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增;孙新国;李光雷
通过梳理护理管理者在具体科室中应具备的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更好的进行护理工作,完成日常护理任务。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长应组织护理人员,形成护理管理体系,在管理水平上,应从组织者入手形成高超管理体系,从护理任务入手形成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护理管理者文化修养内涵,并能够有较强的科室协调能力。现代医护管理体系中,以具体科室的不同特色为基础点,护士长是护理管理体系中的基层管理者,他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满足患者需求的前提,对于科室护理工作与服务质量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董亚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室中清洗复用医疗器械的相关方法、注意要求以及重要性。方法在万方、知网以及维普等数据库中查阅大量资料后综合开展本研究,以提升复用医疗器械的灭菌效果。结果在消毒供应室清洗复用医疗器械可促使医疗器械清洗质量达到标准与规范要求、对物资与人员消耗予以节省、简化去污流程与步骤、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对医院感染予以控制。结论消毒供应室需对复用医疗器械清洗工作予以集中管理,以减少医院感染事件,并节省医疗成本,增强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陆小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92例行PCNL治疗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两组,各46例,均采用PCNL治疗,甲组采用全面的护理,乙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甲组术后疼痛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乙组,甲组首次下床、报尿管、拔造瘘管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乙组,各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全面护理可降低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术后疼痛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索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上的实际应用和疗效。方法针对我院从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8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90人,其中针对对照组常规性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临床差异性、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并采取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结论针对骨科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其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郝艳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常见,美国每年<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作者:林智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5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字2检验及多因素L 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7.54%,病死率11.46豫;真菌培养阳性者58例次,共检出82株真菌,酵母菌69株(占84.15%),霉菌9株,(占10.9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占64.63%)、消化道(占23.13%)、口腔(占8.84%)多见;经Logistic回归分析人选的年龄≥60岁、中性粒细胞缺乏≥2w、有既往真菌感染病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四因素在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0.05)。中性粒细胞缺乏≥2w、有既往真菌感染病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三因素在存活组和死亡组间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肺部、消化道、口腔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主要感染部位,白色念珠菌感染占首位,年龄≥60岁、中性粒细胞缺乏≥2w、有既往真菌感染病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治疗无效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中性粒细胞缺乏≥2w、有既往真菌感染病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郑永青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为选择性支气管肺动脉栓塞术后并发脊髓损伤的患者提供全方面、精细化的护理,达到顺利治疗,促进康复的目的。方法应用表格式的护理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自理能力、危险因素、压疮发生、导管滑脱四方面的内容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对患者现存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及有效护理干预。结果患者以良好的状态配合治疗与护理,达到疾病大限度的康复。结论全方面精细化的护理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作者:林素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近年来,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已经成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首选治疗。但是目前PPCI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尽管PPCI通常可以使心外膜阻塞血管恢复正常血流,但是往往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并没有完全恢复。研究显示这可能是由于微小血栓阻塞血管远端引起微循环障碍的结果。基于这种认识,许多装置被发明并用于尝试减少远端微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终的心肌灌注。2012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STEMI治疗指南提出院血栓抽吸应该被考虑列入STEMI的常规治疗[1]。但是,2013年欧洲心脏病会议报告了TASTE研究[2]。该研究提出院在STEMI患者中血栓抽吸对30d全因死亡率没有明显影响,并发表于ESC新闻和心脏病服务网站头版头条,引发对血栓抽吸疗效的争议。因此本文重点在于探讨血栓抽吸治疗的有效性和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玉平;张彤;桂正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并分析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其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共收治10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护理人员按照常规对两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情况均显著较好,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其应用早期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运用。
作者:于霞;苗春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基础护理学是高等护理教育中主要的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对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基础护理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用创新思维解决护理中的问题的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改善教育方法,培养现代化护理人才成为护理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的实验教学中使用行动导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行动指导教学的作用。
