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天津市试点推行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应用效果分析

张国钦;商健;张玉华;李培艳;窦立文;秦莉;陈盛玉;钟达;傅衍勇

关键词:固定剂量复合制剂, 肺结核, 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了解天津市试点推行FDC的治疗管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使用FDC的培阳肺结核患者216例、使用散药的培阳肺结核患者249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管理转归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散药组和FDC组在2月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85.1%和90.1%,在疗程末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89.1%和9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药组的丢失或迁出率21.7%,高于FDC组的11.1% (P<0.05).在完成治疗的病例中,散药组的治疗成功率为90.8%,FDC组为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方案更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散药组为10.4%,FDC组为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C组尿酸异常发生率低于散药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DC组患者,其异福酰胺、异福片、RFP、INH、PZA、EMB的使用量(月*人)比为1∶1.2∶0.4∶0.4∶0.3∶1.6.结论 抗结核FDC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与散药相比无差异,但在管理上优于散药;在推行FDC时,仍然还需注意散药的储备.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湖北省恩施已婚育龄妇女意外妊娠状况及发生原因

    目的 了解湖北省恩施州已婚育龄妇女意外妊娠状况及其原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以提高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在湖北省恩施州进行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对8 096名18~49岁已婚育龄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34.8%的已婚育龄妇女报告有意外妊娠史,累积次数1~9次,其中42.7%有2次及以上意外妊娠.5.6%的妇女报告近1年有意外妊娠,其中18~ 30岁妇女较高,为9.5%.近1年有意外妊娠的妇女报告近1次意外妊娠发生原因为:没有采取避孕措施(37.0%)、带环受孕(19.2%)、环脱落(16.7%)、安全期计算错误(10.0%)、忘记服避孕药(8.7%)、体外射精失败(2.2%)和其他原因(6.2%);不采取避孕措施的主要原因是事先没有准备(38.8%)、认为偶尔1次性行为不会怀孕(24.2%)、认为在哺乳期不会怀孕(15.8%).有意外妊娠经历的妇女中,78.6%报告近1次意外妊娠结局为手术流产,14.7%为药物流产,4.1%选择继续妊娠,2.5%为自然流产.结论 已婚育龄妇女中意外妊娠较为常见,手术及药物流产为意外妊娠主要结局,未采取避孕措施以及宫内节育器失效是意外妊娠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对采用宫内节育器的妇女进行随访与定期检查.

    作者:肖汉;吴连希;燕虹;李十月;宋铭;徐德龙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巨细胞病毒的3种检测方法在诊断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评价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 (FQ-PCR)、化学发光法、HCMV-PP65抗原检测在小儿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FQ-PCR、化学发光法、HCMV-PP65抗原检测3种检测方法分析52例确诊HCMV感染及48例非HCMV感染患儿的尿液或血液标本,并对敏感性、特异性、总符合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P65抗原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总符合率均高于尿液FQ-PCR和化学发光,Youden指数与化学发光相同,高于PCR,误诊率低;化学发光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高于其他2种方法,漏诊率低;尿液FQ-PCR与PP65抗原这2种检测方法所测结果无相关性(x2=2.401,P=0.121),Kappa值为0.114,P=0.07,结果缺乏一致性;化学发光检测与PP65抗原这2种检测方法所测结果有显著相关性(x2=10.178,P=0.001),Kappa值为0.226,P=0.062,结果缺乏一致性;尿液FQ-PCR与化学发光这2种检测方法所测结果有显著相关性(x2=11.802,P=0.001),Kappa值为0.342,P=0.104,结果缺乏一致性;化学发光检测、尿液FQ-PCR和PP65抗原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0.695和0.676.结论 PP65抗原阳性细胞数能反映HCMV的数量,可监测早期活动性HCMV感染及疗效观察,检测方法特异、灵敏、操作简单,且与化学发光检测有显著相关性,应为临床实验室首选.

