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颅眶巨大木质异物误诊1例

张友胜;王素英;连燕;李自吉

关键词:鼻颅眶, 异物, 误诊
摘要:1 病例报告男,40岁.因电锯木头时,不慎木片飞溅击伤左眼眶外侧眉弓部,当时眼部及头痛剧烈,视力丧失.于1999-06-12急诊住入当地县医院眼科治疗,给予眼部拍X线片,报告为左眼眶木质异物存留.当天急诊予以手术取出一片约6 cm×1 cm×0.5 cm大小木质异物.眉弓部伤口清创缝合3针,术后应用抗感染治疗1wk出院.出院后第3天伤口部位出现红肿,第5天出现伤口部皮肤触及有波动感,继而破溃流脓,在县医院换药治疗1wk无好转而转来我院治疗.查体:左眼视力无光感,左眉弓部至外侧缘溃烂,脓腔较深,脓性分泌物多,左眼球内转及上转受限,左眼瞳孔中等散大,眼底可见视乳头苍白,鼻侧视网膜片状出血斑.CT报告显示:左眼眶、筛蝶窦及颅内可见约6 cm×4 cm×3 cm大小密度低异物影,窦腔内积血.诊断为:①鼻颅眶巨大木质异物残留;②左眼眶蜂窝组织炎.手术在局麻下切开扩大伤口脓腔部位向深部探查.弯血管钳探及木质异物,将异物取出共3片,分别6 cm×4 cm×3 cm,4 cm×3 cm×1 cm,3 cm×2 cm×1 cm,小片位于视神经管与窦腔内.切口清创缝合加引流,术后大量抗生素治疗1wk,痊愈出院.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发性食管破裂误诊3例

    1 病例报告例1 男,46岁.因中上腹痛12h,呕吐3次于2001-03-09急诊入院.患者发病前饱餐后逆风用力蹬脚踏车数小时后突然出现胸部及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并向全腹及左背后放射,吸气时疼痛加剧,伴大汗,面色发白.查体:T36℃,P92次/min,R24/min,口唇轻度紫绀,气管向左移位,右肋间饱满,右肺呼吸音消失.腹软,剑下压痛明显,有腹肌紧张,无反跳痛.胸透示右侧液气胸.WBC18.2×109/L,血淀粉酶130U/L.ECG:T Ⅱ、Ⅲ、avF、Vs倒置,ST段压低0.05mV.入院诊断:自发性液气胸.行胸穿抽出褐色带食物残渣液体.立即修正诊断:自发性食管破裂,感染中毒性休克.急转胸外科手术,全麻下开胸探查,证实为中下段约10 cm长度食管不规则破裂伴坏死,已无法修补,行食管部分切除.术中血压不稳定,术后体温高,一直无尿,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第2天,突然心跳呼吸停止.死后诊断:自发性食管破裂,急性化脓性脓胸,感染中毒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

    作者:尤宜;于立耘;陆德川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肺炎误诊为肺癌23例分析

    1975-07~1999-06我们行肺癌根治术1612例,其中从临床症状到影像学表现都酷似肺癌而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老年肺炎患者23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纤支镜检查所见和治疗方法的选择讨论分析如下.

    作者:马海波;张晓慧;孙共启;唐志德;马春茂;梁志强;刘志勇;孙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回盲部结核误诊11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结核病发病率的回升,回盲部结核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常因解剖原因、患者检查痛苦及医源性因素不能作出明确诊断而误诊.近10a来,我院共误诊回盲部结核11例,均手术治疗并由病理确诊.

