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例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输液误入动脉引起局部皮肤坏死的经验总结

时富枝;赵磊;卢瑞存

关键词:新生儿, 头皮静脉输液, 静脉穿刺输液, 动脉, 局部, 皮肤坏死, 静脉输液外渗, 早产儿, 输液过程, 临床, 治疗, 血管活性药物, 头皮静脉穿刺, 鉴别, 患儿及家长, 喂养不耐受, 高渗性药物, 低出生体重, 住院时间, 重度疼痛
摘要:在儿科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引起局部肿胀疼痛[1],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渗漏在静脉以外的软组织。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抽无回血,皮肤暗紫、变硬。输液外渗会使患者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同时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也会对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压力,引发医疗纠纷。所以需要积极的预防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部分新生儿或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善、自身抵抗力弱、低出生体重、体温调节功能差、喂养不耐受、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新生儿或早产儿的生存,影响其预后,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新生儿或早产儿由于住院时间长、需要大量抢救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静脉高营养药物的应用等原因,需多次反复的静脉穿刺操作,引起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很多,如新生儿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患儿输液时不配合,哭闹、躁动;或由于血管因素、疾病影响;或护士的穿刺技术不佳等。作为儿科护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临床基本的护理操作,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儿的治疗能否及时进行,对解除家长顾虑,提高患儿及家长对的信任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穿刺的静脉与动脉非常相似,若护士不熟悉小儿头皮动、静脉的解剖结构、分布走向、鉴别方法、未做好穿刺前的血管评估、心理素质差,均易导致穿刺进入动脉。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有效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救治方法,但新生儿头皮动静脉有时不容易鉴别,特别是循环不良时更难鉴别,如果穿刺误入动脉,不慎注入高渗性药物,还会引起局部动脉区坏死[2]。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通过探讨和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使大家认识到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于疾病的控制和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总结分析6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及护理体会。结果患者恐惧感减轻,止血效果理想,能积极配合治疗。结论通过抢救、病情观察及相应的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好转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作者:吴淑琴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分析及研究

    护士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现象,不同科室的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是有差异的。以接受危重病人为主的重症监护室(ICU)和急诊科,具有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导致护士工作压力大,是护士职业倦怠程度高的科室,王树珍[1]等人对临床护士职业倦怠已做了大量的研究。

    作者:汪争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肺癌伴类白血病反应1例临床分析

    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白血病样反应。国外于1926年首先报道,国内1954年开始陆续有报道[1],该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某些因素刺激机体,机体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出现幼稚细胞多在5%以上,少数病例白细胞可正常或降低,骨髓象原始细胞多在20%以下,但也可高达90%[2]。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类白血反应,多提示肿瘤负荷过高,机体代谢紊乱,疾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我科近期诊治肺鳞癌合并类白血病反应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新;程晓磊;王志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CT增强扫描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CT增强护理干预需要注意的事项。方法对5000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碘佛醇注射液,浓度为320 mg/mL,注射流速为1.6~3.5 mL/s,注射总量根据体重及不同检查要求调整,在80~95 mL。结果共发生造影剂渗漏20例,总发生率为0.4%,次日发生静脉炎5例,总发生率为0.1%,发生皮疹、瘙痒、恶心呕吐10例,总发生率为0.2%,均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所有患者症状均在1~4 d消失,无护理并发症。结论护理人员在 CT增强扫描中,要认真仔细,敏锐观察,有效沟通,防患于未然,切实减少护理安全隐患。

    作者:孔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褥疮患者的预防

    褥疮又称为压疮或压力性溃疡,褥疮是早先的称呼,现在称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持续长期受压,导致持续性缺血、缺氧,终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不能得到所需营养物质而失去正常的功能,而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缺血,出现水泡、皮肤坏死或溃疡。褥疮多发生在脑或脊髓病变导致的昏迷或瘫痪的患者,还可发生在各种慢性疾病、肿瘤晚期长期卧床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因皮肤弹性变差,感觉功能及保护性反射迟钝,活动度少,加之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下降,褥疮的发生率较之为高[1]。褥疮一般好发部位为骶尾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等处对应的部位,其次为髂后上棘、髂前上棘、肩胛骨、跟骨、枕骨、内外踝、腓骨小头等对应部位。褥疮深度将褥疮分四度:I度表现为受压部位皮肤发红,表皮糜烂;II度表现为皮肤破溃但皮下脂肪尚未累及;III度表现为皮肤破溃,深达皮下脂肪、筋膜甚至肌肉;IV度表现为皮肤破溃深达骨组织,骨坏死伴有骨髓炎。而一旦老年人发生褥疮,恢复也较之困难。因此,预防及护理老年人褥疮是老年护理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1]。

    作者:丁丽琴;苏晓琴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康复护理在颈椎病患者中应用体会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干预颈椎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400例随机分成治疗治疗组190例、对照组2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级别护理配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综合康复护理配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5%,对照组总有效率88.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的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健康,极大的提升治疗效果及治愈率,减少复发率。

    作者:张长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儿科教师素质培养

    提高儿科教师素质是保证儿科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儿科学学科发展的基础保障。本文通过探讨如何提高儿科教师素质,对发展儿科学这门重要的临床学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作者:郭红;王成凤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我院接收治疗的36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18例患者。对照组抽液后不注射尿激酶治疗,实验组抽液后注射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有12例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4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观察与护理,做好管道及皮肤护理,可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缩短治愈时间。

