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海南岛乙型肝炎病毒BCP/PreC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曾俊涛;陈静;曾仕平;钟良宝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前C区, 基本核心启动子, 突变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基本核心启动子(BCP) A1762T/G1764A与HBV复制水平和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提取患者血清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包含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 区的核苷酸链(nt1643-nt2112)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83例CHB患者中,共检出BCP A1762T/G1764A突变株25例(30.12%).BCP突变组ALT (211.56±81.58) U/L和TBIL (55.17±28.50) μmol/L显著地高于BCP区未突变组(P<0.05).前C区G1896A突变组HBV DNA的水平(4.86±1.30)显著地低于前C区未突变组(5.42±1.15)(P<0.05).结论 BCP突变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导致HBV致病力增强,更易引起严重的肝脏损害;前C区G1896A突变可能会降低HBV的复制能力.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种暗示治疗对癔症疗效的观察

    目的 探讨语言-针灸、语言-按摩和语言-药物治疗对癔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癔症患者随机分为语言-针灸治疗组(30例)、语言-按摩治疗组(30例)和语言-药物治疗组(30例),对3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语言-针灸治疗组治愈率达100.00%,语言-按摩治疗组为83.33%,语言-药物治疗组为33.33%.语言-药物治疗组分别与语言-针灸暗示治疗组比较和语言-按摩暗示治疗组比较,P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语言-针灸治疗组疗效和语言-按摩治疗组疗效均强于语言-药物治疗组.

    作者:史志春;朱慧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联合血清β-HCG含量检测对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TV-CDFI)技术与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含量检测,在联合诊断滋养细胞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由TV-CDFI检查及血清β-HCG含量检测诊断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51例的临床资料.选择50例良性葡萄胎作为对照组.观察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化疗前后TV-CDFI和血清β-HCG检查的动态变化,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本组以PS≥60 cm/s、RI≤0.45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界定指标,其敏感性为93.1%,特异性95.5%,准确性94.1%.TV-CDFI在良性葡萄胎内显示均无明显或仅有极少星点状彩色血流信号,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内则见较为丰富的短棒状或条索状彩色血流信号,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型;阻力指数(RI)显著低于葡萄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血清β-HCG含量检测其诊断准确率高达100%.采用TVCDFI与血清β-HCG含量检测联合诊断技术,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化疗效果进行动态观察,两项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 TV-CDFI技术与血清β-HCG含量检测联合应用是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首选的佳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并可作为临床评价和判断预后的重要观察指标.

    作者:袁梅;张毅;张慧芹;王言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重组多价人精子表位肽的原核表达及其条件优化

    目的 构建重组多价人精子表位肽原核表达质粒,优化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条件.方法 用化学合成法合成多价人精子表位肽基因.该基因经PCR扩增,BamHI和XhoI双酶切后,克隆至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获得重组质粒.将该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 (DE3),经IPTG诱导表达.利用SDS-PAGE电泳和AlphaEase凝胶电泳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在摇瓶发酵条件下改变培养基组成、诱导温度、诱导时机、诱导剂浓度和诱导时间等条件对GST-多价人精子表位肽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构建了重组多价人精子表位肽原核表达载体.在摇瓶实验中,优化的表达条件为:TB培养基,诱导温度37℃,在菌体对数生长的中后期进行诱导,IPTG诱导终浓度0.05 mmol/L,诱导时间5h.优化后GST-多价人精子表位肽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2%,且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多价人精子表位肽原核表达质粒,重组表达载体在E.coli BL21 (DE3)内主要表达可溶形式的GST-多价人精子表位肽融合蛋白,在优化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表达量.

