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双向评价模式提高内科护理带教质量的探讨

李丽;郜中明

关键词:双向评价模式, 内科, 护理带教, 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双向评价模式在提高内科护理带教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5月于某院内科进行实习的45名护生为观察组,选取2009年7月~2010年5月实习的45名护生为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带教,观察组则接受以双向评价模式为指导的带教,后将两组护生带教前及带教后4周的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评分及实习积极性、相互满意度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带教后4周观察组的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评分及实习积极性、相互满意度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双向评价模式在提高护生实习积极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改善了其实习质量,也更受护生和带教教师的欢迎.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加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手术治疗胃近端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加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手术治疗胃近端癌的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在2010年6月~2011年12月间,共20例病人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并行D2/D2+淋巴结清扫.与2009年1月~2010年6月的17例开腹全胃切除手术相比较.结果 20例腹腔镜和17例开腹全胃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21.78±44.35) min和(182.35±30.04) min,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61.00±109.06) ml和(241.18±161.28) ml,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分别为(21.75±7.17)枚和(21.06±7.03)枚,远近残端无肿瘤残留.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05±0.89)d和(3.88±0.99)d,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3.15±0.81)d和(4.21±1.30)d.术后上消化道钡餐有钡剂反流入食管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29.41%).结论 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加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手术治疗胃近端癌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开腹手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率低等优点,且能够大程度减少胃-食道返流.

    作者:周彤;张广军;刘作良;田洪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0例行择期PCI的AMI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术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照组40例,行常规PCI的患者.比较两组间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术后冠脉血流灌注水平(TIMI分级)、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术后1月经心脏彩色超声测定的心功能、1年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TMP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月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E峰/A峰<1的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再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两组在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MI择期PCI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邢适颖;董平栓;王红雷;李志娟;张辉峰;杨旭明;王绍欣;翟秋玲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某医院生殖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某院患有生殖道炎症患者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其耐药性特点.方法 选择该院自2010年2月~2011年10月285例生殖道炎症的患者,采集患者的泌尿生殖系标本,对大肠埃希菌培养、鉴定进行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20例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株为125,阳性率为56.82%;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类药物全部敏感;对氨苄西林钠、头孢唑啉的耐药率高,分别占87.27%、71.36%;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同时具有较低的耐药率,分别为2.27%、4.09%.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以及环丙沙星、妥布霉素等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部分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因此在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应该根据药敏情况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细菌的耐药性分析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邵敏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集中度结合圆分布法对河南省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聚集性的分析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的聚集性,探讨集中度和圆分布法的应用.方法 应用集中度结合圆分布法对河南省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集中度M值为0.595.圆分布法平均角(α)对应日期即手足口病集中发病倾向时间为5月11日,5月11日前发病数占全年49.65%,5月11日及以后发病数占全年50.35%.发病时间的68.28%可信区间为3月11日~7月10日,此时间段实际发病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74.15%.平均角雷氏检验P<0.01.结论 2010年河南省手足口病发病具有较强季节性,流行高峰期为3上旬~7月上旬,集中发病倾向时间为5月中上旬.

