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优质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郭利晓

关键词:优质护理, 脑卒中, 康复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从我院神经内科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住院的1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讨论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并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 <0.01);观察组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的情况低于对照组的患者( <0.05). 结论 脑卒中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明显提高其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维生素D缺乏和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和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7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0例健康儿童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观察组70例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1(3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观察组2(35例),补充维生素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及呼吸道感染复发次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2患者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显著优于对照组( <0.05);观察组2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复发率明显低于观察组1( <0.05). 结论 维生素D水平缺乏与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有密切关联,而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及时补充维生素D则可显著改善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临床价值显著.

    作者:韦慧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胎儿肢体畸形通过超声诊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临床上通过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针对我院从2013年4月~2015年4月进行产前超声预检的1000例孕妇作为分析对象. 采取超声检测和后期连续追踪的调查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胎儿在超声影像中是否出现肢体畸形或者器官的异常,在告知并征得孕妇的同意下对终止妊娠或者产后的胎儿结果采取跟踪超声检查或者侵入性的染色体分析,并将超声诊断结果和后期追踪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超声诊断,1000例孕妇中共计发现3例胎儿肢体畸形案例.其中软骨发育不全及致死性侏儒胎儿1例,足部、手部畸形胎儿1例,多指并指胎儿1例,畸形胎检出率为0.3%.经过后期的超声复检和侵入性染色体追踪检测, 符合率为100%. 正常肢体胎儿与畸形肢体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05).结论 在孕妇产前预检阶段,采取超声诊断技术对胎儿的肢体畸形进行筛查,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影像学特征典型,通过后期的染色体检测符合率高.

    作者:朱赖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颅骨缺损合并交通性脑积水同期治疗的疗效与分析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去大骨瓣手术后颅骨缺损合并交通性脑积水同期治疗的疗效与分析. 方法 28例患者,均为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合并交通性脑积水,将2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形同期行脑室一腹腔分流和颅骨缺损修补术14例患者为观察组,另一组不同期行脑室一腹腔分流和颅骨缺损修补术14例患者为对照组. 结果 术后1年观察组14例患者意识障碍以及语言障碍程度均减轻,头部CT复查均未见脑室扩大,28例患者中2例出现分流管感染,无死亡病例. 结论同期行脑室一腹腔分流和颅骨缺损修补术疗效明显,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合并交通性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波;彭显瑛;陈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研究

    目的 研究关节镜对于后侧骨折手术治疗的辅助效果. 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外科手术疗法对93例后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时应用关节镜进行辅助.结果 93例患者的骨折均实现I期愈合,无1例手术切口出现延迟愈合症状或皮肤坏死、关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治疗后侧骨折患者时应用关节镜作为辅助器械,可以获得显著疗效.

    作者:廖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探讨早发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

    目的 对早发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接收的高血压患者124例作为研究的对象,依据患者的冠状动脉情况,分成研究组(80例)与对照组(44例),前者为早发冠心病,后者为冠状动脉正常;对两组患者开展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性别、糖尿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脑梗死史、吸烟史、饮酒史等项目所占比例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0.05);在TC、CR两指标的比较上,两组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0.05);对照组患者的BUN、TG、HDL-C、LDL-C、VLDL-C、GLU、HbAlc、CRP等指标均优于研究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男性、糖尿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脑梗死史、吸烟饮酒史以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是早发冠心病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作者:廖建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辩证施治--附5例分析

    胃肠功能紊乱又名胃肠神经官能症,临床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因高级神经活动系统紊乱引起,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见上腹疼痛,腹饱胀,心烦,嗳气,吞酸,腹泻或便秘,许多病人伴失眠、焦虑、头痛、心悸、气短、注意力涣散、健忘等精神症状.祖国医学可见于郁症、百合病、梅核气、呕吐、泄泻、便秘等症中. 此病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工作.

    作者:杨汝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及右美托咪啶对老年骨科患者全麻术后谵妄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及右美托咪啶会如何影响老年骨科患者全麻术后谵妄.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及脊柱手术老年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药物划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右美托咪啶, 对比两组全麻术后谵妄发生率. 结果 术后1d和3d观察组谵妄发生率分别为2.5%、0, 明显低于对照组17.5%、22.5%,对比差异明显( <0.05);两组麻醉前与术后血清IL-6水平对比均无差异( >0.05).结论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右美托咪啶可减少老年骨科患者全麻术后谵妄现象,且谵妄与炎症无关联.

    作者:罗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生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 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208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所有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61例,29.33%)、神经系统损害(42例,20.19%)和消化系统损害(34例,16.35%)为主;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因素(53例,25.48%)、非辩证用药(48例,23.08%)、用法不合理(42例,20.19%)、配伍不当(37例,17.79%)和个体差异(28例,13.46%). 结论 我院中成药致不良反应仍较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为常见,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药物因素、非辩证用药、用法不合理、配伍不当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作者:赵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对胃肠道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观察其对黏连性阻塞并发症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进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对其进行分组,将接受术后常规护理的患者分配到对照组,将接受术后干预护理的患者分配到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患者,观察并且对比两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 <0.05;观察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两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差异 <0.05.结论 对胃肠手术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帮助患者降低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益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临床治疗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杨德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获取临床研究前瞻性数据. 方法 从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和治疗经过进行回顾,并结合既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总结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体会. 结果 本组患者均有明确的脑外伤史,既往有脑梗塞史0例;采用手术治疗85例,其中13例经药物治疗无效转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35例;治疗后恢复良好占25.0%,中度残疾占45.0%,死亡占10.0%.结论 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与发展和颅内局部压力升高、脑血管痉挛有着密切联系,临床诊断中应用CT和MRI检查,有助尽快发现和观察病情,对于有明显手术指征的患者实行开颅降压、清除血肿手术治疗,有利于降低颅内高压,提高脑供血量,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吴欣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运用自拟补肾固脬汤治疗小儿遗尿15例的体会

