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化学实验课创新实践教学改革

郑鹏飞;欧阳勤;刘天渝

关键词:化学, 药物, 教学方法, 实验课, 自主设计, 药物化合物库
摘要: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药物化学实验课仅仅作为药物化学理论课的辅助,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药物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随着创新性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对药学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该文根据作者近年教学实践,探索性地提出自主设计合成目标药物化合物的药学化学实验课创新实验改革方案,通过该项创新实践教学,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解决专业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性研究理念。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杭州市某区苯接触员工血常规检查结果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2011年11月杭州市拱墅区所有职业性苯接触员工的体检资料,了解苯接触员工的分布和职业健康管理状况,分析苯接触对员工健康状况的损害情况。方法收集杭州市2011年11月该区涉苯企业的职业健康检查数据,并通过问卷调查知晓员工基本情况、主要生活习惯;同时选择涉苯企业中不接触苯的行政、后勤、销售1012名工作人员为对照,对比分析涉苯员工和未涉苯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结果该区1469名苯接触员工中,参加职业健康检查人数1012名,检查率为68.9%,血细胞计数异常80名,血细胞异常率为7.9%。未涉苯员工的血常规异常率[5.7%(58/1012)]低于涉苯员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涉苯员工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非涉苯员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涉苯员工血常规异常的影响因素除苯接触外,女性员工、不佩戴防护用品、吸烟、苯浓度不合格也是血常规异常的间接影响因素(P<0.05)。结论职业健康检查率偏低,苯接触已经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企业应当强化职业卫生宣传和培训,督促员工在涉苯环境中学会自我保护,并且针对重点人群进行专项管理。

    作者:薛海丽;兰满;曹毅;仇芳芳;江玲;陈小立;翁小瑜;胡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EB病毒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鼻咽癌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是高发的肿瘤,虽然鼻咽癌在西方国家比较少见,但是在我国比较多见,尤其是在广东地区高发,又被称为“广东癌”,鼻咽癌的病因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基因遗传易感性,EB病毒(EBV)的感染和饮食因素等[1]。鼻咽癌的发生与EBV的感染有着密切关系,鼻咽癌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未分化型癌,几乎在每一个鼻咽癌细胞中均可证实有EBV的感染。

    作者:吴若实(综述);农胜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的护理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的术后护理方法,总结护理对策,为不断改进临床护理手段提供依据。选取该院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2月28日接受LC的100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术前指导、术后护理和出院宣教等综合护理。结果仅10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3例发生尿潴留,术后未发生胆漏和腹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院平均时间为3 d。因此,对LC治疗胆囊结石的患者进行合理术前指导,能促进手术顺利进行,以及不断更新的术后护理措施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疗程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甲状腺疾病发病率进行分析。方法应用高频彩超对2012年10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在该院健康体检的8733人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受检者年龄为20~85岁,分3个年龄段(20~45、>45~60、>60~85岁)检查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重点检查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结果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为36.70%(男性30.98%、女性42.45%),其中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为29.46%(男性25.84%、女性33.10%),其他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为7.24%(男性5.14%、女性9.35%)。不同年龄段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病率高于男性,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频彩超提示警惕甲状腺癌者56例,随访45例行手术(39例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甲状腺癌,6例是良性结块),11例仍定期复查中,病理诊断提示符合率为86.67%(男性82.35%、女性89.29%)。结论高频彩超检查可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李丽玲;张洪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诱导热休克蛋白70形成预处理对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

    生物体在受到外界有害刺激时(如高温热休克、创伤、感染、缺氧等)会快速作出一种自我保护反应,相应基因开始激活表达,产生一种特殊保护机体的蛋白--热休克蛋白(HSP)。HSP家族基于相对分子质量可划分7类:小HSP家族、HSP10/60家族、HSP40家族、HSP70家族、HSP90家族、HSP110家族和CCT家族。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HSP对机体有不同的保护作用,如抗动脉粥样硬化、参与肿瘤免疫、预防及治疗应激性溃疡、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改善缺血性脑损伤、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其中HSP70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多项研究表明HSP70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作者:张国锐(综述);王元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构建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我国现有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现行医学院校教育机制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对医学人才的需要,构建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当下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该文对如何构建新型的医学人才培养机制并与现行的医学院校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有效对接等进行探讨。

    作者:李贤英;郭红莲;蒋先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炎,好发于老年人,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肺功能不可逆下降为主要表现,胸部高分辨CT(HRCT)表现为双下肺网状或蜂窝状影。IPF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从确诊之日起,中位生存期小于3年[1]。但是多年来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随着对IPF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近期上市了2种名为吡非尼酮和尼特达尼的新药,临床试验显示二者能延缓IPF的进展。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新药处于临床试验中,为IPF的治疗带来了曙光。本文将对IPF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陈卓(综述);胡良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

