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白血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

周俊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DIC, D-二聚体
摘要:目的 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与血液高凝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25例急性白血病不伴DIC患者(单纯AL组)及22例AL合并DIC患者血清中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含量,37例健康成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各组之间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AL组及AL合并DIC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纯AL组纤维蛋白原Fb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L合并DIC者Fbg水平较单纯AL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D-二聚体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单纯AL组凝血酶时间TT比正常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合并DIC者凝血酶时间TT显著高于单纯AL组(P<0.05).结论 AL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Fbg和D-二聚体可以作为诊断AL合并DIC时的指标.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硒元素与肺炎支原体的研究进展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通过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降低人体的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引发人类多种呼吸道感染及肺外并发症.含有硒元素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Px)及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能有效清除ROS,维持细胞内的还原态环境,帮助细胞抵抗肺炎支原体感染产生大量的ROS引起的氧化损伤及DNA损伤;同时,硒元素可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抵抗MP感染.

    作者:谭超;邹黎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开滦矿区2005-2012年煤工尘肺发病情况分析

    目的 浅析近8年开滦煤矿尘肺发病特点.方法 对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开滦职业病防治所尘肺诊断组新诊尘肺患者的检出数、检出率、构成比、发病年龄、接尘工龄及接尘工种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 8年来开滦煤矿共有46 091人受检,受检率28.52% (46 091/161 624),检出尘肺病人827例,尘肺检出率1.79% (827/46 091);2008年开滦尘肺病人检出率高,2009年开滦尘肺病人检出率低,2010、2011、2012年尘肺病人检出率趋于平稳,略有下降;尘肺病人平均发病工龄为(35.86±9.92)年,平均发病年龄(57.76±10.08)岁;主要接尘工种中,平均发病年龄以纯掘进工为短,主掘进工与纯掘进工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采煤工与纯采煤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尘肺检出率以Ⅰ期煤工尘肺居多,占尘肺总数的94.56% (728/827);Ⅱ期占煤工尘肺总数的4.72% (39/827);Ⅲ期占煤工尘肺总数的0.72% (6/827),新发尘肺中Ⅰ期与Ⅱ期比较,Ⅰ期与Ⅲ期比较,Ⅱ期与Ⅲ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8年来开滦煤矿尘肺检出率1.79%,新发尘肺中以Ⅰ期轻症为主;尘肺平均发病年龄超过工人退休年龄;众多工种中发病以煤矿混合工多,以纯掘进工的发病工龄短,辅助工种发病人数有上升趋势.

    作者:张连英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提高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量表(SCL-90)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对1 561名医学新生进行调查,用差异检验、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医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8%,医学新生的强迫、焦虑、精神病性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在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方面低于全国常模;不同性别中,男生的敌对、偏执得分高与女生,女生的恐怖、抑郁和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医学新生存在心理问题,不同性别的大学新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有差异;特质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

    作者:阴山燕;张瀛予;许梦晨;温子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与流动模式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现况,分析流动模式对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影响.方法 2012年7-10月,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在贵州省兴义市、七星关区、威宁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集中的工厂、建筑工地、服务场所随机抽取845名有性交行为的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一对一面访匿名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结果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商业性行为或临时性伴侣性行为或多性伴性行为)构成比为66.8%,高于汉族流动人口49.8%的艾滋病高危性行为构成比(P<0.01).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迁移类型、流动城市(镇)数等特征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苗族、布依族流动人口较汉族流动人口易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OR值分别为3.88,2.08;男性流动人口较女性流动人口、迁移类型为跨县或跨乡流动人口较跨省流动人口、流动城市(镇)数3个的流动人口较流动城市(镇)数1个的流动人口易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OR值分别为2.37,1.75,2.27,2.17;年龄≥35岁的流动人口较15 ~ 24岁的流动人口不易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OR值为0.55.结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概率高于汉族流动人口;迁移类型、流动城市(镇)数对艾滋病高危性行为有影响.

