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首发肺部症状的某些内科疾病误诊122例分析

金景澍

关键词:肺疾病/诊断, 内科疾病, 误诊
摘要:内科不少疾病常以肺部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导致误诊。笔者收集13种内科疾病因以肺部症状发病被误诊122例,本文就误诊类型、误诊原因作一分析,以冀从中吸取教训。1 误诊类型与分析1.1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误诊为肺炎、肺结核18例(14.8%) 异常组织细胞肺部浸润的X线可呈网状、束条状、粟粒状,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陈森[1]报道1例,因发热、咳嗽、胸闷、X线示右上肺野有斑片状模糊阴影,以肺结核给予抗痨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查体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经骨髓、淋巴结活检,均找到异常组织细胞,确诊为恶组。1.2 急性白血病误诊为肺结核26例(21.3%) 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和浸润也可发生在肺、胸膜,常导致胸部X线的异常、胸腔积液,从而被误诊为肺结核。黄全忠[2]报道1例,因发热、胸痛、气短,查体示右侧胸腔积液体征,胸水检查为渗出性,以肺结核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但不久又出现皮下瘀血,外周血液中发现幼稚细胞,经骨穿证实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消化道手术使用吻合器的手术配合168例分析

    吻合器在国内临床应用已10a余,我院自1989年开始使用吻合器行消化道手术,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就吻合器的使用及配合要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8例,胃食道吻合62例,胃肠吻合106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5岁。1.2 吻合器的选择和使用本组均使用上海第六手术器械厂生产的GF-1、GF-2型28 mm管型吻合器,Q/YAF2-91型残端吻合器(60 mm、90 mm)。

    作者:彭燕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药物与体外某些物质的相互作用

    有关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及由此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十分常见,人们也相对重视。但关于体外药物与某些物质接触而产生相互作用并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例如在输液前添加药物时,药物与塑料容器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一般说来,体内药物的相互作用常导致某药物毒性增强,药效降低甚至失效,而体外的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是降低了生物的利用度或改变药效。1 药物与塑料制品的相互作用 尽管人们对药物与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后果的认识还不十分明了,但塑料制品对某些药物有明显的吸附作用,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有效浓度,这一点在临床实践过程已得到证实。现已知道塑料对下列药物能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吸附作用:西地泮(安定)、硝酸甘油、硝异山梨醇、维生素A醋酸酯、华法林钠、盐酸肼酞嗪和硫喷妥钠,还有一些抗组胺类药、吩噻嗪类药等。

    作者:吴瑞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外伤性后尿道狭窄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后尿道狭窄手术治疗失败原因及处理。方法总结1993-03~1999-12行手术治疗的外伤性尿道狭窄73例,其中19例失败。回顾性分析失败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失败原因中包括瘢痕组织切除不彻底或吻合口有张力8例(42%),手术方法选择不当4例(21%),围手术期感染控制不利3例(15%),合并假道形成3例(15%),瘢痕过度增生1例(5%)。结论针对手术失败原因,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后尿道狭窄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马顺利;李士星;种庆贵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单心房1例

    1 病例报告 男,30岁。因心慌、胸闷、气短10a余,加重4d,于2001-02-10入院。查体:口唇轻度紫绀,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呈抬举性,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HR110次/min,律齐,二尖瓣区闻及3/6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较柔和,不传导。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亢进,并有固定性分裂。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腹平软,肝在右肋下3 cm,剑突下5 cm,质软,触痛,边缘锐利,表面光滑。心房极度扩大,长轴切面二尖瓣后叶之后连接较短强光带回声长约1.9 cm,室间隔连续完整,心室正位,右室内径明显扩大,大动脉位置正常。二、三尖瓣开口于心房内,瓣膜结构正常,开放可,关闭欠合拢。CDFI示:收缩期二、三尖瓣口均见重度返流信号,CW测二尖瓣返流Vmax 5.34m/s,PG114 mmHg;三尖瓣返流Vmax4.59m/s,PG84.3 mmHg,主肺动脉内径明显增宽。肺动脉瓣结构开放正常。CDFI:肺动脉瓣区见轻度返流信号。主动脉瓣结构开放正常。估测肺动脉收缩压105 mmHg。右室前壁之前,左室后壁之后心包内见无回声区,直径均约1.08 cm。心脏超声示:单心房,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临床诊断:单心房,心功能Ⅲ级。

