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麟;王朝霞;齐翠莲;崔铁琦;宫春波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增加对脑梗死后脑神经损伤作用机制的认识.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2010年1月~2011年10月某院治疗的42例发病24 h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白介素-6 (IL-6)、白介素-10 (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在24 h、3d、7d、14 d、21 d时动态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在24h、3d、7d、14 d、21 d各点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 h内即升高,1~7 d呈上升趋势,在7d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但在21 d时仍显著正常水平(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中TNF-α在24h、3d、7d、14 d、21 d各点时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24h内即升高,1~3 d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在3d时达到高峰,为(102.76±23.21) ng/ml,但在21 d时仍显著正常水平(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6、TNF-α和IL-10含量均增高,并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刘爱菊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超声对于胎儿畸形的诊断筛查作用,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某科进行产前筛查诊断为先天性畸形的胎儿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①彩超筛查发现胎儿畸形共计83例,其中中枢神经21例,心血管15例,颜面部畸形13例,四肢及骨骼畸形7例,前腹壁缺陷5例,颈水囊瘤5例,呼吸系统畸形5例,消化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各3例,其他畸形6例.②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及颜面部的畸形相对多见,分别占25.3%,18.1%和15.7%;20周以内检查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多,占38.5%;20~24周中,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占23.7%,心血管畸形和颜面部畸形占15.8%,四肢骨骼畸形为13.2%;超过24周的畸形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占21.8%,心血管系统占46.9%,颜面部为21.8%.③经随访及产后检查发现,超声诊断中误诊为2例,均为唇裂,而漏诊5例,为多发畸形中足内翻2例,单纯腭裂1例,唇裂1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1例.胎儿缺陷的超声诊断灵敏度达94.3%,特异度达99.9%,阳性预测值97.6%,阴性预测值99.8%,以及与产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99.9%.结论 超声对胎儿畸形的产前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应掌握不同孕周的胎儿超声下的图像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蔡雪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分析运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某院42例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采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方法治疗的病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取30例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病例采用结扎、单侧吻合的作为对照组.治疗后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从效果看,72例均进行0.3~1.5年的随访显示,对照组优良率36.7%;观察组优良率85.7%.从术后恢复看,对照组治疗1周后6例皮肤坏死,其中2例出现真菌感染,经过抗真菌感染后末端仍坏死,予以截指.有28例出现外形凹陷,色泽较深,8例出现感觉和屈伸功能障碍.观察组治疗1周后未出现皮肤坏死,有1例出现真菌感染,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愈合,有30例色泽稍暗,外形均满意,1例出现感觉障碍.两组以上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游离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合并双侧指动脉损伤及皮肤缺损的手指外伤能明显提高临床效果,可降低并发症和功能障碍情况,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作者:徐丽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1985~2010年25年间烟台市7~18岁城乡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状况,为防控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烟台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城乡视力不良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85~2010年烟台市7~18岁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为57.51%,乡村学生视力不良率为61.08%,城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636,P=0.000).视力不良检出率依次分别是乡女>城女>乡男>城男;初中和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乡村均高于城市;重度视力不良构成乡村亦高于城市.结论 烟台市乡村学生视力不良从发病率、性别,学段、以及程度诸多方面,都存在高于城市的严峻问题.
作者:郭玉麟;王朝霞;齐翠莲;崔铁琦;宫春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霉菌毒素的致癌机制是否与其影响了细胞内的基因修复系统相关.方法 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系,在培养液中加入16μM的互隔交链孢酚作用后,提取细胞全RNA,进行半定量分析了解其表达量的变化,RT-PCR扩增DNA聚合酶β基因cDNA序列,克隆至T载体后测序,分析其序列变化.结果 克隆成功并测序后发现有DNA聚合酶β基因序列的两个位点发生突变.同时,通过半定量分析发现DNA聚合酶β表达量逐渐上调.结论 AOH可导致NIH/3T3细胞中的DNA聚合酶β发生点突变、表达量上调.