    作者:袁浩;唐曾;周毅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乳腺癌术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0例乳腺癌术后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别给予同步放化疗治疗及单纯化疗.结果 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6%和6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4,P=0.032).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2年生存率为63.3%和41.1%(x2=5.164,P=0.029),2组的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步放化疗组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贫血及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与单纯化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步放化疗可提高乳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不良反应与单纯化疗相近.

    作者:王征;张娟;叶新平;饶石磊;张浩;李伟汉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调查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分析Hp感染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phospholipaseA2,Lp-PLA2)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93例和健康体检者368例,分别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所有受试者的Hp感染情况,分析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血清MPO、Lp-PLA2水平,同时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其hs-CRP水平.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x2=30.98,P<0.01),Hp感染增加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OR=2.30,95%CI,1.71~ 3.10);无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中还是在健康对照组中,Hp感染者血清中MPO、Lp-PLA2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Hp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MT斑块形成组血清hs-CRP、MPO和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Hp慢性感染可能诱发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血清中MPO、Lp-PLA2和hs-CRP水平升高,从而诱导血管壁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艳;雷鸣;夏先考;杨丽;汤兰桂;郑睿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云南省昆明市疑似旋毛虫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云南省昆明市疑似旋毛虫患者血清学检测状况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ELISA法对疑似感染旋毛虫患者进行血清IgG检测.结果 累计检测2 865例疑似旋毛虫患者的血清样本,阳性率为7.1%,各年龄组间血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1 1,P<0.01),30 ~ 39岁组患者血清阳性率高(10.5%);不同民族间血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97,P<0.01),哈尼族患者血清阳性率高(16.9%);云南本省患者血清阳性率(7.4%)高于外省(3.5%),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P<0.05);有食生猪肉史患者血清阳性率(13.2%)高于无食生猪肉史患者(5.3%),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2,P<0.01);有肌肉痛患者血清阳性率(11.8%)高于无肌肉痛患者(5.9%),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P<0.01);有腹痛患者血清阳性率(13.5%)高于无腹痛患者(5.2%),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P<0.01);性别与血清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x2=0.32,P>0.05).结论 患者有食生猪肉史并出现肌肉痛、腹痛等症状,临床应考虑旋毛虫感染可能性;卫生部门要加强卫生宣教,严格执行肉类食品检疫制度.

    作者:李建云;陶洪;王会珍;应肇林;周晓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广州某区15岁以上人群奶制品摄入及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广州市海珠区≥15岁居民奶制品摄入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广州市2009年社区卫生诊断调查资料,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调查1749位居民.结果 居民奶摄入率62.44%,每日奶或奶制品摄入量≥200 ml者占23.39%.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示女性(OR =1.57,95%CI=1.31 ~ 1.88,P<0.01)、高文化水平(OR=1.29,95%CI=1.17 ~ 1.41,P<0.01)、高收入(OR=1.21,95%CI=1.11~ 1.33,P<0.01)促进奶摄入;年龄越大(OR=0.85,95%CI=0.80 ~ 0.91,P<0.01)、食物支出占年收入的比例越大(OR=0.88,95%CI=0.82~0.94,P<0.01),越制约奶摄入.结论 广州市海珠区≥15岁居民奶摄入较低,性别、年龄、文化、经济水平影响奶摄入,应对重点人群加强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居民意识,转变食物消费观念,形成合理膳食结构.

    作者:邱泉;栾玉明;冯维杰;朱凯星;梁佳志;张弛;庄晓霞;郭宁晓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茶叶抗衰老机制研究进展

    衰老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生理、病理过程和生化反应的综合体现.目前对于茶叶在抗衰老方面的研究较多,诸多学说争鸣,观点日新月异.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有关茶叶抗衰老研究的相关文献,对茶叶在分子和组织器官水平的抗衰老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探索其在各组织器官上的抗衰老作用及机制,并对今后的茶叶有效成分的抗衰老研究作出展望.