    作者:杨爱兰;田洪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胰腺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测定30例重型颅脑损伤和30例中型颅脑损伤患者1~7d,8~20d、21~30d的两组血清淀粉酶值并观察胰腺CT影像学的动态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淀粉酶值在1~20d显著升高,与中型颅脑损伤组相比P<0.01;随颅脑损伤的康复下降而趋于正常;CT检查发现重型颅脑损伤组中胰腺肿胀积液发生率高,与中型颅脑损伤组相比P<0.01,,但随颅脑损伤的康复亦好转。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常合并一过性胰腺损伤。

    作者:郎岳明;王兴东;徐立权;水淼;甘海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青壮年肺癌误诊51例分析

    作者收集了误诊的51例青壮年肺癌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旨在通过分析,找出青壮年肺癌的误诊原因,探讨其防止误诊的对策。1 临床资料 男34例,女17例,年龄20岁以下1例,21~30岁6例,31~40岁44例。全部病例均经过病理或细胞学证实。首发症状为咳嗽者41例(80.4%),咯血或痰血19例(37.3%),胸痛11例(21.6%),发热或胸闷9例(17.6%),以胸腔积液就诊3例(5.9%),表现为关节肿痛者2例(3.9%)。误诊时间1个月以内者12例(23.5%),2~3个月28例(54.9%),4个月以上11例(21.5%),误诊为肺结核者25例(49%),其中浸润型肺结核(包括结核球)19例,粟粒型肺结核4例,肺门淋巴结核2例;误诊为肺炎者(包括炎性假瘤)17例(33.3%),误诊为肺化脓3例,支气管炎及支气管扩张各2例,肺不张及风湿性关节炎各1例。X线表现:呈斑片及团片状阴影23例,团块影12例,结节或粟粒状阴影5例,空洞影3例,胸腔积液3例,肺门阴影增大或增浓和肺不张各2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X线误诊21例,误诊率42%。痰细胞学阳性25例,淋巴结活检确诊5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确诊21例。未分化癌24例(47.1%),腺癌19例(37.3%),鳞癌8例(15.7%)。

    作者:杨绪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前列腺不成熟畸胎瘤1例

    1 病例报告 男,75岁。因尿频、排尿困难渐进性加重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及,心肺未见异常。肛诊:前列腺增大Ⅲ度,中央沟消失。B超检查示前列腺增大。临床诊断:前列腺增生。于2000-03-20手术。术中见前列腺肿大,大小为7 cm×6 cm×5 cm,弹性好,质中等,无结节。病理大体检查:切除前列腺组织为6.5 cm×5 cm×5 cm,实性,切面灰白,部分呈半透明状,质较软。显微镜下检查:肿物前列腺腺体消失,代之以鳞状上皮、皮脂腺、平滑肌及纤维组织,以上各成份分化成熟;另有部分区域由小圆形细胞、短梭形细胞成团灶状分布,细胞小、幼稚、排列紧密,不规则,胞浆少淡染,胞核圆形,梭形染色深,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病理诊断:前列腺不成熟畸胎瘤。2 讨论 畸胎瘤多发生于卵巢、睾丸等性腺部位,发生于前列腺部位的不成熟畸胎瘤实属少见。