    目的 探讨自拟补肾固脬汤治疗小儿遗尿的方式方法,观察治疗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例小儿遗尿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运用自拟补肾固脬汤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15例患儿中,10例患儿遗尿完全治愈,3例患儿显效,1例患儿有效,1例患儿无效,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3%. 但在治疗过程当中,12岁年龄以上的患儿受到了情绪影响. 结论 对遗尿患儿运用自拟补肾固脬汤进行治疗,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陈钰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全面流程管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 总结全面流程管理对血透室中护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血透室的59例患者给予全面流程管理,对比分析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结果 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前、后血透风险因素分别为20.33%、3.38%;护理前、后满意度分别为61.01%、100%;护理前、后护患纠纷率分别为83.05%、1.69%,上述指标护理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 全面流程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流程,预防与控制感染,患者更满意.

    作者:孔竹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理护理和产前宣教对产妇分娩的影响

    目的 分析并研究心理护理与产前宣传教育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定期产前检查的分娩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观察组心理护理与产前宣教.以抑郁自评表SDS与焦虑自评表SAS作为评分基础,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分娩结局. 结果 观察组忧郁、焦虑评分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11.3622;=14.1022)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 观察组剖腹产率(12.0%)低于对照组剖腹产率(36.0%),组间差异比较( 2=7.8947),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心理护理与产前宣教能够消除初产妇忧郁、焦虑心理,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

    作者:王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于子宫切口妊娠治疗对比

    目的 比较子宫动脉介入栓塞+甲氨嘌呤与单用甲氨嘌呤治疗切口妊娠的临床观察. 方法 选自我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这5年来47例子宫切口妊娠的治疗经过,采用A组为子宫动脉栓塞+甲氨嘌呤+宫腔镜清宫治疗.B组为单用甲氨嘌呤肌肉注射+阴道超声监视下清宫治疗,并将这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子宫动脉栓塞+甲氨嘌呤组,住院时间短,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短,总出血量少,不良事件发生相对较少.结论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甲氨蝶呤治疗切口妊娠,损伤小,安全,恢复快,且从对女性子宫及生育能力的保护方面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詹润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观察比较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超声检查用于乳腺癌诊断的效果

    目的 观察比较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超声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上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60例疑是乳腺癌症患者,随机平均分成细胞组和超声组,细胞组选择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进行诊断;超声组则进行超声检查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 结果 细胞组患者的临床检查中特异性和假阳性率与超声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0.05);假阴性率则明显低于超声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0.05);敏感性和准确性也都要比超声组高,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敏感性上要比超声检查更好,准确性也比超声检查更高,总体临床诊断效果比超声检查好.

    作者:樊友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目的 分析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我院收治的10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传统组和综合化组. 其中传统组患者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切口以生理盐水冲洗,综合化组患者护理方式为综合护理,切口以过氧化溶液、生理盐水、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对比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对护理工作的评价.结果 综合化组各项指标均优于传统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0.05.结论 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加强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和护理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提高护理工作认可度,值得推广.

    作者:鄂亚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改良型运动处方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型运动处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功效.方法 对比改良型运动处方组和对照组各60例脂肪肝相关指标情况,观察改良运动处方的疗效.结果 4个月后改良型运动处方患者脂肪肝症状和体征显著好转.结论 采用快走的运动疗法配合中医治未病疗法能取得脂肪肝病情的好转,达到临床好转及愈合标准.

    作者:冯麟;张猛;何本祥;苏全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1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治疗途径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常规组行常规临床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另外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 结果 常规组接受常规治疗后,终取得的心绞痛治疗有效率为66.67%;研究组接受常规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终取得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0.62%,研究组总体心绞痛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7%;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低于常规组,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 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另外选择低分子肝素进行联合治疗,能够大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绞痛治疗有效率,且不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杨奇六;李桂娥;何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影像与MRI影像的比较分析

    目的 观察和对比CT影像和MRI影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影像学检查,观察和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CT影像学检查中有37例患者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2.5%);MRI影像学检查中有39例患者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7.5%). 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对比,(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影像和MRI影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上可以通过联合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牛学明;王付启;张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创伤后肘关节挛缩及其治疗方法研究

    目的 探讨创伤后肘关节挛缩实施松解手术与术后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50例创伤后肘关节挛缩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手术,辅之以术后康复治疗. 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20个月来院随访,对比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肘关节伸屈角度变化与前壁旋前、旋后的和角度改变状况. 结果 对患者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肘关节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患者屈肘角度由术前(98.1±6.5)°改善为术后(147.3±4.1)°;伸肘角度由(76.3±5.3)°改变为(8.4±3.2)°;前壁旋前角度由术前(18.5±6.1)°改变为(88.4±3.1)°,前壁旋后角度由(13.7±3.7)°改善至(88.6±1.4)°.患者恢复良好,手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治疗前后患者各项数据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0.05). 结论 针对创伤后肘关节挛缩患者实施松解手术治疗与术后康复训练等治疗后,患者肘关节伸屈角度与前壁旋转角度明显改善,肘关节活动正常,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袁云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