    作者:谢琦;林军;白玲;石青峰;叶元;杨冰;刘永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天津市院内死亡病例漏报及报告质量评价

    目的 评价天津市2009年院内死亡病例信息报告质量,为进一步完善死因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天津市2009年死因监测网络直报数据及2008年现场漏报调查数据.结果 2009年院内死亡病例前5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与户籍人口中的前5位死因构成顺序有所不同.根本死因编码错误率为0.41%,76.9%的死亡病例其根本死因诊断依据科学、可靠,77.7%的患者死亡后7d内能够通过网络直报进行报告,99.7%的报告卡能够在网络直报后7d内得到审核.院内死亡病例存在漏报,漏报率为4.5%,门、急诊漏报率高于住院.结论 天津市住院死亡病例死因报告准确、有效,可以正确评估我市住院死亡人群的死因模式;但也存在不足,院内死亡病例的报告和管理仍是今后死因监测工作的重点.

    作者:张辉;宋桂德;张颖;王德征;江国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小儿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探讨

    目的 探讨近4年来小儿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儿童健康.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儿科门诊急诊救治的80例小儿急性中毒患儿的一般临床调查资料.结果 小儿急性中毒发生:性别无差异;发生的高峰年龄为1-6岁;中毒种类以药物中毒多(52.5%),其他依次为日用化学制剂、鼠药及农药;鼠药等剧毒类的中毒多发生在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结论 防止小儿急性中毒的发生应以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重点,应大力、广泛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儿童及其家长的相关知识教育是预防小儿急性中毒的主要措施,相关部门要重视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的卫生保健及宣教工作.

    作者:秦桂林;白桦林;陈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激光联合卡介苗素和干扰素治疗86例尖锐湿疣综合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激光联合卡介苗素和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综合疗效.方法 选取某院2006年8月~2008年10月门诊治疗的172例尖锐湿疣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患者,对治疗后的相关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 联合治疗组中治愈73例,治愈率为84.88%,对照组中治愈46例,治愈率为53.4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中复发12例,复发率为13.95%,对照组中复发40例,复发率为46.5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总不良反应1例,总不良反应比例为1.16%;对照组总不良反应4例,总不良反应比例为4.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激光联合卡介苗素和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贾华魁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儿童特发性癫痫与睡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癫痫样放电与睡眠时相的关系及癫痫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55例癫痫患者的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5例癫痫患儿中痫样放电共49例(89.1%),睡眠期出现45例(91.8%),以NREMⅠ、Ⅱ期多见.睡眠中全身性发作35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4例均出现于NREMⅠ、Ⅱ期.与对照组比较,癜痫患儿总睡眠时间、REM期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REM Ⅰ、Ⅱ期显著延长,而NREMⅢ、Ⅳ期明显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P<0.01).癫痫患者睡眠纺锤波出现不对称、减少或消失.结论 瘸样放电主要发生于睡眠期NREMⅠ、Ⅱ期,癫痫也改变着睡眠结构,引起睡眠障碍.不同癫痫发作类型与睡眠时相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汤春辉;杨景晖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海南岛乙型肝炎病毒BCP/PreC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G1896A、基本核心启动子(BCP) A1762T/G1764A与HBV复制水平和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提取患者血清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包含HBVC基因启动子和前C 区的核苷酸链(nt1643-nt2112)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83例CHB患者中,共检出BCP A1762T/G1764A突变株25例(30.12%).BCP突变组ALT (211.56±81.58) U/L和TBIL (55.17±28.50) μmol/L显著地高于BCP区未突变组(P<0.05).前C区G1896A突变组HBV DNA的水平(4.86±1.30)显著地低于前C区未突变组(5.42±1.15)(P<0.05).结论 BCP突变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导致HBV致病力增强,更易引起严重的肝脏损害;前C区G1896A突变可能会降低HBV的复制能力.

