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绪栋;王海彦;郭健飞;朱海燕;翟魁敏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0年1月~2011年9月到某院进行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7名分为TACE治疗组及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治疗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CRT+IMRT组有效率高于TACE组(x2=4.89,P< 0.05).TACE组34名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3-DCRT+IMR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4%,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2,P> 0.05).结论 通过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金珊;李航;谭诗生;杨飞月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低剂量扫描在儿童头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某院就诊的60名颅脑病变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扫描的观察组和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组,记录CTDIvol、DLP,评价图像质量及合格情况.结果 观察组CTDIvol(8.31±1.33) mGy、DLP (31.27±5.83) mGyc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等图像占23.33%,图像质量不如对照组;合格率90%,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低剂量扫描能够在明显减小辐射剂量和危险度的基础上,保证较高的合格率、不影响临床对于疾病的诊断.
作者:高前宁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与腕部动静脉内瘘术中血栓形成的关系;并探讨尿毒症患者血管病变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 35例尿毒症患者,初次行腕部动静脉内瘘吻合术,采用端-端吻合的方法于术中取小段桡动脉.并对35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以及桡动脉病理改变(按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35例桡动脉中20例血管有钙化(57.14%),18例管腔内见不同程度的新鲜血栓形成,其中16例患者伴发桡动脉钙化(88.89%),主要定位于桡动脉的平滑肌层和弹力板下方,在未形成血栓的患者中桡动脉钙化的发生率为22.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n=40)比较,存在血浆胰岛素(INS)、C肽、甲状旁腺激素(PTH)、皮质醇、血清脂蛋白(a) [Lp(a)]、三酰甘油和平均动脉压(MAP)增高(P<0.05),同时存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敏感指数(IAI)降低(P<0.05),其中重度血管病变组的INS、PTH显著增高(与另两组比较P< 0.05),血浆皮质醇增高也较明显(与中度组比较P< 0.05).Lp (a)水平有随血管病变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 尿毒症血管钙化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栓形成可能与患者的内瘘手术有一定关联.
作者:陈运芬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SLTC)治疗颅脑外伤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23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SLTC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迟发性血肿、急性脑膨出和切口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后1d、3d、7d颅内压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迟发性血肿、急性脑膨出和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分别为15.8%、20.8%和20.0%,显著低于对照组(x2=7.107、3.843、8.389,P< 0.05).术后1、3、7d治疗组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t=9.175、9.916、10.093,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56.7%,对照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43,P< 0.05).治疗组重残和植物状态发生率为35.0%,死亡率为8.3%,显著低于照组(x2=3.215、3.375,P< 0.05).结论 SLTC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黄金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丹参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入院治疗的11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成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用药,对照组患者采用硝酸甘油用药治疗,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发现,P均>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在治疗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后两组指标经统计学检验,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参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冠心病患者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宋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调查分析遵义市CT设备使用状况.方法 对遵义市2000~2011年14个县市(区)所属的医疗机构CT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该市CT设备的拥有量情况、使用率情况、产值情况以及疾病范围适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0年该市拥有CT设备2台,2011年拥有78台,10年增长仅40倍,同时产值和使用率情况也稳步增长,至2011年产值达到24 010万元,全市平均使用率达到84%,同时疾病适用范围也从单传的的颅脑、腹部普通扫描,发展至包括普通扫描、强化扫面、三位重建、血管造影、功能成像等在内的全身多器官和脏器的全面应用.结论 CT设备和技术在该市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仍需不断提高和进步.
