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生;董新伟;银瑞;田永京
现报告对40例自发性脑内血肿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进行诊断的初步经验,着重讨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卫斌;胡锦清;凌华威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而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上较少见,易导致误诊.现将我们遇到的24例分析如下.
作者:李雪云;李运刚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我院自1990-03~2001-04共收治桥小脑角区占位136例,其中误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者21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德中;刘鑫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我院自1988年开展心脏直视手术以来,实施35例二尖瓣置换术,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作者:赖光辉;闫彩云;赖晓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我们自1997-03~2002-03收治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误诊37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光强;潘之清;王传堂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女,27岁,已婚.以左颈肿物3个月,于2000-06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左颈至肩部,左锁骨上肿物12 cm×10 cm×8 cm,质中,有触痛,固定,界限不清,表面凹凸不平,余无殊.行肿物活检,病理诊断为骨外型尤文氏肉瘤.免疫组化:VM(),NSE(+),SYN(+),HHF39(-),CK(-),CD99(-),S100(-),DESMIN(-).常规X线见左颈软组织肿胀,颈椎及锁骨未见异常.CT示:左胸锁乳突肌后方,斜角肌区见一软组织肿物,呈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不清,大截面积8 cm×4 cm,密度欠均匀,平扫CT值38~49 Hu,增强后38~74 Hu,病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双锁骨、颈椎骨质未见异常.经放疗加化疗1个疗程后肿块明显缩小,并行左颈清扫术,患者目前已存活2 a,未见远处转移或复发.
作者:陈英;陈韵彬;李华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一般认为8月龄内婴儿带有母体的抗体,很少患麻疹,1997~2000年我院共收治麻疹并发症患儿150例,其中8月龄内婴儿20例,占总数13.3%,分析如下.
作者:闫永省;赵庆轩;梁春景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男,37岁.因发热、咳嗽5 d入院.5 d前劳累后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4 d前出现咽部发痒、咳嗽,有少量白色泡沫痰,痰中带血.按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氧氟沙星治疗5 d无效.畏寒、发热加重、全身酸痛,t39.1℃,血常规WBC15.8×109/L,RBC4.07×1012/L,Hb135 g/L,PLT225×109/L,N0.88,L0.12.胸片提示:肺部感染.遂收住院.查体:t39.1℃,P80次/min,R20次/min,BP120/80 mmHg.消瘦,全身皮肤无黄染,淤斑、淤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廓扁平,双肺呼吸动度一致,左侧语颤稍增强,扣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量细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实验室检查:冷凝集试验1∶4.ESR26 mm/h.结核抗体:TB-IgG(+).痰培养:甲链、四连球菌、奈瑟氏菌,药敏:菌必治20 mm,头孢噻肟20 mm,庆大15 mm,优力欣10 mm.痰涂片找抗酸杆菌(-).肝、肾功能正常,血培养(-).胸片:双侧肺炎、右下斜裂积液.B超:右胸腔第4肋区见液性暗区2.9 cm,示右胸包裹性积液.CT:双肺多发炎性病灶.经使用头孢三秦、复达欣、替硝唑、阿奇霉素等治疗均无效.20 d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涂片未找到癌细胞;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脑膜脓毒金黄杆菌.药敏仅对哌拉西林、培氟沙星敏感.给予培氟沙星0.2 g,每日静滴2次,1周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住院41 d,痊愈出院.
作者:鲁远彪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男,45岁.1999-03-20左大腿爬木梯时跌伤,伤后第2天左下肢出现疼痛麻木,3d后加重且右下肢跛行.在当地医院腰部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后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7 d后左足趾干性坏疽.伤后10 d来我院.检查:左小腿及足部干性坏疽,左膝内上10 cm见一皮肤伤痕,皮下有硬结.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左股动脉下段栓塞,随行膝下截肢.
作者:孙海燕;陈秀慧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已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骺病变为其特征.维生素D不足促使成熟骨骺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ostemalacia)[1].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目前维生素D与骨发育关系较明确,但钙与骨发育关系存在不少误解.本文就高钙-D3与低钙-D3治疗初期佝偻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在急性脑梗塞(ICVD)发病6h内进行积极的溶栓治疗,使阻塞的血管再通,从而挽救缺血的脑组织是多年来ICVD治疗领域一直探讨的方法之一.现将我院在1999-01~2001-12的38例溶栓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魏广宽;石春林;段延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对我们1993~2001年以小肠梗阻或小肠出血为主要诊断的小肠肿瘤31例,分析如下.
作者:屈明;赵建玲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卡维地洛对其影响.方法选择CHF患者80例和30例健康人作QTd测量,8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48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QTd的变化.结果 CHF患者的QTd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卡维地洛组治疗后CHF患者的QTd明显缩短(P<0.01);CHF伴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与不伴有者相比,QTd明显延长(P<0.01).结论 QTd在CHF患者明显延长,且能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卡维地洛能缩短CHF患者QTd.