作者:朱涵;杨春;赵伟达;王书春;章茜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死亡率以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从2009年1月~2011年1月入住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230例患者,采用1992年欧美ARDS联席会议提议通过的ARDS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持续24h的治疗时间,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2009年1月~2011年1月入住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230例患者,其中肺源性患者85例,肺外源性患者145例.在此治疗期间,采用APACHEII评分标准对死亡率进行调整,调整2年时间内死亡率没有明显变化(P=0.85),并且根据多方面因素的资料研究分析,ARDS死亡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病理、多功能器官功能障碍妨碍住院时间的治疗,其中导致死亡率高的因素就是脓毒性休克和心功能衰竭,死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其实很少.结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近两年来该院接收常见的患者之一,也是死亡率比较高的急重病,脓毒性休克和心功能衰竭都是导致ARDS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西艾木西卡买尔·艾合买提;玛丽叶古·阿吾提;王在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健康体检中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硬化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科进行健康体检中高血压患者1 055例TCD检测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诊断、遗传病史等),研究TCD改变与临床的关系,为血压增高者的脑血管功能学评价提供客观血流动力学资料.结果 进行TCD检查的1 055例被检者中,脑动脉硬化频谱改变518例;颈内动脉系统单支或多支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703例,其中,涡流及湍流54例;收缩期血流速度减低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599例、减低8例.由统计学分析可知,除在男70~90岁组、女60~组外,余病例组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去除年龄因素的作用后,可认为男、女高血压患病均与动脉硬化有关(CMH x 男2=52.384,x 女2=13.747,均P<0.001);另ORMH 男=2.861,ORMH 女=1.718,说明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动脉硬化的优势比为2.861、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动脉硬化的优势比为1.718.TCD检测异常率高于被检者对相关疾病的知晓率.结论 TCD检测可较灵敏地反映高血压时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硬化的血管功能学评价及指导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莉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黔南地区体检人群颈部动脉超声检查与临床价值,为超声检查颈动脉纳入常规健康体检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1月,在某院查体中心健康查体者中,随机抽取了340例进行颈部动脉血管检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ICA、CCA、ECA内径男性受检者要明显宽于女性受检者(P<0.05),所有受检者VA内径中左侧宽于右侧(P<0.05),其中男女性受检者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9例颈部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占2.64%;300例样本中动脉硬化159例(68.24%),动脉粥样斑块形成95例(40.77%),颈动脉狭窄6例(2.57%).其中双侧斑块形成64例(67.37%),单侧斑块形成31例(32.63%);根据斑块形态及回声特点可分为:扁平斑15例(15.79%)、硬斑61例(64.31%)、软斑10例(10.53%)以及溃疡斑9例(9.47%).结论 超声检查颈动脉不但可用于预测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可用于心脑血管的风险预测,有必要将其列为常规健康体检项目.
作者:郑红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采用雾化吸入配合系统药物治疗及单独系统用药治疗重症药疹伴口腔损害的患者,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治疗组32例,据病情给予地塞米松,2/3静脉输入,1/3与木舒坦同加于0.9%生理盐水20 ml雾化吸入,配合对症支持治疗,与仅采用地塞米松静滴,木舒坦同加于0.9%生理盐水20 ml雾化吸入配合对症支持治疗的对照组2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3d后,治疗组的口腔明显好转,1周后口腔痊愈率为56.25%,而对照组的痊愈率为0%,2周后口腔痊愈率治疗组84.37%,对照组80.00%.结论 雾化吸入治疗重症药疹口腔损害能显著缩短病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黎昌强;许飏;熊霞;陈德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因素.方法 取某院肝胆外科于2008年4月~2011年4月间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手术记录单分析中转开腹因素.结果 导致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手术转为开腹手术的原因为胆囊本身因素、合并其他器官疾病、操作者的技术因素等,其中胆囊本身因素为常见.结论 对于胆囊结石患者术前应全方面评估其病情,及时发现各项危险因素,避免一味追求小切口和快速康复而错误选择手术术式,对于危险因素较多,手术难度较大的患者,应尽早采取开腹手术,以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切实的治疗效果为先,提高医疗水平.
作者:王震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97例年轻女性乳腺癌(年龄≤35岁)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4月某院术后病理确诊的年轻乳腺癌患者97例.观察患者的生存与复发情况,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结果 至2011年4月,全部患者3y-OS和3y-DFS分别为73.2%(71例)和64.9%(63例).肿瘤大小为T1、T2、T3+T4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92.9%、56.8%、63.6%和83.3%、52.3%、45.5% (P=0.001,P=0.002);腋淋巴结转移为No、N1、N2+N3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87.5%、64.3%、52.4%和79.2%、57.1%、42.9% (P=0.001,P=0.002);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96.9%、62.5%、60.0%和87.5%、60.0%、44.0% (P=0.001,P=0.001);ER阳性和ER阴性患者的3y-OS和3y-DFS分别为84.2%、57.5%和75.4%、50.0% (P=0.005,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R阴性较ER阳性患者的OS(RR=4.534,P=0.000)和DFS(RR=3.754,P=0.000)均差.结论 ①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ER状态与预后相关;②ER阴性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
作者:张贤雨;张洁;班丽英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职业性体力活动与中老年女性子宫肌瘤(UL)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由35~62岁的292例UL患者组成,对照由同期入住相同医院按年龄进行频数匹配的292例非UL患者组成.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状况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疾病既往史等.同时还采用国际体力活动调查表(IPAQ)对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将每周进行的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所花费的时间转换成代谢当量(MET)和能量消耗.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不同强度的职业性体力活动与UL关联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收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初潮年龄≥17岁组的病例(30.82%)显著地低于对照(43.49%) (P=0.007);并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病例(28.4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40.41%) (P=0.01).调整了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总能量消耗增加可使发生UL的危险性降低,与能量消耗为低四分位数相比较,第3个四分位数发生UL的OR为0.456 (95%CI:0.280~0.743,P=0.002).在轻度体力活动中,能量消耗为高四分位数发生UL的危险性显著降低(OR=0.657,95%CI:0.073~0.899,P=0.036).同样,中度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也与UL呈负相关(OR=0.501,95%CI:0.332-0.997,P=0.002).然而,在重度体力活动中,能量消耗与发生UL的危险性无关(P=0.911).结论 倡导中老年女性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可有效地预防UL的发生.