    作者:刘礼军;杜万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玉溪市2010-2012年乙型流感流行病毒株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分析

    目的 研究玉溪市2010-2012年乙型流感流行病毒株的抗原性和基因特点.方法 通过MDCK细胞分离培养乙型流感病毒,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其抗原性,RT-PCR克隆HA1基因,测序后通过软件MEG5.0进行基因进化研究,同时与WHO推荐的乙型流感病毒疫苗株进行比较.结果 玉溪市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2010年以BV谱系为主,2011年BV和BY谱系同时流行,2012年以BY谱系为主.基因分析:BY系毒株与B/Wiscon sin/01/2010的碱基同源性在99.5%~ 99.7%之间;BV系毒株与B/Brisbane/60/2008碱基同源性在98.7%~99.1%之间.与疫苗株比较,流行株发生了氨基酸替换.结论 建议2012年玉溪市使用WHO推荐疫苗株B/Wisconsin/0 1/2010进行乙型流感病毒流行的防控和储备.

    作者:刘泽;杨汝松;王树坤;曾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恢复重建后居民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恢复重建后居民生活条件较震前显著改善,在此背景下为掌握居民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分布特点,进而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干预策略而开展调查.方法 震中汶川县,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信息.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8岁及以上居民现在吸烟率35.2%、现在每日吸烟率90.6%;过去12月的饮酒率34.8%、危险饮酒率7.3%、有害饮酒率8.0%;水果蔬菜摄入量不足者占33.0%、畜肉及其制品摄入量过多者占64.0%、人日均盐摄入量9.7 g、人日均食用油摄入48.5 g;每周3次每次30 min及以上锻炼者仅5.6%、身体活动日均达到相当于6 000步以上水平的只有9.3%.结论 调查对象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中吸烟水平较高,膳食结构欠合理,锻炼人数少且锻炼量不足.

    作者:陈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改良痰结核分枝杆菌L型培养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目的 对改良TSA-L培养基进行改进,建立一种配方简单、成本低廉及适合结核分枝杆菌L型(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 forms,MTB-L)快速生长的培养方法.方法 在改良TSA-L培养基中加入适比例的有利于分枝杆菌生长的卵磷脂(Lecithin)和胆固醇(Cholesterin),制备LC-MTB-L培养基;采用改良TSA-L培养基和LC-MTB-L培养基接种培养肺科门诊患者痰标本,比较两种培养基的MTB-L阳性检出率和培养阳性所需时间.结果 LC-MTB-L培养基中卵磷脂和胆固醇的适加入量均为0.6 g;LC-MTB-L培养基MTB-L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改良TAS-L培养基(P<0.05),同时其培养阳性所需时间显著低于改良TAS-L培养基(P<0.05).结论 LC-MTB-L培养基配方简单、成本低廉、MTB-L生长快速,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丹;杨小猛;郭春江;陈倩瑜;江雄飞;殷玲丽;秦道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新医改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方法 整群抽取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79名医务人员进行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医务人员51.4%对工作感到不满意,工作回报的满意度得分低,新医改存在缺乏收入补偿机制以及基本药物目录不完善等问题.结论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基本药物目录、探索实行医师药品费用总额预算,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拍档”新模式等可有效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作者:李君荣;李蕾;孙阳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临沂市兰山区城区2012年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临沂市兰山区城区中小学生常见病患病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卫生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表说明及技术规范要求》,对临沂市兰山区城区16 304名中小学生的视力、龋齿、沙眼、身高、体重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做进一步分析.结果 城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龋患率、沙眼患病率、营养不良率、肥胖率分别为37.71%、45.57%、1.74%、23.68%、5.66%;中学生视力低下率、沙眼患病率、营养不良率均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25、15.17、23.44,P<0.01);女生视力低下率、龋患率、营养不良率均高于男生(x2=314.72、23.46、14.89,P<0.01).结论 此次调查表明临沂市兰山区城区常见病发病形势不容乐观,龋齿、视力不良、营养不良成为学生常见病防治重点,城区女生的视力不良率、龋患率、营养不良率均高于男生,学校及有关部门更应关注女生的健康状况.