    作者:曾俊涛;陈静;曾仕平;钟良宝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围生期双酚A暴露对大鼠子代行为发育的影响

    目的 研究围生期暴露于双酚A对SD大鼠子代的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 120只孕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从孕期d6至仔鼠出生d 21断乳每天分别灌胃给予0、0.05、0.5、5、50、500mg/kg的双酚A.于仔鼠出生后d3检测前、后肢定位反射;出生后4d检测仔鼠的平面翻正、悬崖回避反射;出生后d5检测负向地性;出生后d11检测空中翻正反射.结果 0.05、0.5mg/kg剂量组的所有的神经反射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5 mg/kg剂量组的平面翻正反射、负向地性反射、空中翻正反射达标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迟;50mkg剂量组,在前、后肢定位反射、空中翻正反射达标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迟;500mg/kg剂量组,在前、后肢定位反射、负向地性反射、空中翻正反射以及悬崖回避反射的达标天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迟.结论 大鼠围生期暴露于双酚A,可影响子代大鼠的神经行为发育.

    作者:范杰;蒋建军;尚兰琴;彭茨克;王宛怡;邓陶陶;刘然;符君;任泽明;邢丽娜;吴双;郝卫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对比分析无聚合物紫杉醇涂层支架与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目的 对比分析无聚合物紫杉醇涂层支架(垠艺)与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涂层支架(Excel)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某院收治的12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垠艺组和Excel组,接受PCI治疗.临床随访1年,观察两组支架内有无血栓形成、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死亡原因及再次入院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晚期肯定性支架血栓.共有6例患者死亡,垠艺组2例,Excel组4例.垠艺组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再次入院率与Excel组的数据近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聚合物紫杉醇涂层支架与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治疗冠心病及预防心血管疾病作用相当,均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小凤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回族人群饮食习惯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回族人群独特的饮食习惯与胃癌患病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与回族人群胃癌发病相关的饮食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问卷调查126例胃癌和贲门癌回族患者以及126例非病例回族人群的饮食习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三餐不定时、常食腌制食品、常食油炸食品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3.054,2.363,1.915).常食水果可降低胃癌的发生(OR=0.281,P<0.01).结论 三餐不定时、常食腌制食品及常食油炸食品可能会增加回族人群胃癌患病的危险性,而多食水果是回族胃癌的保护因素.

    作者:杨晓辉;葛箭;蔡慧珍;葛云叶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磷霉素钠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磷霉素钠注射液联合自拟肺心Ⅰ号方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全部12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2例,对照组40例,在常规应用吸氧、止咳、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液及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磷霉素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并口服肺心Ⅰ号方.于治疗后检查动脉血气、血浆D-二聚体、血红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等.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90%,对照组总有效率62.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实验室指标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 0.05或P<0.01).结论 磷霉素钠联合中药治疗CPHD急性加重期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复发率及死亡率低,且副作用小.

    作者:张振国;邱作成;李志钢;乐德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尺骨干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尺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12月,对19例尺骨干粉碎性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11~14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骨折均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疗效评定优13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达94.74%.结论 有限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尺骨干粉碎性骨折可达到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固定,利于肢体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与恢复,是治疗尺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梁红锁;黄克;李林;古松;韦程寿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脊髓损伤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112名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外科治疗及牵引等常规治疗,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安慰剂)治疗14 d,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1次/d,连续14 d.检测14、60d鞍区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小便功能.结果 两组病人在治疗14、60 d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感觉、运动功能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在治疗脊髓损伤所致感觉、运动障碍及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屈波;蒋凯;廖东发;邓少林;张波;潘显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阿尔茨海默病和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脑影像学改变与临床智能精神检查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和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CT检查改变与临床智能精神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近2年某院收治的37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35例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种疾病CT影像学改变与临床智能精神检查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阿尔茨海默病组前角、后角、基底池、外侧裂、三脑室、四脑室、侧脑室以及脑沟等部位的大宽度值均大于多发梗死性痴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发梗死性痴呆组MMSE评分为16.79±5.48,DRS评分为0.832,均高于阿尔茨海默病组(13.24±2.38,0.6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阿尔茨海默病组MMSE评分与外侧裂和侧脑室宽度呈负相关;DRS评分与前角和四脑室宽度呈正相关(P<0.05).④多发梗死性痴呆组MMSE评分与DRS评分与脑室系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T检查脑室系统影像学改变是鉴别阿尔茨海默病与多发梗死性痴呆的主要方面,脑室系统病理性改变与临床智能精神改变有直接关系.

