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比较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金珊;李航;谭诗生;杨飞月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放疗, 适形
摘要: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0年1月~2011年9月到某院进行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7名分为TACE治疗组及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治疗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CRT+IMRT组有效率高于TACE组(x2=4.89,P< 0.05).TACE组34名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3-DCRT+IMRT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4%,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2,P> 0.05).结论 通过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校教职工3年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某校职工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疾病的发病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该校2007~2011年的体检结果,找出患病率较高的疾病种类,分析其年度变化趋势.结果 3年体检中检出率居于前3位的是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其中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在3年中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显著、极显著;而肾囊肿在3年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极显著.女性乳腺增生3年检出率分别为4.77%、14.46%、34.27%,呈上升趋势,差异极显著(x2=193.51,P<0.01).高血压、糖尿病、肝囊肿、胆结石这4种疾病在3年的检出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该校职工的健康教育,各职工自身也应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对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疾病做到早检出、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

    作者:曲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集中度结合圆分布法对河南省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聚集性的分析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的聚集性,探讨集中度和圆分布法的应用.方法 应用集中度结合圆分布法对河南省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集中度M值为0.595.圆分布法平均角(α)对应日期即手足口病集中发病倾向时间为5月11日,5月11日前发病数占全年49.65%,5月11日及以后发病数占全年50.35%.发病时间的68.28%可信区间为3月11日~7月10日,此时间段实际发病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74.15%.平均角雷氏检验P<0.01.结论 2010年河南省手足口病发病具有较强季节性,流行高峰期为3上旬~7月上旬,集中发病倾向时间为5月中上旬.

    作者:孙建伟;许汴利;陈豪敏;康锴;王彦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1~2010年院前急救现况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院前急救的现况,探索院前急救规律,为有效利用救护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1~2010年院前急救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分析.结果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1~2010年院前急救总病例54 612例,男性病例43 542例,占79.73%,女性病例11 070例,占20.27%,男、女性病例之比为3.93∶1;城郊患者40 265例,城内患者14 347例,之比为2.81∶1;内科病例4 285例,占7.85%;外科病例39 151例,占71.69%;妇产科病例5 867例,占10.74%;儿科患者5 309例,占9.72%;外科病人占第1位,超过总急救病例的2/3;21~50岁病例占76.39%;各种疾病病例53 615例,占98.17%,突发事件病例266例,占0.49%,车祸427例,占0.79%,其他病例304例,占0.56%.结论 创伤急救是出诊的首位原因,出诊半径和到达时间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对院前急救应采取分层、分类与分流急救相结合方式.

    作者:周伟梁;秦伟毅;苏磊;卢勇;贾乐宁;钱洪津;华黎电;唐柚青;刘云松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某医院感染的现患率调查

    目的 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的现患率.方法 采取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结果 共调查人数为528人,医院感染率为3.98%.各科室医院感染现患率前3位分别为重症监护病房33.33%,神经内科15.38%,心内科7.89%.医院感染部位前3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胃肠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64%.结论 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王清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应用药物定量脑电图监测桂哌齐特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药物定量脑电图在重症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首次发病的重症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桂哌齐特治疗,B组不使用桂哌齐特治疗,而使用常规治疗.每组患者均使用数字化脑电图16导单极采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d,3d,7d,14 d以及21 d行脑电监测,分析各个脑区的δ和θ频段的相对功率值.并对患者在同一时间行NIHSS评分.结果 A组患者和B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NIHSS评分是没有明显差异性的,但是从脑电上看,在治疗后d 14,A组患者的前额区、患侧中颞区δ频段的相对功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d 21,A组患者的各个脑区δ频段的相对功率值亦较B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治疗后d7前额区、患侧中央区、颞区、枕区θ频段的相对功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电监测可以作为药物疗效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监测方法,与临床常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量表比较,对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更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莉;张书琼;冯菁;葛彬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遵义市CT设备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分析遵义市CT设备使用状况.方法 对遵义市2000~2011年14个县市(区)所属的医疗机构CT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该市CT设备的拥有量情况、使用率情况、产值情况以及疾病范围适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0年该市拥有CT设备2台,2011年拥有78台,10年增长仅40倍,同时产值和使用率情况也稳步增长,至2011年产值达到24 010万元,全市平均使用率达到84%,同时疾病适用范围也从单传的的颅脑、腹部普通扫描,发展至包括普通扫描、强化扫面、三位重建、血管造影、功能成像等在内的全身多器官和脏器的全面应用.结论 CT设备和技术在该市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仍需不断提高和进步.

