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睡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李志强;吴东妮;肖艳杰;卢智泉

关键词:睡眠, 2型糖尿病, 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睡眠相关行为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情况之间的关系,有效制定T2DM患者睡眠行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科研设计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法;资料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法;资料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5).睡眠相关行为:午睡情况、晚睡情况、打鼾情况、入睡困难情况、夜间睡眠充足与否及睡眠质量等因素与T2DM发病存在关联,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OR值和OR95%CI分别为[(OR =6.70,95%CI:4.29~10.44); (OR =7.57,95%CI:4.14~13.86)(OR=4.02,95%CI:2.56~6.31); (OR=6.95,95%CI:3.52~13.71); (OR=3.25,95%CI:1.99~5.30);(OR=5.70,95%CI:3.65~8.87)].结论 睡眠相关行为与T2DM发病密切相关,晚睡、打鼾、入睡困难、夜间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等因素可能为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适当午睡可能是T2DM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对比分析床旁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的结果

    目的 对比分析床旁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检测的结果.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某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9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床旁血糖仪组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糖检测结果,检测消耗以及治疗依从性等临床指标.结果 床旁血糖仪组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组患者血糖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组患者相比,床旁血糖仪组患者的进针深度、所需血量以及结果耗时等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全自动分析组患者相比,床旁血糖仪组患者血糖监测、药物治疗、自我检测以及饮食控制等依从性指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床旁血糖仪在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适于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任永强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胎膜早破18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的发病因素和母婴并发症以及临床处理策略.方法 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期间188例胎膜早破的临床病例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正常分娩的2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病因方面胎膜早破组感染、胎位异常、头盆不称、宫颈内口松驰、子宫畸形等明显高于对照组;妊娠结局方面胎膜早破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等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胎膜早破发病因素有自身特点,与难产互为因果,而且增加母要的并发症,对不同特点的胎膜早破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世香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上海市金山区2008~2010年外来人口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上海市金山区外来人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金山区今后在外来人口手足口病的防制中提供策略.方法 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导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共报告1 110例手足口病例,其中以1~3岁组为多,占67.57%;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69∶1;发病的高峰期为4~7月份;发病以外来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的地区为主.结论 本区外来人口发病集中在外来人口密集地区,低年龄组儿童、男性多发,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干预工作.

    作者:李俊;李澜;莫平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医用硫酸钙颗粒治疗骨缺损研究

    目的 采用采用医用硫酸钙作为人工材料治疗骨缺损,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骨缺损患者62例,采用美国Wright公司生产的医用硫酸钙颗粒和硫酸钙粉剂制作人工替代骨填充骨缺损,术后1、3、6、12周及半年、1年、1年半复查X线片,观察硫酸钙吸收情况,成骨过程及骨粒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8个月,所有患者硫酸钙颗粒吸收,髓腔再通.术后4-6个月,62例骨缺损处达到临床愈合.功能恢复达到优和良.结论 硫酸钙颗粒是修复良性骨病损中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作者:彭智;李波;简月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的临床意义,评价其在临床上快速检测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105例聋哑患儿,取外周血5ml,分离提取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中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delAT),GJB3 (C538T),SLC26A4 (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C1494T).结果 在105例样本中,共检出17例携带致聋突变(16.19%).其中,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 A>G异质突变1例(0.95%); GJB2基因突变7例(6.67%),包括235 del C纯合突变2例,235 del C/GJB2 299 del AT复合杂合突变2例,235 del C单杂合突变3例;SLC26A4基因突变9例(8.57%),包括IVS7-2 A>G纯合突变1例,2168 A>G纯合突变1例,IVS7-2 A>G单杂合突变3例,2168 A>G单杂合突变4例.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 耳聋相关基因突变位点在我国也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基因检查方法和以往传统的检测想法相比,具有准确性高、速度快、假阳性率低的优点,而且该检查方法操作简便,建议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陈鑫苹;徐卫华;符生苗;李晓娟;何敦雄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共纳入36例老年性痴呆患者,诊断均符合相关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同时从门诊及住院人群中随机抽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 两组血流速度比较结果显示:老年性痴呆组患者的MCA、ACA、PCA、BA及VA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CD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结果显示,TCD早期诊断老年性痴呆的灵敏度83.3%,特异度为90.0%,正确指数为0.73,诊断符合率86.4%.结论 老年性痴呆组患者的MCA、ACA、PCA、BA及VA的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于TCD是一种无创、简便、准确测定脑动脉流速的方法,临床上可以用于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早期辅助诊断,且TCD可以间接判断老年性痴呆的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田中臣;张秀娟;王山岿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某高校女职工妇科病的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某高校女职工妇科病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常见妇科病在不同年龄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414例女职工进行常规妇科体检、乳腺B超、盆腔妇科B超、白带常规及宫颈细胞学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按年龄进行分析.结果 414例女职工中,共检出12种妇科病,其中检出的前3位妇科病分别是乳腺增生(45.91%)、子宫肌瘤(23.79%)、宫颈疾病(19.70%);在各年龄组妇科病分布中,宫颈疾病高分布于40岁组(39.60%),乳腺增生高分布于30岁组(64.54%)和40岁组(75.00%),子宫肌瘤高分布于40岁组(32.29%)和50岁组(40.95%),在22岁组至50岁组中,子宫肌瘤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 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及宫颈疾病在妇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定期妇科体检,便于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妇科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张其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深圳市龙岗区蚊虫自然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状况调查