作者:何娟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本院2013年~2014年收治的4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他们采用的护理方法,评价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较好的护理效果,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残疾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包通拉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式。方法选择我院48例心胸外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管理模式的不同将48例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后者进行常规管理,对两组护理人员关于优质护理管理环境、优质护理管理态度、优质护理管理知识以及优质护理管理行为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关于护理管理环境、优质护理管理态度、优质护理管理知识以及优质护理管理行为的掌握评分分别为(93.4±5.2)、(94.5±5.4)、(95.0±5.5)、(93.7±4.1),对照组分别为(86.5±3.4)、(87.1±5.3)、(88.5±3.9)、(86.2±4.0),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在心胸外科护理管理中对于提升护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胡玉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晚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慢性心力衰竭于2003年01月~2014年01月该院接受CRT或CRT-D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w、6月及12月进行随访,根据患者对CRT的反应性将其分为应答组(n=12例),无应答组(n=6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CRT/CRT-D术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分析CRT/CRT-D的疗效及无反应的因素。结果心脏再同步治疗后1w左心功能无明显好转,6个月后左心功能相关指标及QRSd较前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12例对CRT应答,6例无应答,应答率为[67%(12/18)]。与无应答患者比较,应答患者扩张型心肌病多见,左室电极位多于侧壁或后壁,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QRSd(QRS时限)、LEVF高于无应答者、LVEDD、肺动脉压低于无应答者(<0.05)。结论 CRT能改善中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但仍有部分患者对CRT无应答,其应答率与QRSd、LVEDD、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基础疾病及肺动脉压有关。
作者:曹昌强;刘西平;李勇军;杨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卵巢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通过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率为77.1%,实验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率为91.4%,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实验组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以及日常生活影响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卵巢肿瘤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加快患者的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曾威宁;黎果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中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效果评价及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透析方法治疗,并采取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透析方法治疗的基础之上,再结合护理干预进行治疗,治疗2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的感染、血栓栓塞例数等指标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导管栓塞率和局部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从中得出采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小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的局部感染率和血栓栓塞率。组间疗效对比有明显差异,<0.05。结论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采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治疗,同时配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因而,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疗效,提高治愈效率。
作者:吴红群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比较不同阶段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情况,以期分析乳腺癌患者的情绪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乳腺癌患者,包括术前组、术后组和康复组,每组50例。另选取50例来我院行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ASS量表)对不同阶段乳腺癌患者情绪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病例组的SAS和SDS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05),术后组和康复组SAS和SDS得分均高于术前组和健康对照组(<0.05),术后组和康复组家庭内支持得分高于健康对照组(<0.05);术后组和康复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组(61.5%、58.3%VS42.7%,61.5%、45.8%VS33.3%,<0.05);可疑焦虑组、可疑抑郁组的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得分和PASS总分均低于无焦虑组和无抑郁组(<0.05)。结论不同阶段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和得分均高于健康人,有可疑焦虑、可疑抑郁患者的社会支持相对更低。
作者:储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28例冠心病患者并发症情况,在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精心护理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的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显效28例,有效26例,10例出现并发症情况,总有效率为84.38豫;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显效33例,有效30例,1例出现并发症情况,总有效率为98.44豫。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评分为(70.26±4.78)分,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评分为(92.37±6.54)分,<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并发症情况是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常见的病症,但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护理的总有效率和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赵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人员的心理状态以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我中心血站静脉采血的200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发放我站自制问卷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对其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采血人员主要表现为潜在紧张心理,占73.0%,另包括烦躁不安、焦虑、恐惧、极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结论针对静脉采血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可缓解采血人员紧张心理,减轻疼痛,提高静脉采血护理质量。
作者:穆华;李惠敏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妊娠并发子宫肌瘤孕妇同时行剖宫产和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28例妊娠并发子宫肌瘤的患者设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时期单纯行剖宫产的孕妇1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术中及术后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时行肌瘤切除组手术所用的时间比对照组长,<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其他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时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风险小,手术效果确切。
作者:马清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小儿疝气术后疼痛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46例小儿疝气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施加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与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以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2%(<0.05)。结论小儿疝气术后疼痛护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可有效改善其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徐丹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