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楼浓儿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抢救, 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措施与护理经验,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救治率,挽救患者生命。方法从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抽取36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急救与护理资料。结果通过及时、全面的急救护理,大部分患者均抢救成功,20例痊愈,13例好转,2例转至外科行手术治疗,仅1例死亡。结论规范及时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是挽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生命的关键,并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定价值

    目的:研究运用超声设备诊断良性及恶性乳腺结节的效果与作用。方法任意抽选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接受诊疗的77例乳腺结节患者,对这些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研究回顾。结果通过临床病理检验,有53例患者的乳腺结节属于良性,其余24例患者属于恶性,超声检查误诊例数仅有1例,超声设备判断恶性以及良性结节的准确概率是98.70%。同时恶性及良性结节患者的Doppler血流信号分布情况、2D超声成像等检查结果存在明显区别<0.05。结论运用超声设备为乳腺结节患者进行良恶性检查诊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应于临床全面普及。

    作者:夏明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水胶体敷料的临床应用进展

    本文综述了水胶体敷料近几年来在临床上应用效果,水胶体敷料在湿性愈合原理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伤口敷料。此类敷料可吸收少量到中量渗液,具有部分清创作用。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敷料,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新型敷料所提供的密闭环境能够有效保留伤口渗液,提供伤口快速愈合所需的湿润环境,应用于各期压疮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有效率82.4-100%。胶体敷料可促进上皮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保持局部低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形成,改善缺血缺氧症状,加快渗液的吸收,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所以防止了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对于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特别是PICC所致静脉炎有良好效果。近年来水胶体敷料应用于急性皮肤挫擦伤,湿疹患者,在小儿皮牵引及颈托的应用及气管切开护理中均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王会利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优质护理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心衰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目的:分析探讨优质护理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心衰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心衰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儿在护理上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方法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的治愈率、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性(<0.05);此外,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32±3.14)d,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87±4.11)d,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0.05)。结论采取优质护理模式对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心衰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丙帕他莫和芬太尼用于ICU患者镇痛观察比较

    目的:观察并比较丙帕他莫和芬太尼治疗ICU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42例手术后及外伤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术后74例;外伤68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疾病谱等相近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按随机;单盲的原则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丙帕他莫2g+0.9%氯化钠100ml于15min内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芬太尼0.2mg﹢0.9%氯化钠20ml微量泵2h静脉给药。观察比较给药后2h内两组的镇痛效果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56.33%和91.54%,略低于对照组的57.74%和94.36%,两组的镇痛效果对比,相近无统计学意义(跃0.05),副作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丙帕他莫与芬太尼用于ICU术后及外伤患者;镇痛效果近似,但丙帕他莫无成瘾性,而且副反应少,使用相对安全,可在ICU镇痛治疗中选择性替代阿片类镇痛药使用。

    作者:陈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两组蓝光照射方法在新生儿黄疸中的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两种蓝光照射治疗方法对新生儿黄疸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近几年中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两组进行对比试验,经治疗前的检测,在我院近几年诊断的210例患儿中出现黄疸的患儿共计10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每组患儿50例,实验组患儿采用间歇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持续蓝光照射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在治疗后护理人员统计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比较中对照组患儿明显高于试验组患儿。结论对黄疸患儿在临床治疗中采用间歇蓝光照射进行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丽萍;孙华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产科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相关因素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探索临床中产科产后出血急症子宫切除术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4年6月住院并接受治疗的产科中在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36例产后出血为行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子宫破裂、前置胎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妊高症的发生率,通过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子宫破裂、前置胎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妊高症上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子宫破裂以及DIC均为子宫切除术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结论胎盘因素是造成产后出血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重要原因,临床中需要加强对于患者的检测,提高检出率,从而降低子宫切除术。

    作者:马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消瘿汤联合活血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并观察消瘿汤与活血散结法联合疗法在甲状腺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共计150例甲状腺腺瘤患者来我院就诊,将其随机列入观察组与对照1、2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1组使用消瘿汤进行治疗,对照2组使用活血散结法实施临床治疗,观察组则使用消瘿汤与活血散结法的联合疗法。治疗2个月后,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1、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0.05)。结论在甲状腺瘤的临床治疗中,消瘿汤与活血散结法联合疗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强,属于一种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杨金颖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类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以慢性呼吸道炎症、呼吸道高反应性及呼吸道重塑为特征的综合征。根据近年的研究,不同的地域及不同民族的人群中哮喘的发生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哮喘易感基因联合作用而激发。而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中医体质是哮喘发病及其证候产生的内在基础,体质决定哮喘的易罹性、病机和预后转归。并提出,应该将中医体质学说引入到哮喘的防治体系中,实现哮喘的个体化治疗。