    作者:曾慧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老年痴呆症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据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的痴呆患病率为7.8%,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平均每增加6.1岁,痴呆的患病率便升高1倍[1]。由于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不能自理,而且住院时间长,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2],导致院内感染率明显上升,现就老年痴呆患者院内感染的现状、常见部位、危险因素、防护措施作一综述。

    作者:徐建娣(综述);奚翠云(校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针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对其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冠脉搏搭桥术患者68例,所有患者在常温心跳不停跳以及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完成CABG手术,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均完成CABG手术,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2d死亡,其余67例患者均痊愈终出院,通过术后半年随访发现,67例患者的生存状态良好,没有出现严重心脏疾病的情况。结论:针对CABG患者,对其进行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晓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刍议提高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措施

    医疗仪器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的工作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抓好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是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而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主要体现在采购、使用、维修、报废等环节。

    作者:聂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广西医学院校教育成本分析--基于某个医学院校的数据

    通过医学院校教育成本分析,促进医学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对提升学校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拟选择广西的某所医学院校,利用先进的财务系统数据按专业对比的方式,对院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进行研究,通过各种成本分摊,后得出各专业学生生均成本。本研究采用作业成本法、分析比较法,通过细化成本分配因子来解决教育支出中较为复杂的费用。结合采用按课时、按班数、再按学生人数的多种分配方法,交替进行,以达到佳的效果。通过本课题分析,拟促进建立成本控制制度,为政府拨款、收费定价提供依据;为投资者、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作者:杨音莉;叶靖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浅谈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进展

    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胸外科是一项较普遍的常规技术,应用也很广泛。可以有效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等。它的目的在于将气体、液体、血液、脓液等病理成分自胸膜腔内排出,使胸膜腔的密闭性得到恢复,并重新建立胸膜腔的正常负压,促进肺复张,稳定纵隔,防止因纵隔过度摆动造成循环系统障碍,甚至胸膜肺、休克发生[1]。它的原理是利用重力引流,对于各类开胸手术后能否重建、维持胸腔负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的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国内近年在对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的改良中做了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同的经验。

    作者:汪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48例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到中心静脉导管)是肿瘤内科现在常见操作技术,可有效保护肿瘤患者的浅静脉,便于持续静脉用药及时化疗的开展等。同时其具有操作安全,维护方便,创伤小,感染率低,留置时间长,不易脱落等优点,因此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1]。

    作者:樊戴群;匡小荣;樊菊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浅谈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目的:对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对心理护理进行探讨。方法对近2年在内科>65岁老年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作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和研究,依据他们个人的特点,护士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关怀和护理。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有96.25%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感觉到满意。结论对内科老年患者除了常规的临床护理外,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情及病情,将爱心和关怀注入患者的心理,可取得更好的成效。

    作者:张凤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

    脂联素(Adiponectin AP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能预示II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脂联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其在心血管病中的保护作用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王晓菲;王虹;张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

    目的:了解骨折患者术后心理护理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9例手术患者分为心理护理组(A组,n=42例)与对照组(B组,n=37例),对照组按常规术前准备及护理。观察组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记录术后3h、6 h、12 h后重度疼痛的患者例数。结果心理护理组6 h、12 h发生重度疼痛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3h的重度疼痛发生例数无差异。结论患者术后给予心理护理,可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徐培培;石红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妇产科患者术后腹部切口的治疗及护理

    目的:研究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妇产科腹部切口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48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面、系统的临床护理和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48例中,伤口甲级愈合47例,占97.9%,明显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为(28.18±7.79)h,明显早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且上述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手术所引发的并发症不容忽视,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肛门排气时间,提高伤口愈合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刘春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浅析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基础软硬件规划与配置

    医院信息系统是医院临床医疗与管理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本次研究从医院信息系统的定义、功能出发,分别论述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基础硬件、软件规划与配置。

    作者:焦磊;张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1例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输液误入动脉引起局部皮肤坏死的经验总结

    在儿科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引起局部肿胀疼痛[1],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药液渗漏在静脉以外的软组织。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抽无回血,皮肤暗紫、变硬。输液外渗会使患者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同时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也会对医护人员产生心理压力,引发医疗纠纷。所以需要积极的预防输液外渗,一旦发生应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部分新生儿或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善、自身抵抗力弱、低出生体重、体温调节功能差、喂养不耐受、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新生儿或早产儿的生存,影响其预后,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新生儿或早产儿由于住院时间长、需要大量抢救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静脉高营养药物的应用等原因,需多次反复的静脉穿刺操作,引起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很多,如新生儿静脉细小,穿刺难度大、患儿输液时不配合,哭闹、躁动;或由于血管因素、疾病影响;或护士的穿刺技术不佳等。作为儿科护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临床基本的护理操作,穿刺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儿的治疗能否及时进行,对解除家长顾虑,提高患儿及家长对的信任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穿刺的静脉与动脉非常相似,若护士不熟悉小儿头皮动、静脉的解剖结构、分布走向、鉴别方法、未做好穿刺前的血管评估、心理素质差,均易导致穿刺进入动脉。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有效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救治方法,但新生儿头皮动静脉有时不容易鉴别,特别是循环不良时更难鉴别,如果穿刺误入动脉,不慎注入高渗性药物,还会引起局部动脉区坏死[2]。

    作者:时富枝;赵磊;卢瑞存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