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峻
目的:浅谈B超在产科临床胎儿异常状况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本文选取2000例B超检查孕妇,在检查时孕妇排尿后将腹部充分暴露,选取仰卧位姿势,采用探头在腹部位置进行多角度扫描和检查,对其结果加以分析,并且对经过分娩证实胎儿异常情况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对分娩确诊和B超诊断结果大小加以对比分析,发现B超确诊的胎儿异常状况有30例,分娩确诊的胎儿异常状况有32例,其中出现了2例漏诊情况,包括1例颅脑、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患者,1例消化系统畸形患者,其准确率达到了93.75%,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胎儿水肿症状、心脏畸形、唇腭裂、肢体畸形、泌尿系统畸形、多发性系统畸形以及腹部肿块等其他多种类型的胎儿异常状况。结论 B超检查在产科胎儿异常情况诊断过程中有着较高的诊断效率,胎儿异常在临床诊断时要求较高,因此采用B超诊断方式是当前诊断效率较高、误诊率低,及时发现胎儿异常的一种主要方式,在临床中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高小刚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乡镇基层医院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状况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乡镇基层医院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使用的抗生素种类、用量和联合用药情况。结果在600例住院患者中,有487例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率为81.17%,主要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有77例用药不规范,占抗生素的15.81%。结论乡镇基层医院的住院患者选用的抗生素种类较为集中,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抗生素使用的频率高。但是因为长期用药、用药剂量不合理导致抗生素用药不规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作者:冯森亮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天疱疮并发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我院天疱疮并发感染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程序,检索相关文献,选择佳护理证据,并结合临床经验及患者需求,制订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共收集26例天疱疮并发感染患者经治疗及循证护理后17例临床治愈出院,8例好转,1例因原发宫颈癌放弃治疗,愈转率96.15%。结论对天疱疮合并感染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措施,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杨素莲;张云青;陈巧萍;区凤仙;陈海燕;陆春;赖维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抗-HCV-IgG与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在丙型肝炎(HCV)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6例HCV待查者血清标本,同时采用CLIA法检测抗-HCV-IgG抗体和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载量。结果106份标本中HCV-RNA阳性率为27.4%(29/106),抗-HCV-IgG阳性率为25.5%(27/106),符合率为82.8%(24/29),经χ2检验,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IgG阳性检出率随着HCV-RNA病毒载量的增高而升高。结论 CLIA法检测抗-HCV-IgG抗体与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在丙型肝炎诊断中无显著差异,但两者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联合运用能有效降低单独使用的漏检风险,提高检出率,为临床诊断HCV感染提供可靠性依据。
作者:王江南;张小莲;杨光;张起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这种护理方法对患者临床结局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2例(2013年3月~2015年10月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实施护理。结果①经研究了解到,观察组的颅内水肿、负面情绪、排尿困难、颅内出血、睡眠障碍、运动障碍患者数量均小于对照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待手术时间、第一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48 h内死亡、总死亡率分别为4.35%、6.52%,对照组为23.91%、30.43%,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急诊护理流程的应用可使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结局得以改善,控制并发症发生风险,使住院时间缩短。
作者:冯娟;范萍;代月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双黄连粉针联合思密达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9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思密达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黄连粉针联合思密达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65%(44/46),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6.09%(35/46),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止泻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35±0.47)d、(3.16±1.06)d,均短于对照组的(3.41±0.38)、(5.34±1.12)d,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黄连粉针联合思密达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曾宪铭;陈永昌;黄丽芸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PDCA循环在儿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4年4月~2015年7月,选取我院15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方法与传统护理管理方法,分析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临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方法的护理质量评分为(90.7±3.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方法的(87.4±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方法非常满意患儿占比60.76%(48/79)、满意度97.47%(77/7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方法的42.47%(31/73)、87.67%(64/73),且其不满意程度占比2.53%(2/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3%(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护理管理方法能够显著改进儿科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临床满意程度,在儿科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魏贵红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电动吸乳器结合手法治疗对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作用。方法本组病例均来自我院自2013年9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分配的原则,将产妇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产妇均给予专门的产科宣传教育,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方式,指导并协助产妇进行正确挤奶,观察组产妇采用电动吸乳器结合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在24 h内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产后第1 d,两组产妇泌乳量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但产后第2 d、第3 d、第4 d泌乳量比较,观察组产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电动吸乳器配合手法治疗,可使产妇产后乳汁分泌提前始动,同时提高泌乳量,这对于增强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降低乳房胀痛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袁蔚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静脉留置针针眼感染的影响因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以2015年7月~12月在院新生儿作为观察组,采取感染预防对策;2015年1月~6月收治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级患儿针眼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针眼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引发新生儿静脉留置针针眼感染的影响因素较为明确,应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和规范操作流程。