    作者:孙建伟;许汴利;陈豪敏;康锴;王彦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常规超滤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常规超滤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持续超滤,对照组作常规体外循环,不应用超滤.两组分别在转流前、主动脉阻断后、转流结束前抽取患者动脉血液样本,测定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指标,并进行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转流结束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缩短、术后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循环中采用超滤,可有效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时间;提高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提高了血小板计数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作者:熊际月;陈界名;杨璨宇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老年重症肺炎的肠内外营养支持疗法探讨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肺炎的肠内外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2年3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72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肠外营养组)和B组(肠内营养组)每组各36例,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2周的营养状况、细胞免疫状态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B组干预后1周、2周的血红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善幅度均大于A组,干预后的1周及2周两组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A组,P均< 0.05.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其营养和免疫状态,可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远方;唐洪波;张伟;陈微微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例临床经验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12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某中心2011年12例HAML的临床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术前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多样.10例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2例经肝穿活检确诊后未手术,随访4个月~6年2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HAML临床较少见,术前明确诊断困难,治疗首选手术切除,而肝穿活检或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指导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尚丽明;张斌;彭涛;叶新平;苏志雄;苏浩;朱广志;覃晓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影响陕南山区消防官兵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陕南山区消防官兵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患病的发生率及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国际功能性胃肠病罗马诊断标准设计的FD症状量表,通过问卷方式对生活在海拔1 000~2 200 m的200名消防官兵进行调查,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的消防官兵中被诊断为FD的有61例,患病率为30.5%,该61例FD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13例(21.3%)、饱胀感15例(24.6%)、烧灼感11例(18.0%)、早饱9例(14.8%)、反酸5例(8.2%)、恶心3例(4.9%)以及嗳气者5例(8.2%);FD组和健康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4个项目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消防官兵吸烟(x2=4.236)、饮酒(x2=3.983)、喜进生冷食物(x2=3.319)、焦虑(x2=3.271)、参加灭火和抢险(x2=3.493)5个因素是影响消防官兵发生FD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吸烟(OR=6.358)、焦虑(OR=5.472)、参加灭火和抢险(OR=5.253)是影响FD发生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山区消防官兵中FD的发生率较高,吸烟、喜进生冷食物,饮酒、焦虑和经常参加灭火和抢险是引发FD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阿妮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64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评价64排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外科切除术后GIST病例的临床、64排螺旋CT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GIST其中7例(占58.33%)发生在胃,2例(占16.67%)发生在肠系膜;CT显示低度危险性病灶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界面清楚,腔内生长;高度危险性病灶内见液化坏死、囊变、出血、钙化,瘤旁簇状血管及增粗供血动脉,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64排螺旋CT对显示GIST内部结构、肿块与胃肠道关系和肿瘤血管情况等具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严睿;万慧;刘力;张剑;丁薇;贺斌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衡水市血液感染指标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对衡水市中心血站血液检验科2007~2010年的血液感染指标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减少血液报废的途径,有效提高血液利用率.方法 HBsAg、抗-HCV、抗-TP、抗-HIV均采用ELISA法,ALT采用速率法,采用x2检验,使用简明统计软件CS20010.34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07~2010年衡水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指标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x2=125.19,P<0.01).结论 通过加强献血前现场询问、采血前HBsAg金标试纸条筛查和ALT检测、对检测阳性者进行计算机信息屏蔽、积极发展固定的无偿自愿献血者等措施,大大降低了不合格血液的报废率.

    作者:杜雪宁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超声对胎儿畸形的临床诊断筛查运用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对于胎儿畸形的诊断筛查作用,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某科进行产前筛查诊断为先天性畸形的胎儿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①彩超筛查发现胎儿畸形共计83例,其中中枢神经21例,心血管15例,颜面部畸形13例,四肢及骨骼畸形7例,前腹壁缺陷5例,颈水囊瘤5例,呼吸系统畸形5例,消化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各3例,其他畸形6例.②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及颜面部的畸形相对多见,分别占25.3%,18.1%和15.7%;20周以内检查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多,占38.5%;20~24周中,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占23.7%,心血管畸形和颜面部畸形占15.8%,四肢骨骼畸形为13.2%;超过24周的畸形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占21.8%,心血管系统占46.9%,颜面部为21.8%.③经随访及产后检查发现,超声诊断中误诊为2例,均为唇裂,而漏诊5例,为多发畸形中足内翻2例,单纯腭裂1例,唇裂1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1例.胎儿缺陷的超声诊断灵敏度达94.3%,特异度达99.9%,阳性预测值97.6%,阴性预测值99.8%,以及与产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99.9%.结论 超声对胎儿畸形的产前筛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应掌握不同孕周的胎儿超声下的图像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蔡雪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胎膜早破18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的发病因素和母婴并发症以及临床处理策略.方法 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期间188例胎膜早破的临床病例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正常分娩的2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病因方面胎膜早破组感染、胎位异常、头盆不称、宫颈内口松驰、子宫畸形等明显高于对照组;妊娠结局方面胎膜早破组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等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胎膜早破发病因素有自身特点,与难产互为因果,而且增加母要的并发症,对不同特点的胎膜早破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罗世香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江苏省梅毒的流行特征分析与趋势预测

