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硬化检测中的应用

韩莉莉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 高血压, 脑动脉硬化
摘要:目的 研究健康体检中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硬化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科进行健康体检中高血压患者1 055例TCD检测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诊断、遗传病史等),研究TCD改变与临床的关系,为血压增高者的脑血管功能学评价提供客观血流动力学资料.结果 进行TCD检查的1 055例被检者中,脑动脉硬化频谱改变518例;颈内动脉系统单支或多支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703例,其中,涡流及湍流54例;收缩期血流速度减低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599例、减低8例.由统计学分析可知,除在男70~90岁组、女60~组外,余病例组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去除年龄因素的作用后,可认为男、女高血压患病均与动脉硬化有关(CMH x 男2=52.384,x 女2=13.747,均P<0.001);另ORMH 男=2.861,ORMH 女=1.718,说明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动脉硬化的优势比为2.861、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动脉硬化的优势比为1.718.TCD检测异常率高于被检者对相关疾病的知晓率.结论 TCD检测可较灵敏地反映高血压时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硬化的血管功能学评价及指导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80例小儿先天性泪道阻塞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 研究先天性泪道阻塞合适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时机.方法 选择在某院就诊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根据年龄分为1~3月组、3~8月组以及8~15月组,依次给予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手法按摩治愈12例;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治愈48例;手法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愈69例;其中年龄1~3月的患者治愈率65.38%;年龄3~8月的患者治愈率97.12%;年龄8~15月的患者治愈率63.16%,3~8月患者的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患者、且经泪道冲洗、泪道探通的治愈率也高于其余两组.另外,年龄1~3月患者通过手法按摩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结论 3~8月是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治疗的佳时机;对于1~3月的患者宜采用手法按摩,若不能取得良好疗效应在3~8月时进行泪道冲洗、探通治疗.

    作者:谈晖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应用双向评价模式提高内科护理带教质量的探讨

    目的 探讨双向评价模式在提高内科护理带教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5月于某院内科进行实习的45名护生为观察组,选取2009年7月~2010年5月实习的45名护生为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带教,观察组则接受以双向评价模式为指导的带教,后将两组护生带教前及带教后4周的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评分及实习积极性、相互满意度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带教后4周观察组的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评分及实习积极性、相互满意度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双向评价模式在提高护生实习积极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改善了其实习质量,也更受护生和带教教师的欢迎.

    作者:李丽;郜中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血清IL-18、IL-4和INF-γ水平测定在急性期哮喘患者中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在急性期哮喘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IL-18)、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及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某院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期哮喘患者34例对为观察对象(哮喘组),按照月份及性别均等抽取样本,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正常成年人4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血清中IL-18、IL-4、INF-γ进行测定.结果 IL-18、IL-4水平哮喘组明显比较对照组升高,而INF-γ水平哮喘组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L-18、IL-4、INF-γ检测结果在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8、IL-4、INF-γ参与了急性期哮喘患者所依赖的变态反应过程,在治疗中如能考虑增加IL-18、IL-4代表的Th1及抑制INF-γ代表的Th2细胞免疫功能,对于哮喘的治疗有望带来新的方法.

