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防震;张书亭;宋德余
随着心脏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房缺)的检出率明显上升。自1998-01~2000-12我们先后检出曾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房缺21例,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35~72岁。所有患者都有容易感冒病史,13例女性患者平均顺产2.3个胎儿。以劳累性胸闷、气短为首发症状就诊8例,以发作性心慌就诊6例,以经常性咳嗽就诊4例,查体时偶然发现3例。查体:心界扩大4例,心律不齐6例,胸骨左缘3~4肋间及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12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19例,肝大3例,下肢水肿3例。心功能代偿期10例,Ⅰ~Ⅱ级8例,Ⅲ~Ⅳ级3例(NYHA分级)。 心电图:心房纤颤7例,频发房性早搏5例,室性早搏3例,P-R间期>0.20s 3例,电轴右偏8例,右室大7例,心肌劳累15例,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Ⅱ、Ⅲ、avF导联R波切迹9例。胸部X线片:肺淤血16例,右室大3例,肺动脉段凸出4例。超声心动图:房间隔缺口直径6~35 mm,右室、右房大17例,肺动脉压升高11例,二尖瓣返流8例。
作者:王鹏霄;尉国典;王得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单位医护人员由于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在诊疗中存在一些误区,现将其产生原因与对策作一阐述。1 误区与对策1.1 对诊断指标不理解①仅据尿糖诊断糖尿病。由于老年人肾动脉使肾糖阈增高致尿糖阴性,未进一步查血糖即除外糖尿病。反之,尿糖阳性即诊断糖尿病并开始使用各种药物治疗是危险的。因为同尿糖并非阴性都不是糖尿病一样,尿糖阳性也非均有糖尿病。②部分患者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h血糖增高易被误诊,一般说来餐后2h血糖比空腹血糖更为敏感也更重要,因此不能权根据空腹血糖不高而排除糖尿病的诊断。1.2 以糖尿病特殊表现而就医的患者易被误诊①对晚发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多在青壮年时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而被误诊为急腹症。②糖尿患者群1992年调查显示冠心病及脑血管(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病率分别为9.32%及6.65%。当其出现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昏迷时易被误诊。③以各种感染为首发症状就诊的糖尿病,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等常被非专科医生误诊。④16%的糖尿病患者以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眼部并发症首诊于眼科,如不注意病因易误诊。⑤10%~20%小儿糖尿病起病急,多饮多尿症状不易被发觉,而以酮症酸中毒起病。部分患者起病缓慢,表现为软弱无力、体重减轻、视力减弱等[1]。临床医生往往对此认识不足,从而造成误诊。糖尿病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各器官表现复杂易误诊。
作者:邱惠芝;王京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以骨髓检查有相对特异性的噬血细胞而命名,亦属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临床病型。于1979年由Risdall等[1]首次报道,近年来对其报道逐渐增多,尤多见于东方人种。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1 病因及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家族性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 FHL)和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reactive hemophagocytic syndrome,RHS)。 FHL多见于婴幼儿,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90%患者在2岁时即有症状,由Farguhar于1952年首先报道[2];RHS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细菌、原虫、蠕虫感染,肿瘤亦可并发,病毒感染相对多见,称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V-AHPS),发生于细菌感染者称细菌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B-AHPS),健康人可以患病,免疫功能低下或异常者相对多发。