    作者:马世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儿童癔症误诊15例分析

    我科自1995~2000年,共收治25例癔症患儿,因儿童癔症不典型和临床医生缺乏认识,其中误诊15例,误诊率达60%。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例,女13例。8岁1例,≤10岁 2例。≤12岁4例,≤14岁8例;小学生7例,中学生8例;8例集体发病,7例散在发病。12例发作2次,3例数次发作;家庭生活水平均为中下水平,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差;误诊时间长2a,短7d。全部均为突然起病,发病前都受到外界精神刺激;表现为不同躯体症状,2例出现瘫痪,4例全身震颤和肢体抽动,4例出现咽部异物感,1例咽喉部梗阻、失语,呼吸困难,1例出现双下肢疼痛,行走困难,3例出现反复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全部患儿依据临床表现作了相关检查,如ECG、脑脊液、纤维胃镜、X线片、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作者:夏贤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无痛亚性甲状腺炎、Graves′病、激素合成不足性甲肿的核医学特征

    目的探讨无痛性亚急性甲状腺炎(PST)、Graves′病(GD)、激素合成不足性甲状腺肿(HIG)的核医学特征。方法用IMMULITE法测定正常对照组、PST、GD和HIG患者血清TT3、TT4、TSH,并进行甲状腺99mTcO4-平面显像,用感兴趣区分析法计算甲状腺与三对唾液腺的放射性比。结果 PST患者TT3、TT4升高,TSH降低,摄99mTc功能降低;GD患者TT3、TT4升高,TSH降低,摄99mTc功能增高;HIG患者TT3、TT4降低,TSH增高,摄99mTc功能增高。结论 TT3、TT4、TSH激素水平与摄99mTc功能的不同分离现象是鉴别诊断PST、GD和HIG的核医学特征。

    作者:谢昌辉;张玉萍;高凤彤;李秀江;马志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某些消化道疾病误诊为冠心病原因与教训

    由于一些脏器的感觉神经纤维在体壁和皮肤上的定位相互重迭,故这些脏器病变难以从疼痛的部位进行鉴别,例如食管病变引起的食管源性胸痛与心绞痛相混淆导致误诊。笔者收集某些消化道疾病被误诊为冠心病的病例6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以冀从中吸取教训。1 误诊为冠心病的消化道疾病1.1 因食道疾病误诊为冠心病47例王福安[1]报道1例,发作性胸骨后疼痛,ECG示偶发性室早,以心绞痛给予消心痛、心痛定治疗,时好时坏,经详细询问病史已有反酸数月,遂作内窥镜检查,发现食道下端粘膜水肿,线状糜烂,活检证实为炎症,停用消心痛,改用硫糖铝治疗3wk而愈。李德仁[2]报道1例,发作性餐后胸骨后隐痛,ECG示频发性室早呈三联律,以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无效,经进一步询问病史,得知上述症状每于饱餐、平卧时加剧,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证实为食道裂孔疝,后以少食多餐、餐后散步,并配合胃得安等治疗,症状改善,心律失常消失。

    作者:张日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临床应用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诊断和治疗疾病两个方面,以诊断部分为主体,包括人体各个系统:心血管、内分泌、骨骼、神经、消化、泌尿、呼吸和血液等疾病的诊治。放射性核素显像是: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可在活体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动态地研究机体内的各种变化,指示细胞活动的功能,器官或组织的代谢状态,神经递质传递和体液调节功能变化等情况。不仅显示机体内不同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同时反映其代谢量变过程。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灵敏及有一定程度的特异性等特点,是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徐可为;彭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声带病变误诊为支气管哮喘15例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典型病例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极少数患者却因声带病变以致临床表现也酷似哮喘发作,误诊误治时有发生。为不断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自1992年以来经呼吸科门诊或住院收治的15例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2例。年龄31~74岁,平均56岁。其中8例患有慢性基础病:糖尿病3例,溃疡病2例,慢性肝炎2例,过敏性鼻炎1例,均否认慢性支气管肺部疾患者。吸烟者7例。1.2 临床特点 15例均呈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喘息时轻时重5例,进行性加重2例,伴有咯血3例,低热伴咳嗽1例,声音嘶哑9例。从出现喘息到我科就诊时间2~18个月不等,在外院均诊为支气管哮喘。全部患者常规胸片和痰检查:双肺纹理粗乱7例,双肺透亮度增强4例,未见异常4例。连续3次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或癌细胞均为阴性。经正规抗炎、解痉、激素及吸氧等综合治疗2wk或以上,部分患者咳嗽、咯血症状虽然减轻,但吸气性呼吸困难并无改善。为查明病因,遂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或纤维喉镜检查。

