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层次护士手卫生认知行为态度的调查研究

曹芙蓉;李俊英;余春华

关键词:实习护士, 在职护士, 手卫生, 认知行为态度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层次护士手卫生的认知行为态度,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有效防止医院内感染.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医院128名不同层次护士(64名实习护士和64名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士一般资料、手卫生的认知行为态度、影响手卫生的因素,比较不同层次护士手卫生认知行为态度差异性、影响手卫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不同层次护士手卫生的认知行为态度比较与性别、实习时间、工作时间、学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护士与在职护士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习护士对手卫生认知行为态度优于在职护士(P<0.05).在职护士比实习护士更多地认为“洗手后无干手设施、临床工作忙、多次洗手会伤皮肤”是影响手卫生的因素(P<0.05).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在职护士手卫生的继续教育、培训以及监督管理,提高手卫生意识,改善手卫生的设施,提高手卫生的执行率,从而减少医院感染.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治疗肺部多重耐药杆菌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治疗肺部多重耐药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50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应用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对照组给予头孢曲松,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0%,细菌清除率为86.86%,对照组有效率80.00%,细菌清除率为8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中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均为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治疗肺部多重耐药杆菌感染疗效较好,菌株清除率高,安全性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邵军;秦晓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西洋参多糖对钴-60辐照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西洋参多糖对钴-60γ射线照射致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80只6~8周龄、18~22 g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3个西洋参多糖剂量组(50mg/kg BW、100 mg/kg BW和200mg/kg BW).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干d 45,一次性接受全身照射(γ射线总剂量为4 Gy).3d后,测定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迟发型变态反应程度和碳粒廓清实验,测定血清丙二醛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 西洋参多糖在3个剂量组均能明显升高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程度,在100 mg/kg BW和200 mg/kg BW组能明显增高小鼠碳粒廓清指数,在3个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MDA水平,在50mg/kg BW组能明显增高小鼠血清SOD活性,小鼠血清GSH-Px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洋参多糖能增强钴-60γ射线照射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可能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对免疫系统的损害来实现.

    作者:于永超;张佳丽;林兵;张召锋;李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某院于2009年2月~2011年2月对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的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94例患者(102只眼)治疗后经过3~6个月随访发现102只眼中有10只眼视力恢复至0.4以上,视力0.02~0.4之间的眼数由术前49只增加到术后80只眼.术前发生视网膜脱离的41只眼在术后均获得复位,随访期间均未复发.该组102只眼中有12只眼在手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经激光光凝封闭.术后有8只眼发生玻璃体积血,其中4只眼经过再次手术后得到治愈,1例在随访期间发生内吸收,而另外3只眠均放弃治疗;在光凝期间有3例出现玻璃体再出血,2只眼内吸收后自行消失,1只眼再次手术治愈;发生暂时性高眼压2眼;并发性白内障1眼,术后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后视力提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显著改善手术预后,且术后并发症少,能迅速恢复患者视力,减少失明率,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

    作者:张奕霞;陈宁宁;李彩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2010年12月,76例STE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采用氰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对照组38例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完全性自发性的ST段回落(STR)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治疗后CK、CKMB水平明显下降(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CK、CKMB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对STEMI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疗效,降低心肌酶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彬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术前应用乌斯他丁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位急诊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和乌斯他丁组(U),U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输注乌斯他丁1万u/kg,溶于0.9% 氯化钠注射疫100ml,30min内输完;C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分别于切皮前(H1)、切皮后2 h(H2)、4 h(H4)、术后24h(D1)、术后48 h(D2)采静脉血测定血尿素氮、肌酐;相同时点采集尿液,检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结果 ①组内比较,BUN、SCr在D1、D2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BUN在D1、D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SCr在D1、D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③NAG在各时点均增高,C组明显高于·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结论 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前应用乌司他丁对改善肾脏组织灌注、减轻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肾损伤有确切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希;马耘;杜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MRI增强扫描对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鉴别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某院胰腺癌患者22例,肿块性胰腺炎患者25以及正常胰腺20例,进行MRI三期动态扫描,计算各期强化率,绘制TIC曲线,并比较3组人群的差异.结果 正常胰腺组、胰腺癌、肿块型胰腺炎3组的MRI动态增强TIC曲线具有较明显的差异.通过量化的数据分析,3组的研究对象在动脉早期强化率的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8,P<0.05),两两比较后,胰腺癌组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型胰腺炎与正常胰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期及延迟晚期,3组研究对象的强化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7及5.69,P<0.05),两两比较后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MRI多期增强扫描,TIC的差异能够有效地鉴别诊断胰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