作者:李岩;翟淑娜;姜腾轩;闫佳;孙文慧;张迪;卢智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心电异常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6月~2011年6月入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18例,入院后2d内常规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电图变化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异常发生率为76.6%,死亡率高达47.3%,明显高于无心电异常的脑出血患者11.8%,ST段弓背向上抬高(50.6%)、长Q-T间期(29.1%)、房性期前收缩(27.8%)为死亡患者中多见的心电异常类型.结论 急性脑出血并发心电异常发生率高,近期死亡率高,心电异常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张志;何晓英;袁平;李小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本文对展青霉素近年来的检测方法及污染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快速廉价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另外展青霉素的污染情况不仅存在于苹果和山楂制品中,还存在于一些中药材(红枣、杏仁和木瓜等)中,多存在于霉烂水果、果汁当中.
作者:王娅芳;刘利亚;黄培林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某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骶骨肿瘤患者的资料,探讨手术治疗在骶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后路,前后路方法对骶骨肿瘤进行骶骨全部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后随访至5年,以评价其疗效.结果 50例患者除7例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和切口感染外,余43例均未发生感染,所有病例安全度过手术期,并且疼痛减轻,功能恢复良好.50例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年,1年生存率为80%,2年生存率为52%,3年生存率为38%,5年生存率为34%.结论 手术治疗骶骨肿瘤对于肿瘤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并且可延长生存期,因此手术治疗对于骶骨肿瘤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刘元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为探讨运动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本文主要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念,流行特征及诊断标准的阐述基础上,分析了运动疗法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运动疗法的连一步应用做了展望.结果发现运动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及临床试验,对于是否能够治愈慢性疲劳综合征还存在争议,需要大量的实验依据进行证明,但运动疗法对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免疫能力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结论,适量有规律的运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崔伟;张日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宫颈癌患者体内的变化及在宫颈癌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 在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某院共收治宫颈癌患者共73例(宫颈癌组),按照FIGO分期标准其中Ⅰ期24例,Ⅱ期27例,Ⅲ期13例,Ⅳ期9例,按照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其中高分化17例,中分化35例,低分化21例.选取同期因各种原因切除子宫并且病理检查确定宫颈为正常组织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人群(宫颈正常组).进行血清IL-17水平检测.结果 IL-17正常宫颈组(5.58±1.27)pg/ml,宫颈癌组为(57.78±11.36)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P<0.05); FIGO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各期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血清IL-17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IL-17水平检测有助于对宫颈癌诊断及其治疗,并且对病情发展程度判断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宋利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中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资源短板,为有效贯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效率及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对某地区11个基层社区服务机构进行现存人员配备、诊疗设施设备、药品种类、建档人数、领导能力等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制约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9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配备难以完成国家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内容要求,10个机构的一把手均是从临床上或者是其他机构调换过来的,6个机构的收入难以维持其基本的开销,4个机构的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其日常开展工作的需要;辖区居民建档率均不超过10%.结论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配备是目前制约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资源短板,采取适宜的政策,加强人力配备,力争能招来、能留住,并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是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措施.
作者:唐佳恩;张鹭鹭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先天性泪道阻塞合适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时机.方法 选择在某院就诊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根据年龄分为1~3月组、3~8月组以及8~15月组,依次给予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手法按摩治愈12例;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治愈48例;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愈69例;其中年龄1~3月的患者治愈率65.38%;年龄3~8月的患者治愈率97.12%;年龄8~15月的患者治愈率63.16%,3~8月患者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患者、且经泪道冲洗、泪道探通的治愈率也高于其余两组.另外,年龄1~3月患者通过手法按摩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结论 3~8月是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疗的佳时机;对于1~3月的患者宜采用手法按摩,若不能取得良好疗效应在3~8月时进行泪道冲洗、探通治疗.
作者:谈晖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研究新的病理学分类方法,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胃肠道病变32例,对肿瘤进行常规镜检,并做免疫组化检测.比较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病年龄、分布部位、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结果 32例患者可分为4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G1 12例、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G2 9例、神经内分泌癌9例和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2例.其中来自前肠15例,中肠8例,后肠9例.不同类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表现各有不同.结论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理学诊断是其后确诊的主要方法,免疫组化的合理应用可提高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率新的病理学分类方法更加客观准确.
作者:黄治国;谢宗宙 刊期: 201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