    目的:通过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分析并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的综合干预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10月该中心收治的400例6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社区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质社区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显著改善,血糖控制良好;且居民满意度也得到提高。

    作者:陈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64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宫内放置曼月乐组(曼月乐组)和口服醋酸甲羟孕酮组(甲羟孕酮组),各32例。曼月乐组于月经第4~7天宫内放置曼月乐,固定同一名主治医师,严格按照放置技术说明操作。甲羟孕酮组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醋酸甲羟孕酮8 mg,每天1次,连续服用21 d为1个周期,持续服用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月经量、阴道超声下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增生的逆转率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曼月乐组患者月经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无一例出现月经过多,甲羟孕酮组6例月经过多,两组月经量过多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曼月乐组子宫内膜增生的逆转率[93.8%(30/32)]明显优于甲羟孕酮组[62.5%(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曼月乐组无一例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和胃肠道反应(恶心等),甲羟孕酮组4例出现肝肾功能异常,3例出现胃肠道反应,两组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内放置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黎;吴忠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疗进展

    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是一类乳腺炎症病变的统称,常简称浆乳,好发于中青年非哺乳期女性。从病理角度看,PCM早期常以乳腺导管异常非恶性扩张为主要特征,后期导管内的脂性物质或鳞状上皮的角质脱落后堆积、外溢,导致大量浆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引起炎症、类炎症及免疫反应。主要有导管周围乳腺炎(PDM)、乳腺导管扩张症(MDE)和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3种表现类型。由于PCM临床症状及无创检查结果常无明显特异性,因此易被误诊误治。且PCM经非手术治疗及局部病灶切除后,极易复发,常需反复多次手术,严重影响乳房外观,甚至因多次手术造成严重瘢痕粘连,终不得不切除整个患侧乳房,这是乳腺外科临床工作中不得不攻克的一个难题。本文就PCM的发病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尽可能准确地抓住PCM的诊治关键点,寻找PCM下一步临床研究的方向。

    作者:陈薪旭(综述);印国兵(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β-葡聚糖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β-葡聚糖对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为泡沫细胞模型,给予β-葡聚糖进行干预。通过油红O染色及酶比色法定量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水平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定量PCR检测β-葡聚糖对巨噬细胞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处理细胞4、8、12 h测定ABCA1稳定性。结果与oxLDL处理组比较,β-葡聚糖对巨噬细胞摄取脂质的抑制率为(90.0±1.8)%, oxLDL处理组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内胆固醇酯及总胆固醇与β-葡聚糖处理组(2.5、5.0、10.0μg/mLβ-葡聚糖+oxLDL共同孵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10.0μg/mLβ-葡聚糖处理组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及其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β-葡聚糖(10.0μg/mL)与CHX共同处理组在细胞孵育4、8、12 h时,ABCA1降低水平均小于CHX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葡聚糖通过增加ABCA1的表达水平及增强其稳定性,促进细胞内胆固醇的排出,终抑制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

    作者:李秀英;叶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现状及进展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目前发病率高的白血病类型,目前只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效果相对较为理想,而其他非APL的AML患者,虽经传统标准的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Ara-C)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可达50%~80%,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难治或复发,5年总生存率(OS)不足20%。本文结合近几年相关文献简单总结了成人复发/难治性AML的治疗现状,并就一些分子靶向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新药研发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旭(综述);王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氟保护漆防龋的研究进展

    局部应用氟化物是世界公认的有效防龋措施之一。氟保护漆作为一种缓释剂型的氟化物,早于1994年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现在临床常用的氟保护漆有duraphat (2.26%F)和protector(0.10%F)2种。前者以松香为基质,后者以聚氨基甲酸乙酯为基质,此外还含有蜂蜡、树胶、虫胶、乳漆、流动增强剂、糖精、调味剂等成分,这决定了氟保护漆有高黏度、遇唾液固化、味甜的特点。氟保护漆使用安全、操作简便、作用持续稳定、易被人接受,因而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就氟保护漆防龋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陈珊;张露露(综述);柳志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二次治疗直径大于2.0 cm且小于3.5 cm肾盏结石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Olympus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分二次治疗直径大于2.0 cm且小于3.5 cm肾盏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3例肾盏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讲解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的方法后,按《泌尿外科诊治指南》结石直径在2.0 cm用软镜下碎石。该法需二次碎石。该科置管一般在7~9d后,将双J管拔到尿道口时,从双J管空植入斑马导丝,拔出双J管后,沿导丝同方向同轴运动,置入F13/15输尿管鞘,分二次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治疗后,约第1次FURL治疗后4~5 d行第2次FURL,观察53例肾盏结石患者术后3个月治疗效果、安全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次:术后4周随访腹部平片(KUB),结石清除率62.3%(33/53),术后8周随访KUB,结石清除率92.3%(49/53),术后12周随访KUB,结石清除率98.1%(52/53),1例因排石疼痛剧烈而住院,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在下盏3个月随访有残留结石未排出。结论 FURL治疗直径大于2.0 cm且小于3.5 cm的53例肾盏结石总体疗效尚好,尽管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但对肾脏损伤小,建议在尊重患者的意愿情况下选择该种治疗方式。