    作者:马蕾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提高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量表(SCL-90)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对1 561名医学新生进行调查,用差异检验、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医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8%,医学新生的强迫、焦虑、精神病性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在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方面低于全国常模;不同性别中,男生的敌对、偏执得分高与女生,女生的恐怖、抑郁和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医学新生SCL-90各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医学新生存在心理问题,不同性别的大学新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有差异;特质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

    作者:阴山燕;张瀛予;许梦晨;温子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大豆、硒、螺旋藻对氟铝联合中毒大鼠骨损伤干预效果

    目的 观察大豆、硒、螺旋藻对氟铝联合中毒大鼠骨形态计量学的影响.方法 将断乳2周的SD大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入对照组、高氟铝组、高氟铝大豆干预组、高氟硒干预组、高氟铝螺旋藻干预组,每组8只(组内雌雄各半).对照组饮用自来水(贵阳市供水总公司) (含氟0.692 2 mg/L,含铝0.2 mg/L);食用非病区玉米加工饲料(含氟5.2 mg/kg,含铝6.8 mg/kg).染氟组食用饲料为病区玉米用病区煤炭烘干后加工而成, (饲料含氟106 mg/kg,含铝19.7 mg/kg),饮水为自来水(贵阳市供水总公司)加AlCl3(含氟0.692 2 mg/L,含铝90 mg/L).大豆干预组的干预从染氟d1开始,大豆含量30%;高氟组在第12周出现第1例氟斑牙(每周观察1次),此时硒干预组和螺旋藻干预组开始加干预,硒粉含量3 mg/kg饲料,螺旋藻含量1g/kg饲料.饲养5个半月,处死大鼠,取同侧股骨及胫骨用于骨密度(BMD)测量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动力学指标(包括四环素双标记间平均距离(DLL)、矿化沉积速率(MI-AR)、平均类骨质宽度(MOSW)、矿化延迟时间(MLT)、类骨质表面(TOS))检测.结果 氟铝联合中毒使大鼠股骨BMD降低.高氟铝组与对照组、高氟铝大豆干预组、高氟铝硒干预组和高氟铝螺旋藻干预组比较BM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氟铝大豆干预组、高氟铝硒干预组和高氟铝螺旋藻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BMD未见明显降低.高氟铝组DLL、M IAR较对照组减少;而MOSW、MLT、TOS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氟铝大豆干预组、高氟铝硒干预组、高氟铝螺旋藻干预组DLL、MIAR较高氟铝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加,DLL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OSW、MLT、TOS较高氟组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氟伴高铝条件下,大鼠骨动力学出现以骨软化为主的病理改变,提示3种干预降低了氟中毒导致的骨过度增生,使骨形成作用减缓,骨量减少,同时干预拮抗高氟所致的骨矿化障碍,减轻骨软化的发生.

    作者:林少凯;张秀慧;秦祥慧;喻茂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用3种方法检测一起新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感染暴发流行的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用3种方法检测2013年5月赣州市某小学暴发的一起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的检测结果.方法 采集患者急性期咽拭子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荧光PCR);咽拭子标本用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用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新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结果 14份咽拭子标本中用荧光PCR扩增检测到了13份新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为92.9%.14份咽拭子标本用MDCK细胞分离到10株新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为71.4%.14名患者中有9名患者双份血清的新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HI试验恢复期抗体比较急性期抗体有4倍或以上增长(阳性率为64.3%).结论 该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新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3种检测方法各有特点.

    作者:胡晓军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HUA)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013年2月-2013年7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高尿酸血症患者185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尿酸(UA)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IR及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 HUA患者患MS各组分的比例高于一般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与BMI、TC、TG、FPG、SBP、DBP相关程度高(分别为0.590 69、0.837 83,0.852 32、0.87049、0.696 37、0.71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PG对HUA患者UA水平影响大,其次是TG、BMI、SBP、DBP,且UA水平与各临床指标成正相关关系.对各个指标进行共线性诊断,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模型拟合好.结论 BMI、SBP、DBP、TC、TG、FPG的升高均会引起UA的升高,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之间存在紧密关联.