    作者:胡健;雷世光;薛婧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调查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Hp感染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phospholipaseA2,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93例和健康体检者368例,分别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所有受试者的Hp感染情况,分析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MPO、Lp-PLA2水平,同时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hs-CRP水平.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x2=30.98,P<0.01),Hp感染增加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OR=2.30,95%CI,1.71~ 3.10);无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中还是在健康对照组中,Hp感染者血清中MPO、Lp-PLA2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Hp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s-CRP、MPO和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Hp慢性感染可能诱发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血清中MPO、Lp-PLA2和hs-CRP水平升高,从而诱导血管壁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艳;雷鸣;夏先考;杨丽;汤兰桂;郑睿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EB病毒感染和胃癌发生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EB病毒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同时了解患者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对EB病毒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2年4月于某院行胃癌胃大部切除的患者标本68例作为研究标本,采用PCR体外扩增的方法,分别对癌症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EB病毒DNA的检测,比较2组的阳性率,同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不同肿瘤分化程度、不同生活习惯的患者EB病毒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在选取的68对标本中,经过EB病毒DNA检测,胃癌组织中EB病毒阳性有17例,阳性率为25.0%,癌旁组织中EB病毒阳性有6例,阳性率为8.8%,2组EB病毒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2,P<0.05).不同年龄及不同分化程度的患者胃癌组织的EB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性别的患者胃癌组织EB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及饮酒者胃癌组织中EBV阳性率高于不吸烟及不饮酒患者(P<0.05).结论 EBV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EBV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还与性别、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

    作者:乔晓娟;李昊昌;李云霞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乳腺癌术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乳腺癌术后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别给予同步放化疗治疗及单纯化疗.结果 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6%和6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4,P=0.032).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2年生存率为63.3%和41.1%(x2=5.164,P=0.029),2组的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步放化疗组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贫血及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与单纯化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步放化疗可提高乳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不良反应与单纯化疗相近.

    作者:王征;张娟;叶新平;饶石磊;张浩;李伟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西宁市室内氡浓度水平调查

    目的 调查西宁市室内氡浓度水平.方法 用氡连续监测仪对西宁市4区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室内进行监测.结果 西宁市室内氡浓度水平范围为6.7~ 95.55 Bq/m3,室内平均氡浓度水平为31.41 Bq/m3.结论 西宁市室内平均氡浓度水平低于全国室内氡浓度平均水平,室内氡浓度水平随着建筑年代的靠近呈上升趋势并且冬春季室内氡浓度水平明显高于夏秋季

    作者:王合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16种有机物

    目的 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种有机毒物的方法.方法 用活性炭管采集样品,经CS2解吸,通过DB-FFA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以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结果 本法可同时分离测定空气中16种有机组分,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99 5以上,检测限为0.45~12.52μg/ml,加标回收率在80%~ 103%之间.结论 本法能同时快速准确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多种有机化合物.

    作者:王曙光;张冬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扬州市江都区2004-2012年梅毒疫情分析

    目的 根据2004-2012年扬州市江都区梅毒疫情报告结果,分析梅毒的发病率及疫情形势,为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4-2012年江都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上报的梅毒原始卡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疫情网的相关数据资料,分析各型梅毒的年发病率及人口构成.结果 2004-2008年梅毒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开始有所下降.2004-2008年出现发病高峰,2009-2012年发病率有所下降,其中Ⅰ期、Ⅱ期梅毒发病数高,2004-2011年隐性梅毒逐年增加.在梅毒患者中,男性高于女性,发病人群集中在工人、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中.结论 普及性病防治知识,加强梅毒筛查及疫情管理,阻断梅毒垂直传播,实施综合管理是当前防治梅毒的主要措施.

    作者:戴翔;戴艳;王月萍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南昌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调查

    目的 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密切接触者中传播的可能性.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定义和办法,发现和确定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3年南昌市发生的禽流感病例,在发病前无外出史,且无病、死禽的接触史,共发现14名密切接触者及另1例可能相关联确诊病例,包括其家人、医护人员及同房病友.经过7d的医学观察,未发现密切接触者曾被感染.结论 南昌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期间,经空气、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的直接接触尚未造成人间传播,提示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人间传播的能力不强,但不排除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传播.