    作者:任鸿萍;张天照;张兴华;洪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人源抗恶性疟原虫单链抗体库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 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人源抗恶性疟原虫单链抗体库(ScFv),从中筛选出高亲和力的抗体基因片段,为进一步单链抗体表达打下基础.方法 收集患者新鲜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分离和总RNA的提取,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出入源抗体重链和轻链抗体库,采用用重叠延伸拼接法将VH与VL以Linker相连组装成单链抗体基因(ScFv),将ScFv基因片段连接至载体pCANTAB5E,转化大肠杆菌TG1感受态细胞,构建的鼠源性抗恶性疟原虫天然噬菌体抗体库.结果 从20个噬菌体克隆中筛选到15个具有弓形虫可溶性抗原结合活性的阳性克隆.结论 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获取可变区基因,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人源抗恶性疟原虫单链抗体的策略是可行的.

    作者:何光志;田维毅;邓树轩;高英;李世军;吴玛莉;王平;王文佳;奚锦;俞琦;王乾宇;曹峰;黄高;韩洁;蔡琨;安传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超早期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超早期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58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抽吸术,52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60.71%,病死率39.28%;对照组有效率19.23%,病死率80.77%.结论 超早期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抽吸未治疗重症脑出血疗效确切,病死率低.

    作者:于元英;刘敏;周辉杰;王宝华;杨瑞卿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 比较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的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治疗效果及未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的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某院治疗的带状疱疹后遗痛患者60例,作为跟踪治疗对象,随机分为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的治疗组和未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的治疗组.两组治疗均采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口服止痛药、外用抗菌素软膏涂抹.采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比较二组患者在治疗1d、2d、3d后的患者感觉到的口述疼痛评分(VAS)、数字检测到的疼痛评分(NRS)和患者疼痛发生频率(F),在治疗3周之后二组根据二组患者治疗的上述判定标准,综合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二组患者在治疗1d、2d、3 d后,采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的患者感觉疼痛评分(VAS)明显低于对照组、数字检测疼痛评分(NRS)值也低于对照组,患者疼痛发生频率(F)低于对照组.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的治疗组有效治疗平均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进行治疗3周之后,治疗组的病人病况的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疼痛区域皮下分离治疗组在疗效上优于对照组.

    作者:卢炳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镶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及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意儿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导管介入的镶嵌技术封堵进行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及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成人患者,术中联合超声心动图评价外科矫治术的镶嵌治疗;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行外科手术的镶嵌治疗.结果 7例先心病术后残余分流的患儿分别放置一个封堵伞或弹簧圈后使残余分流消失,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先放置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后7d成功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和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超声心动图评价米后即刻疗效满意.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即刻行外科手术成功.结论 超声心动图敏感、方便,可实时指导先心病镶嵌治疗,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术后即刻评价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在先心痛镶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敏;黄问银;叶兴文;袁媛;邹炜;许向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西湖区2004~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西湖区2004~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策略依据.方法 对2004~2010年西湖区麻疹个案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0年西湖区共报告481例麻疹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2.14/10万,2005年和2008年分别高达21.48/10万和37.10/10万.每年的3~6月份为发病高峰,高发地区分布在三墩镇、蒋村文新街道;小于1周岁、20~30岁、30~4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28.0%、26.4%和20.2%;8月龄~1周岁常住儿童无麻疹免疫史的占58.62%,流动儿童无免疫史的占61.54%.结论 西湖区麻疹年发病起伏较大,每年呈周期性分布,城乡结合部、1周岁以下、20岁以上人群高发,需加强儿童常规及时按种及成人强化接种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

    作者:张丛笑;钱晨颖;郑琳;宋凯;张寒芸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10例凶险性中央性前置胎盘宫腔填纱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填纱术在治疗凶险性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10例凶险性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及时行宫腔填纱术与200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收治凶险性中央性前置前胎盘行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行子宫动脉结扎术9例对照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产褥病率的发生率并与同期剖宫产产妇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宫腔填纱术与子言动脉结扎术相比术中血量少,无1例切除子宫.结论 宫腔填塞纱条用于治疗凶险性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是一个安全的积极有效而且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李秀彦;茹美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结合在消化内科见习医生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结合在消化内科见习医生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本实验选取了120例2009年6月份~2011年10月份在某科室进行见习的医生为对象进行研究,把所有见习医生打乱分为40例A组(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结合组)、40例B组(启发式教学组)和40例C组(互动式教学组),后进行统计及比较各组见习医生教学后的考核成绩和教学前后的积极主动性、科学理论性、实践应用性的掌握情况.结果 A组见习医生教学后的考核成绩和教学前后的积极主动性、科学理论性、实践应用性的掌握情况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启发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提取了单纯启发式教学和单纯互动式教学的优点并弥补了不足之处,有效提高了见习医生的教学成效,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因此建议在消化内科教学中广泛应用.

