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微创抽吸与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付洪波

关键词:内科, 微创手术, 高血压, 脑出血
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抽吸与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诊治的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患者9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7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予对照组基础上的微创穿刺吸除治疗,分析两组手术相关指标、NIHSS评分和生存质量情况。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手术相关指标各项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NIHSS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穿刺吸除治疗高血压中等量脑出血的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其生存质量。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42例临床伴难治性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低频rTMS联合奥氮平治疗,对照组单用奥氮平治疗,疗程8w,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w进行评定,采用听幻觉量表(AHR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w后研究组幻听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疗效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奥氮平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症状,且安全性高;联合治疗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段媛卿;王文泽;王继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左心房直径对应用胺碘酮预防房颤复律后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心房直径对复律成功的房颤患者服用胺碘酮后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药物或电复律成功并予胺碘酮预防复发的房颤患者56例,随访12个月,观察房颤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临床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左心房直径对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56例复律成功患者,1例失访,1例因发现甲亢,1例自行停用胺碘酮退出研究,共计53例患者完成研究,1年内14例复发,复发率为26.41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值=7.046,95%可信区间2.456~20.302,值=0.000)、左房直径大于45mm(OR值=0.229,95%可信区间0.093~0.566,值=0.001),房颤病程大于1年(OR值=13.751,95%可信区间2.528~74.808,值=0.002)为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是否有器质性心脏病、射血分数、是否服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以及性别,均为非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左房增大,房颤病程长以及服用胺碘酮前房颤反复发作预示胺碘酮预防房颤复发失败概率大。

    作者:冯秀梅;牛亚飞;李浩;马跃龙;秦灵芝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护理干预在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盆腔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在治疗依从性、临床满意率、生活质量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张梦琼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对照1组( B组)、对照2组( C组)各50例。三组均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予以尤瑞克林、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B组予以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C组予以常规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14d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和总有效率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尤瑞克林、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塞疗效较好。

    作者:周晶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可调钠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目的探讨可调钠在血液透析中预防低血压的作用及临床护理对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低血压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析(透析液钠浓度为138mmol/L),观察组采用可调钠透析(透析液钠浓度采用先上升后下降型曲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透析中血压及其他并发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后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超滤量明显小于对照组(<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钠透析可有效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心衰患者心室重构药物干预效果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对药物干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CHF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强心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28例;治疗组(常规治疗+美托洛尔+依那普利)28例,均连续治疗3个月。所有受试者进行ACE基因分型,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中ACE DD基因型患者LVEDD、LVEDV明显低于ID型、I 型及对照组,而LVEF明显增高,<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治疗心力衰竭效果更好,但是不同ACE基因型间治疗效果有差异。

    作者:张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社区护理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社区内收治的76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性的社区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的FVC、FEVl水平及FEV1/FVC比值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表明干预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综合性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钟少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呼吸道护理、心理护理、氧疗护理、用药护理、呼吸机护理、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PaO2、PaCO2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率、呼吸频率、PaO2、PaCO2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0.05),经护理后均得到明显改善(<0.05),且试验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呼吸道护理、心理护理、氧疗护理、用药护理、呼吸机护理、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促进心率、呼吸频率、PaO2、PaCO2水平改善,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罗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1]。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或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形成血栓,使管腔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 AMI起病急,病情重,可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衰竭,引起患者死亡,死亡率高。由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从而使AMI的治疗由既往被动的保守治疗发展到主动的再灌注治疗,以其早期充分、持续地开通梗塞的相关血管的特点,挽救了濒死心肌,缩小梗塞面积及防治远期左室重构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

    作者:高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出血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健康教育方法和效果观察

    目的对脑出血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100例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院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0.0%,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比较明显,<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预防患者发生颅内再出血、肺部感染及脑疝等并发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王丽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CO2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CO2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尖锐湿疣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CO2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5-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50%,复发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50%,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CO2激光联合光动力能够提高尖锐湿疣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作者:杨洲;吕蓉;陶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循证护理在宫颈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宫颈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循证护理,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自理能力、躯体症状、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和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SAS评分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循证护理在宫颈癌患者化疗期间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焦虑症状,可行性及有效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焦扬;王盼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循证药学对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影响及作用