    作者:李京;赵心童;胥欣;董淑敏;尚积玉;贺圣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南昌市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调查

    目的 探讨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密切接触者中传播的可能性.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定义和办法,发现和确定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3年南昌市发生的禽流感病例,在发病前无外出史,且无病、死禽的接触史,共发现14名密切接触者及另1例可能相关联确诊病例,包括其家人、医护人员及同房病友.经过7d的医学观察,未发现密切接触者曾被感染.结论 南昌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期间,经空气、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的直接接触尚未造成人间传播,提示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人间传播的能力不强,但不排除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传播.

    作者:杨树;吴景文;周显凤;刘仰青;胡茂红;李辉;陈海婴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性病门诊265例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型别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性病门诊生殖器疱疹患者HSV-Ⅰ和HSV-Ⅱ的感染情况,分析生殖器疱疹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HSV-Ⅰ、Ⅱ型IgM和IgG抗体.结果 265例中男156例(58.87%),女109例(41.13%).HSV-ⅠIgM抗体阳性30例(11.32%),HSV-Ⅰ IgG抗体阳性236例(89.01%),HSV-ⅡIgM抗体阳性106例(40.00%),HSV-ⅡIgG抗体阳性176例(66.04%).年龄以31 ~40岁多,为105例,其次为21 ~ 30岁97例.职业中多的是自由职业,其次是民工.结论 HSV在本地区具有较高感染率,以HSV-Ⅱ型为主.女性近期感染多于男性.以21 ~ 40岁性活跃人群为高发年龄组.

    作者:沈樟;邱志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天津市试点推行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天津市试点推行FDC的治疗管理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使用FDC的培阳肺结核患者216例、使用散药的培阳肺结核患者249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管理转归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散药组和FDC组在2月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85.1%和90.1%,在疗程末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89.1%和9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药组的丢失或迁出率21.7%,高于FDC组的11.1% (P<0.05).在完成治疗的病例中,散药组的治疗成功率为90.8%,FDC组为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方案更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散药组为10.4%,FDC组为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C组尿酸异常发生率低于散药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DC组患者,其异福酰胺、异福片、RFP、INH、PZA、EMB的使用量(月*人)比为1∶1.2∶0.4∶0.4∶0.3∶1.6.结论 抗结核FDC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与散药相比无差异,但在管理上优于散药;在推行FDC时,仍然还需注意散药的储备.

    作者:张国钦;商健;张玉华;李培艳;窦立文;秦莉;陈盛玉;钟达;傅衍勇 刊期: 2014年第14期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与流动模式

    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现况,分析流动模式对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影响.方法 2012年7-10月,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在贵州省兴义市、七星关区、威宁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集中的工厂、建筑工地、服务场所随机抽取845名有性交行为的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一对一面访匿名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结果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商业性行为或临时性伴侣性行为或多性伴性行为)构成比为66.8%,高于汉族流动人口49.8%的艾滋病高危性行为构成比(P<0.01).不同民族、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迁移类型、流动城市(镇)数等特征的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苗族、布依族流动人口较汉族流动人口易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OR值分别为3.88,2.08;男性流动人口较女性流动人口、迁移类型为跨县或跨乡流动人口较跨省流动人口、流动城市(镇)数3个的流动人口较流动城市(镇)数1个的流动人口易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OR值分别为2.37,1.75,2.27,2.17;年龄≥35岁的流动人口较15 ~ 24岁的流动人口不易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OR值为0.55.结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概率高于汉族流动人口;迁移类型、流动城市(镇)数对艾滋病高危性行为有影响.

    作者:胡健;雷世光;薛婧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