作者:王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盆腔包裹性积液可为结核、炎症所造成,另有少数原因不明,单纯手术常致术后复发。本文收集了盆腔包裹性积液误诊为卵巢肿瘤而开腹手术者28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86-01~1996-01将盆腔包裹性积液误诊为卵巢肿瘤28例,年龄小19岁,大45岁,平均28.1岁。未婚6例,原发或继发不孕15例,占已婚患者的68.18%,既往有结核病史5例。1.2 症状及体征 28例中发热6例(37.3~37.9℃);腹胀、下腹坠痛17例,盗汗4例,排便困难4例,月经紊乱2例,腹部有柔韧感2例,压痛7例,移动性浊音阳性2例。妇科检查示子宫大小正常,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均可有盆、腹腔包块触及,小者如乒乓球,大者包块上界平脐,边界不清,系囊性包块,活动度差。1.3 辅助检查 WBC>10×109/L 7例,血沉增快5例,胸透28例中9例肺部显示钙化灶。B超均探及盆腔包块,边界不清,为无或低回声区,10例可探及隔状反射。
作者:张竹亭;徐俊;陈晓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及颈项强,对于有典型临床特征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以突发眩晕、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经过类似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而来急诊就诊的老年患者,经头CT扫描和腰穿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这类病例文献少有报道,现将我们诊治的26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1995-04~2000-06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起病的老年患者,排除外伤性及其他疾病如血液病所致者,除外耳鼻喉科疾病。26例中,男7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2.7,年龄大72岁,小45岁,平均59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短30min,长为3d,平均14h。既往高血压者18例,冠心病者14例,糖尿病者3例,既往头痛病史1例。
作者:沈雪莉;吴哲;单文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从1992~1999年采用国产自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长骨骨折631例,其中内固定失效12例,占1.9%,本文就12例患者发生钢板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预防的措施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2.4岁。股骨干骨折5例6肢(1例为双股骨干骨折),其中上段1例,中段3例4肢,下段1例,胫骨干骨折(均合并腓骨干骨折)7例,其中中段2例,下段5例;车祸伤8例,砸伤3例,跌伤1例;横断骨折5例6肢,螺旋型骨折1例,短斜形骨折2例,粉碎型骨折4例。本组病例均于钢板内固定术后3~5个月发生钢板折断、折弯、螺钉松动退出骨折端成角畸形等。术后3个月时,因弃拐完全负重行走5例致钢板断裂,2例钢板折弯,骨折端成角在20~45°之间,1例64岁女性患者,床上做膝屈伸锻炼,螺钉松动退出,骨折端向外成角40°。术后4个月时,2例扶拐部分负重行走致钢板折弯,骨折端成角分别为20°和25°。术后5个月时,2例弃拐完全负重行走,致钢板折弯,骨折端成角均为20°左右。本组12例患者发生钢板失效后,均再次行钢板内固定加植骨后治愈,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赵国英;高冀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50 mg)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和UK组,分别应用rt-PA和UK溶栓治疗。结果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分别rt-PA组80.65%和UK组为51.85%;患者在发病后6h内治疗,冠脉再通率分别为rt-PA组91.18%和UK组67.8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5wk住院病死率分别为rt-PA组6.5%和UK组11.1%。结论小剂量(50 mg)rt-PA用于AMI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UK,血管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6h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rt-PA溶栓并发症少,可降低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作者:王志男;雷力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胆汁瘘是胆道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我院在1990-01~2000-01共行胆道手术425例,其中19例术后并发胆汁瘘,发生率为4.47%。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7例,女12例,年龄27~75岁,平均49岁,单纯胆囊切除术后9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5例,胆肠吻合术后5例,胆汁瘘出现时间术后第1天至第9天,平均3d,胆汁瘘量20~150ml/d,平均350ml。 本组病例均用有效引流、抗生素、营养支持等治疗。1例胆总管探查患者,术后第1天,燥动自拔T管,再次手术置T管,腹引管引流;另1例胆总管探查患者,术后第4天翻身时不慎压住T管脱出于腹腔,继行引流治愈;急诊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Y式吻合术后第5天,腹引管引出脓液,第9天引出胆汁,量逐日增加至1200 ml行空肠营养性造口术;2例whipple术后因均合并胰瘘,引流量1000~1500 ml/d,行空肠营养性造口。
