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高俊玲
目的总结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护理。方法对6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滤器置入及溶栓治疗,做好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和健康指导。结果均明显好转,无肺动脉栓塞发生。结论规范的溶栓治疗和细致的手术前后护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保证。
作者:俞致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法在脊柱结核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2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法。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度、肌力、肢体周径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12.3依1.35、14.5依1.65)明显低于对照组;肢体周径明显(35.9依5.68)cm、术后1年观察组评分(89.5依12.4)明显高于对照组(<0.05、0.01)。结论综合护理法应用于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彭凤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脊椎外科领域应用逐步广泛,传统上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采用普通的内固定方法,缺少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由于骨质疏松患者骨骼变脆弱,锚着力和骨的支撑力不够坚固,术后承载过大的负荷,内固定-骨界面间的弹性模量较大,造成微骨折和内固定松动、拔出,导致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1];影响椎弓根钉把持力的因素主要有螺钉的直径、长度[2],螺纹结构[3]、置钉位置[4]、椎体骨密度以及术后承载负荷等,其决定因素是钉-骨界面的强度。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如何提高钉-骨界面强度己成为骨科临床医生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针对这一项的研究,总结国内外的新报道做一综述。
作者:韩晓辉;韩永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腰椎病小针刀术后并发症的临床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以来收治的50例腰椎病行小针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腰椎病小针刀术后患者给予正确有效的康复锻炼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沈业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总结老年无痛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13年1月~10月收治的患者共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不同结局的患者总结其护理经验。结果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防治并发症,严格控制血糖,协调好活动与饮食,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结论全方位的护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瑞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纽曼系统理论模式对急诊哮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70例急诊哮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纽曼系统理论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可有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还可快速、及时发现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本结构问题。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7.1%,对照组为71.4%,研究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约0.05)。结论纽曼系统理论模式护理急诊哮喘患者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使护理更完善,提高满意度。
作者:李意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使见习生良好适应从学校到医院过渡的社会角色转变,培养和提高见习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方法立足于因材施教,根据个人特征及掌握内容,制定带教计划,将见习生分为实验组(早期接触临床的见习模式)和对照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带教。结果两组见习学生综合能力(理论、操作、满意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早期接触临床的见习模式有效提高医疗系一年级新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7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入院时和手术前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眼压下降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极易产生诸多负面心理状态,临床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治疗进程,加快康复,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吴美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急性肾损伤(AKI)在新生儿中常见且存在频临死亡和导致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1]。过去几年里,新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为这种认识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另外,研究者不再依赖简单的新生儿AKI定义[例如,血肌酐(SCr)>1.5mg/dl],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楚明确的AKI定义如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分期系统和RIFLE分级[2]。此外,关于这类人群中新的生物学标记的新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些生物学标记将提高我们诊断和处理新生儿AKI的能力。本文目的是,综述近年来的研究,增强对AKI流行病学的理解,突出尿AKI生物学标记数据和他们在新生儿中的使用,通过提出未来研究框架鼓励持续关注新生儿AKI这一问题。
作者:李怀玉;田淑萍;杨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的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有效的基础护理、气道管理、高压氧治疗的护理、康复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治愈12例,好转18例,治愈好转率占94%。结论有效的护理是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薛明琴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14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选择14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手段,观察护理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14例术后患者侧凸Cobb角15~71o,平均31.3o,纠正率71.9%,后凸22~48o,平均34.9o,纠正率59.3%,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7月~31月,平均12.7月。结论加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保障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手术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作者:袁文秀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就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12月所进行的1486例分娩手术,产妇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3.9岁,同时在分娩期间对其进行人性化护理。结果本组共行686例自然分娩,800例剖宫产术,剖宫产术占到了53.83%,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剖宫产术目标值<15%相差甚远,且剖宫产率较我院前几年情况来看,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剖宫产率不断增高的主要原因来自于非医学因素影响,孕妇对自然分娩的恐惧、医源性因素、产妇对剖宫产的信任是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人性化护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服务经费,使得护理、诊疗有序,也能够让患者获得较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陈生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近10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无论成人还是青少年,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均较过去明显上升。踝关节为一屈戌关节,主要功能是负重及运动,其运动主要限于前后方的屈伸,还可有部分的内外翻运动。在步行时踝关节需承受1.5倍的体质量,而在跑步时则承受8倍的体质量,所以日常生活中踝关节容易受到损伤[1]。
作者:程渊;高仕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为了不必要的浪费还有可能滋生腐败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对骨科高值耗材登记表格的设计与应用,保障高值耗材的质量和安全使用,提高临床管理。方法笔者特设计一种骨科专用高值耗材使用登记表,表格由十五项组成,此表由科室专人负责填写,用于记录高值耗材的使用、记账及支出情况。结果减少了护士的统计核查的工作量,数据更准确、更清晰,同时又避免了耗材的积压和短缺现象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结论规范并严格执行高值耗材的管理流程,表格有关患者信息及耗材信息内容详细齐全,便于查找及核对。有利于及时登记手术患者费用,避免漏帐及跑帐。确保收支平衡而不是被动支出影响绩效。按月归档,便于科室或库房查找及统计,做到账目清晰明确。是科学、高效管理的有力保障。
作者:谈惠群;胡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对手术室护理干预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3月的术后患者200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的肺部感染率(4%)低于对照组(12%),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率(96%)高于对照组(78%),<0.001。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并且能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童永红;黄梅英;叶寒丽;郑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催乳素是一种蛋白质类的激素,近年来,很多学者着重于对催乳素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这对阐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为与之相关的一些疾病的治疗如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作者:王晶;高俊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半个世纪来人类在恶性肿瘤治疗方面取得的为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之一。随着对造血干细胞特性、移植免疫及HLA配型等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的免疫抑制剂、抗感染药物的出现和综合治疗能力的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从初的一项作为终末期患者的挽救措施,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HSCT患者造血系统经预处理后严重受损,造血高度抑制,对患者的恢复有严重影响[1]。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3~54d[2]。此阶段有严重的出血倾向,密切观察患者相关症状体征,对预防和治疗出血很关键,对移植成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作者:吉慧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对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小儿患者,对其进行护理后获得的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40例,对所有患儿实施全方位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进行高热护理、进行饮食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并且对患者进行床旁隔离,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交叉感染。结果针对患者完成全方位精心护理后,终获得疗效确切,对于40例小儿患者在对其进行治疗后均没有新型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患有IM的小儿患者,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对其只能采取一般方法进行治疗,对患儿实施全方位精心护理能够显著将终的治愈率提高,防止出现并发症。
作者:占雯;罗雪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采取臭氧消融术,依据护理模式不同,随机将12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后,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约0.05)。结论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护理干预可提高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作者:殷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提高普外科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12月对普外科实施常规性护理,2013年1月~12月对骨科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实施预见性护理前后的普外科护理质量。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实施后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风险管理能力、与医生配合度、与患者沟通能力等护理质量评分均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普外科护理人员护理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生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小辉;罗芳;陈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