    作者:孙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5 cm肝细胞肝癌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在≤5 cm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经病理证实≤5 cm肝细胞肝癌78例患者和临床资料、甲胎球蛋白(AFP)和超声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肝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AFP阳性率47.4%;本组病例超声确诊率62.56%,检出率94.88%。随着瘤灶增大,其回声由弱到强演变;瘤灶越大周围声晕出现率越高,血流信号越丰富,其确诊率越高。结论由于超声检查灵敏、廉价等优点,应作为肝癌的首选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对肝癌检出率高,而确诊率相对较低。

    作者:郭跃东;李俊来;杨爱平;郭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青光眼首诊误诊26例分析

    自1992~1999年在眼科门诊连续收集到他院眼科及他科首诊青光眼误诊患者26例34眼,青光眼为常见主要致盲眼病,为此就误诊原因及如何避免误诊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 本组女21例(24眼),男5例(10眼),年龄大76岁,小18岁。双眼8例,单眼18例。26例中第1主诉为夜间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去内科急诊8例(占30.76%),另1主诉为雾视者18例(占69.23%)。误诊情况,以来本科诊疗前的后诊断为依据,误诊为感冒及胃肠道疾病8例,白内障16例,屈光不正2例。误诊1次者8例,被2个医院误诊2次以上者18例。以上被误诊患者,来我科后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常规视功能检查,裂隙灯进行屈光间质检查,眼底、眼压、前房角、视野及屈光系统等全面仔细的检查分析,后被确诊为青光眼。

    作者:邓淑珍;周尚莉;匡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首发肺部症状的某些内科疾病误诊122例分析

    内科不少疾病常以肺部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导致误诊。笔者收集13种内科疾病因以肺部症状发病被误诊122例,本文就误诊类型、误诊原因作一分析,以冀从中吸取教训。1 误诊类型与分析1.1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误诊为肺炎、肺结核18例(14.8%) 异常组织细胞肺部浸润的X线可呈网状、束条状、粟粒状,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陈森[1]报道1例,因发热、咳嗽、胸闷、X线示右上肺野有斑片状模糊阴影,以肺结核给予抗痨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查体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经骨髓、淋巴结活检,均找到异常组织细胞,确诊为恶组。1.2 急性白血病误诊为肺结核26例(21.3%) 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和浸润也可发生在肺、胸膜,常导致胸部X线的异常、胸腔积液,从而被误诊为肺结核。黄全忠[2]报道1例,因发热、胸痛、气短,查体示右侧胸腔积液体征,胸水检查为渗出性,以肺结核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但不久又出现皮下瘀血,外周血液中发现幼稚细胞,经骨穿证实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作者:金景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诊断、鉴别肺部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方法,确诊率高,并发症少,在明确肺部病变性质上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回顾总结我院肺部占位性病变在CT导向下经皮肺穿活检25例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25例中,男19例,女6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5岁,以48~64岁居多,25例在活检前均进行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常规CT扫描,常规细胞学痰查。3例经纤支镜检查,均难以确定诊断。病灶分布:肺门型8例,肺野型17例,病灶小3 cm×3.5 cm,大7 cm×10 cm,呈椭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等。

    作者:陈秋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B超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及误诊原因探讨