作者:刘防震;张书亭;宋德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因服用过量中草药引起多种难治性疾病不断发生,个别患者甚至死亡,为中西药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打破了服用中草药安全的普遍认识,现将几种常用中草药过量引起的危重症,加以探讨,望从事中医药工作者重视,严守中草药的用量,减少医源性疾病的发生。1 超量乌头致严重心律失常 乌头为毛莨科植物,药用其块根,主根为乌头,旁根可附子,我国约有70余种,除四种栽培的称川乌外,其他产地统称草乌,乌头所含生物碱以乌头碱毒性强,乌头能通过消化道或经破损皮肤吸收,主要经肾及唾液排出,因吸收快,故引起中毒过程迅速,服用过量的突出症状为全身麻木、四肢无力、不能行走、心悸、胸闷、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泄等。 乌头碱的毒副作用:①主要对迷走神经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引起窦房结抑制,房室传导阻滞而导致心律缓慢或心律失常,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增高心肌应激性引起过早搏动、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②对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皆可麻痹至死亡。内服乌头碱0.2 mg即可中毒,3~4 mg可致死,乌头的一般治疗量内服为2.5~5 g,中国药典规定生品内服宜慎,一般经炮制后用,乌头或附子水煎3h以上可使乌头碱完全破坏而不含毒性,故服乌头需炮制并水煎时间必需适宜。临床上一旦发现乌头碱中毒的患者,早期立即催吐洗胃,静脉补液促进毒物的排泄,注射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阻滞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应用阿托品后仍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可选用利多卡因或心律平等药物纠正。
作者:赵俊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提高肺结核类赫氏反应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肺结核类赫氏反应误诊为耐药结核达36.7%,但前者好发于青壮年痰菌阳性重症患者的化疗初期,胸片发现病灶恶化与痰菌量减少呈矛盾现象,新病灶主要是渗出性改变,继续原方案抗痨此反应短期内消失。结论提高对类赫氏反应的认识,特别是将其与耐药结核的鉴别十分重要。
作者:胡良安;吴亚梅;李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 女,11岁。因发热、咽痛、全身乏力1wk于1999-07-21入院。1wk前因受凉后出现发热、咽痛,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青霉素、病毒唑及对症处理无效转我院。查体:T38.3℃,R35次/min,P115次/min,BP105/60 mmHg,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不大,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未见脓点。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心音稍高亢。腹平软,肝脾均肋下1 cm,质中等。实验室检查:WBC8.6×109/L,RBC4.62×1012/L,Hb160 g/L,N0.68,L0.32,尿常规正常,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入院后仍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先锋霉素、病毒唑及对症处理,但病情不稳定。入院后第6天患者仍发热,体温高达39.2℃。复详细追问病史及查体,患者发病来从未出现咳嗽、咳痰症状,但咽痛明显,并向耳及下颌角放射。甲状腺Ⅰ度肿大,质地中等,触痛明显,未扪及结节。据以上病史及体征,考虑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能性大。遂停用抗生素等药物,改口服强的松治疗,同时作血沉、甲状腺功能检查,ESR70 mm/h,T3 9.6 nmol/L,T4 315 nmol/L,TSH 2.8 mU/L。2d后体温开始下降,7d至正常。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明确,住院15d症状明显缓解,出院继续用激素治疗。
