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研究

刘爱菊

关键词:脑梗死, 白介素-6, 白介素-10, 肿瘤坏死因子-α, 炎症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增加对脑梗死后脑神经损伤作用机制的认识.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2010年1月~2011年10月某院治疗的42例发病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白介素-6 (IL-6)、白介素-10 (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在24 h、3d、7d、14 d、21 d时动态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在24h、3d、7d、14 d、21 d各点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 h内即升高,1~7 d呈上升趋势,在7d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但在21 d时仍显著正常水平(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中TNF-α在24h、3d、7d、14 d、21 d各点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h内即升高,1~3 d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在3d时达到高峰,为(102.76±23.21) ng/ml,但在21 d时仍显著正常水平(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6、TNF-α和IL-10含量均增高,并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脑外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SLTC)治疗颅脑外伤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23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SLTC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迟发性血肿、急性脑膨出和切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d、3d、7d颅内压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迟发性血肿、急性脑膨出和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分别为15.8%、20.8%和20.0%,显著低于对照组(x2=7.107、3.843、8.389,P< 0.05).术后1、3、7d治疗组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t=9.175、9.916、10.093,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56.7%,对照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43,P< 0.05).治疗组重残和植物状态发生率为35.0%,死亡率为8.3%,显著低于照组(x2=3.215、3.375,P< 0.05).结论 SLTC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黄金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对比分析床旁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的结果

    目的 对比分析床旁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的结果.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某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9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床旁血糖仪组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糖检测结果,检测消耗以及治疗依从性等临床指标.结果 床旁血糖仪组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组患者血糖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组患者相比,床旁血糖仪组患者的进针深度、所需血量以及结果耗时等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自动分析组患者相比,床旁血糖仪组患者血糖监测、药物治疗、自我检测以及饮食控制等依从性指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旁血糖仪在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适于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任永强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

    在逐步建立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的实践中探索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及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的优势,加强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李素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经皮冠状动脉PCI治疗术缺血修饰蛋白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PCI治疗术后缺血修饰蛋白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治疗后30 minMA水平分为MA升高组和MA正常组,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nT、CK-MB水平.结果 治疗后30 min,MA水平(0.37±0.06) ABSU、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TnT、CK-MB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后6h和24 h cTnT、CK-MB水平明显升高,并且MA升高组上述心肌损伤指标明显升高,而MA正常组无明显改变.结论 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在PCI治疗后30 min内就会发生改变,是预测PCI治疗后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作者:孙慎杰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80例小儿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 研究先天性泪道阻塞合适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时机.方法 选择在某院就诊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根据年龄分为1~3月组、3~8月组以及8~15月组,依次给予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手法按摩治愈12例;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治愈48例;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愈69例;其中年龄1~3月的患者治愈率65.38%;年龄3~8月的患者治愈率97.12%;年龄8~15月的患者治愈率63.16%,3~8月患者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患者、且经泪道冲洗、泪道探通的治愈率也高于其余两组.另外,年龄1~3月患者通过手法按摩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结论 3~8月是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疗的佳时机;对于1~3月的患者宜采用手法按摩,若不能取得良好疗效应在3~8月时进行泪道冲洗、探通治疗.

    作者:谈晖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江苏省梅毒的流行特征分析与趋势预测

    目的 深入分析江苏省梅毒流行特征,对未来发病趋势进行定量预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描述江苏省2005~2010年梅毒流行特征基础上对2011~2013年流行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5~2010年江苏省累计报告梅毒108 788例,年均发病率为23.90/10万;2005~2009年发病率逐年增长,但涨幅逐渐下降,2010年较2009年已略有降低.病例以Ⅰ期、Ⅱ期为主,分别占梅毒病例总数的33.87%、34.69%.根据月发病数据拟合了ARIMA(3,1,1)(0,1,1) 12模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1~2013年梅毒发病水平呈逐年增长趋势.结论 近几年来江苏省梅毒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梅毒仍是全省重要的传染病负担之一,未来3年梅毒发病将缓慢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性病综合防治力度,并根据流行特征适度调整防治策略.

