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杨建设;殷运收

关键词:高血压, 老年, 危险因素, 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2月~2011年4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3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些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及比较,然后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中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依从性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中至关重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干预对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共纳入36例老年性痴呆患者,诊断均符合相关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同时从门诊及住院人群中随机抽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 两组血流速度比较结果显示:老年性痴呆组患者的MCA、ACA、PCA、BA及VA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CD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结果显示,TCD早期诊断老年性痴呆的灵敏度83.3%,特异度为90.0%,正确指数为0.73,诊断符合率86.4%.结论 老年性痴呆组患者的MCA、ACA、PCA、BA及VA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于TCD是一种无创、简便、准确测定脑动脉流速的方法,临床上可以用于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早期辅助诊断,且TCD可以间接判断老年性痴呆的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田中臣;张秀娟;王山岿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脑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增加对脑梗死后脑神经损伤作用机制的认识.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2010年1月~2011年10月某院治疗的42例发病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白介素-6 (IL-6)、白介素-10 (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在24 h、3d、7d、14 d、21 d时动态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在24h、3d、7d、14 d、21 d各点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 h内即升高,1~7 d呈上升趋势,在7d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但在21 d时仍显著正常水平(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中TNF-α在24h、3d、7d、14 d、21 d各点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h内即升高,1~3 d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在3d时达到高峰,为(102.76±23.21) ng/ml,但在21 d时仍显著正常水平(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6、TNF-α和IL-10含量均增高,并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爱菊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医用硫酸钙颗粒治疗骨缺损研究

    目的 采用采用医用硫酸钙作为人工材料治疗骨缺损,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骨缺损患者62例,采用美国Wright公司生产的医用硫酸钙颗粒和硫酸钙粉剂制作人工替代骨填充骨缺损,术后1、3、6、12周及半年、1年、1年半复查X线片,观察硫酸钙吸收情况,成骨过程及骨粒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8个月,所有患者硫酸钙颗粒吸收,髓腔再通.术后4-6个月,62例骨缺损处达到临床愈合.功能恢复达到优和良.结论 硫酸钙颗粒是修复良性骨病损中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作者:彭智;李波;简月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某医院生殖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某院患有生殖道炎症患者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其耐药性特点.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0年2月~2011年10月285例生殖道炎症的患者,采集患者的泌尿生殖系标本,对大肠埃希菌培养、鉴定进行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20例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株为125,阳性率为56.82%;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类药物全部敏感;对氨苄西林钠、头孢唑啉的耐药率高,分别占87.27%、71.36%;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同时具有较低的耐药率,分别为2.27%、4.09%.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以及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等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部分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因此在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应该根据药敏情况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细菌的耐药性分析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邵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基层医院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临床体会

    目的 介绍基层医院开展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经验、对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探讨防治原则.方法 对某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的患者200例(220只眼)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 0.05者5只眼(2.3%),0.05 ~0.1者6只眼(2.7%),0.1~0.5者90只眼(40.9%),0.5~1.0者100只眼(45.5%),>1.0者19只眼(8.6%);术中并发症:切口灼伤1只眼(0.4%);虹膜损伤者16只眼(7.3%);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者20只眼(9.1%);角膜后弹力层撕脱着1只眼(0.4%);晶状体核块坠入玻璃体腔者3只眼(1.4%).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者10只眼(4.5%),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操作难度大,对术者技术要求高,强调在开展该手术时首先要熟悉机器的性能,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病人,要求术者熟悉手术步骤并能处理相关并发症,这样就能逐渐达到熟练掌握该项手术的目的.

    作者:赵书辉;丁颖;杨凤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北京市城区成年人能量摄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描述北京市2010年城区成年人的能量摄入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4个城区732户居民,以3d24h回顾和称重法相结合的方法获得能量摄入量,对18岁及以上且每日能量摄入量≥500 Kcal的居民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 842名调查对象平均每日摄入能量(1 671.7±576.2)Kcal,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比分别为52.1%、34.8%、13.1%,谷类、蔬果、动物性食物、速食、糕点饮料提供的能量比例分别为41.1%、5.7%、17.0%、5.3%、6.2%,早餐、中餐、晚餐及零食提供的能量比例分别为28.5%、33.9%、32.3%、5.3%.男性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谷类供能比高于女性,而蔬果、糕点饮料供能比低于女性;60岁及以上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于、脂肪供能比低于60岁以下居民;经济状况较好、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来自动物性食品和糕点饮料的能量更多,来自谷类的更少,其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相对低而脂肪供能比相对高.结论 北京市城区成年人平均每日能量摄入量较低,谷类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不尽合理,三餐能量分配较合理,性别、年龄、体型、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是能量或其来源的影响因素.