    作者:王欣;王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5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字2检验及多因素L 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7.54%,病死率11.46豫;真菌培养阳性者58例次,共检出82株真菌,酵母菌69株(占84.15%),霉菌9株,(占10.9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占64.63%)、消化道(占23.13%)、口腔(占8.84%)多见;经Logistic回归分析人选的年龄≥60岁、中性粒细胞缺乏≥2w、有既往真菌感染病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四因素在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0.05)。中性粒细胞缺乏≥2w、有既往真菌感染病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三因素在存活组和死亡组间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肺部、消化道、口腔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主要感染部位,白色念珠菌感染占首位,年龄≥60岁、中性粒细胞缺乏≥2w、有既往真菌感染病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治疗无效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中性粒细胞缺乏≥2w、有既往真菌感染病史、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郑永青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

    目的:运用血细胞分析仪对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做差异性处理。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接收的23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静脉血组118例于静脉处采血,末梢血组118例于指尖采血,对比检测结果;此外以分别于0min、10min及30min时间处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3次检测结果,分析其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均存在显著差异(<0.05);静脉血组患者在3个时间点检测的数据无显著差异(>0.05),末梢血组患者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0.05),有统计学意义;1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的检测结构会受到时间的影响,而静脉血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强,准确率较高。

    作者:杨秀贤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个性化护理干预评价

    目的:观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11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均予以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SAS和SDS评分、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发热、咳嗽、头痛和咽痛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3.57%低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跃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值得积极应用。

    作者:张玉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人性化护理在肿瘤内科应用及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并分析人性化护理在肿瘤内科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肿瘤内科的患者11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实施人性化护理,回顾性分析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0.05)。结论在肿瘤内科中实施人性化护理,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而且还能进一步改善护患关系,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顾士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尿标本种类对尿红细胞位相检查的影响

    目的:探讨各种不同的尿标本对尿红细胞的位相检查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血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因肾小球病变致病的患者50例,非肾小球病变致病的患者50例,分别去两组患者的晨尿、随机尿和新鲜尿的样本,通过相差显微镜对标本的红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分析每一种尿液标本的尿红细胞位相检查。结果在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方面,晨尿、随机尿以及新鲜尿的灵敏度分别是72%,82%,86%,特异度分别是78%,90%,94%,准确度分别是74.9%,84.2%,89.9%。结论在血尿的成因方面,晨尿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尿红细胞位相检查时应该尽量避免选择晨尿作为样本,新鲜尿的价值更高。

    作者:兰贵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手足口病的医院内预防控制措施及护理现状

    手足口病患儿从消毒隔离、皮肤黏膜、发热护理、口腔护理、用药、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护理人员对手足口患儿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借鉴,以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陈运芬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诊刮术后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诊刮术后宫内放置曼月乐环(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环LNG-IUS)在子宫内膜增生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了95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第一组院45例行诊刮术+上曼月乐环,第二组院50例行诊刮术后给予孕激素周期治疗3个月。患者平均年龄院43±4.5岁。结果第一组术后95%经量减少,30%正常月经(主要表现在上曼月乐环后点滴状子宫出血),7例复发,治疗有效率71%(36/45)。第二组术后85%经量减少,60%正常月经,21例复发,治疗有效率58%(29/50)。结论诊刮术+上曼月乐环预防子宫增生症复发效果优于第二组,效果满意,优于对照组(P﹥0.05)。对于年轻、暂无生育要求或无生育要求,子宫内膜增生症或经量多的患者提倡首选诊刮术+上曼月乐环。

    作者:王冬云;全正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对比不同椎管内麻醉方法应用于二次剖宫产手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不同椎管内麻醉方法在二次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取在2012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需要实施二次剖宫产术并且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5例,给对照组采用单纯连续性硬膜外麻醉(CEA)进行麻醉,对研究组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进行麻醉,对比两组麻醉的起效时间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的起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少,肌松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在麻醉之后10 min,观察组的低血压例数比对照组少,两组对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于二次剖宫产手术患者采用CSEA进行麻醉,能够快速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情况,在剖宫产术中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神经内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我院选取了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来治疗的600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分析有87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5%,常见感染为呼吸道感染,感染患者例数为37例,其余感染包括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及其它感染,87例感染患者中跃70岁患者中有44例出现感染。结论神经内科有较高感染率,引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因素比较多,需护理人员及时干预进行预防。

    作者:李霞;李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专科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排便情况和工作能力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护理后,实验组中排便排气基本正常的患者和日常生活工作恢复正常的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能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雷湘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MRI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中的作用

    尽管近来在化疗药上取的了很多进步,但是对于转移性的结直肠癌治疗预后仍然很差,就过去20年而言,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进行手术切除为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它显著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术后的患者显示出了长期的治疗效果,而CT,PET,MRI在探查大的肝转移瘤上有相似的敏感性,然而MRI更擅于探知厘米级以下的肝转移灶,特别是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结合时效果更显著[1]。

    作者:黄飞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妊娠并发子宫肌瘤孕妇同时行剖宫产和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128例妊娠并发子宫肌瘤的患者设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时期单纯行剖宫产的孕妇1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术中及术后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时行肌瘤切除组手术所用的时间比对照组长,<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其他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时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风险小,手术效果确切。

    作者:马清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