    作者:张梅香;刘晓龙;颜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丹参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蛋白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丹参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入院治疗的116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成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用药,对照组患者采用硝酸甘油用药治疗,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发现,P均>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在治疗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后两组指标经统计学检验,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参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冠心病患者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宋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睡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睡眠相关行为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情况之间的关系,有效制定T2DM患者睡眠行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科研设计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法;资料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法;资料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5).睡眠相关行为:午睡情况、晚睡情况、打鼾情况、入睡困难情况、夜间睡眠充足与否及睡眠质量等因素与T2DM发病存在关联,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OR值和OR95%CI分别为[(OR =6.70,95%CI:4.29~10.44); (OR =7.57,95%CI:4.14~13.86)(OR=4.02,95%CI:2.56~6.31); (OR=6.95,95%CI:3.52~13.71); (OR=3.25,95%CI:1.99~5.30);(OR=5.70,95%CI:3.65~8.87)].结论 睡眠相关行为与T2DM发病密切相关,晚睡、打鼾、入睡困难、夜间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等因素可能为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适当午睡可能是T2DM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李志强;吴东妮;肖艳杰;卢智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自体红骨髓及纳米骨治疗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的富血小板血浆与红骨髓及人工骨混合物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探寻PRP佳浓度及佳作用时间,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方法 5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个月龄,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动物右侧桡骨制备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0只,B组20只,植入0.8 cm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及1ml红骨髓,A组分别植入1.5~2.5倍PRP(A1)、4~6倍PRP (A2)及8~10倍PRP (A3).A组实验完成后,通过实验组找到佳浓度A2组,开始B组实验,B组分别于术后1周和2周植入佳浓度PRP (B1、B2).另取5只兔骨缺损处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于4、8、12周A、B组随机选3只动物进行一般情况及伤口进行观察、X线检查,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检测评价成骨情况.成骨情况按Lane-Sandh X射线及组织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4、8、12周大体观察、X射线,病理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浓度为4~6倍的PRP早期联合红骨髓及纳米羟基磷灰石构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种植体成骨能力强,是修复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作者:向柄彦;韩小松;陈炎城;黄文亮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奈瑟菌属菌种的基因检测分析

    目的 研究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奈瑟菌属菌种的基因的检测分析,同时探讨非淋球菌奈瑟菌引起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自2010年3月~2011年10月采集的10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的精液或按摩液标本,接种于淋球菌琼脂培养基中,放入烘箱中进行培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淋球菌隐蔽性质粒pJDL基因.结果 102例患者的前列腺液、精液标本分离到103株革兰阴性双球菌,其中粘液奈瑟菌39株、灰色奈瑟47株、嗜乳糖奈瑟菌7株、干燥奈瑟菌6株、微黄奈瑟菌2株、多糖奈瑟菌2例.pJDL基因经PCR检测结果显示,99株(95.19%)形成与淋病奈瑟菌一致的阳性反应;103株奈瑟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显著的耐药性(35.6%~99.9%).结论 常规的细菌学形态检查、氧化酶试验以及检测隐蔽性质粒,其他淋球菌非特异性基因的方法,可导致对于非淋球菌奈瑟菌感染的误诊与漏诊.感染了泌尿生殖道非淋球菌奈瑟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或多重耐药性,在疑似奈瑟菌属菌种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中联合使用常规细菌学方法与基因检测方法,可有助于提高奈瑟菌属菌种鉴定及其感染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徐逸萍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不同强度职业性体力活动对子宫肌瘤的影响

    目的 探讨职业性体力活动与中老年女性子宫肌瘤(UL)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由35~62岁的292例UL患者组成,对照由同期入住相同医院按年龄进行频数匹配的292例非UL患者组成.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状况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疾病既往史等.同时还采用国际体力活动调查表(IPAQ)对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将每周进行的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所花费的时间转换成代谢当量(MET)和能量消耗.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不同强度的职业性体力活动与UL关联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收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初潮年龄≥17岁组的病例(30.82%)显著地低于对照(43.49%) (P=0.007);并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病例(28.42%)也明显低于对照组(40.41%) (P=0.01).调整了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总能量消耗增加可使发生UL的危险性降低,与能量消耗为低四分位数相比较,第3个四分位数发生UL的OR为0.456 (95%CI:0.280~0.743,P=0.002).在轻度体力活动中,能量消耗为高四分位数发生UL的危险性显著降低(OR=0.657,95%CI:0.073~0.899,P=0.036).同样,中度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也与UL呈负相关(OR=0.501,95%CI:0.332-0.997,P=0.002).然而,在重度体力活动中,能量消耗与发生UL的危险性无关(P=0.911).结论 倡导中老年女性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可有效地预防UL的发生.

