人员为对照,对比分析涉苯员工和未涉苯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结果该区1469名苯接触员工中,参加职业健康检查人数1012名,检查率为68.9%,血细胞计数异常80名,血细胞异常率为7.9%。未涉苯员工的血常规异常率[5.7%(58/1012)]低于涉苯员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涉苯员工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非涉苯员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涉苯员工血常规异常的影响因素除苯接触外,女性员工、不佩戴防护用品、吸烟、苯浓度不合格也是血常规异常的间接影响因素(P<0.05)。结论职业健康检查率偏低,苯接触已经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企业应当强化职业卫生宣传和培训,督促员工在涉苯环境中学会自我保护,并且针对重点人群进行专项管理。

    作者:薛海丽;兰满;曹毅;仇芳芳;江玲;陈小立;翁小瑜;胡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5年3月该科收治的52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进行腔内介入治疗,其中2例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46例患者在球囊扩张后行支架植入术,4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予以置管溶栓术后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术后予以抗凝、口服华法林治疗。观察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远期通畅率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00%。术后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等症状改善明显。所有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2例门诊随访12个月,1例支架内形成血栓,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髂静脉均通畅,通畅率为98.08%(51/52)。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方法。

    作者:孙晓磊;王寓平;何虎强;张雷;王伟明;侯青春;袁罡;刘云平;曾宏;刘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进展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约43.5%。肝硬化患者中高达50%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年破裂出血率为5%~15%[1],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显得尤为重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现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耿波(综述);罗诗樵(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大学生对近视性屈光不正矫正方法的选择

    目的:通过对近视性屈光不正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了解其对近视性屈光不正矫正方法的选择特点,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真正改善其视觉质量。方法2015年5~7月以南宁市4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抽中班级的全部近视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与调查的近视性屈光不正大学生共837人,其中未进行视力矫正者7人(0.84%),均为单眼屈光不正;采用框架眼镜作为视力矫正方法的有748人(89.37%);采用角膜接触镜作为视力矫正方法者82人(9.80%);无人采用手术方式进行视力矫正。不同性别对视力矫正方法的选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近视程度的加重,选择框架眼镜的学生逐渐减少,而选择角膜接触镜的学生逐渐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屈光参差程度的加重,选择框架眼镜的学生逐渐减少,而选择角膜接触镜的学生逐渐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大学生对近视性屈光不正矫正方法的选择是理性的。对少数单眼屈光不正又未采用任何视力矫正方法者和少数视力矫正方法的选择不适合自身状况者,应对其加强视力保健教育,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视力矫正方法。

    作者:秦雯;赵同领;陈科;朱时敏;顾克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术前综合护理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手术应激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综合护理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手术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编码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手术应对方式(积极、消极应对评分)、手术应激(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及焦虑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的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及焦虑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综合护理能够改善食管曲张套扎术患者的应对方式,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应激,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岑发丽;李容华;刘俊利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综合性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应用于2型糖尿病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和血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良好率[57.69%(30/52)]明显高于对照组[19.23%(10/52)],普通饮食、特殊饮食、运动、血糖控制、药物和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应用于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血糖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廖雪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EB病毒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是高发的肿瘤,虽然鼻咽癌在西方国家比较少见,但是在我国比较多见,尤其是在广东地区高发,又被称为“广东癌”,鼻咽癌的病因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基因遗传易感性,EB病毒(EBV)的感染和饮食因素等[1]。鼻咽癌的发生与EBV的感染有着密切关系,鼻咽癌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未分化型癌,几乎在每一个鼻咽癌细胞中均可证实有EBV的感染。

    作者:吴若实(综述);农胜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预见性护理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从而明确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IABP治疗的患者62例,将其分为预见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31例。预见性护理组是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进行护理防范干预,比较两组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监护治疗时间及平均总住院时间。结果 IABP术后常规护理组血栓或下肢缺血、感染、导管打折发生率均为9.7%(3/31),压疮发生率为3.2%(1/31),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19.4%(6/31);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未见血栓或下肢缺血、导管打折、压疮及感染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2%(1/31)。两组血栓或下肢缺血、感染、导管打折、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 D-二聚体水平[(408.29±142.45)μg/L]高于预见性护理组[(237.81±105.7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CCU监护治疗时间及总住院时间[(4.1±1.9)、(10.3±2.8)d]较常规护理组[(7.7±2.3)、(17.4±4.6)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改善IABP术后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小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构建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我国现有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现行医学院校教育机制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构建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当下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该文对如何构建新型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并与现行的医学院校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有效对接等进行探讨。

    作者:李贤英;郭红莲;蒋先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襄阳市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情况调查

    目的:调查湖北省襄阳市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全市12个县(区)全部参与调查,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调查1、2、3、4、5岁年龄组各60名儿童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应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0名调查对象建卡率为100.00%。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00%、97.00%、96.33%、91.33%、97.67%。“五苗”全程免疫覆盖率为87.00%,新增扩大的国家免疫规划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接种率为57.22%,城镇与农村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基本相当。结论全市“五苗”单苗平均接种率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建卡率也较高,但仍存在新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低的问题,因此今后应重点强化相关工作措施,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作者:陶伊;黄家顺;刘斌;周国浩;张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医学留学生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教育的主干课程,将影响相关临床专业课的学习。该文通过留学生生物化学教学实践,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留学生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作者:余贤军;李珊;唐微;王小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品管圈在手术室缩短接台手术间隔时间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手术室缩短接台手术间隔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12月该院手术室的200台手术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4年1~6月该院手术室的200台手术作为观察组。对2013年7~12月连台手术间隔时间延迟情况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于2014年1~6月在手术室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手术的平均连台手术间隔时间、连台手术延迟发生率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连台手术间隔时间为(48.52±2.56)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29±3.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连台手术延迟发生率为10.50%(2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50%(69/200);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1.50%(183/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50%(93/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中,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缩短连台手术的间隔时间,提高手术室的周转效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作者:冼晓琪;刘梅芳;刘小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临床诊断学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构建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临床诊断学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式教学模式、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在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强大的学习和交流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诊断学教学的特点,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临床诊断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马晓光;郝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HBV X蛋白与非编码RNA在HBV相关性肝癌进程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大约有25万新发的肝癌患者,有50万~60万人死于肝癌[1]。肝癌的形成涉及多个遗传学及分子学的改变,虽然众多的因素如酒精、滥用药物、炎症性肝病均可导致肝癌的形成,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导致肝癌形成的主要原因。全世界约有2.4亿人感染HBV,HBV 是一个不完全环状双链DNA,其包含4个开放读码框(ORF),分别编码4种蛋白,即S、X、E、C蛋白。HBV中的X基因作为小的一个ORF,编码由154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7×103的蛋白HBx[2-3],HBx参与众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细胞信号传递、周期进程、细胞增殖与凋亡等,在HCC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孙子军(综述);何松(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