作者:白丽琼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急性胃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胃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实验组)与手术治疗组(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治疗总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保守方式治疗急性胃出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对患者的伤害更小、治疗费用更低,容易被患者接受。
作者:袁立平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分析天麻素联合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8例后循环缺血伴眩晕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设计治疗方案时将单纯予以丹参川穹嗪注射液治疗的设为对照组(70例),将联合天麻素治疗的设为研究组(58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眩晕残障指数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8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DHI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但研究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伴眩晕患者行天麻素与丹参川穹嗪注射液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使其神经功能尽早恢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辜家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对36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已确诊的36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结果粘膜内癌20例,粘膜下癌16例。术后随访无淋巴结转移者26例,5年生存率92%(24/26);有淋巴结转移10例,生存率60%(6/10)。结论对于有胃病史的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系统检查是早期胃癌发现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志刚 刊期: 2016年第31期
新生儿黄疸因血中游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游离胆红素(即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未与白蛋白结合的部分)具有较强的亲脂性,能透过细胞膜,当它进入脑组织后,可产生胆红素的毒性作用而致胆红素脑病。故应及早治疗,一有黄疸即到医院就诊可减少后遗症发生。
作者:孙红丽;宋永芹;王永霞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行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血栓负荷现象,随机分为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治疗组(43例),同期应用替罗非班未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对照组(43例)。比两组术后患者的心肌梗死血管血流变化(TIMI分级)、术后2 h ST段回落程度、术后1 w及3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出血性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2 h ST段回落程度、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期间出血性并发症以及术后1w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3月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内径随访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PCI术可以改善STEM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再灌注,还可以提高患者术后左心室功能。
作者:李兆伟;刘俊;陈金国;张军;周利民;李峰;李开如;杨体霞;方春梅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肠梗阻治疗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2013年7月~2015年12月在市中医院外科工作期间对科室收治的31例肠梗阻患者进行严密病情观察、胃肠减压、中药胃管灌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敷脐、营养支持等治疗与护理。结果31例患者经中医保守治疗与护理,均恢复排气、排便,起效时间为2~4 d。结论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肠梗阻治疗,对患者恢复肠道功能收到较满意效果。
作者:陶蓉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臭氧消融术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做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手术后临床治疗效果,并总结其相关的护理方法。结果经治疗后92例患者中,显效71例,占77.2%,有效17例,占18.5%,无效4例,占4.3%,总有效率为95.7%。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行臭氧消融术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黄风秀;马晓娟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分析HIV感染合并慢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的病原微生物,为患者提供佳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6月我中心HIV感染合并慢性腹泻患者65例的粪便作为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分析。结果65例标本中存在51份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真菌的检出率47.06%,比例大。其次是隐孢子检出率21.57%,之后是分歧杆菌17.65%,空肠弯曲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检出率分别是5.88%、7.84%。结论在对HIV感染合并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发现主要以真菌、隐孢子、分歧杆菌、空肠弯曲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为主,为患者积极寻找致病菌,为患者提出及早的预防以及治疗方案。
作者:买日叶木古丽·吐尔逊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来我院治疗的PD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给予一般的常规神经内科的护理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增加个性化护理的内容。结果通过个性化护理后,观察组的评分在出院的12个月内的间隔调查内质量评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玉兰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阴道炎护理中健康教育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120例阴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干预应用在阴道炎护理中,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念华 刊期: 2016年第31期
目的: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伴Modic改变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伴Modic改变盘源性下腰痛患6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本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的患者应用椎间盘射频靶点热凝消融术+臭氧消融术进行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围术期进行中医辩证治疗,经术前评估排除禁忌症后应用椎间盘射频靶点热凝消融术+臭氧消融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时间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治疗组的患者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以及功能障碍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中医辩证与椎间盘射频靶点热凝消融术+臭氧消融术联合治疗的方法对伴Modic改变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
作者:韦茂盛 刊期: 2016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