    作者:蒋中灿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海南省1990~2010年斑疹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掌握海南省斑疹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0~2010年海南省斑疹伤寒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南省斑疹伤寒出现增多的趋势,占解放以来病例总数的近80%.1990~2010期间,地区分布显示不平衡(x2=207.88,P< 0.05),五指山市为明显高发地区,年均发病率超过全省平均发病水平3 237.56%,其余市(县)年均发病率均低于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时间上发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点.发病人群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占61.08%.年龄上20~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1.63∶1.结论 随着全球自然生态环境的极端改变,一些虫媒传染病卷土重来,斑疹伤寒发病率出现上升的势头,今后应针对高危场所、重点人群加强疫情监测,加大防控力度.

    作者:陈莉;金玉明;陈少明;罗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冠心病合并单纯餐后高血糖的患病情况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聊城地区冠心病患者中单纯餐后高血糖的流行情况,探讨餐后2h血糖(2hPG)水平与冠心痛发病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冠心病合并单纯餐后高血糖患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加深冠心病合并单纯餐后高血糖危险因素的认识,为其及早诊断、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400例冠心病病人和30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检测2hPG,血浆Hcy,C-反应蛋白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2hPG明显高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血浆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血浆Hcy与血糖呈正相关.冠心病组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有糖代谢异常组高于单纯冠心病组.结论 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餐后2h血糖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早期发现及干预,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同时,Hcy,CRP与冠心病病发病密切相关,并且糖代谢异常可伴有Hcy、CRP增高.

    作者:傅绪栋;王海彦;郭健飞;朱海燕;翟魁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临床意义,评价其在临床上快速检测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105例聋哑患儿,取外周血5ml,分离提取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 (C538T),SLC26A4 (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C1494T).结果 在105例样本中,共检出17例携带致聋突变(16.19%).其中,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 A>G异质突变1例(0.95%); GJB2基因突变7例(6.67%),包括235 del C纯合突变2例,235 del C/GJB2 299 del AT复合杂合突变2例,235 del C单杂合突变3例;SLC26A4基因突变9例(8.57%),包括IVS7-2 A>G纯合突变1例,2168 A>G纯合突变1例,IVS7-2 A>G单杂合突变3例,2168 A>G单杂合突变4例.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 耳聋相关基因突变位点在我国也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基因检查方法和以往传统的检测想法相比,具有准确性高、速度快、假阳性率低的优点,而且该检查方法操作简便,建议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陈鑫苹;徐卫华;符生苗;李晓娟;何敦雄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后续康复治疗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PCI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包括讲授、个别讲解、健康教育手册、电话咨询等).结果 干预组病人的出血、尿潴留、疼痛、失眠及心绞痛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干预组病人健康行为改善、出院6个月后生活质量测定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能帮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建立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对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康复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作者:刘陆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早期体位干预对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体位干预对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 120例妊高症产妇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560例和对照组560例,研究组产妇产后早期采用体位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产妇产后则采用常规的护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的情况以及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68%,对照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P<0.01).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0.89%,而对照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0,P<0.01).结论 早期体位干预能有效预防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少琴;武艳琳;周梅娟;招伟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97例年轻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97例年轻女性乳腺癌(年龄≤35岁)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4月某院术后病理确诊的年轻乳腺癌患者97例.观察患者的生存与复发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结果 至2011年4月,全部患者3y-OS和3y-DFS分别为73.2%(71例)和64.9%(63例).肿瘤大小为T1、T2、T3+T4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92.9%、56.8%、63.6%和83.3%、52.3%、45.5% (P=0.001,P=0.002);腋淋巴结转移为No、N1、N2+N3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87.5%、64.3%、52.4%和79.2%、57.1%、42.9% (P=0.001,P=0.002);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96.9%、62.5%、60.0%和87.5%、60.0%、44.0% (P=0.001,P=0.001);ER阳性和ER阴性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84.2%、57.5%和75.4%、50.0% (P=0.005,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R阴性较ER阳性患者的OS(RR=4.534,P=0.000)和DFS(RR=3.754,P=0.000)均差.结论 ①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ER状态与预后相关;②ER阴性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