    作者:赵耀;喻颖杰;金庆中;黄磊;滕仁明;沙怡梅;马晓晨;信信;李春雨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2008年全国省市级疾控中心伤害防控能力调查

    目的 评价全国省、市级疾控系统伤害防控能力,以便今后更好开展伤害防控工作.方法 对全国省、地市级疾控中心2008年的伤害防控工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7.1%的省级CDC及24.6%的市级CDC的伤害防控工作设在慢病科/所,60.6%的地市级CDC无伤害防控部门的设置.87.1%的省CDC、94.3%的市CDC无专职伤害防控人员,CDC伤害防控工作人员接受伤害防控的相关培训少.我国疾控系统开展的伤害防控工作主要包括监测和干预.2008年,89.3%的市级CDC无伤害工作经费.结论 我国CDC系统应完善伤害防控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加大经费投入、广泛开展人员培训,加强多部门合作机制.

    作者:高欣;尹香君;施小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常规超滤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常规超滤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持续超滤,对照组作常规体外循环,不应用超滤.两组分别在转流前、主动脉阻断后、转流结束前抽取患者动脉血液样本,测定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指标,并进行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转流结束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缩短、术后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循环中采用超滤,可有效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提高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提高了血小板计数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作者:熊际月;陈界名;杨璨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评价64排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外科切除术后GIST病例的临床、64排螺旋CT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GIST其中7例(占58.33%)发生在胃,2例(占16.67%)发生在肠系膜;CT显示低度危险性病灶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界面清楚,腔内生长;高度危险性病灶内见液化坏死、囊变、出血、钙化,瘤旁簇状血管及增粗供血动脉,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64排螺旋CT对显示GIST内部结构、肿块与胃肠道关系和肿瘤血管情况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严睿;万慧;刘力;张剑;丁薇;贺斌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960例21号染色体异常核型分析

    目的 分析30年DS患儿及父母相关资料,为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快速诊断DS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经G显带分析,计数30或100个中期分裂相,分析3~5个或5~10个核型,按ISCN标准确定核型结果,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30年间,DS患儿构成比显著增长,DS患儿构成比男童高于女童,标准型患儿占88.60%,易位型占6.18%,嵌合型占5.11%,20年DS患儿母亲孕龄增加3.5岁.结论 DS是危害儿童健康主要的遗传病,应不断提高和改进DS的产前筛查及快速诊断技术,加强孕前和孕期DS相关知识宣贯,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索庆丽;胡晞江;刘翎;向萍霞;冷培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心电异常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电异常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6月~2011年6月入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18例,入院后2d内常规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电图变化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异常发生率为76.6%,死亡率高达47.3%,明显高于无心电异常的脑出血患者11.8%,ST段弓背向上抬高(50.6%)、长Q-T间期(29.1%)、房性期前收缩(27.8%)为死亡患者中多见的心电异常类型.结论 急性脑出血并发心电异常发生率高,近期死亡率高,心电异常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张志;何晓英;袁平;李小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高敏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B型钠尿肽(BN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并测定BNP水平.结果 AMI 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而升高,血清hs-CRP与BNP水平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P<0.05).AMI患者hs-CRP和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5),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hs-CRP和BNP水平与AMI预后显著相关,均是独立的不良的预测因子,可以作为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敏感指标,亦可用于AMI的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

    作者:富萍;张景轩;葛华;孙奡燕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大同市妊娠期女性HPV感染调查及基因型分析

    目的 调查大同市妊娠期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PCR以及线形杂交法(LA)对177例妊娠期女性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 大同市妊娠期女性HPV感染率为38.42%,妊娠早期感染率高(57.35%,P< 0.005),且以多型别为主(73.92%).HPV-16、HPV-58、HPV-18、HPV-11以及HPV-6的感染率高,分别为15.82%,4.52%,3.95%,3.95%和3.39%.结论 大同市妊娠期女性HPV的感染较为普遍,HPV亚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妊娠早期女性为易感人群.