作者:王高频;王庆茹;陆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综合生化培养管法(以下简称综合管法)是我们在工作中对气单胞菌的生化特征研制出的一种简易、快速诊鉴此菌的检验方法.气单胞菌分布广泛,可引起人和动物腹泻或其他多种疾患,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我们于2001年对45份医院污水(包括处理前医院污水、处理后医院污水)进行了气单胞菌的检验工作.其中检出的气单胞菌14株,检出率31.1%.现将此法与此次医院污水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源;吕力伟;杜俊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是导致麻醉失败或局麻药中毒的常见原因.现将我科近年来发生的48例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的预防、诊断、处理及鉴别简述如下.
作者:刘白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男,82岁.术前诊断前列腺增生.准备行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明显心、脑、肾、肺功能异常.麻醉处理: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入手术室常规开放静脉通路,行ECG、SPO2及桡动脉置管血压.选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因韧带钙化,正入法无法穿入改测入法,穿刺入皮下约2.5 cm时拔硬膜外穿刺针蕊,针尾接盛有少量生理盐水及空气的5 ml注射器,边穿刺边试阻力.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约4.0 cm时有突破感但无阻力消失感,再进入约1.5 cm,也无阻力消失感.置入针蕊,针蕊不能完全置入.即拔硬膜外穿刺针,见穿刺针针口被钙化组织堵塞,接注射器用力冲不掉,强行置入针蕊,才把堵塞物通出.以原穿刺口,同一方向穿刺针进入2.5 cm时针尾接注射器试阻力,再次进针约2 mm时,即置入针蕊,如此反复,穿入约4.0 cm时有突破感且有阻力消失感,但见脑脊液流出.证实第一次穿刺已穿破硬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拔掉硬膜外针,选L2~3间隙,侧入法穿刺.穿刺针进入至4.0 cm有突破感及阻力消失感.无脑脊液流出.向上置管3.0 cm.常规回抽无血无脑脊液,以1.5%利多卡因硬膜外腔注入维持麻醉.术顺,术中生命平稳.术后嘱去枕平卧72 h,随访无麻醉并发症.
作者:何荷番;刘炜烽;黄珍治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女,55岁.主因烦渴、多饮、多尿2 a,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胃纳差,头晕、反应迟钝,昏迷2 h入院.查体:t35.5℃,R24次/min,P104次/min,BP40/0 mmHg.昏迷状态,呼吸浅慢,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心、肺、腹正常,四肢厥冷,生理反射尚存,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邹文利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泌尿系感染的特点是出现菌尿症,尿的细菌培养费时,操作复杂.为提高其诊断水平,我们使用韩国盈东YD-URISCAN-s300型电脑尿液快速分析仪,能准确、快速、简便检测尿中的亚硝酸盐.本文就尿液中亚硝酸盐的检测对泌尿系感染的诊断价值及晨尿与随时尿亚硝酸盐检查结果比较,观察分析如下.
作者:李玉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男,70岁.发现左侧季肋部及腰部肿块4a,逐渐增大并局部胀痛.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放弃治疗.2000-08-16来我院就诊.查体:左季肋部及腰腹部有一30cm×28cm×15cm肿块,结节状,质地中等,固定有压痛,基底不清;超声示:左腰部低回声肿块声像图;X线示:左季肋部有软组织包块影,有不规则钙化影,左第10肋骨腋缘骨质破坏,左肋膈角密度较高圆形块影.肿块穿刺为淡黄色粘稠物,病检提示,少量层状角化物.全麻插管,左腰腹部S形切口,切除肿块,呈多束状;内容物为黄色粘稠物约1500ml,包膜完整,与侧腹膜、膈肌粘连,第10肋骨前1/3骨质完全破坏,完整切除肿块,第10天拆线,治愈出院.病理切片检查报告:左侧第10肋骨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随访2a体质健康,无复发.
作者:杨发青;傅于元 刊期: 2002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女,50岁,G4P2.因月经量增多1a,B超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于2000-05-25收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1a来月经量进行性增多.周期及经期无改变,无痛经史.入院后检查:一般情况好.妇科检查:子宫如3+月妊娠大小,表现凹凸不平,质软、活动尚可,双侧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2000-06-06行子宫全切术.术中见腹腔有淡黄色清亮液体,约200 ml,子宫如孕3个月大小,质软,淡红色,表面凹凸不平.膀胱子宫腹膜反折下及双侧阔韧带内有成群直径在0.5~3cm大小不等椭圆形、质软结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取一结节剖开呈质软灰白色组织,内有胶质样物及暗红色血液、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报告为平滑肌组织.因考虑肿瘤形态,不符合平滑肌瘤,且患者年龄50岁.故决定行全子宫双附件+盆腔肿瘤切除术.术中因子宫峡部,宫旁结节密集并向盆底延伸,为避免损伤输尿管,剪开阔韧带前后叶及后腹膜逐一剔除小结节后断扎,未见明显子宫动静脉.术后剖开子宫肌层见多个大小不等灰白色结节内均有暗红色血液.术后病理:子宫肌壁间海绵状血管瘤,子宫峡部浆膜下双侧阔韧带多发性血管平滑肌瘤.术后经过良好,7d拆线痊愈出院.术后2a复查,无明显异常发现.
作者:陈燕;曹开群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