作者:蒋中灿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后续康复治疗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PCI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包括讲授、个别讲解、健康教育手册、电话咨询等).结果 干预组病人的出血、尿潴留、疼痛、失眠及心绞痛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干预组病人健康行为改善、出院6个月后生活质量测定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能帮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建立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对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康复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作者:刘陆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步长稳心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择某院收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步长稳心颗粒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治疗,步长稳心颗粒组在卡托普利治疗基础上添加步长稳心颗粒,对比两组治疗后血压变化及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步长稳心颗粒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较治疗前降低,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长稳心颗粒组治疗后SDNN、SDANN、rMSSD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F、HF、L/H对比显示,步长稳心颗粒组治疗后HF、L/H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步长稳心颗粒不但可显著降低血压,并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
作者:卢结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增加对脑梗死后脑神经损伤作用机制的认识.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2010年1月~2011年10月某院治疗的42例发病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白介素-6 (IL-6)、白介素-10 (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在24 h、3d、7d、14 d、21 d时动态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在24h、3d、7d、14 d、21 d各点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 h内即升高,1~7 d呈上升趋势,在7d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但在21 d时仍显著正常水平(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中TNF-α在24h、3d、7d、14 d、21 d各点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h内即升高,1~3 d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在3d时达到高峰,为(102.76±23.21) ng/ml,但在21 d时仍显著正常水平(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6、TNF-α和IL-10含量均增高,并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爱菊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分析运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某院42例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采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方法治疗的病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取30例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病例采用结扎、单侧吻合的作为对照组.治疗后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从效果看,72例均进行0.3~1.5年的随访显示,对照组优良率36.7%;观察组优良率85.7%.从术后恢复看,对照组治疗1周后6例皮肤坏死,其中2例出现真菌感染,经过抗真菌感染后末端仍坏死,予以截指.有28例出现外形凹陷,色泽较深,8例出现感觉和屈伸功能障碍.观察组治疗1周后未出现皮肤坏死,有1例出现真菌感染,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愈合,有30例色泽稍暗,外形均满意,1例出现感觉障碍.两组以上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能明显提高临床效果,可降低并发症和功能障碍情况,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徐丽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临床意义,评价其在临床上快速检测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105例聋哑患儿,取外周血5ml,分离提取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 (C538T),SLC26A4 (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C1494T).结果 在105例样本中,共检出17例携带致聋突变(16.19%).其中,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 A>G异质突变1例(0.95%); GJB2基因突变7例(6.67%),包括235 del C纯合突变2例,235 del C/GJB2 299 del AT复合杂合突变2例,235 del C单杂合突变3例;SLC26A4基因突变9例(8.57%),包括IVS7-2 A>G纯合突变1例,2168 A>G纯合突变1例,IVS7-2 A>G单杂合突变3例,2168 A>G单杂合突变4例.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 耳聋相关基因突变位点在我国也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基因检查方法和以往传统的检测想法相比,具有准确性高、速度快、假阳性率低的优点,而且该检查方法操作简便,建议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陈鑫苹;徐卫华;符生苗;李晓娟;何敦雄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97例年轻女性乳腺癌(年龄≤35岁)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4月某院术后病理确诊的年轻乳腺癌患者97例.观察患者的生存与复发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结果 至2011年4月,全部患者3y-OS和3y-DFS分别为73.2%(71例)和64.9%(63例).肿瘤大小为T1、T2、T3+T4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92.9%、56.8%、63.6%和83.3%、52.3%、45.5% (P=0.001,P=0.002);腋淋巴结转移为No、N1、N2+N3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87.5%、64.3%、52.4%和79.2%、57.1%、42.9% (P=0.001,P=0.002);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96.9%、62.5%、60.0%和87.5%、60.0%、44.0% (P=0.001,P=0.001);ER阳性和ER阴性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84.2%、57.5%和75.4%、50.0% (P=0.005,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R阴性较ER阳性患者的OS(RR=4.534,P=0.000)和DFS(RR=3.754,P=0.000)均差.结论 ①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ER状态与预后相关;②ER阴性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
作者:张贤雨;张洁;班丽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某高校女职工妇科病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常见妇科病在不同年龄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414例女职工进行常规妇科体检、乳腺B超、盆腔妇科B超、白带常规及宫颈细胞学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按年龄进行分析.结果 414例女职工中,共检出12种妇科病,其中检出的前3位妇科病分别是乳腺增生(45.91%)、子宫肌瘤(23.79%)、宫颈疾病(19.70%);在各年龄组妇科病分布中,宫颈疾病高分布于40岁组(39.60%),乳腺增生高分布于30岁组(64.54%)和40岁组(75.00%),子宫肌瘤高分布于40岁组(32.29%)和50岁组(40.95%),在22岁组至50岁组中,子宫肌瘤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 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及宫颈疾病在妇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定期妇科体检,便于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妇科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张其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共纳入36例老年性痴呆患者,诊断均符合相关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同时从门诊及住院人群中随机抽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 两组血流速度比较结果显示:老年性痴呆组患者的MCA、ACA、PCA、BA及VA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CD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结果显示,TCD早期诊断老年性痴呆的灵敏度83.3%,特异度为90.0%,正确指数为0.73,诊断符合率86.4%.结论 老年性痴呆组患者的MCA、ACA、PCA、BA及VA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于TCD是一种无创、简便、准确测定脑动脉流速的方法,临床上可以用于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早期辅助诊断,且TCD可以间接判断老年性痴呆的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田中臣;张秀娟;王山岿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桂林市学前儿童蛲虫感染健康干预及效果.方法 3年抽取学前儿童1 584名,采用透明胶纸粘肛法检查蛲虫;对幼儿家长、幼儿教师1 678名进行问卷调查;卫生宣教.结果 桂林市幼儿蛲虫感染率为2008年5.30%、2009年3.90%、2010年1.78%,3年学前儿童蛲虫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干预后,蛲虫感染率下降明显.结论 学前儿童蛲虫感染状况不容忽视,防治重点是加强卫生宣教和健康干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早防早治.
