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平
目的:探索不同乙肝五项模式下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检测结果的阳性率以及HBeAg+与HBV-DNA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189例患者,采用ELISA法对患者进行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的检测,采用PCR法检测患者的血清HBV-DNA。结果大三阳的HBV-DNA阳性率为83.33%,明显高于小三阳(38.82%)和小二阳(30.77%)的阳性率,<0.05;在性别因素上,男女性的各个模式下的HBV-DNA阳性率差异不明显,跃0.05。随着HBeAg浓度的升高,HBV-DNA的拷贝数也升高。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五项检测结果与血清HBV-DNA检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将两种检测方法联合使用有助于临床上对乙型肝炎的确诊,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作者:常凤霞;马晓莉;丁国祥;罗莉渊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桥本甲状腺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另筛选我院体检健康人员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根据超声影像结果进行诊断。结果高频超声确诊62例,确诊率为91.18%,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根据超声形态学特点将其分为5类,其中轻型病变性21例,弥漫回声减低型18例,结节型13例,局灶回声减低型9例,萎缩性7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甲状腺上动脉PSV、ED、RI指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桥本甲状腺炎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并且可根据超声影像特点进行疾病分型,有助于病情的准确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指导与选择。
作者:韩莉莉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成人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患者依达拉奉联合丁苯肽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单一的降纤酶治疗。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治疗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依达拉奉与降纤酶联合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脑循环,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为脑梗死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玉艳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实行视频探视系统后的效果。探讨既满足家属的需求又杜绝了病房内交叉感染的新型ICU探视与管理模式。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我院于2012年7月1日正式采用实行视频探视系统。现将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入室探视方式,将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视频探视方式;比较两个期间监护室空气,物品表面及探视人员手的细菌数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监护室空气培养、物体表面细菌数及探视人员手采样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探视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86,<0.01)。结论实行ICU视频探视系统及针对行的实施探视制度的宣教后,对于医护人员普遍关心的由于频繁探视导致的交叉感染问题得以解决,更加满足患者及家属对探视的心理需求,缓解了家属的焦虑情绪,充分发挥了患者家庭及社会支持的作用。应用视频探视效果好,在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芦颖 刊期: 2016年第27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抗生素的使用率增加,肺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正发生着变化,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真菌等不同病原致病后应对措施不同,缺少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也居高不下。如何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致死率,是当下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临床问题[1]。我科自圆园员3年员月~2015年6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粤耘悦韵孕阅)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陨孕云陨)的高危79例患者进行了真菌员,猿原茁原阅-葡聚糖(郧试验)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郧酝试验),旨在早期诊断。
作者:谢军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15年2月~2016年2月146例骨科手术患者疼痛护理,加强患者疼痛教育,正确认识疼痛,准确评估,及时采取心理干预、物理、药物等止痛措施。结果146例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有效。结论对骨科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疼痛护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增加患者舒适度,对疾病的恢复和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天利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总结分析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97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临床分期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NB患儿中男女比例1.425:1;首发症状为腹部肿块36例,发热27例,腹痛伴发热10例,腹泻4例,咳嗽伴低热10例,肢体关节疼痛6例,头痛2例,阴囊肿大1例,突眼1例;原发部位以腹膜后比例高(78.4%);接受治疗的共63例,根据分期及临床危险度分组不同采用化疗(15例)、原发瘤灶切除术(27例)、综合治疗(21例)。全组1年总生存率80.7%,2年总生存率57.9%,5年总生存率28.1%。结论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表现多样,就诊时常已发生转移。如能早期诊断,根据危险分组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黄晓阳;孙念政;张爱军;鞠秀丽 刊期: 2016年第27期
如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较为广泛,使很多疾病明确了病因,也使很多肺部疾病得到了治疗。由于此项检查是有创性检查,对操作者与配合者的技术要求很高,良好护理配合对预防并发症,提高检查成功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的护理准备工作及优质的护理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马绪伟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了解护理交接班中安全隐患因素及提出管理对策。方法分析和总结在护理交接班中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院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和管理因素。深化加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培养护士前瞻性思维,健全和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规范工作流程,加强监控等措施。结果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明显提高,护理交接班中的安全隐患因素明显减少,无严重事故发生。结论加强护士前瞻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从而降低护理交接班中的安全隐患,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潘胜娜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为有效改善患者贫血症状,临床观察康力龙、环孢素A联合补肾养血生髓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6月96例经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单一组48例,联合组48例,按挂号单双数进行分配。单一组使用环孢素A、康力龙,联合组在单一组用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养血生髓方。结果两组临床有效率相比联合组高达93.8%,单一组为83.3%,联合组较单一组疗效好,<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值差别无意义,>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各指标值改善程度好,<0.05。结论临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时采用康力龙、环孢素A联合补肾养血生髓方,患者治疗效果好。