    作者:刘文东;吴莹;艾静;胡建利;梁祁;李媛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评价64排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外科切除术后GIST病例的临床、64排螺旋CT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GIST其中7例(占58.33%)发生在胃,2例(占16.67%)发生在肠系膜;CT显示低度危险性病灶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界面清楚,腔内生长;高度危险性病灶内见液化坏死、囊变、出血、钙化,瘤旁簇状血管及增粗供血动脉,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64排螺旋CT对显示GIST内部结构、肿块与胃肠道关系和肿瘤血管情况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严睿;万慧;刘力;张剑;丁薇;贺斌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三峡库区野山楂对高脂血症人群的降脂疗效研究

    目的 通过临床对照试验比较研究三峡库区野山楂与北山楂、血脂康的降血脂疗效,探讨库区野山楂的降血脂疗效.方法 根据研究设计将符合入选条件的高脂血症病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低脂饮食+野山楂、低脂饮食+北山楂、低脂饮食+血脂康胶囊、单纯低脂饮食的降血脂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其血脂水平的差异.结果 血脂康、北山楂、野山楂均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其中血脂康疗效佳,野山楂与北山楂无明显差异(P>0.05),均优于单纯低脂治疗(P<0.05).结论 三峡库区野山楂对高脂血症人群的血脂水平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副作用少的降脂中药资源,库区野山楂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作者:王丹;杨柳清;郑胜;苏小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32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研究新的病理学分类方法,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胃肠道病变32例,对肿瘤进行常规镜检,并做免疫组化检测.比较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病年龄、分布部位、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结果 32例患者可分为4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G1 12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G2 9例、神经内分泌癌9例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2例.其中来自前肠15例,中肠8例,后肠9例.不同类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表现各有不同.结论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学诊断是其后确诊的主要方法,免疫组化的合理应用可提高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率新的病理学分类方法更加客观准确.

    作者:黄治国;谢宗宙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原发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 分析某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骶骨肿瘤患者的资料,探讨手术治疗在骶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后路,前后路方法对骶骨肿瘤进行骶骨全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随访至5年,以评价其疗效.结果 50例患者除7例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和切口感染外,余43例均未发生感染,所有病例安全度过手术期,并且疼痛减轻,功能恢复良好.50例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年,1年生存率为80%,2年生存率为52%,3年生存率为38%,5年生存率为34%.结论 手术治疗骶骨肿瘤对于肿瘤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并且可延长生存期,因此手术治疗对于骶骨肿瘤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刘元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临床意义,评价其在临床上快速检测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105例聋哑患儿,取外周血5ml,分离提取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 (C538T),SLC26A4 (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C1494T).结果 在105例样本中,共检出17例携带致聋突变(16.19%).其中,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 A>G异质突变1例(0.95%); GJB2基因突变7例(6.67%),包括235 del C纯合突变2例,235 del C/GJB2 299 del AT复合杂合突变2例,235 del C单杂合突变3例;SLC26A4基因突变9例(8.57%),包括IVS7-2 A>G纯合突变1例,2168 A>G纯合突变1例,IVS7-2 A>G单杂合突变3例,2168 A>G单杂合突变4例.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 耳聋相关基因突变位点在我国也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基因检查方法和以往传统的检测想法相比,具有准确性高、速度快、假阳性率低的优点,而且该检查方法操作简便,建议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陈鑫苹;徐卫华;符生苗;李晓娟;何敦雄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冠心病合并单纯餐后高血糖的患病情况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聊城地区冠心病患者中单纯餐后高血糖的流行情况,探讨餐后2h血糖(2hPG)水平与冠心痛发病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冠心病合并单纯餐后高血糖患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加深冠心病合并单纯餐后高血糖危险因素的认识,为其及早诊断、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400例冠心病病人和30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检测2hPG,血浆Hcy,C-反应蛋白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2hPG明显高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血浆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血浆Hcy与血糖呈正相关.冠心病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有糖代谢异常组高于单纯冠心病组.结论 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餐后2h血糖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早期发现及干预,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同时,Hcy,CRP与冠心病病发病密切相关,并且糖代谢异常可伴有Hcy、CRP增高.