    本文回顾总结我科1985-01迄今,B超诊断并经手术病理、其他检查、临床后确诊的胰腺占位性病变195例,其中B超误诊29例,就其误诊原因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195例均系住院患者,男148例,女47例。年龄6~80岁,平均62.6岁。手术病理证实133例,B超导向穿刺证实1例,其余61例经CT和MRI、ERCP等检查,临床后确诊。 仪器为Aloka SSD-240、SSD-256、ALT Apogee 800、Ultramark 9等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按胰腺检查常规检查。2 结果 195例中后确诊为胰腺癌154例(含胰头淋巴结核漏诊1例),腹膜后肿瘤2例,十二指肠腺癌1例,胰腺假性囊肿(PPC)34例,先天性胰腺囊肿1例,慢性胰腺炎(CP)2例,胰腺结核1例。B超诊断符合者166例(85.1%),分别为胰腺癌135例,PPC31例。假阳性24例(12.3%),假阴性5例(2.6%)。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详见表1。

    作者:王怀禄;程瑞萍;赵夏夏;刘俊娥;常虹;曹敏丽;孙厚坦;张希平;闫瑞玲;郑英;付小燕;吕建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疾病27例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确立诊断重要依据临床表现,若不注意对患者的症状(哮喘发作的情况)和体征(肺部听诊情况等)仔细鉴别,往往会将一些具有相似表现的其他疾病误诊为本病,延误治疗。本文总结了我院近10a来收治的368例支气管哮喘病例,其中有27例误诊。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8例,女9例,年龄2~68岁,平均52岁。入院后更正诊断时间:<3d 15例,3~18d 8例,19~42d 3例,60d 1例。临床表现:胸闷24例,喘息24例,活动后气促18例,发热5例,双下肢水肿2例,紫绀1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但无咯粉红色泡沫样血痰;体检双肺哮鸣音20例,一侧哮鸣音7例。辅助检查:X线胸片及CT提示双侧肺野透亮度增高11例,左心室增大4例,右心室增大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痰脱落细胞检查找到癌细胞1例。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病种如下:喘息性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肺癌6例,急性左心衰竭5例,支气管异物2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1例。

    作者:张伟;梁直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硬膜外阻滞失败原因60例分析

    硬膜外阻滞是临床麻醉实践中经常使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有阻滞不全或阻滞失败发生。现将60例连续硬膜外阻滞失败的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18~65岁,盆腔及下肢手术。采用直入法穿刺硬膜外腔,头向置管3~3.5 cm。选用1.5%~2%利多卡因药液做局麻药(含1∶20万肾上腺素)。1.2 阻滞失败的标准注入常规剂量局麻药(15~20 ml)后,观察20~30min,无阻滞平面,或阻滞平面不够,切口上下缘疼痛,或镇痛不全,肌肉松驰不良,追加局麻药或用辅助药仍不能完成手术者,定为硬膜外阻滞失败。据此,将阻滞失败的原因发生于不同部位的病例列表1如下。

    作者:杨磊;刘银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误服复方康纳乐霜致全身剥脱性皮炎1例

    1 病例报告 男,1岁。2000-06-11不慎误服皮肤外用药复方康纳乐霜少许,随即出现哭闹不安,嘴角红肿。次日可见唇周、眼眶及胸部皮肤潮红,颈部、腋窝皮肤出现针头样水疱,第3天皮肤松懈,剥脱,且逐渐向躯干发展,遂急诊入院。查体:T37℃,R30次/min,P110次/min,W10kg,发育正常,精神疲倦,颜面稍水肿,全身皮肤干燥潮红,可见弥漫性针头样大小之皮疹,皮肤稍用力按压或摩擦即脱落,双眼见少许分泌物,口腔可见溃疡面,咽喉肿胀,心肺、肝脾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剥脱性皮炎(药源性)。遂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3次/d,每次40 mg,静脉滴注,连续3 d;同时积极抗感染,罗氏芬每次0.5 g,2次/d,加强抗过敏治疗,滴注葡萄糖酸钙、甲氰咪胍及大量维生素C;提高免疫力和增加营养,保护皮肤创面,用皮维碘纱布覆盖加包扎固定,再结合精神护理,8 d后痊愈出院。

    作者:吕怀志;李扬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