    作者:王敬文;陈立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胸外伤致急性心梗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男,31岁.2000-11-21因左前胸部外伤伴胸痛、胸闷、呼吸困难1d,加重5h入院.患者1d前被砖头击伤左前胸部,伤后自觉胸痛、胸闷,曾于我院就诊,行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诊为胸壁软组织挫伤,予以对症治疗.5h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伴心悸、气短、出冷汗,来我院复诊.既往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查体:P92次/min,R21次/min,BP130/85 mmHg,神志清,左前胸第4肋水平可及3 cm×3 cm瘀斑,局部肿胀、触痛.未及骨擦音及骨擦感,双肺呼吸音清,心音钝,心率9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正位片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V1~3导联呈QS型波群,ST段向上抬高且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相曲线,V4导联呈Qrs型,ST段向上抬高0.3mV,V5导联呈qRs型,q波深度>1/4R波,ST段向上抬高0.2mv.急查心肌酶谱: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31U/L,乳酸脱氢酶L(LDH-L)249U/L,肌酸激酶(CK)368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0U/L.诊断:①左前胸臂软组织挫伤;②外伤性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给予止痛、吸氧、心肌营养、对症及支持等治疗,症状逐渐好转.此后2次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均符合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动态变化过程,2wk后行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扫描:各房室大小及活动度均正常,6wk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各支未见狭窄及病变.随诊3个月患者无不适.

    作者:周传江;崔金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无疹性带状疱疹1例

    1 病例报告男,38岁.无诱因出现右胸刺痛和烧灼样痛,并逐步加剧4d,衣服对疼痛区皮肤的轻微摩擦及触膜时疼痛难以忍受.胸痛与呼吸无关,无发热、咳嗽.查体:T37.5℃,全身淋巴结不大,全身未见红晕,皮疹和水疱等,右胸触痛明显,局部皮温略高,余未见异常.心电图、胸部X线片、B超肝、胆、脾、胰均未见异常.根据患者皮肤疼痛的区域及疼痛的性质,拟诊无疹性带状疱疹.给予维生素B1、B12肌注,口服左旋咪唑,静点清开灵等治疗8d,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段明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表现,总结出其MRI影像特征.结果脑裂畸形15例,灰质异位22例,巨脑回6例.脑裂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衬有灰质,脑表面可见楔形缺损区,侧脑室体部外侧壁憩室样突起,14例合并透明隔缺如.脑灰质异位表现为皮质区,皮质下及白质区,侧脑室周围灰质样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巨脑回表现为脑回增宽,变扁,灰质增厚,白质变薄,脑沟变浅.结论 MRI是诊断神经元移行异常的佳影像方法.

    作者:李银官;曹代荣;倪希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腭裂患者术后语音治疗中的健康教育

    腭裂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语言障碍,其极大地影响腭裂儿童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因此,正常语言功能恢复在腭裂儿童的序列治疗中居于重要地位.针对腭裂儿童独具特征性的腭裂音质进行语音治疗,其目的是祛除或减少不正确的发音、错误发音及因腭咽闭合不全造成的代偿性音,大限度的恢复其正常的语言功能.在语言训练中,医护、家长和孩子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体,这种联系构成了共同的治疗模式.因此对腭裂儿童及家长在语音训练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腭裂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分析不正确的发音方式给孩子以帮助和辅导,家长的协助在语音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李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恙虫病误诊28例分析

    本地区2000-10~2000-12首次流行恙虫病,我院先后收治79例,误诊2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12~65岁,平均38岁,学生2例,居民1例,农民25例,均有野外作业或效游史.均有发热,T38.6~42℃,呈驰张热或稽留热.本组皮肤焦痂或溃疡13例,部位脐周6例,颈部3例,腹股沟2例,腋窝2例.皮疹15例,躯干部皮疹13例,全身皮疹2例,皮疹密集者5例,散在者10例,皮疹形态、大小不规则,多为暗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出疹时间多在发热2~5d.淋巴结肿大14例,多与焦痂部位有关,大者如花生米大小,小者如黄豆粒般.其他:肝大6例,右肋下1~2 cm,质软,脾大5例,左肋下0.5~1.5 cm,23例有结膜充血,咽部充血,伴头痛15例,全身痛20例,头晕6例,咳嗽5例,胸闷3例,食欲不振25例,乏力26例,腹胀7例,腹痛、腹泻2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6例,正常20例,减低2例,尿蛋白(+)11例,()3例,()1例,RBC(+)5例,()3例,管型1~2个/HP2例,肝功能ALT升高者13例,60~190U/L,平均110U/L,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2例,胸部X线检查,片状阴影3例,肺纹理粗重8例.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6例,斑疹伤寒6例,药物疹4例,败血症3例,肺炎2例,肾炎2例,心肌炎2例,肠炎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1例.