    目的 研究深圳市龙岗区蚊虫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预测该地区乙脑发病趋势及流行强度,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灯诱法捕捉蚊虫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以JEV的NS3基因区段设计特异引物,通过实时荧光RT-PCR (real-time RT-PCR)对蚊虫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进行检测,阳性标本经测序后再在GenBank中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对.结果 捕获的蚊虫隶属3属5种,致倦库蚊是优势蚊种;1 533只蚊虫分成25批,从3批致倦库蚊标本中检出JEV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2%.阳性标本与GenBank中报道的JEV参考株间相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均属于JEV Ⅰ型病毒.结论 龙岗区存在着蚊虫自然感染JEV,致倦库蚊是区内乙脑传播的主要蚊媒,有流行人间和畜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潜在危险,提示应进一步完善疫苗接种和免疫监测,积极开展消除蚊虫孳生地,灭蚊、防蚊工作,以控制和切断乙脑传播途径.

    作者:邹志辉;周健明;林琳;刘渠;张起文;王德全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高校教职工3年体检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某校职工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疾病的发病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该校2007~2011年的体检结果,找出患病率较高的疾病种类,分析其年度变化趋势.结果 3年体检中检出率居于前3位的是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其中高脂血症、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在3年中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显著、极显著;而肾囊肿在3年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极显著.女性乳腺增生3年检出率分别为4.77%、14.46%、34.27%,呈上升趋势,差异极显著(x2=193.51,P<0.01).高血压、糖尿病、肝囊肿、胆结石这4种疾病在3年的检出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该校职工的健康教育,各职工自身也应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对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疾病做到早检出、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

    作者:曲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早期体位干预对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体位干预对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 120例妊高症产妇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560例和对照组560例,研究组产妇产后早期采用体位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产妇产后则采用常规的护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的情况以及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68%,对照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P<0.01).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0.89%,而对照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0,P<0.01).结论 早期体位干预能有效预防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少琴;武艳琳;周梅娟;招伟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江苏省梅毒的流行特征分析与趋势预测

    目的 深入分析江苏省梅毒流行特征,对未来发病趋势进行定量预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描述江苏省2005~2010年梅毒流行特征基础上对2011~2013年流行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5~2010年江苏省累计报告梅毒108 788例,年均发病率为23.90/10万;2005~2009年发病率逐年增长,但涨幅逐渐下降,2010年较2009年已略有降低.病例以Ⅰ期、Ⅱ期为主,分别占梅毒病例总数的33.87%、34.69%.根据月发病数据拟合了ARIMA(3,1,1)(0,1,1) 12模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1~2013年梅毒发病水平呈逐年增长趋势.结论 近几年来江苏省梅毒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梅毒仍是全省重要的传染病负担之一,未来3年梅毒发病将缓慢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性病综合防治力度,并根据流行特征适度调整防治策略.

    作者:刘文东;吴莹;艾静;胡建利;梁祁;李媛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丹参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蛋白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丹参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入院治疗的11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成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用药,对照组患者采用硝酸甘油用药治疗,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发现,P均>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在治疗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后两组指标经统计学检验,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参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冠心病患者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宋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不同强度职业性体力活动对子宫肌瘤的影响

    目的 探讨职业性体力活动与中老年女性子宫肌瘤(UL)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由35~62岁的292例UL患者组成,对照由同期入住相同医院按年龄进行频数匹配的292例非UL患者组成.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状况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疾病既往史等.同时还采用国际体力活动调查表(IPAQ)对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将每周进行的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所花费的时间转换成代谢当量(MET)和能量消耗.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不同强度的职业性体力活动与UL关联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收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初潮年龄≥17岁组的病例(30.82%)显著地低于对照(43.49%) (P=0.007);并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病例(28.4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40.41%) (P=0.01).调整了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总能量消耗增加可使发生UL的危险性降低,与能量消耗为低四分位数相比较,第3个四分位数发生UL的OR为0.456 (95%CI:0.280~0.743,P=0.002).在轻度体力活动中,能量消耗为高四分位数发生UL的危险性显著降低(OR=0.657,95%CI:0.073~0.899,P=0.036).同样,中度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也与UL呈负相关(OR=0.501,95%CI:0.332-0.997,P=0.002).然而,在重度体力活动中,能量消耗与发生UL的危险性无关(P=0.911).结论 倡导中老年女性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可有效地预防UL的发生.

