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频心电图在诊断隐匿型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100例分析

迪丽努尔·买买提伊明;都雯;王利民

关键词:隐匿型冠心病, 高频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心电图(HF-ECG)在隐匿型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收治的非隐匿型冠心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两组患者均分别给予ECG和HF-ECG检测。结果两组ECG和HF-ECG检测的特性无明显差异(P>0.05),但HF-ECG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明显大于ECG(P<0.05),且观察组高频切迹总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心电图在隐匿型冠心病中的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导尿和留置气囊导尿管的护理体会

    导尿和留置气囊导尿管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它具有操作简便、容易固定、不易脱出、外阴部清洁而深受医护人员及患者欢迎。导尿管也由以往的单腔发展为双腔、三腔气囊管,但留置导尿属于有创操作,如何减少并发症,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是护理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现对其综述如下。

    作者:伍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分析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方法,为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学龄前儿童患者128例,其中检查出现龋病患者45例,调查影响龋病发生的相关因素,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做出相适应的预防措施。结果性别与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生没有关系,P>0.05,学龄前儿童龋病影响因素与年龄、刷牙次数、甜食习惯等存在关系,P<0.05,经过一年的龋病预防工作,来我院就诊的儿童患龋病的发病率降低为26.2%。结论预防龋病的主要方式时按时刷牙,少吃甜食。

    作者:尚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分析临床中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表现以及护理

    目的:探究临床中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表现。方法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患者在心理分析干预后心理状态都有所好转,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对冠心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胡萌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病变经阴道超声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7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76例,将其经阴道超声检查跟病理诊断结果给予比较分析。结果与患者术后的病理诊断对比,经阴道超声诊断的总符合率是81.6%。经阴道超声诊断显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血流显示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癌血流显示率(<0.01),且动脉阻力指数(RI)明显小于子宫内膜癌(P<0.05)。结论子宫内膜病变运用经阴道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可以清晰地显示出病变血流信号,临床诊断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媛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后路间接复位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经后路间接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及椎管形态面积的变化,探讨间接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京山县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采用后路间接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w及术后18个月取内固定后行X线片及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高度及测量伤椎平面的椎管面积及伤椎相邻上下椎管平均面积,计算伤椎椎管骨块占位率。比较术前、术后1w及术后18个月椎管骨块复位程度。结果20例患者均随访1~2年,均获得随访,X线片复查示术后椎体前沿高度明显增加,Cobb角明显减小。9例术前D级患者均恢复到E级,其余患者神经功能至少恢复1级以上。术后1wCT复查显示椎管骨块占位率由术前(30.9±13.8)%减至(10.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管骨块占位率减至(6.3±3.9)%,与术后1w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间接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明显有效减少椎管内骨块占位率,经过术后一年重塑形椎管面积接近正常水平。

    作者:谢炎秋;蒋本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上肢手术气囊止血带压力的个体化研究

    目的:应用血氧监测仪连续监测设置上肢手术止血带充气压力,观察该方法的止血效果。方法小儿上肢手术患者50例,男女不限,年龄5~11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试验组采用连续血氧监测,根据血氧监测仪的动脉波设定充气压力,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设定25.0kPa~33.3kPa。记录充气压力、时间,观察止血效果和止血带损伤情况。结果试验组止血带充气压力小于对照组(<0.01),两组止血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止血带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1)。结论连续血氧监测设置上肢止血带充气压力能够达到良好止血效果,减少止血带损伤的发生,更好地确定个体化的止血带压力。

    作者:刘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临床药学服务方法研究新进展

    目的:对临床药学服务方法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此推动临床药学的发展与长足进步。方法对各种临床药学服务文献进行查阅,对药物使用评估、药学监护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等临床药学服务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评价。结果在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中存在很多种不同的服务方法,临床药师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服务方法为其提供临床药学服务。结论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对于合理用药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方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哮喘51例的诊治

    目的:总结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加强对儿童哮喘治疗及预防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51例哮喘患儿临床资料整理,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指导患者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改善体质,预防反复发作,有望达到完全控制。

    作者:李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大剂量环磷酰胺及雷公藤治疗蛋白尿的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大剂量环磷酰胺(0.6~0.8g)治疗不同类型肾炎性蛋白尿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选取我院30例不同类型肾炎患者(24h尿蛋白大于1000mg),确诊后给予患者环磷酰胺0.6~0.8 g/m-2·月-1,连续应用累积量达到6~8g,同时给予雷公藤10mgtid及综合护理干预,16月后观察患者24h尿蛋白量、肾功能及血白蛋白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疗效显著。结论肾炎蛋白尿的治疗必须坚持合理的药物配合综合护理,才能达到良好效果,有效控制蛋白尿,延缓肾硬化。