    作者:孙希平;冯爱芳;董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下腔静脉瓣血栓性赘生物1例

    1 病例报告女,24岁.因劳累后心悸、气短1个月入院,无咯血、胸痛史.查体:双肺无阳性体征,叩诊心界正常,HR9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颈静脉无怒张,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肢导联低电压.UCG示右心房内近下腔处可见1.5 cm×3.0 cm强回声光团,随心脏舒缩摆动.X线片示双肺血无改变,心胸比例正常.术前诊断:心腔占位病变,心脏粘液瘤?1999-01-17在全麻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行手术,取胸前正中切片,纵劈胸骨,见心包无积液,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行右房斜切口,见赘生物位于下腔静脉瓣,大小1.5 cm×3.0 cm,与周围无粘连,完整切除赘生物及所附之下腔静脉瓣,残端以4~0涤纶线闭合,探查三尖瓣及右房内无赘生物,排气,缝合心脏切口,体外循环23min,阻断升主动脉14min,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病理:大体所见灰白、灰褐色组织4块,大者1.4 cm×0.8 cm×0.8 cm,小者0.5 cm×0.4 cm×0.3 cm,切片观:①送检瓣膜样组织纤维增生、钙盐沉着;②赘生物呈血栓性.

    作者:周骐;肖颖彬;陈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为探讨其病因分布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本文对我院1995-01~1999-12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并经胃镜检查的住院患者139例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魏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老年低血糖误诊为脑血管病19例分析

    1999年以来,我们先后收治19例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低血糖患者,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8例,年龄63~78岁,平均63.65岁.其中:因糖尿病服药所致15例,原因不明4例.从入院到确诊时间为3~48h,平均7.8h.临床表现:意识朦胧、定向力障碍、震颤9例,占47.36%;躁动不安、四肢抽搐6例,占31.57%;昏迷、小便失禁4例,占21.05%.查体:瞳孔散大8例,占42.10%;瞳孔缩小3例,占15.78%;锥体束征阳性8例,占42.10%;巴彬斯征阳性4例,占21.05%;肌张力降低9例,占47.36%;血压升高6例,占31.5%;血压下降3例,占15.78%;HR>100次/min 16例,占84.12%.辅助检查:血糖1.3~2.6 mmol/L,平均2.03 mmol/L.头颅CT除7例见陈旧性脑梗塞外,未见脑出血或新梗塞灶,血钾降低6例,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7例.治疗及转归:明确诊断后,立即给予50%葡萄糖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维持滴注,18例治愈,1例死亡.

    作者:尉国典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SHEL模式与差错事故防范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医疗护理安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国外资料动态,笔者提出新的观点.

    作者:金紫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4例恶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主要症状为发热34例,面色苍白28例,消瘦及衰竭24例,出血症状19例.主要体征为肝大26例,脾大1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8例.血常规检查贫血34例,血小板减少30例,白细胞减少24例,全血细胞减少22例,8例周围血发现异形组织细胞.部分患儿有心肾功能损害及心肌酶升高.91.8%患者通过骨穿检查确诊,但部分患者需要多次多部位穿刺检查.入院时误诊率70.59%.误诊主要病种为再障、白血病、败血症、颅内感染等.34例中6例行1个疗程的COAP方案化疗,仅3例部分缓解.结论小儿恶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临床上有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应考虑该病,血象、骨髓象或淋巴结活检发现大量异形或多核巨组织细胞可以确诊.血象应注意在尾部寻找或用离心浓缩白细胞层涂片检查以便发现异形组织细胞.部分患者需行多次多部位骨穿检查.小儿恶组疗效差,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蔡幸生;林潮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继发性自发性气胸误漏诊46例分析

    我院自1985-07~2001-02共收治自发性气胸(以下简称气胸)336例,其中继发性气胸46例在首诊时误诊或漏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21~72岁.病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5例,肺炎7例,肺大泡5例,肺癌3例,肺结核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4例.部位:右侧气胸26例,左侧气胸19例,双侧气胸1例.气胸气量:患侧肺组织被压缩<30% 10例,30%~50% 17例,>50% 15例,>80% 4例.