    作者:李岩;翟淑娜;姜腾轩;闫佳;孙文慧;张迪;卢智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运动疗法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为探讨运动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本文主要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概念,流行特征及诊断标准的阐述基础上,分析了运动疗法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运动疗法的连一步应用做了展望.结果发现运动疗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及临床试验,对于是否能够治愈慢性疲劳综合征还存在争议,需要大量的实验依据进行证明,但运动疗法对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其免疫能力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结论,适量有规律的运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崔伟;张日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0例,对其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总结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结果 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等参数由手术前的平均48°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60°.其余各项髋关节的活动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20例患者进行Harris评分,均由术前的平均30.39分提高到术后的93.75分,手术优良率为90.0%.结论 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显著改善髋关节活动范围,矫正髋关节畸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手术方式是目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杨辉;孔天天;陈国强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硬化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健康体检中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硬化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7月在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科进行健康体检中高血压患者1 055例TCD检测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诊断、遗传病史等),研究TCD改变与临床的关系,为血压增高者的脑血管功能学评价提供客观血流动力学资料.结果 进行TCD检查的1 055例被检者中,脑动脉硬化频谱改变518例;颈内动脉系统单支或多支血管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703例,其中,涡流及湍流54例;收缩期血流速度减低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收缩期血流速度增高599例、减低8例.由统计学分析可知,除在男70~90岁组、女60~组外,余病例组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去除年龄因素的作用后,可认为男、女高血压患病均与动脉硬化有关(CMH x 男2=52.384,x 女2=13.747,均P<0.001);另ORMH 男=2.861,ORMH 女=1.718,说明男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动脉硬化的优势比为2.861、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动脉硬化的优势比为1.718.TCD检测异常率高于被检者对相关疾病的知晓率.结论 TCD检测可较灵敏地反映高血压时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硬化的血管功能学评价及指导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莉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与瘦素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瘦素水平变化,探讨内脂素与各项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新诊断或患病时间短的2型糖尿病者(n=57)与健康人群(n=61例)进行对比,根据BMI分为超重亚组和正常体重亚组,检测内脂素和瘦素水平,并检测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测量人体腰臀比、体重指数等参数,分析内脂素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组FPG HbA1C HOMA-IR TC TG WHR较健康对照组升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ns LDL-C HDL-C BM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检测的内脂素、瘦素较NGT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中超重亚组瘦素较体重正常亚组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内脂素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与瘦素以及其他临床指标相关分析提示糖尿病组内脂素与WHR HbA1C呈负相关(r=-0.34,和r=-0.26),与瘦素及其他参数包括BMI、HOMA-IR无明显相关.结论 内脂素的升高与脂肪组织分布特点(如女性下半身肥胖)的关系更密切;并推测内脂素可能是糖尿病病理生理中的一种代偿机制.瘦素仅与体重状态有关,非糖尿病发病独立因素.

    作者:何书连;谭丽玲;陈竑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LXA4、sVCAM-1与TNF-α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脂氧素A4(LXA4)、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56例HSP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LXA4、sVCAM-1和TNF-α含量,分别比较其急性期和恢复早期上述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HSP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早期血清LXA4、sVCAM-1、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SP患儿急性期血清sVCAM-1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早期;而血清LXA4水平明显低于恢复早期(P<0.01).结论 sVCAM-1、TNF-α可能参与HSP发病过程,而LXA4可能有抗炎作用.

    作者:孙兴珍;朱从龙;舒思静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加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手术治疗胃近端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加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手术治疗胃近端癌的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在2010年6月~2011年12月间,共20例病人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并行D2/D2+淋巴结清扫.与2009年1月~2010年6月的17例开腹全胃切除手术相比较.结果 20例腹腔镜和17例开腹全胃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21.78±44.35) min和(182.35±30.04) 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61.00±109.06) ml和(241.18±161.28) ml,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分别为(21.75±7.17)枚和(21.06±7.03)枚,远近残端无肿瘤残留.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05±0.89)d和(3.88±0.99)d,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3.15±0.81)d和(4.21±1.30)d.术后上消化道钡餐有钡剂反流入食管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29.41%).结论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加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手术治疗胃近端癌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开腹手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率低等优点,且能够大程度减少胃-食道返流.

