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静静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异位妊娠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我院自2004年1月~2013年12月,经门诊及住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住院产妇及剖宫产术统计总人数为32894例,剖宫产产妇人数21737例,术后切口瘢痕处异位妊娠与正常子宫妊娠各36例临床资料比较,进行综合性分析、总结、整理、归档。结果剖宫产产妇人数占产妇总人数的构成比为66%。其中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异位妊娠36例,占剖宫产产妇总人数的11/万。正常子宫妊娠囊位置及前壁肌层厚度与切口瘢痕处妊娠囊位置及前壁肌层厚度、RI比较值分别为7.19、6.58。<0.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切口瘢痕处彩色多普勒提示院呈星点状或高速低阻/高阻型。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处异位妊娠的声像图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减少临床误诊率。
作者:何兴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析临床护理干预在先兆流产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妇幼医院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先兆流产患者,根据患者是否给予临床护理干预,进行分组(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出现先兆流产迹象后,给予常规的保胎治疗;而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干预,从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用药指导及营养支持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干预组保胎成功率为98.00%、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住院时间为(4.2±2.1)d、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86.00%;对照组保胎成功率为70.00%、并发症发生率为76.00%;住院时间为(10.2±2.3)d、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46.00;两组患者数据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先兆流产患者,给予临床护理干预,给予患者心理及行为干预,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丰富的营养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先兆流产患者的疗效,提高保胎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2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寻常型银屑病患儿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例和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和皮肤护理;观察组采取健康教育干预、心理干预、用药干预、饮食干预、自身生活干预的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0.05)。观察组住院天数为(27.5±5.4)d,对照组住院天数为(39.3±3.7)d,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0.05)。结论对寻常型银屑病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费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与探讨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中的效果及其对循环微小RNA-92a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对比研究法,对其血脂异常、他汀类治疗效果、治疗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以及对循环微小RNA-92a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结果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LDL-C有95.9%未达标率,应该得到而没有获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为47.5%,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LDL-C达标率达到39.2%。非治疗组LDL-C明显高于他汀类药物治疗组。 SAP(稳定型心绞痛)合并DM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明显比未合并DM者高,<0.05;他汀类药物治疗心绞痛合并DM的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明显比非治疗患者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非治疗者和他汀类药物治疗SAP未合并DM患者的循环微小RNA-92a表达没有明显差异性,>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对冠心病患者LDL-C水平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合并DM是对SAP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循环微小RNA-92a表达进行有效调控,能够有效减轻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张启周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激励式心理护理在输卵管绝育术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输卵管绝育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激励式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症状评分(SCL-90)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疼痛反应情况明显比对照组轻,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强迫症、恐怖、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方面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励式心理护理应用于输卵管绝育术中,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实现佳手术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借鉴价值。
作者:闵翠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在静脉管腔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集形成栓子,致使血管部分或全部堵塞的一类疾病,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VTE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同时也是妇科肿瘤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妇科肿瘤及其术后引发的VTE形成病因是多因素的,在临床上,对其做到早诊断、早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妇科肿瘤术后并发VTE的形成机制、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作了系统的阐述,为今后更好的防治VTE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作者:吕圣兰;杨纪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GSK-3β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WISTAR大鼠复制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破血填精法在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大鼠血肿周围组织GSK-3β信号通路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和受试药各组大鼠在给药1d和3d后能明显改善大鼠神经系统体征,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给药第3、7、14d,与模型组比较,受试药高剂量和中剂量均明显增加了损伤脑区GSK-3β信号通路表达数量(<0.05或<0.01,<0.05)。结论破血填精法方剂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调高脑出血血肿周围损伤组织中GSK-3β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作者:程远;赵建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总结直肠癌放射治疗的现状及其研究热点。方法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总结分析直肠癌放射治疗的现状和当今热点研究问题,做综述性研究。结果如今直肠癌放射治疗的热点问题包括直肠癌放射治疗时机的选择,放射治疗方式的选择,放射治疗同期药物的选择。结论更为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孟鸿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符合入组标准的103例SLE患者及32例健康人进行研究,其中SLE患者初发期组63例,缓解期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IL-10水平,同时根据SLEDAI评分对初发期组SLE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初发期组及缓解期组IL-10水平明显升高,同时初发期组IL-10水平亦明显高于缓解期组,三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按SLEDAI评分将SLE初发期组患者分为轻度活动组21例、中度活动组30例、重度活动组12例,比较三组间IL-10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并且IL-10水平与SLEDA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IL-10参与了SLE的免疫损伤过程,且与病情活动及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朱强;朱明华;何敬之;王旭彦;罗俊;王浩;刘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临床心理护理路径在改善癌痛患者心理障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住院的中、重度终末期癌痛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126例,根据焦虑和抑郁状况分为焦虑组(72例)和抑郁组(54例)。