    作者:傅绪栋;王海彦;郭健飞;朱海燕;翟魁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因素.方法 取某院肝胆外科于2008年4月~2011年4月间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手术记录单分析中转开腹因素.结果 导致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手术转为开腹手术的原因为胆囊本身因素、合并其他器官疾病、操作者的技术因素等,其中胆囊本身因素为常见.结论 对于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应全方面评估其病情,及时发现各项危险因素,避免一味追求小切口和快速康复而错误选择手术术式,对于危险因素较多,手术难度较大的患者,应尽早采取开腹手术,以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切实的治疗效果为先,提高医疗水平.

    作者:王震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LXA4、sVCAM-1与TNF-α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脂氧素A4(LXA4)、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56例HSP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LXA4、sVCAM-1和TNF-α含量,分别比较其急性期和恢复早期上述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HSP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血清LXA4、sVCAM-1、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SP患儿急性期血清sVCAM-1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早期;而血清LXA4水平明显低于恢复早期(P<0.01).结论 sVCAM-1、TNF-α可能参与HSP发病过程,而LXA4可能有抗炎作用.

    作者:孙兴珍;朱从龙;舒思静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在修复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中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分析运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某院42例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采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方法治疗的病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取30例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病例采用结扎、单侧吻合的作为对照组.治疗后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从效果看,72例均进行0.3~1.5年的随访显示,对照组优良率36.7%;观察组优良率85.7%.从术后恢复看,对照组治疗1周后6例皮肤坏死,其中2例出现真菌感染,经过抗真菌感染后末端仍坏死,予以截指.有28例出现外形凹陷,色泽较深,8例出现感觉和屈伸功能障碍.观察组治疗1周后未出现皮肤坏死,有1例出现真菌感染,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愈合,有30例色泽稍暗,外形均满意,1例出现感觉障碍.两组以上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能明显提高临床效果,可降低并发症和功能障碍情况,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徐丽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2月~2011年4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3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些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及比较,然后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中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依从性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中至关重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干预对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建设;殷运收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运动疗法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为探讨运动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本文主要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念,流行特征及诊断标准的阐述基础上,分析了运动疗法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运动疗法的连一步应用做了展望.结果发现运动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及临床试验,对于是否能够治愈慢性疲劳综合征还存在争议,需要大量的实验依据进行证明,但运动疗法对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免疫能力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结论,适量有规律的运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崔伟;张日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235例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方法 对某院自2005年9月~2012年2月诊断的235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艾滋病患者易发生多种病原菌感染,血培养阳性78例,其中青霉菌阳性48例,金葡萄球菌18例,草绿色链球菌6例,缓慢葡萄球菌3例,人葡萄球菌2例,大肠埃希氏杆菌1例;痰培养中128例阳性,其中白色念珠菌47例,热带念珠菌16例,金葡萄球菌54例,草绿色链球菌7例,人葡萄球菌5例,肺炎链球菌9例,其他10例,经药物治疗后病原菌阳性率明显降低.结论 肺部感染是艾滋病为常见的感染,通过X胸片的检查及临床表现,对通过药物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了解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对艾滋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路钧;段炬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上海市金山区2008~2010年外来人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上海市金山区外来人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金山区今后在外来人口手足口病的防制中提供策略.方法 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共报告1 110例手足口病例,其中以1~3岁组为多,占67.57%;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69∶1;发病的高峰期为4~7月份;发病以外来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的地区为主.结论 本区外来人口发病集中在外来人口密集地区,低年龄组儿童、男性多发,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干预工作.

    作者:李俊;李澜;莫平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共纳入36例老年性痴呆患者,诊断均符合相关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同时从门诊及住院人群中随机抽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 两组血流速度比较结果显示:老年性痴呆组患者的MCA、ACA、PCA、BA及VA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CD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结果显示,TCD早期诊断老年性痴呆的灵敏度83.3%,特异度为90.0%,正确指数为0.73,诊断符合率86.4%.结论 老年性痴呆组患者的MCA、ACA、PCA、BA及VA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于TCD是一种无创、简便、准确测定脑动脉流速的方法,临床上可以用于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早期辅助诊断,且TCD可以间接判断老年性痴呆的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田中臣;张秀娟;王山岿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