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南京地区儿童患者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型分布

苗丹青;徐飞;李军强;刘婧筠;邵忠琦;朱涛;钟天鹰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 血清型, 疫苗, 覆盖率
摘要: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儿童患者的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的分布,为疫苗研发的血清型选择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从南京地区儿童中分离的323株肺炎链球菌株进行测定,以确定其血清型.结果 南京儿童医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共323株,分型检定结果表明,常见的血清型为19F,所占的百分比为31.3%,其次为19A(13.3%),14型(12.7%)和6 A/B(10.8%).结论 南京地区儿童患者所携带的血清型以19F、19A、14和6 A/B型为常见,现有7价疫苗的覆盖率较低约为62%,而13价肺炎结合疫苗(PCV13)的血清型覆盖率较高约为85%.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40例危重症患者失禁性皮炎的临床护理

    目的 探讨40例危重症患者失禁性皮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9月该院收治的并发失禁性皮炎的危重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氧疗联合红霉素软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失禁性皮炎患者采用氧疗联合红霉素软膏治疗后,皮炎面积减小,症状减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失禁性皮炎加重的风险,避免了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促进了患者的身体康复.

    作者:陆英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结合表观弥散系数在卵巢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卵巢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MRI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并测量ADC值.结果 49例卵巢病变患者中,良性39例,恶性10例.39例良性病变患者中,13例卵巢囊肿,2例卵巢囊肿合并蒂扭转,3例巧克力囊肿,6例畸胎瘤,11例囊腺瘤,1例卵泡膜瘤,1例纤维瘤,2例卵巢脓肿合并输卵管积液扩张;9例恶性病变中,7例囊腺癌,1例浸润性移行细胞癌,1例转移性肿瘤.良性病灶组ADC值平均为(2.53±0.34)×10-3 mm2/s,恶性病灶组ADC值平均为(1.11±0.34)×10-3 mm2/s,恶性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4%、80.0%及89.8%,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为0.86(kappa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ADC值在卵巢病变的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李明柳;王任国;何志伟;黎家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该院救治的5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探讨对象,按照患者病程时长的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水平差异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弥漫性出血患者其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组患者与早期组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其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凝血标志物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检测中不受凝血因子降低的影响,其含量可随着病程加重而出现变动,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

    作者:徐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数字化病案室的内涵以及构建与管理

    目的 提高医院的现代化水平,跟上先进信息发展的步伐,对病案资料实现数字化管理.方法 在计算机技术和数码照相技术的辅助下,对该院的病案资料进行数字化成像,从而存储到计算机中,为患者提供病案资料的网络化服务.结果 数字化病案室构建后,病案资料的错误率、丢失率及破损率明显降低;病案的查找时间、获取时间明显缩短,安全性评分则明显提高;场地成本、人力成本及管理费用明显下降.以上数据与和构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医院中患者的病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能够提高病案资料的质量和安全性,缩短查询和获取时间,降低各项管理费用,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稳定、持续发展.

    作者:李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鼻内镜手术前后嗅觉功能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实施鼻内镜手术前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嗅觉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影响其功能的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7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来该院就诊的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五味试溴液嗅觉检测法分别于鼻内镜手术前、手术后第4周、手术后第12周以及手术后第24周对观察对象的嗅觉功能进行测定,分析嗅觉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对影响嗅觉功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后第4、12及第24周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比较第4、12及第24周嗅觉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病变部位、嗅觉障碍的时间与术后患者嗅觉功能的改善没有相关性(P>0.05);患者的过敏因素、疾病的分型分期与术后患者嗅觉功能的改善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鼻内镜手术能够改善患者的嗅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吴莉;王继群;唐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研究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中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与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接受治疗的88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的资料,将其按照手术治疗的不同方式分为两组:TEP组和TAPP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TE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状况明显优于TAPP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TAPP组(P<0.05);术后的并发症尿潴留、血清肿、中转开腹、不完全性肠梗阻、术后复发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EP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术后患者恢复较采用TAPP的快些,且两组手术治疗下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安全性较高,较好地降低复发率.

    作者:施珊格;缪锦超;黄家荣;林晓锋;刘赞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前置胎盘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处理

    目的 分析前置胎盘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前置胎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阻滞(硬膜外)麻醉方法,观察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联合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找出有效的止血方法.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为96%,对照组为76%;两组满意度对比,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7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置胎盘患者分娩方式首选剖宫产,并采取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控制患者术中出血,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吴美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疗效初步评定及分析

    目的 评定和分析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0例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08年3月-2014年7月,对10例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评分,并观察比较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KSS评分.结果 经过13~48(35.65±9.31)个月的随访,10例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术前的膝关节KSS评分为(43.39±7.30)分,术后膝关节KSS评分为(78.56±6.21)分;且患者的平均膝关节活动度由0°升高至(86.76±11.15)°,治疗前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膝关节伸直位强直患者采取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疗效显著,值碍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闫伟;杨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依托咪酯用于全身麻醉静脉维持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全麻)静脉维持应用依托咪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行全身麻醉的110例患者,依据全麻维持方案不同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依托咪酯)和对照组(丙泊酚).记录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和心率(HR),并比较两组苏醒与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插管前DBP和SBP与入室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观察组对比,对照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DBP和SBP在插管后3和5 min依次与观察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切皮时,对照组DBP、SBP及HR均明显下降,且分别与观察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与拔管时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静脉维持采用依托咪酯见效快,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拔管迅速,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廖乐乐;李敏;唐干益;鲁文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逼尿肌不稳定对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究在前列腺增生治疗中逼尿肌不稳定对电切术后的临床影响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5年4月在该院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22例,根据患者的伴逼尿肌不稳定情况分为逼尿肌不稳定组和非逼尿肌不稳定组,对患者进行电切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前后尿流率、残余尿以及尿动力学参数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电切手术前后其大尿流率和残余尿均有显著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前列腺增生电切手术中逼尿肌不稳定患者进行电切手术其效果优于非逼尿肌不稳定患者,患者术后恢复较好,部分患者在术后膀胱活动度恢复较为缓慢.