作者:张永强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诊治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0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行鼻内镜下探寻出血点。有明确出血点者,行双极电凝治疗;对出血点不明确的,行鼻腔局部微填塞。结果出血部位依次为院鼻中隔中后部7例、嗅裂区7例、下鼻道6例、鼻底部2例、下鼻甲后端2例、中鼻道1例。5例未找到具体出血点。在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止血25例,鼻腔填塞5例,以中老年居多,30例均1次治愈,出院3个月内随访未再次出血。结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具有视“清晰,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
作者:钱小飞;陈建良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整理我院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室资料,探讨手术室感染的控制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812例外科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控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6例患者,常规组采用常规手术室管理,控制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PDCA循环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室感染控制效果。结果控制组手术室感染发生率1.97%,常规组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为3.21%,控制组手术室消毒合格率98.52%,常规组手术室消毒合格率86.69%,两组患者手术室感染率、手术室消毒合格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医院的外科手术室感染高危因素包括手术室管理不到位、消毒措施不到位与无菌化操作不到位等,通过PDCA循环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有效改善了患者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贺静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并评价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呼吸内科治疗的72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86.1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缓解。
作者:杨阳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研究产科护理新模式对分娩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诊治的52例产妇,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26例产妇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的26例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以及分娩时间等。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的26例产妇中,21例自然分娩,自然分娩率为80.77%,对照组患者中,15例自然分娩,分娩率为57.69%;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1小时内分娩率为69.23%,对照组为30.77%,两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分娩前及分娩中实施新型护理模式能够提升产妇分娩的信心及自然分娩的几率,给予产妇必须的鼓励和心理安慰,能够有效缩短产妇分娩时间,提升分娩质量。
作者:李慧 刊期: 2016年第27期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现代化高速工具的使用,意外事故的发生,导致截肢的手术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车祸的发生所导致的截肢手术十分普遍。因截肢多为突发事件,不仅造成肢体的疼痛不适,更使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其精神、心理的创伤远远超过器官功能的损伤[1]。我科对2011~2012年12例不同部位的创伤截肢术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及跟踪随访,效果明显。
作者:罗艳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诊治的184例糖尿病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92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92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后2h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指标。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2 h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对血糖进行控制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良好控制血糖水平,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胡爱宜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研究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从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非典型性脑膜瘤患者病历中选出61例,对患者病历进行研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并分析其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疗法,整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病灶多位于凸面、大脑镰旁,临床表现主要以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为主,少部分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以及语言障碍等。在CT检查下患者肿瘤形状无规则性,内部回声具有不均匀加强情况,在肿瘤周围的脑组织出现明显水肿;在磁共振检查下T1WI信号为低混、T2WI为高混,肿瘤边界模糊不清。利用手术治疗后1年内复发率为19.67%(12/61),2年内复发率为37.70%(23/61),两年内死亡率为3.28%(2/61)。结论非典型性脑膜瘤患者术后容易复发,且临床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因此需要提高对该类病症的重视程度。
作者:杨威;陈崇毅;吴波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探讨麻醉前补偿性扩容对手术患者血气分析及酸碱电解质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108例择期进行手术的麻醉分级(ASA)为I-III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的CVE方式为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的CVE方式为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CVE前、后血气情况以及酸碱电解质平衡状况。结果两组患者CVE前后pH、PaO2、HCO3-以及Lac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0.05)。 CVE前后两组患者的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跃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2%)低于对照组(31.4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在患者手术麻醉诱导前为其静脉滴注8 ml/kg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补偿性扩容,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麻醉诱导期的安全性。
作者:赖肖梅;王玉玲 刊期: 2016年第27期
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中国每年约有200万人发病,其中70%~80%人不能独立生活[1]。循证医学证明,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的有效途径,是脑卒中管理模式的重要环节。现代康复理论与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功能障碍,加快脑卒中的康复过程,降低护理成本,节约社会资源。目前,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要点是时间的长短,但调查显示,出院后患者的护理需求量在65%以上,达到94.12%[2]。社区康复指导是患者护理的延伸,对降低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家庭康复护理和放松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邱玉春;刘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7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住院及门诊的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手术方法(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40例,传统手术组40例),在其安全性、术式优越性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疼痛评分等方面,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组明显优于传统包皮环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术后不需要换药、切口愈合良好,外观美观,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术,手术更为简单、方便与安全,并发症少,效果更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聂军;罗卫平;胡孝庆;宋健康;蒋科;史涛;杭震宇 刊期: 2016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