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容;张卫萍;涂星
目的探讨联合吸入长效抗胆碱能药及支气管扩张剂COPD稳定期的疗效。方法100例COPD稳定期患者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特布他林气雾剂(喘康速)定量吸入(MDI)200ug,1次/8h。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噻托溴铵18ug,1次/d,疗程12w,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动耐力6min步行实验(6-MWT)测定结果及肺功能第1s用力呼吸量(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1/FVC)、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噻托溴铵治疗COPD,表明联合用药可改善肺功能,提高机体耐受力与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祖旺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讨论临床护理干预应用在监护室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中的护理方案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治疗的80例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随机的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只采取常规护理手段,而观察组则在该前提下实施护理干预手段,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80.0%;而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5.0%,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应用在监护室神经重症意识障碍患者中具备着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闫朝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2月我院接收的84例更年期功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治疗中对照组使用单药甲基睾丸素,观察组使用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各自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复发率和临床疗效。结果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讨论将米非司酮联合甲基睾丸素应用于对更年期功血的治疗中,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杨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净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肾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肾衰竭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血液净化治疗,研究组运用血液净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7凿后,研究组患者的CCR、Cr、BUN、UR、尿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净化联合前列地尔用于急性肾衰竭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佳,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是治疗急性肾衰竭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术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护理观察要点与护理经验。结果通过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严密的临床护理观察,同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心力衰竭复发率与死亡率,有益于患者预后。结论通过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严密的临床护理观察,同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益于患者预后。
作者:项剑虹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中风康复期患者中西结合护理对功能恢复产生的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我院心脑病科中风病住院患者508例,其中男268例,女240例,年龄38~85岁;病程6个月~10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证的诊断标准。均采用我科制定的中西结合护理措施。结果中西结合护理可使中风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明显提高。结论在护理工作中,根据病情对中风患者辨证用餐,做好情志护理,加强各方面功能锻炼以及合理有效地中医康复疗法是中风患者得以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亚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无抽搐电休克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26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予齐拉西酮治疗,研究组63例予无抽搐电休克联合齐拉西酮治疗,两组均采用BPRS量表及TESS副反应量表进行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MECT对记忆力的影响,并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BPRS总分、TE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69.83%,显著高于对照组58.7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第1dWM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于第1w及第2w时恢复。结论无抽搐电休克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汪广阔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盆腔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在治疗依从性、临床满意率、生活质量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作者:张梦琼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GSK-3β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WISTAR大鼠复制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破血填精法在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大鼠血肿周围组织GSK-3β信号通路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和受试药各组大鼠在给药1d和3d后能明显改善大鼠神经系统体征,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给药第3、7、14d,与模型组比较,受试药高剂量和中剂量均明显增加了损伤脑区GSK-3β信号通路表达数量(<0.05或<0.01,<0.05)。结论破血填精法方剂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调高脑出血血肿周围损伤组织中GSK-3β信号通路表达有关。
作者:程远;赵建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塑形钛网与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EH复合材料)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骨修补术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侧颅骨缺损修补时间,EH复合材料组颅骨修补时间明显少于塑形钛网组(<0.05);EH复合材料组所需钛钉数及材料费显著少于塑形钛网组(<0.01);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0.05)。结论EH复合材料组织相容性和骨结合性较好,整容效果好。钛合金组织相容性好、性质稳定,但价格稍昂贵。应根据患者颅骨缺损部位、大小,经济条件等选择理想的颅骨修补材料,努力避免或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沈建;佘晓春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NSTEMI)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选取62例UA和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病情分级,及时给予药物、介入治疗,观察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记物明显升高,规范治疗后心绞痛分级明显改善。结论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可作为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积极合理的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海尔尼沙·肉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利用256层螺旋CT的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探讨减少冠状动脉CTA有效辐射剂量的方法。方法将10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50例纳入研究,比较两组获取有效图像质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比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的有效辐射剂量平均低69.7%。结论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可以显著减少有效辐射剂量。