    作者:张贤雨;张洁;班丽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上海市金山区2008~2010年外来人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上海市金山区外来人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金山区今后在外来人口手足口病的防制中提供策略.方法 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共报告1 110例手足口病例,其中以1~3岁组为多,占67.57%;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69∶1;发病的高峰期为4~7月份;发病以外来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的地区为主.结论 本区外来人口发病集中在外来人口密集地区,低年龄组儿童、男性多发,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干预工作.

    作者:李俊;李澜;莫平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常规超滤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常规超滤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持续超滤,对照组作常规体外循环,不应用超滤.两组分别在转流前、主动脉阻断后、转流结束前抽取患者动脉血液样本,测定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指标,并进行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转流结束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缩短、术后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循环中采用超滤,可有效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提高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提高了血小板计数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作者:熊际月;陈界名;杨璨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甲状腺激素水平、D-二聚体、CRP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甲状腺激素测定结果、D-二聚体、CRP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某院住院确诊AECOPD患者60例(有呼吸衰竭的30例,无呼吸衰竭30例)与30例对照组(非AECOPD患者)的血浆甲状腺激素定量结果、D-二聚体、CRP进行比较.结果 AECOPD患者(呼吸衰竭组)血浆甲状腺激素定量结果、D-二聚体、CRP明显高于AECOPD(无呼吸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PD(无呼吸衰竭组)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浆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降低,D-二聚体及CRP明显升高,并且其降低及升高程度与AECOPD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AE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指标之一.

    作者:李少丹;林日武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儿童扁桃体切除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手术与传统手术方式在儿童扁桃体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20例扁桃体肥大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扁桃体剥离术,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迟发性出血,术后疼痛术后伪膜脱落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白膜脱落时间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低温等离子手术进行扁桃体切除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微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琴;杨秀云;王世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护理管理控制层流重症烧伤病房医院感染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控制层流重症烧伤病房医院感染的方法.方法 与院内感染科密切配合,实施质量监控,加强素质教育,实行全员培训,落实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等.结果 规范层流重症烧伤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方法.结论 加强护理管理对控制层流重症烧伤病房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静涛;徐刚;王立新;曹云虹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0例行择期PCI的AMI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术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照组40例,行常规PCI的患者.比较两组间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术后冠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术后1月经心脏彩色超声测定的心功能、1年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TMP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月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E峰/A峰<1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再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两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MI择期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邢适颖;董平栓;王红雷;李志娟;张辉峰;杨旭明;王绍欣;翟秋玲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肾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LRN)治疗肾癌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采用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组1为后腹腔镜组30例(LRN组),组2为同期传统开放手术组15例(ORN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直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病理诊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肾癌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何伟;吴彩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因素.方法 取某院肝胆外科于2008年4月~2011年4月间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手术记录单分析中转开腹因素.结果 导致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手术转为开腹手术的原因为胆囊本身因素、合并其他器官疾病、操作者的技术因素等,其中胆囊本身因素为常见.结论 对于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应全方面评估其病情,及时发现各项危险因素,避免一味追求小切口和快速康复而错误选择手术术式,对于危险因素较多,手术难度较大的患者,应尽早采取开腹手术,以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切实的治疗效果为先,提高医疗水平.

    作者:王震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