    作者:杨树;吴景文;周显凤;刘仰青;胡茂红;李辉;陈海婴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血站NAT检测试剂调查和血液筛检结果分析

    目的 对献血者进行血液相关病毒的核酸检测(blood-related virus' nucleic acid test,NAT)是成都市血液中心开展的血液检测新项目,为此,对选用的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和血液相关病毒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调查本中心及其他血站使用的病毒核酸检测试剂(NAT试剂),并对它们的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国外广泛使用美国Roche和Chiron公司生产的NAT试剂及检测系统,多年和大量的血液检测证明了Roche和Chiron公司NAT试剂的质量和品质,有效防止了病毒“窗口期”漏检,提高了血液安全.我国卫生部指定了国内外5个NAT试剂厂家为国内血站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提供试剂及和检测设备系统.在国内10多家血站进行的血液相关病毒核酸检测中,已检出病毒酶联检测处于病毒感染“窗口期”漏检的血液.一年来,本中心已进行了大量血液的病毒核酸检测,对NAT检测试剂的质量和品质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本中心开展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结论 立法推行血液病毒核酸检测,已证明能提高血液相关病毒的检测水平,进一步防止输血传染病,对提高我国的血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内血站NAT检测试点成功,将有力推动我国血液NAT检测的全面实施.

    作者:李执如;李文;高加良;赵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早发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对早发冠心病患者、晚发冠心病患者进行比较,从而探明早发冠心病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某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按照ATPⅢ对早发冠心病的定义,男性<55岁、女性<65岁者作为早发冠心病组,其余患者为晚发冠心病组,早发冠心病组患者共97人,晚发冠心病组患者131人.比较早发冠心病组与晚发冠心病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差异、慢性病患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的特点以及2组冠心病的病变位置分布特点.结果 早发组具有冠心病家族史者(35.05%)所占比例高于晚发组(13.74%);在对血脂指标均值进行分析时发现,早发组高密度脂蛋白均值低于晚发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晚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发组及晚发组病变动脉的数量也不同,早发组多为单支病变,晚发组单支、两支及三支病变所占比例基本近似,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547,P<0.001);早发组病变血管主要为左前降支,而晚发组除了左主干外,其余血管发生病变的比例近似,2组病变血管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857,P<0.001).结论 遗传因素对早发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与早发冠心病的发生有关,病变的血管数量及病变位置也与早发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作者:张巨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天津市试点推行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天津市试点推行FDC的治疗管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使用FDC的培阳肺结核患者216例、使用散药的培阳肺结核患者249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管理转归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散药组和FDC组在2月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85.1%和90.1%,在疗程末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89.1%和9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药组的丢失或迁出率21.7%,高于FDC组的11.1% (P<0.05).在完成治疗的病例中,散药组的治疗成功率为90.8%,FDC组为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方案更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散药组为10.4%,FDC组为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C组尿酸异常发生率低于散药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DC组患者,其异福酰胺、异福片、RFP、INH、PZA、EMB的使用量(月*人)比为1∶1.2∶0.4∶0.4∶0.3∶1.6.结论 抗结核FDC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与散药相比无差异,但在管理上优于散药;在推行FDC时,仍然还需注意散药的储备.

    作者:张国钦;商健;张玉华;李培艳;窦立文;秦莉;陈盛玉;钟达;傅衍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湖北省恩施已婚育龄妇女意外妊娠状况及发生原因

    目的 了解湖北省恩施州已婚育龄妇女意外妊娠状况及其原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以提高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在湖北省恩施州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对8 096名18~49岁已婚育龄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34.8%的已婚育龄妇女报告有意外妊娠史,累积次数1~9次,其中42.7%有2次及以上意外妊娠.5.6%的妇女报告近1年有意外妊娠,其中18~ 30岁妇女较高,为9.5%.近1年有意外妊娠的妇女报告近1次意外妊娠发生原因为:没有采取避孕措施(37.0%)、带环受孕(19.2%)、环脱落(16.7%)、安全期计算错误(10.0%)、忘记服避孕药(8.7%)、体外射精失败(2.2%)和其他原因(6.2%);不采取避孕措施的主要原因是事先没有准备(38.8%)、认为偶尔1次性行为不会怀孕(24.2%)、认为在哺乳期不会怀孕(15.8%).有意外妊娠经历的妇女中,78.6%报告近1次意外妊娠结局为手术流产,14.7%为药物流产,4.1%选择继续妊娠,2.5%为自然流产.结论 已婚育龄妇女中意外妊娠较为常见,手术及药物流产为意外妊娠主要结局,未采取避孕措施以及宫内节育器失效是意外妊娠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对采用宫内节育器的妇女进行随访与定期检查.