    作者:周彤;张广军;刘作良;田洪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代谢综合征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患者60例.两组患者检测TT3(血清总T3)、TT4(血清总甲状腺素T4)、FT3(血清游离T3)、FT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rT3(血清反T3)和TSH(促甲状腺激素)等甲状腺功能性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患者TT3、TT4、FT3、FT4、rT3、TSH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代谢综合征与甲状腺功能具有密切相关性,患有代谢综合征的老年患者多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可作为临床诊断以及老年心脑血管预防的一种重要指标.

    作者:尤鸣达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医用硫酸钙颗粒治疗骨缺损研究

    目的 采用采用医用硫酸钙作为人工材料治疗骨缺损,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骨缺损患者62例,采用美国Wright公司生产的医用硫酸钙颗粒和硫酸钙粉剂制作人工替代骨填充骨缺损,术后1、3、6、12周及半年、1年、1年半复查X线片,观察硫酸钙吸收情况,成骨过程及骨粒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8个月,所有患者硫酸钙颗粒吸收,髓腔再通.术后4-6个月,62例骨缺损处达到临床愈合.功能恢复达到优和良.结论 硫酸钙颗粒是修复良性骨病损中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作者:彭智;李波;简月奎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中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某院治疗的156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156例乙肝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78例患者,一组服用拉米夫定(A组),一组服用干扰素(B组).分别检测两组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HBsAg及HBeAg值,探讨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中临床意义.结果 治疗后4周A组HBsAg定量值为(2.875±0.317) ng/ml,HBeAg定量值为(2.912±0.168) ng/ml,HBV DNA定量值为(8.22×104±3.13×103)拷贝/ml;治疗后8周A组HBsAg定量值为(2.127±0.305) ng/ml,HBeAg定量值为(2.739±0.154) ng/ml,HBV DNA定量值为(2.51×104±1.11×103)拷贝/ml;治疗后24周A组HBsAg定量值为(2.012±0.265) ng/ml,HBeAg定量值为(2.153±0.047) ng/ml,HBVDNA定量值为(4.29×103±3.66×102)拷贝/ml.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检测HBsAg、HBeAg定量检测值的水平,能够反映出HBVDNA复制的具体情况,同时能够对临床不同方法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进行判断,从而对于下一步的治疗方法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于强;彭伟明;张涵;席启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临床外科实习医生的带教经验应用研究

    目的 总结研究带教临床外科专业实习医生的经验,探讨带教经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50名实习外科医生分为两组,甲组根据一般的带教方法实施指导,乙组根据总结的带教经验指导,以病人对实习医生的评价、带教老师的打分和实习医生的互相打分为参考标准,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实施带教经验指导的实习医生在临床的表现满意率高于98%,综合优秀率为48%和60%,明显优于普通指导的实习医生.结论 长期的带教经验在对外科实习医生的指导非常重要,具有很好的普及价值.

    作者:高希海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社会学因素分析

    近年来,肝移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当前关注的焦点已经由如何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存活率与控制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并发症转变为患者术后的工作能力、各种社会活动及其心理变化等问题.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包括社会、经济、伦理、文化、医疗和心理等很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其中社会学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心理压力、经济负担、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医患关系影响等方面.本文试对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提高肝移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王倩雅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健康教育对老年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老年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某院进行全口义齿修复的老年无牙颌患者86例,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试验组在义齿修复前后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只进行相应的义齿修复,比较两组患者在修复后对全扣义齿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语音、咀嚼、固位以及舒适性满意度均显著高于第1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语音、固位以及舒适性满意度均显著高于第1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第1、3个月时,语音、咀嚼、舒适性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老年无牙颌患者对全口义齿修复的满意度.

    作者:沙滢浩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