    作者:苏健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激光联合卡介苗素和干扰素治疗86例尖锐湿疣综合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激光联合卡介苗素和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综合疗效.方法 选取某院2006年8月~2008年10月门诊治疗的172例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患者,对治疗后的相关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 联合治疗组中治愈73例,治愈率为84.88%,对照组中治愈46例,治愈率为53.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中复发12例,复发率为13.95%,对照组中复发40例,复发率为46.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总不良反应1例,总不良反应比例为1.16%;对照组总不良反应4例,总不良反应比例为4.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激光联合卡介苗素和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贾华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海南岛乙型肝炎病毒BCP/PreC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基本核心启动子(BCP) A1762T/G1764A与HBV复制水平和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提取患者血清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包含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 区的核苷酸链(nt1643-nt2112)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83例CHB患者中,共检出BCP A1762T/G1764A突变株25例(30.12%).BCP突变组ALT (211.56±81.58) U/L和TBIL (55.17±28.50) μmol/L显著地高于BCP区未突变组(P<0.05).前C区G1896A突变组HBV DNA的水平(4.86±1.30)显著地低于前C区未突变组(5.42±1.15)(P<0.05).结论 BCP突变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导致HBV致病力增强,更易引起严重的肝脏损害;前C区G1896A突变可能会降低HBV的复制能力.

    作者:曾俊涛;陈静;曾仕平;钟良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V型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V型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某院手术治疗的48例V型外斜视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 V型外斜视的常见原因为斜肌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手术治疗除2例欠矫外余均正位,疗效满意.结论 V型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斜肌手术是矫正V型外斜视的主要措施之一.

    作者:谢明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改良PLDD治疗顽固性椎间盘源性腰痛

    目的 探讨改良的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某院自2007年1月~2010年6月对26例经MRI检查及椎间盘造影确诊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32个椎间隙,采用日本SLT公司生产的Nd:YAG激光治疗机治疗,采用双侧入路多点照射的方法,激光功率5~10 W,每个激光脉冲持续1s,间隔1 s,照射总能量400~800J.米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统(The 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及奥斯维斯失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0 min,术后住院时间0~7 d,平均3d.26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5例,良2例,可1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PLDD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有效、安全、微创.

    作者:付爱军;刘刚;陈通;张志勇;李建民;朱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社会支持与酒依赖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状况与酒依赖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60名住院治疗的酒依赖患者进行测评,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酒依赖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其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 酒依赖患者组SSRS总分及3个维度分,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组(P<0.05);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为正相关(r=0.764,P<0.01).结论 酒依赖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比正常人群低,酒依赖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护理中应重视社会支持的效果,改善酒依赖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赵丽琼;张跃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汕头市117名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汕头地区117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本地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对2009年11月~2010年4月汕头市报告的117名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117名疑似病例中,男70名,女47名,男女性别比为1.49∶1,中位数年龄为20.5岁(0.25~58岁).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在38.1℃~39℃之间为76例,占64.9%)、咳嗽(41例,35.0%),咽痛(42例,35.9%),头晕(34例,29.0%),头痛(38例,32.5%),乏力(45例,38.4%).其中重症病例为56例,占总病例数的47.8%.重症病例的肺炎并发症发生率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3.2%和69.6%,均远高于普通病例组.结论 本地区的甲型H1N1流感主要侵袭年轻人,以本地人群为主;普通病例报告水平不够,以致重症病例比例偏高,应加强监测工作;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缺乏免疫力,容易出现症状较重的病例.

    作者:林杰;黄建云;王普生;姚丽君;肖敏;林洁敏;江素红;许璐;陈敬鸿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两种快速方法联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

    目的 建立联合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试验方法,以提高耐药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对126株已知耐药浓度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株和敏感株分别采用硝酸盐还原试验(Nitrate Reductase Assay,NRA)和反向斑点杂交试验(reverse-dot blot hybridization,RBH),检测其对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和乙胺丁醇(EMB)的耐药性,并将结果与绝对浓度法结果相比较.结果 硝酸盐还原试验和反向斑点杂交试验联合检测与绝对浓度法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P>0.05),异烟肼灵敏度95.5%,特异度100%;利福平灵敏度100%,特异度98.1%;链霉素灵敏度93.2%,特异度92.7%;乙胺丁醇灵敏度94.1%,特异度94.6%.结论 硝酸盐还原试验和反向斑点杂交试验联合检测可作为快速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试验方法.

    作者:潘建华;石燕;彭雪峰;邓为之;石国民;向延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