作者:郭静清;李祖坤;宋光毕;陈宝光;陈红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化疗药物外渗在肿瘤化疗治疗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若发生外渗现象,肿瘤患者往往会出现身体不适感。例如局部红斑、组织坏死、溃疡长期难以愈合等。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起泡性化疗药物所引发的外渗症状具有较为严重不良后果,往往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组织坏死现象,病程迁延不愈,使得患者产生极严重心理及生理压力。所以对化疗药物外渗进行有效预防及护理在临床患者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丁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通过分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归纳总结消化系统肿瘤及其转移机制,分析其转移的形式、步骤和主要方式,并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年龄和大便性状、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三个方面对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概括介绍,以提高该类肿瘤的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以及为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7月~2014年7月135例确诊为消化系统肿瘤的病例的临床诊疗资料,根据WHO制定的消化系统肿瘤临床分期标准,将0、Ⅰ期确定为未转移组,Ⅱ、Ⅲ、Ⅳ期确定为转移组,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年龄和大便性状、肿瘤的大小和数目、肿瘤相关的淋巴管密度分别是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消化系统肿瘤的主要发病年龄是在40岁以上,并且伴随有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同时在临床检测中可以看到肿瘤大小和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变化,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对于消化系统肿瘤转移的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段丽芳;杨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足踝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收集的43例患者行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骨折现象的足踝隐匿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43例患者进行检查,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经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检查发现33例(76.74%)骨折,共累及35例(81.40%),其中单发骨折14例(32.56%),多发骨折19例(44.19%);CT检查主要表现在局部骨皮质、骨小梁的中断以及相应部位骨质缺损和小骨片撕脱;撕脱骨折15(42.86%)、纵行骨折7(20.00%)、横行骨折6(17.14%),斜形骨折8(22.86%)。结论足踝隐匿性骨折采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可有效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凤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与探讨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中的效果及其对循环微小RNA-92a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对比研究法,对其血脂异常、他汀类治疗效果、治疗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以及对循环微小RNA-92a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结果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冠心病患者LDL-C有95.9%未达标率,应该得到而没有获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为47.5%,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LDL-C达标率达到39.2%。非治疗组LDL-C明显高于他汀类药物治疗组。 SAP(稳定型心绞痛)合并DM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明显比未合并DM者高,<0.05;他汀类药物治疗心绞痛合并DM的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明显比非治疗患者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非治疗者和他汀类药物治疗SAP未合并DM患者的循环微小RNA-92a表达没有明显差异性,>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对冠心病患者LDL-C水平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而合并DM是对SAP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循环微小RNA-92a表达进行有效调控,能够有效减轻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张启周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从而为高血压病的有效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方法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随机选取某社区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接受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上述两组间患者在接受不同措施后的效果情况。进一步对相关指标如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遵医率以及血压的控制情况等进行两组间比较,其中计数资料进行字2检验统计学比较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统计学比较分析。如果值小于0.05,则说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可靠。结果在对于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方面,实验组患者对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百分比值分别为94%与82%,经过统计学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遵医行为方面,实验组患者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遵医人数占各自组总人数百分比分别为88%和70%,经过统计学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压的控制水平上,实验组患者在干预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分别为(128.5±2.1)mmHg和(81.2±1.5)mmHg,而对照组两组血压值分别为(143.8±2.9)mmHg和(90.3±2.6)mmHg。实验组控制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于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而且也可以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比重的提高,同时对于血压的控制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蒲明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护理工作当前面临诸多困难,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建设和完善住院护士总制度,加强护理过程环节管理,能有力破解目前存在的多个护理问题,大力提升医疗机构整体卫生护理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陈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究舒适护理干预在肺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肺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舒适护理干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为16例、满意为9例、比较满意为4例,不满意为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后,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为6例、满意为7例、比较满意为3例、不满意为14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对总满意度为53.33%,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肺心病患者,给予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降低患者的痛苦,并有效维护护患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作者:曹秋贵 刊期: 2015年第14期
微创痔疮手术(PPH)又称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是建立在肛垫学说基础上的,运用吻合器治疗环状脱垂痔的新技术。它通过对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进行环形切除,有效治疗重度脱垂内痔。PPH手术与传统疗法不同,它并不直接处理痔本身,而是用一种从美国进口的特殊器械,将痔上方的直肠粘膜脱垂带作环形切除,同时也阻断了直肠末端动静脉的终末吻合支,从而消除了痔疮发生的根源,因此效果比较理想。因此,近年来在各大医院广泛应用,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探究微创治疗痔疮手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简国艳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