    作者:李岩;翟淑娜;姜腾轩;闫佳;孙文慧;张迪;卢智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

    目的 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声像,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AHCM的价值.方法 AHCM组20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比较心尖部心肌厚度,左房径、左室径和左室射血分数等参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HCM患者心尖部心肌显著增厚,左房径增大(P<0.05),左室径与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HCM准确、易行的无创方式.

    作者:林凌;杨炳昂;唐海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烟台市汉族中小学生1985~2010年视力不良流行状况城乡比较分析

    目的 了解1985~2010年25年间烟台市7~18岁城乡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状况,为防控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烟台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城乡视力不良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85~2010年烟台市7~18岁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为57.51%,乡村学生视力不良率为61.08%,城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636,P=0.000).视力不良检出率依次分别是乡女>城女>乡男>城男;初中和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乡村均高于城市;重度视力不良构成乡村亦高于城市.结论 烟台市乡村学生视力不良从发病率、性别,学段、以及程度诸多方面,都存在高于城市的严峻问题.

    作者:郭玉麟;王朝霞;齐翠莲;崔铁琦;宫春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及病变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研究尿毒症患者桡动脉钙化与腕部动静脉内瘘术中血栓形成的关系;并探讨尿毒症患者血管病变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 35例尿毒症患者,初次行腕部动静脉内瘘吻合术,采用端-端吻合的方法于术中取小段桡动脉.并对35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以及桡动脉病理改变(按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35例桡动脉中20例血管有钙化(57.14%),18例管腔内见不同程度的新鲜血栓形成,其中16例患者伴发桡动脉钙化(88.89%),主要定位于桡动脉的平滑肌层和弹力板下方,在未形成血栓的患者中桡动脉钙化的发生率为22.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n=40)比较,存在血浆胰岛素(INS)、C肽、甲状旁腺激素(PTH)、皮质醇、血清脂蛋白(a) [Lp(a)]、三酰甘油和平均动脉压(MAP)增高(P<0.05),同时存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敏感指数(IAI)降低(P<0.05),其中重度血管病变组的INS、PTH显著增高(与另两组比较P< 0.05),血浆皮质醇增高也较明显(与中度组比较P< 0.05).Lp (a)水平有随血管病变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 尿毒症血管钙化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栓形成可能与患者的内瘘手术有一定关联.

    作者:陈运芬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后续康复治疗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PCI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包括讲授、个别讲解、健康教育手册、电话咨询等).结果 干预组病人的出血、尿潴留、疼痛、失眠及心绞痛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干预组病人健康行为改善、出院6个月后生活质量测定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能帮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建立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对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康复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

    作者:刘陆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2月~2011年4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3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这些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及比较,然后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中治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其他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依从性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中至关重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干预对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建设;殷运收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诊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诊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建卡管理正在服药的162例高血压病患者参与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指导;实验组除常规指导外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系列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复诊率及高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集体培训,小组讲课,个别指导和电话咨询等健康教育形式下,第6、12个月后实验组服药依从性率为92.6%、93.9%,对照组为74.1%、79.2%,实验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第6、12个月实验组患者复诊率为93.8%、90.1%,对照组为72.8%、59.3%,实验组复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实验组高血压控制水平优于对照组(分别P<0.05、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诊率,使患者血压保持平稳,控制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沈斌;徐奇;赵纯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为提高诊断率,探索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不同情况下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产科门诊就诊的20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为观察组,同期进行正常孕前产检的200例孕妇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孕早、中及晚期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分别为(1.6±0.3) mg/L和(3.6±0.4) mg/L、(1.4±0.2) mg/L和(3.7±0.3) mg/L及(1.2±0.2) mg/L和(4.1±0.2) mg/L,血清蛋白Z含量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轻度、中度及重度高血压两组间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对照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的进展呈正相关性,而血清蛋白Z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程度的进展呈负相关性.通过观察血清蛋白Z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有助于临床了解对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钦灵;张素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