    作者:邓志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脑血管支架种类及材料学特点与支架置入后的补体反应及干预

    目的 探讨脑血管支架种类及材料学特点在脑血管支架置入后的补体反应及干预.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根据应用脑血管支架种类的不同分为3组,给予不同的脑血管支架,其中金属支架组40例、聚合体支架42例和涂层支架38例;比较3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数情况,血清IgA、IgG和补体C3、C4等临床指标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聚合物支架和涂层支架组的椎基底动脉、动脉狭窄指数及动脉硬化指数情况显著优于金属架组(P<0.05);聚合物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合物支架和涂层支架的血清IgA、IgG和补体C3、C4临床指标情况显著优于金属支架组(P<0.05);聚合物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血清补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合物支架组和涂层支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金属支架组(P<0.05);聚合物支架组与涂层支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疾病进行聚合物支架及涂层支架生物相容性较佳,可显著降低支架置入后的补体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秋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74例NSTEMI患者,比较治疗前后血清Cys-C水平,关联分析Cys-C水平与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治疗后第10和30 d血清Cys-C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饮酒史和治疗方式与治疗后血清Cys-C水平变化相关(P均<0.05),无饮酒史和选择介入治疗的患者,其治疗后血清Cys-C水平更高.结论 血清Cys-C水平在NSTEMI发生时异常升高,经治疗后短期内继续升高,其变化受到饮酒史和治疗方式的影响.

    作者:魏法权;茹祥伟;刘学谦;程希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上颈椎创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上颈椎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上颈椎创伤78例,依照检查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39例采用X线检查;研究组39例给予MS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比较结果.结果 对照组诊断准确率82.05%,研究组诊断准确率94.87%,两组患者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上颈椎创伤诊断中有很大价值,为临床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顾英翠;黄月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南京地区儿童患者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型分布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儿童患者的肺炎链球菌血清型的分布,为疫苗研发的血清型选择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从南京地区儿童中分离的323株肺炎链球菌株进行测定,以确定其血清型.结果 南京儿童医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共323株,分型检定结果表明,常见的血清型为19F,所占的百分比为31.3%,其次为19A(13.3%),14型(12.7%)和6 A/B(10.8%).结论 南京地区儿童患者所携带的血清型以19F、19A、14和6 A/B型为常见,现有7价疫苗的覆盖率较低约为62%,而13价肺炎结合疫苗(PCV13)的血清型覆盖率较高约为85%.

    作者:苗丹青;徐飞;李军强;刘婧筠;邵忠琦;朱涛;钟天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究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对腹泻患儿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在该院治疗的腹泻患儿11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56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蒙脱石散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3.9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8.93%)与对照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双歧四联活菌片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患者的效果优越,且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可临床推广.

    作者:吴新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PDCA循环法在医院复用器械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PDCA循环法对复用器械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护理部定期质量控制检查,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1年的结果.结果 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后,设备维护管理执行率、五常法管理正确执行率、科室满意度、理论考核成绩、器械清洗合格率及包装合格率等6方面的评分水平与实施前相比显著提升,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DCA循环法对医疗器械再生处理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及规范管理,使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工作质量更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作者:黄丽平;肖红珍;郑勤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探讨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确诊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惠儿均经腹部高频彩色超声检查,检查过程中,观察患儿的淋巴结大小、形态、数量及内部回声等,经治疗后再次给予超声诊断,比较治疗前后的诊断结果,同时抽取100例因其他原因需行腹部超声检查的患儿作为对照,比较其高频彩色超声诊断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49%,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纵横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经两周的消炎治疗后,复诊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显著缩小,研究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肠系膜淋巴横泾、纵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过程,能够利用高频探头对其肠系膜淋巴结的情况进行清晰显示,显像率高,效果好,能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葛郁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临床护理干预对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5月在该院就诊的98例产妇,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产妇进行基础护理,实验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及心理状况.结果 实验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分娩时焦虑评分(33.31±4.3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娩时焦虑评分的(44.52±9.15)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孕妇入待产室抑郁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分娩时的抑郁得分(32.01±6.3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娩时的抑郁得分(45.31±9.30)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产妇进行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产妇不良心理的产生.

    作者:黄宇娟;黄赛梅;梁清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传统保肝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干扰素α-1b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HBV-DNA、HBeAg阴转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其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能够有效促进血清病毒水平的降低,有利于促进患者肝功能的好转,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陈瑞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降钙素原监测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行降钙素原(PCT)监测应用于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价值.方法 选择已被确诊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ICU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炎性反应水平和在不同的治疗时间段内患者在ICU停留比例.结果 观察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为(6.44±1.07)d,对照组为(9.43+1.86)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细胞计数和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 行降钙素原监测,其指标结果对指导治疗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有重要价值,可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值得各医院借鉴应用.

    作者:陈矛;姜悦;黄樱菲;张月蒲;薛秋平;许燕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