作者:武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早期复极综合征(Premature Repolarization Syndrome,PRS)是正常心电图变异,临床上易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近年来虽然对PRS误诊的报导较多,但仍有不少临床医生尚未引起足够的认识,以致于造成这个本无害的综合征同一些严重心脏病之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混淆,带来不良后果,本文仅从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讨论,以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1 PRS的心电图诊断 PRS的心电图诊断条件是:①ST段成凹面向上型抬高,以V2~6导联常见,V3,4导联显著,抬高振幅0.1~0.6mv,Ⅱ、Ⅲ、avF可同时出现,对应导联无ST段降低;②R波降枝粗钝;③有胚胎型J波或明确的J波,如J波明显,很象r′,当出现于V1,2导联时,可能误诊为右束支传导阻滞;④胸导联QRS波可能有快速过度区,如有rS突然变为Rs,常有逆钟向转位;⑤T波对称高大,上述心电图改变可长期存在,有时消失又复出,运动后或静滴异丙基肾上腺素可能消失。
作者:田瑞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例报告 女,27岁。因原发性闭经来医院就诊。查体:身高168 cm,体重65 kg。喉结不明显,似有胡须,声音较粗,腋毛较多,双乳房未发育,双乳距离宽,阴毛呈女性分布,浓密。大、小阴唇发育尚可,阴蒂肥大,有尿道口于其下。B超检查:盆腔空虚,呈男性骨盆图像。未见子宫及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图像。于会阴两侧探及左侧睾丸3.5 cm×1.5 cm,右侧睾丸3.7 cm×1.5 cm,形态规则,未见无声区及结节图象。染色体检查:核型为45,XY,-13,-14,+t(13:14)(13qter→cen→14qter)。家系调查: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家族中否认遗传病史。3个姐姐和1个妹妹表型均正常。
作者:崔朗;张海燕;刘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笔者收集国内有关文献发表的无呼吸道症状的肺癌153例,入院时全部误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分析如下。1 无呼吸道症状肺癌的早期表现与误诊1.1 以上肢麻木、肩臂痛就诊,被误诊为肩周炎、臂丛神经炎本组有42例(27.5%);肺上叶或肺尖肺癌向上发展侵犯胸膜,累及肋骨、胸壁组织及肩关节,可引起肩痛或上臂痛,侵犯臂丛神经时常有上肢放射性疼痛,以此症状就诊则易被误诊为肩周炎、臂丛神经炎。江枫[1]报道1例,因右肩痛,以肩周炎给予按摩治疗4个月症状无缓解,后右肩拍片发现骨质破坏,又拍胸片见右上纵隔有一弧形阴影,边缘呈毛刷状,右肺门浓密片状阴影,确诊为右上肺癌肩转移。1.2 以一侧肢体瘫痪、抽搐就诊,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本组有31例(20.3%)、肺癌易发生脑转移,因为肺血管与椎静脉之间常有吻合支,肺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网,呼吸时胸腔压力改变,促使癌细胞落进入血循环,并直接经左房、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进入脑,特别是小细胞癌分化快,倍增时间短,呈浸润生长,易发生脑转移[2]。肖世全[3]报道1例,因突发头昏、头痛、呕吐、右侧肢体瘫痪,被误诊为脑血栓形成,不久出现呼吸道症状,拍胸片发现左上肺有片状阴影、分叶,CT示颅内转移病灶,痰中找见腺癌细胞,确诊为肺癌脑转移。
作者:朱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处女膜闭锁又称无孔处女膜,是泌尿生殖窦上皮未能向前庭部贯穿所致[1],为女性外生殖器发育异常中较常见的一种,初诊易误诊。作者就12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11岁3例,占25%,12岁4例,占33.3%,13岁5例,占41.6%。月经均未来潮,其中来自农村8例,占66.6%,城镇4例,占33.3%。临床表现:腹痛12例,占100%,腹胀7例,占58.3%,便秘11例,占91.6%,尿频6例,占50%,尿潴留4例,占33.3%,排尿困难7例,占58.3%,肛门坠胀10例,占83.3%,食欲不振8例,占66.6%。体检:生长发育均正常,腹部肿块7例,占53.3%,B超子宫颈囊状扩张积血12例,占100%,子宫腔内积血10例,占83.3%,阴道积血12例,占100%。妇科检查:处女膜闭锁12例,占100%。12例行处女膜X线形切开引流积血,切除多余的处女膜瓣,使切口呈圆形。术后鼓励早日下床活动,有利于经血流出,给抗生素预防感染,每日擦洗外阴2次,保持外阴清洁,肿物消失痊愈。误诊原因:误诊为胃肠功能紊乱7例,占58.3%,尿潴留3例,占25%,盆腔肿瘤2例,占16.6%。误诊时间长5个月,短2个月,平均3.5个月。
作者:马水娟;张慧珍;蒋淑卿;雷先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儿科自1987-11~2000-11间诊治雅克什综合征210例,被各级医院误诊36例,占17.14%,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误诊的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个月3例,~1岁9例,~2岁22例,~3岁2例,病程3~14个月。1.2 临床表现体重低于正常体重15%~25%的24例,低于~30%的9例,低于~40%的3例;不规则发热34例,咳嗽9例,腹泻14例,活动性佝偻病体征阳性17例,腹胀8例;面色腊黄及食欲不振29例,皮肤粘膜有散在性出血点的21例,肺部罗音4例,肝脾肿大35例,其中脾达脐及脐下者8例,全部病例浅表淋巴结肿大,精神萎靡、反应差19例,口腔粘膜发炎12例。