    作者:郭俊成;车秀英;刘润花;赵富玺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及病变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研究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与腕部动静脉内瘘术中血栓形成的关系;并探讨尿毒症患者血管病变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 35例尿毒症患者,初次行腕部动静脉内瘘吻合术,采用端-端吻合的方法于术中取小段桡动脉.并对35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以及桡动脉病理改变(按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35例桡动脉中20例血管有钙化(57.14%),18例管腔内见不同程度的新鲜血栓形成,其中16例患者伴发桡动脉钙化(88.89%),主要定位于桡动脉的平滑肌层和弹力板下方,在未形成血栓的患者中桡动脉钙化的发生率为22.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n=40)比较,存在血浆胰岛素(INS)、C肽、甲状旁腺激素(PTH)、皮质醇、血清脂蛋白(a) [Lp(a)]、三酰甘油和平均动脉压(MAP)增高(P<0.05),同时存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敏感指数(IAI)降低(P<0.05),其中重度血管病变组的INS、PTH显著增高(与另两组比较P< 0.05),血浆皮质醇增高也较明显(与中度组比较P< 0.05).Lp (a)水平有随血管病变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 尿毒症血管钙化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栓形成可能与患者的内瘘手术有一定关联.

    作者:陈运芬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联合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与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急性胸痛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IMA、H-FABP,根据AMI诊断标准分为AMI患者、非AMI患者,计算IMA、H-FABP及IMA+H-FABP对AMI诊断的诊断性试验评价指标.结果 AMI患者血清IMA、H-FABP明显高于非AMI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 0.01);IMA、H-FABP、IMA+H-FABP诊断AMI的敏感度分别为:89.5、93.7、100.特异度分别为:73.8、80.9、71.4.阴性预期值分别为:86.1、91.8、100.阳性预期值分别为:79.6、84.9、80.结论 IMA、H-FABP是诊断AMI的敏感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AMI诊断价值更优.

    作者:王治中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医院职工亚健康状态干预措施的研究

    目的 对医院职工亚健康状态干预措施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2011年体检的某院职工6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89例为脂肪肝;将600例职工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干预措施组)300例及对照组(自我健康管理组)300例,比较半年后脂肪肝干预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结果 观察组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98.2±1.9)分、脂肪肝消失的比例为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职工.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医院职工出现亚健康状态的比例,同时能够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可以在医院广泛的开展亚健康干预措施,并能积累经验在社会更多人群中推广.

    作者:施永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睡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睡眠相关行为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情况之间的关系,有效制定T2DM患者睡眠行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科研设计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法;资料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法;资料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5).睡眠相关行为:午睡情况、晚睡情况、打鼾情况、入睡困难情况、夜间睡眠充足与否及睡眠质量等因素与T2DM发病存在关联,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OR值和OR95%CI分别为[(OR =6.70,95%CI:4.29~10.44); (OR =7.57,95%CI:4.14~13.86)(OR=4.02,95%CI:2.56~6.31); (OR=6.95,95%CI:3.52~13.71); (OR=3.25,95%CI:1.99~5.30);(OR=5.70,95%CI:3.65~8.87)].结论 睡眠相关行为与T2DM发病密切相关,晚睡、打鼾、入睡困难、夜间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等因素可能为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适当午睡可能是T2DM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李志强;吴东妮;肖艳杰;卢智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0例行择期PCI的AMI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术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照组40例,行常规PCI的患者.比较两组间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术后冠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术后1月经心脏彩色超声测定的心功能、1年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TMP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月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E峰/A峰<1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再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两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MI择期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邢适颖;董平栓;王红雷;李志娟;张辉峰;杨旭明;王绍欣;翟秋玲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近年来,肝移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当前关注的焦点已经由如何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存活率与控制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转变为患者术后的工作能力、各种社会活动及其心理变化等问题.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包括社会、经济、伦理、文化、医疗和心理等很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其中社会学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心理压力、经济负担、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医患关系影响等方面.本文试对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提高肝移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王倩雅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健康体检对早期预防和发现疾病的重要性分析

    目的 通过对某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进行分析,讨论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的重要性.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15 771例,分析阳性结果并排序.结果 检出主要疾病从高到低分别是高血脂症(34.4%)、高血压(30.1%)、脂肪肝(28.7%).结论 做好健康体检及疾病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作者:徐宾;时利群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