作者:莫刚;农子军;李云萍;蒋莉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黔南地区体检人群颈部动脉超声检查与临床价值,为超声检查颈动脉纳入常规健康体检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1月,在某院查体中心健康查体者中,随机抽取了340例进行颈部动脉血管检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ICA、CCA、ECA内径男性受检者要明显宽于女性受检者(P<0.05),所有受检者VA内径中左侧宽于右侧(P<0.05),其中男女性受检者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9例颈部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占2.64%;300例样本中动脉硬化159例(68.24%),动脉粥样斑块形成95例(40.77%),颈动脉狭窄6例(2.57%).其中双侧斑块形成64例(67.37%),单侧斑块形成31例(32.63%);根据斑块形态及回声特点可分为:扁平斑15例(15.79%)、硬斑61例(64.31%)、软斑10例(10.53%)以及溃疡斑9例(9.47%).结论 超声检查颈动脉不但可用于预测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可用于心脑血管的风险预测,有必要将其列为常规健康体检项目.
作者:郑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B型钠尿肽(BN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并测定BNP水平.结果 AMI 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而升高,血清hs-CRP与BNP水平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P<0.05).AMI患者hs-CRP和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5),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hs-CRP和BNP水平与AMI预后显著相关,均是独立的不良的预测因子,可以作为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敏感指标,亦可用于AMI的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
作者:富萍;张景轩;葛华;孙奡燕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回顾分析12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某中心2011年12例HAML的临床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术前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多样.10例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2例经肝穿活检确诊后未手术,随访4个月~6年2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HAML临床较少见,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而肝穿活检或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尚丽明;张斌;彭涛;叶新平;苏志雄;苏浩;朱广志;覃晓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介绍基层医院开展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经验、对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探讨防治原则.方法 对某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患者200例(220只眼)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 0.05者5只眼(2.3%),0.05 ~0.1者6只眼(2.7%),0.1~0.5者90只眼(40.9%),0.5~1.0者100只眼(45.5%),>1.0者19只眼(8.6%);术中并发症:切口灼伤1只眼(0.4%);虹膜损伤者16只眼(7.3%);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者20只眼(9.1%);角膜后弹力层撕脱着1只眼(0.4%);晶状体核块坠入玻璃体腔者3只眼(1.4%).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者10只眼(4.5%),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操作难度大,对术者技术要求高,强调在开展该手术时首先要熟悉机器的性能,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病人,要求术者熟悉手术步骤并能处理相关并发症,这样就能逐渐达到熟练掌握该项手术的目的.
作者:赵书辉;丁颖;杨凤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特征及诊断.方法 对某院自2005年9月~2012年2月诊断的235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片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艾滋病患者易发生多种病原菌感染,血培养阳性78例,其中青霉菌阳性48例,金葡萄球菌18例,草绿色链球菌6例,缓慢葡萄球菌3例,人葡萄球菌2例,大肠埃希氏杆菌1例;痰培养中128例阳性,其中白色念珠菌47例,热带念珠菌16例,金葡萄球菌54例,草绿色链球菌7例,人葡萄球菌5例,肺炎链球菌9例,其他10例,经药物治疗后病原菌阳性率明显降低.结论 肺部感染是艾滋病为常见的感染,通过X胸片的检查及临床表现,对通过药物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了解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对艾滋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路钧;段炬萍 刊期: 201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