    作者:蔺景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庚型肝炎误诊伤寒2例

    1 病例报告例1 女,30岁.因畏冷、发热、乏力10d,于1997-08-28拟伤寒收住入院.入院前查血常规正常,肥达氏反应阴性.经氯霉素1.5 g/d、头孢唑啉钠5.0 g/d等治疗1wk热不退,无手术外伤史,无疫水接触史及不洁饮食史,无性乱史.近0.5a内无输血史及血制品史,无不洁注射史.入院测T39℃,P114次/min,R24次/min,血压105/68 mmHg,无其他异常体征.入院查三大常规均正常,伊红直计正常,胸片及心电图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肝光点增粗增强,胆囊炎症改变,肾、脾、胰未见异常,血生化示:TBIL 6.0 μmol/L,DBIL 1.2 μmol/L,ALT 344.12 U/L,AST 234.30 U/L,GGT 335.40 U/L,TTT 8U/L,ALP 123 U/L.甲胎蛋白20 μg/ml.入院初步诊断为伤寒伴中毒性肝炎,给予抗生素及保肝治疗1wk后热退.血培养报告无细菌生长,复查肥达式反应仍阴性.查血清抗-HAVIgM、抗-HCV、抗-HEVIgM、IgG及HBV-M均阴性,抗-HGV阳性(2wk后复查仍阳性),修正诊断为庚型肝炎,保肝治疗2个月,ALT波动于80~100 U/L,转诊省城传染病院,查HGVRNA(RT-PCR法)及抗HGV均阳性,继续治疗2个月肝功复常,随访2a无复发.

    作者:彭庆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脑干肿瘤误诊11例分析

    脑干肿瘤在临床上并非罕见,但其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为减少误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近年来经治的11例患者的误诊情况结合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英;房亚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盆腔内异位肾脏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女,33岁.因体检时发现盆腔内肿物来我院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无不良感觉,妇科内诊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子宫右后方可触及一约6 cm×4 cm肿物,表面光滑,固定,实质感,疑诊盆腔实质性肿物,要求超声协助诊断.使用东芝SSA-270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75MHz,常规下经腹探查,患者充盈膀胱.

    作者:苗志杰;郑笑娟;邹晓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胆囊罗-阿氏窦穿孔误诊14例分析

    胆囊罗-阿氏(Rokitansky-Aschoff)窦穿孔是一种特殊的胆囊穿孔形式.由于文献报道不多,临床上很多人对此症的认识不深.不仅在术前,即使术中直视下也常难于作出正确诊断.作者曾参与治疗罗-阿氏窦穿孔14例,均为术中难以明确胆道或空腔脏器穿孔而反复探查的病例.本文旨在提出作者的诊断体会,以期引起临床诊治中注意.

    作者:唐学洵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伤寒误诊28例分析

    近年来,由于耐药伤寒菌株和L形伤寒的出现,以及抗生素、激素、解热镇痛药的早期应用,致使临床表现不典型伤寒病例增多,临床误诊率较高.我院收治的132例伤寒中,28例误诊,误诊率21.2%.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施荣杰;王静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恙虫病误诊18例分析

    恙虫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多表现为突然起病、发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外斐氏试验呈阳性.临床表现典型时,大多不易误诊,但如若该病以其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出现时,常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我院自1996-05~1999-10间共收治恙虫病92例,其中18例入院时初诊误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张松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