对两组患者施行自制式临床心理护理路径干预,10d后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疼痛程度,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状态和疼痛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126例患者经干预后有58例转为非焦虑和非抑郁状态,两组患者经干预后心理障碍好转率分别为54.2%和35.2%,干预前疼痛评分分别为6.49±0.21和7.27±0.28,干预后评分分别为3.09±0.33和4.74±0.23,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干预后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临床心理护理路径对合并心理障碍的癌痛患者的效果明显,焦虑状态的患者心理障碍和疼痛评分好于抑郁状态的患者。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绪状况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计划。
作者:王丽丽;袁玲;丁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对照1组( B组)、对照2组( C组)各50例。三组均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予以尤瑞克林、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B组予以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C组予以常规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14d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和总有效率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尤瑞克林、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塞疗效较好。
作者:周晶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索胃癌患者加强营养及饮食护理治疗的必要性,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和起到的作用,以及心理护理等对身心康复的作用。方法饮食指导与饮食护理结果术后的护理对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结果总结了胃癌患者术前、术后的饮食护理,包括食物的选择、个性化的饮食结构,少量多餐等。结论认为饮食护理在胃癌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良好得当的饮食护理对胃癌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喻杨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经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子宫切口妊娠患者82例,将其按奇、偶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用药方法行终止妊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行终止妊娠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相比较院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包块消失时间、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患者住院治疗时间相比较院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相比较院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经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方法应用于子宫切口妊娠患者治疗中,其具有出血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周期短、治疗效果明显等优点,利于减轻患者痛苦与节省医疗资源,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作者:杨艳英;王秀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精细护理模式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4年6月60例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如保暖、维持有效呼吸、病情观察、预防感染,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精细护理,包括鸟巢护理、喂养指导、健康教育、集中护理、暗室护理、心理安慰、出院指导。结果实验组早产儿每日进奶量、每日睡眠时间、体重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精细化护理模式能促进早产儿正常发育。
作者:姚明;涂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外阴营养不良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粘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以外阴奇痒、皮肤变化为特征,治疗困难,易复发,给广大患病妇女带来巨大痛苦。本病为慢性病变过程,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十年。国外Goldstein等[17]近年对1675例患者进行调查,统计该病的发病率约1.7%[1]。国内仅陆大春等[2]报道了对当地35002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中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1236人,发病率为3.53%。
作者:饶梅冬;柯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详细阐述股骨头坏死后骨修复不全的修复过程及引起骨修复不全的因素。从股骨头坏死后的病理过程,引起股骨头坏死骨修复不全的力学结构,新生血管,骨原细胞系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结论股骨头坏死后的骨修复过程影响着股骨头坏死的转归,明确骨坏死后的修复过程以及无效性骨修复的原因对早期干预股骨头坏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乐怡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可调钠在血液透析中预防低血压的作用及临床护理对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低血压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析(透析液钠浓度为138mmol/L),观察组采用可调钠透析(透析液钠浓度采用先上升后下降型曲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透析中血压及其他并发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后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超滤量明显小于对照组(<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钠透析可有效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产妇产后抑郁因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60例产后抑郁症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60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分析产后抑郁的因素以及提出护理对策。结果两组在健康知识掌握、分娩、生理、新生儿、情感支持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取相应护理对策进行护理,避免产妇抑郁情绪的复发。
作者:张晓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42例临床伴难治性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低频rTMS联合奥氮平治疗,对照组单用奥氮平治疗,疗程8w,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w进行评定,采用听幻觉量表(AHR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w后研究组幻听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疗效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奥氮平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症状,且安全性高;联合治疗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段媛卿;王文泽;王继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临床上当产妇在产后2h内出血量超过400ml或者产后24h出血量达到或者超过500ml即可确诊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医院妇产科常见重症并发症,位于引起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通常是受子宫因素、软产道因素、胎盘因素以及产程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临床上稍微忽略或处理不当,救治不力就会造成产妇休克性死亡。因此,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保障产妇和新生儿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分娩生产后出血的产妇154例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