    作者:姜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日常护理

    目的:研究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日常护理措施,分析其对患者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基本资料和康复期的日常护理方法、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康复期日常护理之后,痊愈21例,好转16例,护理的有效率为92.5%;且患者在康复期护理过程中,无1例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者机体不良反应。患者出院之后,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期,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感染预防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日常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满意的预后效果。

    作者:徐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肝储备功能检测中两种注射针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研究两种注射针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肝储备功能检测试验的门诊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套管针组55例、头皮针组55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门诊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试验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调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管针组在价格上高于头皮针组100.58元。结论综合比较后,门诊患者在进行肝储备功能检测时更倾向于使用头皮针。

    作者:伊展;贺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100例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

    目的:通过对100例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分析慢性胃溃疡在临床护理方面的做法,总结临床护理的经验。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本次调查分析的100例慢性胃溃疡患者,经过医护人员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都属于临床痊愈出院,没有出现胃穿孔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结论对患者给予积极的帮助,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对治疗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肖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四维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和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四维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和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效果。方法将10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锁骨上入路组,对照组为锁骨下入路组,每组50例,均在四维超声引导下进行阻滞,记录比较两组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成功率及阻滞有效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相较,麻醉维持时间和麻醉成功率无差异(P>0.05),阻滞操作时间延长(P<0.05),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P<0.05)。结论四维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定位准确、迅速,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入路方法,尤其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更为有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顾志伟;胡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帕金森病痴呆患者脑电图特点及其痴呆与脑电活动的关系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痴呆患者脑电图特点及其痴呆与脑电活动的关系。方法从本院2012年8月~2014年5月收治的帕金森病痴呆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进行研究,设为观察组,并选择60例帕金森病非痴呆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在脑电图正常、轻度异常以及重度异常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痴呆程度和EEG异常程度有关(均<0.05);两组在脑电图α波地波幅和低频率以及低指数还有存在泛化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在EEG快波(β波)与慢波(?、δ)出现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以?、δ波为明显(均<0.05)。结论帕金森病痴呆患者脑电图具有一定的特点,其痴呆与脑电活动存在关系,临床可以利用脑电图来判断帕金森病患者的痴呆严重程度等。

    作者:覃君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T后处理技术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后处理技术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中央型肺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肺部良性疾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给予螺旋CT扫描与后处理。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CT诊断准确48例,准确率为96.0%;而对照组50例患者CT诊断准确47例,准确率为94.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T征象形态、内部结构特征、界面特征、临近改变比例与对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后处理技术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根据CT征象的不同判定疾病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宏亮;于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海拔地区小儿特大面积烧伤1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治疗小儿特重度烧伤合并脓毒血症的临床治疗。方法选用敏感抗生素,实施早期肠道营养,肉芽创面形成后积极手术封闭创面原则,结合临床综合措施治疗。结果69 d创面痊愈出院,局部遗留瘢痕,大关节活动性良好,外观及功能正常。结论选用敏感抗生素,积极的创面处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大面积烧伤小儿烧伤的关键。

    作者:张贺男;李毅;晁生武;张毅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导致的临床不良反应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导致的临床不良反应。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诊治的100例临床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不良反应情况、临床表现,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涉及了1~4代的头孢类药物的6个品种,其中头孢替唑钠发生不良反应多,神经系统不良反应22例,占22.00%;消化系统不良反应20例,占20.00%;二重感染16例,占16.00%;过敏反应患者18例,占18.00%;肾功能损害患者13例,占13.00%;其他11例,占11.00%。其中有50份的治疗方案为不合理,占总数的50%,其中多为配伍不当,占26%。结论虽然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所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也应引起重视,医务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应做好相应的一系列预防工作,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李建斌;高应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阑尾炎手术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对阑尾炎手术临床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所收治的阑尾炎采取手术治疗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论实施全面整体的阑尾炎手术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并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机体的康复进程也可加快。

    作者:方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婴幼儿腹泻重度脱水液体治疗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液体治疗方法对婴幼儿腹泻重度脱水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全年所收的42例婴幼儿腹泻重度脱水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液体治疗方法发现42例患有严重腹泻的婴幼儿患者全部转危为安。结论对婴幼儿来说腹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情,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重度脱水,而液体治疗法可以快速有效的缓解婴幼儿患者的病情,使患者可以快速康复。

    作者:和建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可唤醒麻醉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可唤醒麻醉的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4例实施斜视矫正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2例予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研究组82例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围术期HR、SBP、DBP指标、术中并发症及唤醒时间。结果研究组HR、SBP、DBP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唤醒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可唤醒麻醉,可有效缩短唤醒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曾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