    目的探讨循证药学对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影响及作用。方法我院收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依据于循证药学原则,在万方、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检索,总结治疗方案。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循证药学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复发率以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结论依据于循证药学的方法使用抗生素治疗患者,避免了不合理的用药情况,并提高了临床抗生素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雷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偏头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经颅彩色多谱勒的变化观察

    目的研究偏头痛患者经颅彩色多谱勒(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偏头痛患者350例,年龄17岁~49岁,病程5个月~12年。典型偏头痛185例,普遍偏头痛165例。对照选择健康体检者135例,年龄20~48岁。全部患者在偏头痛发作期间同时进行TCD和TBAEP检查。结果在350例偏头痛患者中脑血流增快224例(64.0%),血流减慢110例(31.4%),血流正常16例(4.6%),总异常率95.43%。典型偏头痛患者MCA(cm/s,大脑中动脉)和PCA(cm/s,大脑后动脉)均高于对照[(70±7) vs (62±8),P<0.05;(48±9) vs (37±8),P<0.05]和普通偏头痛(61±6,P<0.05;40±9,P<0.05)。偏头痛患者发作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率为52.9%(185/350),表现为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Ⅲ~Ⅴ峰间期延长,偏头痛发作间期BAEP正常。偏头痛病程越长BAEP异常率越高,听神经损害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偏头痛发作期间有部分脑血流改变,同时有BAEP改变,病程越长BAEP异常率越高,听神经损害的可能性越大。提示TCD和BAEP对偏头痛有一定诊断价值。

    作者:修乃冲;黄舒怡;严玲红;叶飒飒;王莎妮;李海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药熏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中药熏蒸治疗组方熬制的药液6包倒入熏蒸治疗仪并加水1500mL加热熏蒸30min,2次/d,10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d,再行下一疗程治疗。结果痊愈50例,好转14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9%。结论中药熏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缩短了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詹静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创伤后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分流手术时机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对创伤后正常颅压脑积水行分流手术干预的效果,从而找出一个较为合适的分流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后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分流手术距首次发现脑室扩大的时间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I(<6个月)、Ⅱ(6个月~1年)、Ⅲ(>1年),均行手术干预,比较手术干预的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出现GOS评分或ADL评分的增加即为有效,反之则为没有改善。106例患者有效率为70.8%,并发症发生率9.4%,三组分流术后有效率分别为83.7%、71.0%和46.2%,三组经组间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0.05)。结论创伤后正常颅压脑积水距分流手术时间越短,术后有效率越高。

    作者:叶曦;刘佰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提出处理措施,避免或者减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接种相关数据,分析不良反应,并制定相应措施。结果以一般反应多(占0.72%),异常反应(0.13%)和偶合反应(0.13%)次之。结论通过对接种前中后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接种不良反应降到低。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冠心病乳头肌功能失调的临床及超声诊断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及超声诊断对冠心病乳头肌功能失调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冠心病乳头肌功能失调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总结临床诊断及超声诊断的诊断阳性率,同时分析临床诊断及超声诊断对冠心病乳头肌功能失调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35例患者中,临床诊断阳性者为22例,阳性诊断率为62.86%,而超声诊断阳性者33例,阳性诊断率为94.29%,超声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阳性率(<0.05)。同时两种诊断对于冠心病乳头肌功能失调均存在诊断价值,而超声诊断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临床诊断(<0.05)。结论冠心病乳头肌功能失调应用临床诊断及超声诊断均有着显著的诊断价值,但以超声诊断的诊断价值高。

    作者:李沈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中子刀腔内治疗食管癌患者术后护理建议与体会

    目的探究中子刀腔内治疗食管癌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行中子刀腔内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0例,对其开展术后的针对性护理,随访1年,观察并分析患者的吞咽困难改善程度与肿瘤治疗的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与针对性护理,治疗的总有效率达73.50%(75/8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2.456,<0.05);患者的吞咽程度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中子刀腔内治疗食管癌患者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其症状,而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作者:杨秋云;孙成慧;刘妍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公共卫生管理的过程中,传染病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再加上传染疾病的变异速度极快,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工作计划,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在传染病预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达到两个国家级的标准[1],即院有效地预防出现大规模疫情的情况,减少聚集性疫情爆发的几率;加强对临床重症患者的救治,把好公共卫生管理关。这些要求体现了政府对公共卫生管理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视。本文为了满足上述的目标,特对公共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实际工作带来启发。

    作者:宋家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