    作者:谢家恩;陈舜琦;赵军;李建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病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周围血管病变(PVD)的患病率,探讨PV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在内分泌科住院并行踝肱指数(ABI)检查的648例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ABI≤0.9作为PVD的诊断标准。648例患者中,52例(8.0%)患者合并PVD(PVD组)和596例患者未合并PVD (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及生化指标上的差异,分析PV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PVD患病率为8.3%(33/398),女性为7.6%(19/250)。70岁以上患者PVD的患病率为21.6%(11/51)。PVD组吸烟史比例、高血压比例、TG水平、H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高血压、TG、HDL-C是新诊断糖尿病患者PVD发生的危险因素,需要医护人员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杨军;万沁;钟海花;李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应用于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估联合使用胆道镜及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该院78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将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使用胆道镜和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排气时间及术后院内恢复时间;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排气时间及院内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5.4%(6/39)]低于对照组[33.3%(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选择联合使用胆道镜及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手术,因此在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推荐优先选择胆道镜及腹腔镜联合的手术方式。

    作者:朱泽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优质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实施策略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优质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PAFPS)策略对有效避孕和降低重复流产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中心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计划生育手术登记患者360例,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获得相关资料纳入对照组,开展传统PAFPS;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计划生育手术登记患者382例,经问卷调查获得相关资料纳入观察组,在传统PAFPS基础上开展优质PAFPS,如改进院内设施和服务内容、整合资源、完善原有流产后服务流程、注重保护患者隐私等。结果观察组患者1年内重复流产率[7.33%(28/382)]显著低于对照组[18.89%(68/360)],避孕知识知晓率[85.34%(326/382)]和避孕药具应用率[82.72%(316/382)]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6.11%(202/360)、38.33%(138/3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质PAFPS较传统PAFPS可大幅度降低患者重复流产率,提高患者避孕知识知晓率和避孕药具应用率,提高社会效应,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者:肖红英;莫绮华;陈晓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诊断与鉴别

    目的:综合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 BAC)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00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开县中医院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手术穿刺证实为BAC的29例患者的CT表现。结果 BAC分为孤立结节型、浸润实变型、广泛型3型。孤立结节型19例,占65.5%,其中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征5例,细支气管通气征10例,蜂窝征2例,血管集束征2例,19例中胸膜凹陷征10例。浸润实变型3例,占10.3%,蜂窝征和细支气管通气征各2例,磨玻璃密度征1例。广泛型7例,占24.1%,7例均表现为双肺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影、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影,结节有融合倾向。结论 BAC的CT征象多样,对各型的征象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各型的典型表现,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作者:李巨春;李琦;易勋平;李德胜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定性免疫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及关注点

    定性免疫试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中占有较大比例,应用广泛,大量学者对免疫学检验分析质量控制及影响免疫学检验分析质量的相关因素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但定性免疫试验质量控制方法、规则不断被学者探索与改变,如“即刻法”、L-J 质控图法及一些衍生质控方法等。由于定性与定量免疫检测的意义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大不同,完全采用或套用定量检测方法来评判定性免疫试验,有很多不适宜的地方。近几年定性免疫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逐渐从定量质控方法中分离出来,体现出其特有的性质和判断标准,该文就定性免疫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及关注点进行分析。

    作者:丁海明;黎灿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预见性护理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从而明确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IABP治疗的患者62例,将其分为预见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31例。预见性护理组是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进行护理防范干预,比较两组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监护治疗时间及平均总住院时间。结果 IABP术后常规护理组血栓或下肢缺血、感染、导管打折发生率均为9.7%(3/31),压疮发生率为3.2%(1/31),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19.4%(6/31);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未见血栓或下肢缺血、导管打折、压疮及感染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2%(1/31)。两组血栓或下肢缺血、感染、导管打折、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 D-二聚体水平[(408.29±142.45)μg/L]高于预见性护理组[(237.81±105.7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CCU监护治疗时间及总住院时间[(4.1±1.9)、(10.3±2.8)d]较常规护理组[(7.7±2.3)、(17.4±4.6)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改善IABP术后患者的预后。

    作者:张小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