作者:郭存涛;王秀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85年以来,再次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82例。经1a以上随访82例,优良71例(86%),进步6例(7%),差5例(6%)。分析再次手术原因是初次手术术式选择不当、术中检查不仔细、切除不彻底、康复不正确和术前诊断不准确。我们认为医源性因素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1 临床资料 本组男52例,女30例。首次手术年龄21~62岁,平均38例。再次手术年龄24~59岁,平均40岁。2次手术间隔38d~8a,平均13个月。初次手术开窗法56例,半椎板切除法20例,全椎板切除法6例。发病原因:初次手术失败48例,腰部扭伤、摔伤、劳累等诱因33例。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由于再次手术复杂、困难大,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位置,再次手术前行脊髓造影12例,CT检查72例,MRI检查35例。
作者:潘海涛;麻松;牛淑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89-01~1999-07我院共收治外伤性破伤风患者327例,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67例(治疗组),占同期破伤风患者的20.4%。为探讨老年破伤风的临床特点,我们与同期124例青壮年患者(为对照组,占37.9%)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治疗组67例,其中男46例,女31例,发病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7.1岁,潜伏期3~17d,平均7.13d;对照组124例中,男75例,女49例,年龄16~59岁,平均31.5岁,潜伏期3~15d,平均6.98d,发病至入院时间1~5d,平均为3.01d。以上资料除发病年龄无从比较外其余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李汝勇;吴翠萍;冯爱芳;杨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内科不少疾病常以肺部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导致误诊。笔者收集13种内科疾病因以肺部症状发病被误诊122例,本文就误诊类型、误诊原因作一分析,以冀从中吸取教训。1 误诊类型与分析1.1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误诊为肺炎、肺结核18例(14.8%) 异常组织细胞肺部浸润的X线可呈网状、束条状、粟粒状,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陈森[1]报道1例,因发热、咳嗽、胸闷、X线示右上肺野有斑片状模糊阴影,以肺结核给予抗痨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查体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经骨髓、淋巴结活检,均找到异常组织细胞,确诊为恶组。1.2 急性白血病误诊为肺结核26例(21.3%) 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和浸润也可发生在肺、胸膜,常导致胸部X线的异常、胸腔积液,从而被误诊为肺结核。黄全忠[2]报道1例,因发热、胸痛、气短,查体示右侧胸腔积液体征,胸水检查为渗出性,以肺结核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但不久又出现皮下瘀血,外周血液中发现幼稚细胞,经骨穿证实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作者:金景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们从1990~2000年间,共收治儿童中毒病例82例,其中毒鼠强中毒36例,由于儿童往往不能自述病史,再加上部分医务人员对此病的认识不足,36例儿童毒鼠强中毒全部在外院或门诊被误诊,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误食拌有毒鼠强的红苕颗粒27例,手指接触伴有毒鼠强红苕颗粒,吸吮手指后中毒发病2例,食用毒鼠强中毒死亡的鸡肉引起7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2~8岁。误诊为低钙抽搐10例,误诊为癫痫19例,误诊为脑炎7例,全部来源于农村。本组从食毒饵后至出现中毒症状的潜伏期为10~45min,都是以突发全身抽搐为首发症状。起病初期每次抽搐持续2~30min,轻者可自行暂时缓解或者用止惊剂有效,但反复发作,继续使用止惊剂仍有效,多数在3~10d治愈。重者起病就表现为持续性顽固性抽搐,使用止惊剂后可有短暂的缓解,反复发作后则使用止惊剂无效,并伴昏迷、呕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本组无腹痛、腹泻,且呕吐也不明显,早期三大常规检查无异常,其中27例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康喻;何福厚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