    作者:肖汉;吴连希;燕虹;李十月;宋铭;徐德龙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二十二碳六烯酸联合顺铂对人食管癌耐药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顺铂(DDP)联用对食管癌细胞Eca109/DDP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递增药物质量浓度持续作用诱导法建立耐DDP的食管癌细胞Eca109/DDP.DHA联合DDP作用于E-ca109/DDP细胞,MTT法检测Eca109/DDP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结果 递增药物质量浓度持续作用诱导6个月后,细胞可以在含1 μg/ml DDP的培养液中正常生长,其对DDP的耐药指数为15.886,所得细胞命名为耐DDP的食管癌细胞Eca109/DDP.单用DHA浓度≤1.560 μg/ml时,对Eca109/DDP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但与DDP 1μg/ml合用能显著促进DDP抑制Eca109/DDP细胞的增殖(P<0.05),并促进DDP诱导E-ca 109/DDP细胞周期改变、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周期表现为G1期细胞明显增多(P<0.05),S期细胞、G2期细胞明显减少(P<0.05);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DHA促进DDP抑制Eca109/DDP细胞增殖可能与改变Eca109/DDP细胞周期、增加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张徐宁;戴翠萍;夏前正;韩雪花;薛彩萍;沈雪峰;季宁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北京市流动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接种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考察2010年全国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简称“强免”)在北京市适龄流动儿童中的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改善流动儿童预防免疫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基于相关研究基础上的自编问卷,于2011年春运期间在北京各大火车站、汽车站对流动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在589个(8个月~ 14周岁)流动儿童的有效样本中,麻疹强免接种率为83.4%.在家里或上幼儿园、无兄弟姐妹、父母不知晓麻疹强免活动、父母对活动信任度低的儿童不接受强免的可能性较高.结论 流动儿童仍面临麻疹预防接种不足的风险.为提高流动儿童预防免疫的覆盖率,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教育机构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层面针对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递送的能力.

    作者:肖索未;陈彬莉;胡晓江;萨支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175件市售婴幼儿食品重金属铅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市售婴幼儿食品重金属铅含量.方法 按照北京市行政辖区进行随机采样,按GB/T5009.12-2010第一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结果 共采集样品175件,包括婴儿、较大婴儿和幼儿食品采集样品54件,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采集样品65件和婴幼儿罐装食品56件.铅元素的检测值范围在0.003 2~0.14 mg/kg,样品铅元素检测合格率100%.结论 北京市市售婴幼儿食品重金属铅无明显污染.

    作者:张杰;郑德生;滕克强;周国营;王大华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两分类诊断试验证实偏倚校正的研究进展

    对两分类诊断试验证实偏倚校正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着重介绍单个诊断试验和两个相关诊断试验在证实偏倚校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目前两分类诊断试验证实偏倚校正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发展前景.

    作者:苏春娟;闵捷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护理及脉冲电磁场干预对促进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及降低骨质疏松的影响

    目的 评价老年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治疗患者,应用低强度脉冲电磁场及规范护理流程,对促进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及降低腕关节骨质疏松程度和远期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集某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65岁以上老年女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8例,随机分为低强度脉冲电磁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比2组骨折愈合时间、骨质疏松、腕关节及前臂旋转范围及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经规范化护理流程及低强度脉冲电磁场治疗,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质疏松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Gartland-Werley评分优秀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低强度脉冲电磁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促进骨折愈合,降低骨质疏松,改善腕关节功能有明显作用.

    作者:钱月茵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