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军;刘瑛
目的 探讨全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早期肺炎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划分为两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应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观察组应用全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清扫淋巴结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管引流时间对比无差异(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第5d痛觉口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差异( >0.05). 结论 全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效果与开胸手术类似,且恢复速度更快.
作者:庞喜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益生菌防治新生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70例新生儿肺炎继发腹泻患儿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新生儿肺炎继发腹泻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35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散剂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与对照组新生儿肺炎继发腹泻患儿比较,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更高( <0.05);对比两组新生儿肺炎继发腹泻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 >0.05). 结论 益生菌防治新生儿肺炎继发腹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王玲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宫缩乏力至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取我院90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组(观察组)和单纯缩宫素组(对照组)个45例. 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立即宫体注射缩宫素20U预防产后出血. 观察组产妇于胎儿娩出后出常规给予宫体注射缩宫素20U预防产后出血同时,根据患者体重立即口服米索前列醇400~600μg(200μg/片).观察全部产妇在产后2h及24h的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在娩出胎儿后2h和24h出血量即出血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并没有因为增加米索前列醇而增加,比较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用于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具有吸收快、发挥作用迅速、安全有效、持续时间长等优点,非常具有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刘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并比较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相对于常规护理在阑尾炎手术治疗患者疗效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间在我院行经腹阑尾切除术的阑尾炎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理满意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对阑尾炎手术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有利于其术后快速恢复,还可明显减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高护理满意度评价,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作者:李倩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治疗效果. 方法 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2例以及对照组4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抢救率高于对照组( <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结论 在对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在常规抢救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的方式可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作者:张宗秀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商品名奥施康定)对晚期肿瘤中重度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晚期肿瘤患者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其中重度疼痛的症状,对患者疼痛进行全面评估,依患者疼痛程度确定初始剂量,并随疼痛情况不同控制用药剂量,从而做到有效镇痛合理用药. 结果 终确定60例晚期肿瘤患者的滴定剂量为60~480mg/d,治疗后疼痛满意控制的患者数为54例(90.0%),镇痛治疗后有食欲增加,睡眠改善等良性表现. 结论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晚期肿瘤中重度疼痛的治疗副作用小,安全有效.
作者:刘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从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进行护理,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疼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性. 结果 通过本文研究表明,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护理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60.00%,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优质护理干预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具有显著的效果,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颜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探讨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作用.方法 择取院收治的86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比组各43例.参比组的43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IPROS进行对比. 结果 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参比组,差异显著, <0.05. 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韩景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过程中血肿清除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的8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3月1日~2014年3月1日,按照血肿清除情况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为首次血肿完全清除患者(血肿清除率大于90%),对照组40例为72h后血肿完全清除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血肿清除时间对其预后的影响. 结果 实验组的再出血率高于对照组( <0.05);实验组第2、3、4d的脑水肿体积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 <0.05);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过程中血肿清除时间与患者的预后联系密切, 首次血肿完全清除患者的再出血率高于72h后血肿完全清除的患者,应引起相关的临床重视.
作者:李锁南;向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产后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措施及其效果. 方法 对我市人民医院2013年5月~2015年接收的产后出血性患者5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出现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和救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 59例患者均救治成功,其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救治后患者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心跳骤停、呼吸急促、指趾发绀、昏迷、心电图失常、血小板失常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救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引发产后出血性休克的危险因素较多,进行及时、快速的诊断与救治能够对出血性休克产妇子宫切除率和死亡率的降低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韩利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手术中运用持续硬膜外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方法 研究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40例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持续硬膜外麻,观察组运用腰硬联合麻醉,而后分析两组患者在麻醉各指标上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麻醉后15min舒张压、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在子宫肌瘤手术中运用腰硬联合麻醉阻滞效果更具优势,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42例待产初产妇,对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采取的麻醉与镇痛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的麻醉方法主要有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及全身麻醉三种,分娩镇痛方法主要有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吸入镇痛、药物镇痛以及局部镇痛等. 结论 在产科产妇的分娩过程中,选择合理的麻醉方式和分娩镇痛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产妇的分娩疼痛,对产妇的疼痛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程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讨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随机的方法,将12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7.52±3.16)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98.12±3.55)分;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12.36±6.84)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2.48±1.50)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证明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实施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结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脑出血类型,对患者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很容易导致患者瘫痪或者是生活不能自理. 通过对患者实施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在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均是比较理想的. 建议日后在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时,推广应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
作者:王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提高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对120例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过程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采取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同时加强危重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心肺复苏、伤口创面处理及心理护理等. 结果 120例患者中经过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成功救治117例,3例在院前急救无效死亡. 结论 对创伤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及时准确评估伤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肺复苏、抗休克、妥善处理伤口及伤肢固定、运送途中密切观察及对症处理、快速安全转运,是提高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艳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本文综述了工业粉尘的细胞毒性. 工业粉尘在患者合并COPD发病与进展中的作用以及工业粉尘与呼吸道慢性炎症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矽肺合并COPD的发病机制.
作者:吴玉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并研究心理护理与产前宣传教育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定期产前检查的分娩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心理护理与产前宣教.以抑郁自评表SDS与焦虑自评表SAS作为评分基础,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分娩结局. 结果 观察组忧郁、焦虑评分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11.3622;=14.1022)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 观察组剖腹产率(12.0%)低于对照组剖腹产率(36.0%),组间差异比较( 2=7.8947),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心理护理与产前宣教能够消除初产妇忧郁、焦虑心理,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
作者:王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去大骨瓣手术后颅骨缺损合并交通性脑积水同期治疗的疗效与分析. 方法 28例患者,均为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合并交通性脑积水,将2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形同期行脑室一腹腔分流和颅骨缺损修补术14例患者为观察组,另一组不同期行脑室一腹腔分流和颅骨缺损修补术14例患者为对照组. 结果 术后1年观察组14例患者意识障碍以及语言障碍程度均减轻,头部CT复查均未见脑室扩大,28例患者中2例出现分流管感染,无死亡病例. 结论同期行脑室一腹腔分流和颅骨缺损修补术疗效明显,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合并交通性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波;彭显瑛;陈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抽取2013年10月~2015年5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血管影像学对颈动脉进行评估,通过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分成轻度或无狭窄组(120例)、中度狭窄组(45例)、重度狭窄组(45例),对急性脑梗死预后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进行评估. 结果 相对于轻度或者无狭窄组、中度狭窄组来说,重度狭窄组的神经功能恶化、癫痫样发作、卒中复发、不良转归、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发生率较高( <0.05);通过多元logistic分析得知,重度狭窄患者死亡概率明显高于中度狭窄患者;其不良转归、神经功能恶化相对严重,且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住院时间( <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影响,所以,应该及时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实行干预,以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预后.
作者:潘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产时产后的处理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出生的165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结果 1650例新生儿中,共发生吸入性肺炎21例(1.27%),产时吸入性肺炎14例(0.85%),产后吸入性肺炎7例(0.42%);2014年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发生率0.71%(15/800)明显低于2013年发生率1.88%(6/850)( 2=4.483, <0.05). 结论 加强产时、产后的护理干预,能降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促进围生儿健康.
作者:李桂花;叶林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高级实践护士(APN,Advanced practice nurse)指的是在某一专科领域、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和知识、并取得许可证的护士,也是指具有一定资质和专科技能的高职称护士.核心能力是针对某个专科,体现的专科文化,代表的是核心的特征[1].为了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推进护士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护士能力,促进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本文对高级实践护士的核心能力进行统一分析.
作者:付营;李雪华;戚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