    作者:黎胜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不良反应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索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程度与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纳入自2007年1月到2009年3月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证实的老年NSCLC病人,采用单药或含铂二联化疗方案进行化疗.结果 共纳入65例老年肺癌病人,化疗后发生3~4度不良反应(重反应组)有24例,无3~4度不良反应(轻反应组)有41例,两组基线情况平衡.全组均未出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16.7%和7.3%,稳定分别为50.0%和36.6%.两组分别有33.3%和56.1%出现进展.两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6.7%和43.9%,差异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趋势(P=0.076).两组的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74 d (95%CI:24~123 d)和58 d(95%CI:39~76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4个月(95%CI:5.4~29.5个月)和7.2个月(95%CI:4.1~10.2个月),虽存在较大差异,但差异未能达到统计学意义(P=0.068).结论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出现3~4度不良反应可能提示预后好.

    作者:刘桂红;邹雪林;丁振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石家庄市2004~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对石家庄市2004~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资料来源于“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系统”的2004~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分新流行性腮腺炎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特征.结果 ①2004~2009年石家庄市流行性腮腺炎平均发病率为14.34/10万,以5~9岁组发病率高为114.21/10万,其次是10~14岁组发病率为82.05/10万,0~岁组发病率为21.10/10万,20~岁以上组发病率低为1.12/10万;男性多于女性:职业分布特征以学生多,平均占71.62%,其次是散居儿童平均占13.06%.②县区发病明显高于市区.③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2、3月份开始发病人数逐渐增多,4、5月份达高峰,6月份以后开始下降,8~10月份低.结论 石家庄市农村5~9岁年龄组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高危人群,应在每年的4~5月份即季节性发病高峰前针对敏感人群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作者:高秋菊;张世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镶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及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意儿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导管介入的镶嵌技术封堵进行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及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成人患者,术中联合超声心动图评价外科矫治术的镶嵌治疗;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行外科手术的镶嵌治疗.结果 7例先心病术后残余分流的患儿分别放置一个封堵伞或弹簧圈后使残余分流消失,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先放置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后7d成功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和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超声心动图评价米后即刻疗效满意.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即刻行外科手术成功.结论 超声心动图敏感、方便,可实时指导先心病镶嵌治疗,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术后即刻评价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在先心痛镶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敏;黄问银;叶兴文;袁媛;邹炜;许向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基于能量的调查结果与女性健康关系的定量分析

    目的 定量分析剩余能量与女性体质健康的关系.方法 依据能量调查结果把所选取人群分为能量过剩组和能量不足组,观察两组不同剩余能量水平下女性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 与能量不足组相比,能量过剩组体脂率显著增加(P<0.01);心肺功能及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P<0.01);血生化指标TC、TG、LDL水平显著增高(P<0.01).结论 能量摄入过多和体力活动不足是导致肥胖的两大重要因素,能量对体质的影响也是通过肥胖所介导的,而肥胖在正常体质向亚健康体质劣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想真正达到改善体质的效果,早期对肥胖的预防比后期的治疗更重要.

    作者:李国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留置导尿在无痛分娩中的必要性研究

    目的 探讨留置导尿在无痛分娩中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对60例接受腰硬麻醉无痛分娩的产妇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照组(30例)在腰硬麻醉后常规给予立即插尿管留置导尿;观察组(30例)腰硬麻醉后来插尿管,而是通过专责助产士在产程进展中积极鼓励和协助患者排尿,产后通过B超观察膀胱残余尿量和尿液培养评估产后尿潴留和尿道感染情况,观察两组的区别.结果 观察组在分娩过程中有19例(63.33%)能够成功自行排尿,发生产后尿潴留3例,尿道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产后尿潴留14例,尿道感染6例.结论 无痛分娩过程中无需常规持续留置导尿,积极鼓励、指导和协助患者排尿,可以减少尿道感染和产后尿潴留的发生.

    作者:陈意坚;龚桂芳;符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