    目的 深入分析江苏省梅毒流行特征,对未来发病趋势进行定量预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描述江苏省2005~2010年梅毒流行特征基础上对2011~2013年流行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5~2010年江苏省累计报告梅毒108 788例,年均发病率为23.90/10万;2005~2009年发病率逐年增长,但涨幅逐渐下降,2010年较2009年已略有降低.病例以Ⅰ期、Ⅱ期为主,分别占梅毒病例总数的33.87%、34.69%.根据月发病数据拟合了ARIMA(3,1,1)(0,1,1) 12模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1~2013年梅毒发病水平呈逐年增长趋势.结论 近几年来江苏省梅毒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梅毒仍是全省重要的传染病负担之一,未来3年梅毒发病将缓慢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性病综合防治力度,并根据流行特征适度调整防治策略.

    作者:刘文东;吴莹;艾静;胡建利;梁祁;李媛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心电异常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电异常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6月~2011年6月入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18例,入院后2d内常规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电图变化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异常发生率为76.6%,死亡率高达47.3%,明显高于无心电异常的脑出血患者11.8%,ST段弓背向上抬高(50.6%)、长Q-T间期(29.1%)、房性期前收缩(27.8%)为死亡患者中多见的心电异常类型.结论 急性脑出血并发心电异常发生率高,近期死亡率高,心电异常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张志;何晓英;袁平;李小刚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儿童扁桃体切除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手术与传统手术方式在儿童扁桃体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20例扁桃体肥大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扁桃体剥离术,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迟发性出血,术后疼痛术后伪膜脱落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白膜脱落时间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低温等离子手术进行扁桃体切除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微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琴;杨秀云;王世飞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肠球菌所致泌尿系统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肠球菌在泌尿系统感染中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和住院患者的1 329份尿液标本常规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肠球菌占泌尿系感染的10.2%,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为主,屎肠球菌(35.3%)所占比例高于粪肠球菌(27.2%).两种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氨苄西林、氯霉素的耐药率均较低,其中粪肠球菌还对青霉素G、呋哺妥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1.6%、27.0%.结论 肠球菌属对抗生素呈多重耐药,且不同种的肠球菌耐药性差异较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姜锋;姜凯;邢志广;吕壮伟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大学生自杀:归因及预防

    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愿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取出与大学生自杀高度相关的三个核心因素:人格特征、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提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有效策略,构建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

    作者:曹加平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0例,对其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总结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结果 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等参数由手术前的平均48°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60°.其余各项髋关节的活动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20例患者进行Harris评分,均由术前的平均30.39分提高到术后的93.75分,手术优良率为90.0%.结论 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显著改善髋关节活动范围,矫正髋关节畸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手术方式是目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杨辉;孔天天;陈国强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睡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睡眠相关行为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情况之间的关系,有效制定T2DM患者睡眠行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科研设计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法;资料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法;资料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法.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5,P<0.05).睡眠相关行为:午睡情况、晚睡情况、打鼾情况、入睡困难情况、夜间睡眠充足与否及睡眠质量等因素与T2DM发病存在关联,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OR值和OR95%CI分别为[(OR =6.70,95%CI:4.29~10.44); (OR =7.57,95%CI:4.14~13.86)(OR=4.02,95%CI:2.56~6.31); (OR=6.95,95%CI:3.52~13.71); (OR=3.25,95%CI:1.99~5.30);(OR=5.70,95%CI:3.65~8.87)].结论 睡眠相关行为与T2DM发病密切相关,晚睡、打鼾、入睡困难、夜间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等因素可能为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适当午睡可能是T2DM发病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李志强;吴东妮;肖艳杰;卢智泉 刊期: 2012年第19期

  • 肝硬化患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入某院治疗的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分成A、B、C3组,对照组是该院门诊健康体检者,所有患者分别于清晨空腹静脉抽血,分别采用硝酸盐还原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NO、ET的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患者血清中平均NO为和ET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Child-PughA组、B组、C组患者血清中NO和ET含量均随着分级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升高,其中B组和C组与A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ET值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O含量变化(OR=6.358)、ET含量变化(OR=5.472)均与肝硬化的发病有高度的相关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中ET、NO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肝硬化的发生高度相关.

    作者:丹珠永吉;熊元治 刊期: 2012年第19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